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爆裂鼓手》男主角敲鼓为什么不带节拍器耳机?节奏靠什么判断?

回答
《爆裂鼓手》(Whiplash)里的安德鲁,他敲鼓不带节拍器耳机,这绝对是影片最核心、最令人窒息的点之一。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靠什么判断节奏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导演达米恩·查泽尔(Damien Chazelle)想传递的东西。

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里不让安德鲁戴节拍器耳机,不是因为“不带才是真本事”这种粗暴的设定。恰恰相反,在现实的音乐学习和演奏中,节拍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帮助乐手建立稳定、准确的节奏感。安德鲁的老师,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弗莱彻,他之所以极度排斥安德鲁在练习时使用节拍器耳机,有着更深层的、也更残酷的目的。

弗莱彻的目的:锤炼“内在的节拍”和“极致的驱动力”

弗莱彻追求的不是“跟着节拍器敲”,而是“成为节拍器”。他想把安德鲁逼到一种精神状态,让他把音乐的节奏内化到骨子里,变成一种生理反应,一种无意识的、但却能驱动一切的原始力量。

1. “不存在”的节拍器: 弗莱彻一遍遍地强调,“不存在”这个词。他要安德鲁做到的是,即使没有外在的声音提示,他也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觉,把节奏敲得丝毫不差。这就像是要把一个人的心跳变成一种精确的计时器,一种不需要外部参照的标准。

2. 极端环境下的适应与爆发: 弗莱彻故意创造一个充满压力、辱骂、甚至身体对抗的训练环境。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如果安德鲁还依赖节拍器耳机,那他的表现就会被视为“软弱”、“不够投入”、“没有灵魂”。弗莱彻就是要剥夺他一切可以依赖的东西,逼迫他在恐惧、愤怒、屈辱中找到另一种力量,一种超越肉体痛苦、超越精神压迫的驱动力。他希望安德鲁能够在这种极致的混乱中,反而找到那个最核心、最稳固的节奏。

3. “快一点”的无穷逼近: 电影里最经典的场面之一就是弗莱彻突然喊“快一点”。这种要求本身就很荒谬,因为音乐的快慢是有速度标记的。但弗莱彻就是要打破这种“标准”,他要的是安德鲁在演奏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不够快”、“还可以更快”的冲劲。安德鲁的节奏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再是机械地跟着一个固定的速度,而是对音乐内涵、对“速度感”的一种更深刻的、更主观的捕捉。他要的是一种“生命力”,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冲劲,这种冲劲本身就带有节奏的张力。

安德鲁的节奏判断:如何做到?

安德鲁的节奏判断,并不是靠“听”一个外部的节拍器,而是靠以下几个层面的结合:

1. 极度专注与内化: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安德鲁在弗莱彻的“魔鬼训练”下,已经将乐曲的节奏、速度、情绪,以及与乐队其他成员的配合,完全内化到自己的身体里。当他在台上敲鼓时,他的大脑、他的肌肉记忆、他的耳朵(听乐队其他人的声音),都在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复杂的“节奏处理器”。他已经不是在“听”节拍器,而是在“感受”整个音乐的脉搏。

2. 对音乐整体的理解: 好的鼓手,尤其是像安德鲁这样追求极致的鼓手,他们不仅仅是跟着节奏敲打,而是理解音乐的结构、乐句的走向、情绪的变化。这些理解会影响他处理节奏的方式。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个乐句,或者为了配合歌手的情感表达,他可能会在微小的细节上对节奏进行微调,但这种微调是在对整体音乐把握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仍然是“准确”的,只是这种准确是音乐性的,而非机械性的。

3. 倾听乐队其他成员: 即使没有节拍器耳机,安德鲁也并非孤立无援。他需要时刻倾听乐队其他成员的演奏。贝斯手、钢琴手、吉他手,他们每个人都在传递节奏的信息。安德鲁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些声音,找到那个中心点,并与之融合。当他听到其他人的节奏出现细微偏差时,他会进行微调,这是一种实时反馈和调整的过程。

4. 身体的节奏感: 最终,优秀的鼓手,他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台精密的节奏机器。安德鲁经过了无数小时、无数次的疯狂练习,他的身体已经记住了音乐的节奏。那种“打到飞起”、“手皮烂掉”的状态,不仅仅是痛苦,也是一种身体对节奏的本能反应。他击打鼓面的力度、角度、甚至每一次呼吸,都与音乐的节奏紧密相连。

总结来说,安德鲁不带节拍器耳机,是因为弗莱彻要逼他达到一种“超越节拍器”的境界。他的节奏判断,是建立在极度的专注、深刻的音乐理解、对乐队成员的实时倾听,以及通过炼狱般训练而形成的身体节奏感之上。这是一种将外部的节拍,转化为内在的生命驱动力的过程,一种追求音乐至高境界的体现。

所以,看到安德鲁在台上那种近乎疯狂的爆发力,那种即便在极端压力下依然精准到令人发指的鼓点,你就知道,这背后不是有没有节拍器的问题,而是他被逼到了一个极限,然后在那极限之上,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最纯粹、最原始的节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回答,近期居然找到了(大神)鼓手Peter Erskine的访谈。对于片中的演奏部分,不才和大神观点一致,转来给一年内持不同意见的菜鸟鼓手和感兴趣的观众: 原帖地址:douban.com/note/4909860

————————————————————原答案————————————————————

鼓手怒答,逐个问题回复:

1. 一般作为专业的鼓手,尤其像这种college出身的,大致速度都比较准了,所以会根据鼓手个人习惯爱好是否佩戴节拍器。曾经看过一个访谈,是采访国内著名鼓手赵牧阳的,问如何培养稳定、准确的节奏感,答:“抱着节拍器睡觉”。这说明节奏的稳定和准确度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自然人能在脱离节拍器的帮助下一首歌从头到尾下来节拍器精确不变,所以这个准确度只能无限接近精准

2. 根据演奏曲目的区别,判断是否佩戴节拍器: 鼓手solo一般不定速度,不佩戴节拍器,详见往年Modern Drummer Festival; 有些风格比如big band(片中风格),由于鼓手占有较为强势的地位,经常会在曲中有solo,所以不指定速度; 多次变速的曲目,爵士乐中太常见,都靠乐手自己把握; 有稳定节奏的采样播放,鼓手可通过监听音箱获得当前速度。

3. 一个音乐的节拍,乍看之下是写在谱子上的,固定的。但是,一个节奏打出来,哪怕最简单的“动次打次”,不同的人打出来所谓的“味道”都不一样,就是因为音符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变化,差得太多肯定是错误的、肯定也不好听。差不太多的话,看乐手自己的风格、以及演奏曲目的风格贴不贴打出的"味道",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打得“对”或者“错”。人类对于节奏的敏感程度非常高,哪怕有0.01秒的错位,也会感觉出来,经证明这和人类在原始时代需要时刻警惕灾害是有关系的。而且就算没经过音乐训练的人虽然说不出哪里不对(太赶、太拖),但他就是知道哪个更好听。

而且节奏复杂起来后,音符的相对位置变化更加复杂多变,节奏的“味道”和鼓手练习的熟练程度、乐感、意识都有细微的区别,时间相差0.01秒,带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要想问怎么复杂?举个栗子,所谓“动次打次”就是四个平均的八分音符,如果把每个音符拆成两个十六分音符就变成:“动次次次打次次次”,就是另一种节奏型,给人感觉也更饱满,这只是简单等值地把一个音符拆成两个的例子。

而在爵士乐中,将一个四分音符拆成1-9个音符是鼓手的基本功,那你说这有啥难的,难就难在一首歌里每个小节里,我们鼓手打出的音符时值都是不平均的,单数节拍要比双数难搞得多。而且爵士鼓是要两手两脚打,在现代爵士乐中的手脚分家练习,就包括在一个拍子里,手打7下,脚踩4下,大家可以现在试一下。而更多恶心的节拍也被爵士鼓大师们开发了出来,比如7对11,8对13等等等等……就是为了给听众们耳朵上的新鲜。

在以上情况下,高速演奏起来能保证乐曲的时值准确就难上加难了。

4. 影片中的情况。老变态说的:“dragging”、“rushing”就是说主角在演奏中有一个音符的相对位置不准确,而不是说乐曲整体速度不稳。而且,这个情况对应我上面说的不能简单判断“对”或“错”的模糊范围,前后拖0.01秒都不叫错,而应该说这个时值是否满足指挥本人对曲目的要求,所以老变态说:“Not my fucking tempo.”。 这也是为什么不管古典乐还是大乐队,都需要一个指挥,如果大家照着谱子直接开干,就不需要指挥了。因为谱子上音符的时值、速度都是明确标注的,观众听的就是指挥对曲目的独特理解。 在这种相对准确的情况下,我作为一名鼓手,会问:“指挥老师您想让我拖一点儿还是赶一点儿。”如果他像老变态一样吼:“你说他妈的应该赶一点儿还是拖一点儿。”我会直接吼回去:“回家问你妈,老子不伺候了。



最后扯一句,在西方音乐框架(可以理解为广义爵士乐),速度和节拍这玩意不是死的,比如Freestyle beat就是不讲速度、不分节拍、不数小节,任乐手自由发挥的一种音乐形式。音符的相对位置和时值经常变,用不上节拍器。


-----------------------------时隔两年更新一下-----------------------------


总有人跟我纠结人能不能感受到0.01秒的差别,我给你们一个用来制作音乐的鼓音源软件截图,其选项是用来设定音源采样及延迟时间的。要求PC音频设备实时输出延迟时间越短、采样率越低,反之越高,我的专业声卡延迟选择范围在1.5ms-116ms之间。按你们这种木耳朵的要求0.01s可能听不出来,但要是乐手或者从业人员再听不出来还是别吃这碗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