问题

中国古代对于恒星的称呼有哪些?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夜空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仰望星辰,赋予了它们一个个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名字。这些称呼,不仅是辨识天体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神话、哲学思想的独特文化符号。

一、 按照星宿划分:天宫的基石

中国古代星占学将天空划分为无数的区域,用我们熟悉的神话动物和人间的官职来命名,这就是“星宿”。每一个星宿都由数颗星星组成,而这些星星也被赋予了各自的名称。

二十八宿: 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星区划分,代表着天宫的二十八个区域,环绕着天赤道分布,如同君王身边的二十八位大臣。它们分别是:
东方青龙七宿: 角(jiǎo)、亢(kàng)、氐(dī)、房(fáng)、心(xīn)、尾(wěi)、箕(jī)。青龙,东方之神,其形象在星空中蜿蜒盘旋,代表着春天。
南方朱鸟七宿: 井(jǐng)、鬼(guǐ)、柳(liǔ)、星(xīng)、张(zhāng)、翼(yì)、轸(zhěn)。朱鸟,南方之神,又称朱雀,浑身赤红,代表着夏天。
西方白虎七宿: 奎(kuí)、娄(lóu)、胃(wèi)、昴(mǎo)、毕(bì)、觜(zī)、参(shēn)。白虎,西方之神,威猛矫健,代表着秋天。
北方玄武七宿: 斗(dǒu)、牛(niú)、女(nǚ)、虚(xū)、危(wēi)、室(shì)、壁(bì)。玄武,北方之神,又称玄冥,由龟蛇合体,代表着冬天。

在这些星宿中,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称呼。例如,“角宿”由两颗星组成,一颗叫“角宿一”,另一颗叫“角宿二”;“房宿”也有“房宿一”和“房宿二”等。这些名字简洁明了,便于识别。

三垣: 除了二十八宿,古人还将天北极附近的一些星区划分为“三垣”,象征着天帝居住的宫殿。
紫微垣: 位于北天极附近,是天帝居住的“紫微宫”,也是最尊贵的区域。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星,如“紫微垣大帝”(即北极星)、“四辅”(辅、配、帝、屏)等。
太微垣: 位于紫微垣之南,是天帝处理政务的“太微宫”。其中有“五诸侯”(左枢、右枢、上相、次相、少微)等星。
天市垣: 位于紫微垣之东,是天帝巡守的“天市宫”。其中有“列肆”、“屠肆”、“市楼”等星,象征着人间的市集。

三垣内的星星,虽然不像二十八宿那样被赋予具体的动物形象,但其名称往往与帝王、官员、宫殿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 按照天体性质和功能划分:星辰的角色扮演

除了星宿的大区域划分,古人也根据恒星本身的亮度、运动轨迹、颜色以及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赋予了它们不同的称呼。

客星/客 G: 这是古代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当出现亮度突然增加、在星空中位置明显移动,并且在星图上找不到对应位置的星星时,就被称为“客星”。这通常是指新星、超新星爆发或者彗星等。古人认为客星的出现与人间世事息息相关,是天意的一种体现,因此对其记载非常详尽。

主星/定星: 与客星相对,是指那些长期存在、位置相对固定的亮星,是星空的基础,比如北极星(紫微垣大帝)。

伴星: 一些明亮的恒星,旁边会有一些亮度较低的星星,这些就被称为“伴星”。

星官: 在星宿和三垣的框架下,古人还进一步将天空划分为更小的区域,称为“星官”,每个星官通常由几颗或十几颗恒星组成,并赋予其与人间事物相关的名称。例如:
“官”类: 如“六甲”、“六律”、“句曲”、“钩钤”等,与官职、律法、工具相关。
“物”类: 如“车”、“马”、“牛”、“斗”、“囷”(qūn,装谷物的圆形粮仓)等,与生活用品、农事相关。
“人”类: 如“老人”、“女”、“少卫”、“上卫”等,与人物、官职相关。
“景”类: 如“天狗”、“天狼”、“天狗”等,是比较有特色的星官,常常带有神话色彩。

每一个星官里的星星,也都有自己的名字,通常用数字或者方位来区分,比如“天狗一”、“天狗二”等。

三、 突出特定星体的称呼:独一无二的明星

有些特别明亮的恒星,在星宿体系之外,还拥有更为人熟知的、独立的称呼。

北极星(北辰): 位于地球北极上方的恒星,它在天空中几乎不移动,是古人辨别方向的重要参照。古人称其为“北极星”、“北辰”、“天极”、“紫微垣大帝”。“北辰”尤其带有哲学意义,如《论语》中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以德治国,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安于本位,万物都归附于它。

太阳: 虽然不是恒星,但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和称呼也极为重要。太阳在古代被称为“日”、“赤轮”、“金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

月亮: 同理,月亮在古代也被称为“月”、“太阴”、“蟾蜍”(传说月中有蟾蜍)。

天狼星(织女): 位于大犬座的亮星,在中国古代星象中,它位于“南门”星官,其亮度和独特的位置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观测目标。古人也曾用“织女”来指代天狼星(但更多时候“织女”是指天琴座的织女星)。“织女”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浪漫的传说。

轩辕十四(牧夫座 α): 轩辕十四是中国古代“轩辕”星官中的主星,轩辕星官在古代被认为与黄帝有关,而轩辕十四则是其中最亮的一颗。因此,“轩辕”也成为了它的一个重要称呼。

猎户座三颗星(参宿): 猎户座的腰带三星,在中国古代星象中属于“参宿”。“参宿”是一个重要的星宿,但其三颗亮星“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本身也被人们所熟知。古人也常将“参宿”本身看作一个整体来指代这几颗星星。

四、 抽象的、诗意的称呼:星空的诗意

除了严谨的星官划分,古人也常常用更加抽象和诗意的语言来形容恒星,尤其是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星子: 对星星的泛称,比如“星子闪烁”。

明星: 指代那些特别明亮的星星。

群星: 指代聚集在一起的星星。

星汉: 指代银河,由无数星星组成,如“星汉灿烂”。

宿星: 指代组成星宿的那些星星。

岁星(木星): 虽然木星是行星,但其运行轨道和与岁星的联系,使得古人在天文观测中对其也有特殊的称呼。

总结

中国古代对于恒星的称呼,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它从宏观的星区划分,到微观的星官组成,再到对个体亮星的独立命名,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敬畏、对自然的探索以及将自身社会秩序投射到天象的独特思维方式。这些称呼,就像古代星图上闪烁的文字,至今依然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它们是天文的语言,是神话的载体,更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眼中那片神秘而充满智慧的星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北斗七星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其他星星的名称有哪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夜空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仰望星辰,赋予了它们一个个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名字。这些称呼,不仅是辨识天体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神话、哲学思想的独特文化符号。一、 按照星宿划分:天宫的基石中国古代星占学将天空划分为无数的区域,用我们熟悉的神话动物和人间的官职来命名,这就是“星宿”。每一个星.............
  • 回答
    中国古代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标准。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能、经济形态、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综合判断。虽然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条文,但通过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内在逻辑。一、核心的分辨依据:社会功能与经济形.............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足迹超越了山川河流,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我们揭开了外部世界的冰山一角。那么,究竟是谁,以及他们最远抵达了哪里?中国古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又有多么丰富和深刻呢?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远涉西域,触及文明的脉络提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张骞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对颜色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红”、“黄”、“蓝”、“绿”。他们赋予色彩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辨识,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等级、哲学思想,甚至是情感寄托。这种对颜色的细致观察和命名,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 一、 基本色的延伸与演变我们现在熟知的“红”、“.............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审美的主流是“小鲜肉”还是“肌肉男”,以及这种审美是否受到西方影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笼统地说,“小鲜肉”是古代主流,肌肉男是近代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与史实不符,也忽略了中国古代审美多元化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差异。一、 中国古代男子的审美:并非只有“.............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孝道的重要性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远非现代人简单理解的“尊敬父母”四个字可以概括。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一种维系社会秩序、传承家族血脉的基石。想象一下,在那个宗族势力庞大、中央集权尚未完全巩固的时代,一个家族的稳定和延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内部的和谐。而孝道,正是实现这种.............
  • 回答
    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交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西域”到“西洋”这条路线的变迁,更是浓缩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演进和时代发展的脉络。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承载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变化。从西域到西洋:一条开放与收缩的脉络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最早与外界发生大规模联系,通常指向“西域”。.............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关于遥远埃及的记载,虽不如对近邻的详尽,却也并非全无踪迹。这些零散的记录,如同散落在沙漠中的珍宝,需要我们细心挖掘和梳理,才能拼凑出古中国人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朦胧印象。要说最早的可能接触,或许可以追溯到汉代。彼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脉络逐渐清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之所以备受重视,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这套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嫡次子感到吃亏,这是制度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逻辑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 宗法制度的基石: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嫡长子为何重要,首先要明白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结构.............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尽管它们不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而且古人对这种动物的认识也颇有一些误解和模糊之处。最早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就曾提到过一种生活在西南地区、体型与熊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动物。他将这种动物描述为“食竹,状如熊而善走”,意思.............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中国古代先民对海洋的利用,确实与西班牙、希腊、英吉利等民族相比,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虽然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理论上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海洋文明,其道路异常坎坷。一、 地理的“两重性”:大陆的羁绊与海洋的疏离首先,我.............
  • 回答
    中国古代为何不对外侵略?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被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对外用兵,也存在着征伐和扩张的时期。但与许多以对外侵略为核心发展模式的文明相比,中国古代的整体倾向确实更偏向于“守成”和“内敛”,对外用兵的目的和规模也往往有所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中国古代军事力量强大,理应能轻松碾压周围的邻国,但说到越南(也就是古代的交趾、安南),历史上的情况却有些复杂,并非一边倒的胜利。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与不对称优势首先,越南的地理环境是塑造其军事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汉服运动”的兴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次唤醒和热情回归。然而,在这股浪潮中,也夹杂着一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误解,这些误解如果不加辨析,可能会对我们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造成一些偏差。1. 概念的泛化与模糊: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误解之一,是将“汉服”概念过度泛化。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历史上汉族穿过的、看.............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对女子家庭教育提出完整要求,并且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为后世女子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一、 春秋战国:萌芽与初步构想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臣民对皇帝高呼“万岁万万岁”,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剖析,为何这句看似夸张的祝福,反而成为了规矩,并且不触犯“欺君之罪”。1. 历史的演变:从实际祈祷到固定礼仪“万岁”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出现和演变也有一个过程。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