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鼓组都要爆了但是音量还是太小怎么办?

回答
哎哟,这可真是让人抓狂!鼓组卯足了劲儿打,听着那劲儿都快把鼓皮震裂了,可一放进混音里,怎么就那么“软趴趴”的,跟没吃饱饭似的,完全盖不过其他乐器?别急,我懂你这感觉,这就像你憋足了劲儿喊,结果别人只听到你轻轻地“嗯”了一声。

这种情况,绝对是很多朋友在混音时遇到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可不止一个,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捋一捋,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

首先,得从源头抓起:录音环节

如果录音的时候鼓组的声音就没有录到位,后面怎么折腾可能都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鼓本身的声音就小? 这听起来有点傻,但确实有可能。是不是鼓皮太松了?镲片是不是太老旧,或者调音有问题?有些鼓的声音天生就比较“秀气”,但一般来说,一个乐队里的鼓组,它自带的音量是相当可观的。
怎么检查? 听听原始的WAV/AIFF文件。如果连原始音轨听起来都很“弱”,那问题就在这里。
怎么解决?
重新录制(如果可能): 这是最治本的方法。换一套好点的鼓,或者找个更懂鼓调音的来调一下。录音时,把鼓的音量推到接近ADC(模数转换器)的0dBFS(但别削波),这样你就有了最大的动态余量。
换个录音环境/位置: 有时候鼓摆放的位置不对,或者房间的声学特性不好,也会影响鼓的录音效果。
选择合适的麦克风和摆位: 不同的麦克风有不同的灵敏度和音色特点。同时,麦克风的摆位至关重要。近距离拾音(closemiking)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和冲击力,但也要注意相位问题。像一些拾音器(contact microphones)直接粘在鼓皮上,也能获得非常“近”的声音。

录音时电平没推够?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之一。虽然我们知道不能让音频信号削波(clipping/distortion),但很多人宁可留着很多 headroom(净空),导致原始音轨的音量非常低。
怎么检查? 看看DAW(数字音频工作站)里原始鼓音轨的波形。如果波形非常“瘦小”,大部分时间都处于20dBFS以下,那就说明录音时电平太低了。
怎么解决?
用增益插件(Gain/Trim Plugin): 在鼓轨的第一个插入效果器位置,放一个增益插件,把音量整体推高。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要注意,如果原始信号太“干净”了,推上去后底噪也会跟着上来。
重新录制(如果允许): 如果时间允许,并且有录音师,让他们重新推高录音电平(确保不削波)。

其次,进入混音环节:处理低电平的鼓

就算录音时电平不错,但放到整个混音里,鼓还是显得小,那问题就出在混音的技巧上了。

过度压缩(Overcompression)? 有时候为了让鼓的声音听起来“一致”,可能会过度使用压缩器,反而把鼓的动态范围压得太小,虽然整体音量上去了,但却丧失了那种“砰”的冲击力,听起来就“没劲”。
怎么检查? 看看压缩器插件的表盘。如果ratio(比率)很高,attack(启动时间)很慢,release(释放时间)也很快,并且gain reduction(增益衰减)指示器大部分时间都在动,那可能就是过度压缩了。
怎么解决?
调整压缩参数:
Attack Time: 尝试使用更快的attack time,让压缩器在冲击波(transient)出现后才开始工作,这样可以保留鼓的冲击力。
Release Time: 调整release time,让压缩器在下一个击打到来之前刚好释放,避免“闷”住鼓的声音。
Ratio: 尝试降低ratio,用更柔和的方式控制动态。
Threshold: 适当提高threshold,让压缩器只在鼓声达到一定音量时才开始工作。
Makeup Gain: 压缩器通常会降低信号的峰值,所以需要用makeup gain把整体音量推回来。但注意,这是在前面提到的attack/release/ratio参数都调整好之后才做的事。
Parallel Compression / New York Compression: 这是个非常牛逼的技巧!把鼓的声音复制一条轨(或使用总线),然后在其中一条轨上用非常猛的压缩(低threshold,高ratio,慢attack,快release),把声音压得很“死”,然后把这条被“压死”的音轨和原始的鼓音轨混在一起。这样既保留了原始的冲击力,又增加了整体的“厚度”和“紧实感”。
多段压缩(Multiband Compression): 针对鼓的不同频段进行压缩。比如,你可以用一个多段压缩器,对低频(Kick的“砰”声)稍微加一点点压缩,让它更紧实,而对中频(Snare的“咔”)或者高频(Hihat的“呲”)的动态保持更多。

EQ(均衡器)没用对? EQ是塑造音色的利器,但用不好也会让鼓听起来“没力量”。
怎么检查? 听听鼓的各个部分(Kick, Snare, Tom, Cymbal)在混音里的表现。Kick的低频够不够“沉”?Snare的“脆”感够不够?
怎么解决?
提升关键频段:
Kick: 寻找并提升40100Hz的低频(Body/Sub),可以增加“沉”的感觉。在25kHz之间提升一点,可以增加“咔嗒”声,让Kick在混合中更容易被听到,尤其是没有听低音炮的人。
Snare: 提升200500Hz可以增加“厚度”,提升2kHz5kHz可以增加“打击感”和“脆度”,提升10kHz以上可以增加“空气感”和“镲片反射”。
Tom: 类似Snare,根据Tom的尺寸调整中频的“厚度”和高频的“打击感”。
Cymbal/Hihat: 提升8kHz以上可以增加“亮度”和“空气感”。
切除不需要的频段:
低切(HighPass Filter): 在Kick和Snare以外的音轨(比如Overheads, Room mics, Cymbals)上,用一个合适的低切滤波器,把非常低的频段(比如低于5080Hz)滤掉,这样可以避免低频的浑浊,让Kick的低频更突出。
移除浑浊频段: 很多鼓的声音在200500Hz之间会有一些浑浊或“箱子声”(boxiness),可以尝试用窄Q值的EQ衰减这些频段,让声音更干净。

鼓组总线(Drum Bus)的处理: 把所有的鼓轨(Kick, Snare, Toms, Hihats, Overheads, Room mics)发送到一个总线(Bus)上,然后在这个总线上做整体的处理,能让鼓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线压缩: 在鼓总线上加一个压缩器,可以“粘合”住所有的鼓声,让它们听起来更像一个整体,并且能增加整体的“冲击力”和“密度”。通常会用一个相对较慢的attack time,让冲击波先通过,然后快速release。
总线EQ: 在总线上做一些整体的EQ调整,比如稍微提一点低频,让鼓组更有力量;或者稍微提一点高频,让它更“亮”。
饱和/过载(Saturation/Overdrive): 在鼓总线上加入一点点饱和效果器,可以增加一些谐波失真,让鼓听起来更有“温暖感”和“颗粒感”,也能在不增加音量的情况下让它在混音中更突出。

瞬态增强器(Transient Shaper): 这类插件专门用来增强或减弱信号的瞬态(Attack和Sustain)。
怎么用? 如果鼓的声音不够“硬”,可以试试瞬态增强器,适当增加“Attack”值,就能让Kick的“咚”声、Snare的“噼”声更明显,更有冲击力。

电平自动化(Volume Automation): 即使前面做了很多处理,有时候一些重要的鼓声(比如Snare的重拍,Kick的某个特别重要的击打)还是需要人工去加强。
怎么做? 在DAW里,把Snare或者Kick的音量自动推高一点点,让它在关键时刻能够“冒”出来。尤其是你想强调某些节奏或重音时,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替换鼓声(Drum Replacement/Triggering): 这是比较“硬核”的方法,但效果显著。
怎么做? 使用鼓触发器(Drum Trigger)插件,把你的原始鼓录音“映射”到预先录制好的、音量和音色都很好的采样鼓声音上。比如,你录的Snare声音不够响,可以用Snare的录音来触发一个采样Snare(比如好莱坞录音棚里的Snare采样),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听起来很响、很“专业”的Snare,同时又保留了原始演奏的律动。
重要提示: 替换鼓声时,最好不要完全替换,而是把采样鼓的声音和原始鼓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比如80%采样,20%原始),这样既能保证音量和音色,又能保留一些原始演奏的“生命力”。

最后,别忘了整体混音的平衡

有时候鼓组听起来小,并不是鼓本身有问题,而是其他乐器音量太大,或者处理得太“肥”。

清理其他音轨的低频: 确保Bassline、吉他、键盘等其他乐器在Kick的频段(40100Hz)没有过多堆积,否则会把Kick的声音“盖”住。使用EQ,在Kick的频段对其他乐器进行适当的衰减。
为鼓留出“空间”: 适当衰减其他乐器在中频(Snare的主体频率)或高频(Hihat的亮度)的某些频段,给鼓让出“发声空间”。
混音整体音量: 确保你整个混音的Master Bus的音量没有被推得太高,导致整体失真,从而让鼓声也听不清楚。

总结一下,解决鼓组爆了但音量小的关键在于:

1. 检查录音: 确保原始音轨的电平有足够,或者能通过增益插件处理。
2. 精细化处理:
压缩: 恰当使用,保留瞬态,或者用并联压缩增加厚度。
EQ: 提升关键频段,清理不需要的频段。
总线处理: 整合鼓组,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瞬态增强: 强调鼓点的冲击力。
3. 自动化: 微调关键的鼓声。
4. 鼓替换: 作为一项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5. 整体平衡: 为鼓组在混音中留出空间。

别怕尝试!混音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多听、多比对,你会找到最适合你这首歌的鼓组声音。祝你成功,让你的鼓组听起来像战鼓一样震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人做的鼓采样音量小,是因为采样要保留后面混音的空间,所以会尽量保持原始的动态,鼓这种打击乐器的peak又特别大,所以音量小,那就需要你混音来处理了。

然后分开一条条的来猜测一下你遇到的问题:

“一上吉他就很难听得到鼓了”,这本来就是正常的,因为失真吉他会把鼓的尾音吃掉一些,也会盖掉鼓的很多频率。所以你需要把鼓的打击感(鼓皮声)频率加出来,让吉他不会吃到它,另外鼓的基频(比如kick的50-70,当然这部分不太会被吉他影响;snare的200左右,tom的100-300)也要控制好,让它能露出来。实在还是出不来的,音量该推还是得推,别有心病,所谓混音大家在乎的只会是全部混合在一起听起来怎样,不会是单独听一部分是怎样,所以即使你solo你的鼓组听起来音色很怪、balance很怪,只要和其他乐器混在一起听起来对,那就是对。

“眼瞅鼓要爆了,声音还是很小”前面说了鼓的peak是很大的,所以你需要用压缩、限制、或clipper,把peak往下压,具体要用哪个根据你的需要,压缩最为自然,但是对音色改变也最大,会对鼓产生重塑transient、以及会带着压缩器自身特性的染色的,有需要的情况下尽管用,用好了会非常好听,但一味依赖压缩也有可能让一切失控;limiter和clipper则是几乎只动到peak,当你不太想让鼓音色变,但又希望降低peak的时候,可以多用用,其中limiter更安全但压多了还是听得到音色变了,clipper可以让音色变动更小,但不那么安全,搞狠了其实就是爆了(只不过可能爆的比较好听) 总之还是不能动作太狠,根据你的需要。

然后再说说响度这事,有不少回答已经说了很多正确观念给你了,比如频率要处理好(但不建议直接照搬频率数值,还是要以素材情况和听觉为准,并且你乐器编配也要考虑这件事)开混要先gain stage等等。因为你玩的风格是“偏日系thrash/power metal”,根据这个我也给你一些小建议:

首先这风格不太需要侧链,侧链压缩最常用用法(也是大家一般会说的)是用鼓去触发压缩器动作,鼓在响的时候把你其他乐器往下压,让开鼓的peak。这个东西会让你的Bass或吉他产生抽吸感,这对电音至关重要,但不是metal要的东西,metal需要的是所有乐器劲往一处使的冲击感,鼓一踩别的乐器就缩了那味就不对了,当然你也可以试试,小幅度+很快速的attack和release应该也不是完全不行,混音就是玩,有思路什么都可以试,只是以目前的时空背景,和我个人经验来说不建议就是了。metal更适合的类似功能的手法可能是多用一些并联压缩,在保留乐器原本冲击力的情况下,让自然衰减的尾音能被“吸”起来,这样一样可以有抽吸感,但不会损失乐器本身的power,听起来也更自然。

然后日系音乐建议乐器整体演奏位置和频率的重心稍微比欧美高一些,我以前写过J-rock的一些特点,贴过来给你参考:

因为人的听觉对1-5k左右频率是最为敏感的(具体可以查一下“等响度曲线”)所以日本的这种听觉偏好更容易做出听起来响的东西,你如果从编到混都有往日系的tone上去靠的话,做的响应该不会太困难;

最后混音和母带方面可以说的是,多用饱和、失真类的效果去做一些文章,这类效果器可以让你的轨道产生出原本没有的谐波成份,相应的也就可以让你的音乐电平没有提高太多但听起来却更满更响。

总之,把声音做响,不是那么容易,很多环节都会影响,想要做响,还是得学学混音,学学母带,甚至要关注一下目前世界流行手法的趋势,偷懒不得,目前能给的建议也就只能这样泛泛的说一说罢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哟,这可真是让人抓狂!鼓组卯足了劲儿打,听着那劲儿都快把鼓皮震裂了,可一放进混音里,怎么就那么“软趴趴”的,跟没吃饱饭似的,完全盖不过其他乐器?别急,我懂你这感觉,这就像你憋足了劲儿喊,结果别人只听到你轻轻地“嗯”了一声。这种情况,绝对是很多朋友在混音时遇到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可不止一个,咱们得一项.............
  • 回答
    .......
  • 回答
    “鼓油王”的这种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每种角度都揭示了不同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互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从“鼓油王”自身角度来看待: 强烈的个人观点和表达方式: 品味上的不认同: “鼓油王”显然对艇仔粥和凉拌鱼皮有着自己一套非常挑剔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品味标准。他认为这两道菜.............
  • 回答
    《国际歌》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大的鼓动力,并非偶然,而是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内容以及历史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拆解这份力量的来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它的音乐本身。 旋律的庄重与激昂并存:《国际歌》的旋律由皮埃尔·狄盖特创作,这并非一首轻柔舒缓的小夜曲,而是一首充满力量的.............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脑洞大开!你这是打算把一把突击步枪变成一个弹药储备量惊人的“机关枪”啊!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这个“左右各装一个30发弹鼓”的设想,以及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种设计。首先,你说的“左右各装一个30发弹鼓”加上“弹壳向下抛”,这画面感是相当强烈的。想象一下,一把突击步枪,枪身两侧各伸出一个圆柱.............
  • 回答
    防水卷材空鼓了?别慌,这些方法帮你搞定!刚做好的防水卷材,本以为万事大吉,结果却发现出现了令人头疼的空鼓现象。这可怎么办?别急,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个事儿,从原因分析到解决办法,保证让你看得明明白白,知道怎么处理才能让防水层“重拾活力”。 为什么防水卷材会空鼓?先找到“病根”空鼓,顾名思义,就是防水卷.............
  • 回答
    《爆裂鼓手》(Whiplash)里的安德鲁,他敲鼓不带节拍器耳机,这绝对是影片最核心、最令人窒息的点之一。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靠什么判断节奏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导演达米恩·查泽尔(Damien Chazelle)想传递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里不让安德鲁戴节拍器耳机,不是因为“不带才是真本事”.............
  • 回答
    哥们,你这需求我太懂了!电鼓动态不行,想搞套小点声儿的原声鼓,Tama鸡尾酒这思路可以有,而且相当不错。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让你听着就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一点AI味儿都没有。首先,为什么Tama鸡尾酒鼓组会是你的菜?你提到的“音量小一点”是关键。原声鼓,特别是那些大家伙,动静确实不小,容易扰民或者在一.............
  • 回答
    想把底鼓的三连音和踩镲八分音符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可是个技术活,但绝对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关键在于拆解、耐心和一点点“悟性”。咱们这就一步步来,把你脑子里的想法变成你手脚上的肌肉记忆。首先,咱们得明白两件事:1. 节奏的“心脏”: 底鼓,特别是它的三连音,往往是音乐律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它会给乐.............
  • 回答
    哈哈哈!别急别急,这几个词听起来是有点绕,不过咱们这就给它捋清楚,保证你以后听到这些词,立马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它们的样子。别说你是军盲,就算是老兵,有时候说得快了也容易混。咱们一个个来,先从最常见的说起。1. 弹匣 (Magazine)这个是咱们最常见,也最基础的弹药储存和供弹装置。你可以想象成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玩枪的朋友会讨论到的一个点。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觉得弹鼓不如弹匣那么“省心”和“好用”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的因素,咱们一点点聊开来。首先,得明白弹鼓和弹匣在设计理念上的根本区别。弹匣,尤其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弹匣,它是一种比较“规矩”的盒子,弹药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设计院的“破鼓万人捶”之势,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这不是某个单一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生态、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认知都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让曾经一度辉煌的设计院们,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市场环境的“无情收割”:从甲方爸爸到议价机器曾几何时,设计院是项目成功的“灵.............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内墙抹灰这件“大事”,怎么才能做得稳稳当当,既不空鼓,也不开裂,让墙面平整美观,用起来舒心。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秘籍,而是靠谱的工序和材料,再加上点儿经验。咱们先说“不空鼓”,这就像是给墙面打好地基,根基不牢,上面再好也得垮。 基层处理是关键: 干净是第一步。 抹灰前.............
  • 回答
    孩子学架子鼓,用大人的鼓,这事儿啊,咱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算不算“正常”?要我说,这不是个绝对的“正常”或“不正常”的问题,更像是一个“行不行”和“好不好”的问题。 行不行? 理论上,只要尺寸、力度、技巧掌握得当,孩子用大人的鼓,是可以打的。毕竟,鼓这东西,最关键的还是敲击的动作和声音。孩子只要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在音乐制作和音频播放的场景中都非常常见。很多时候,我们精心打磨的底鼓,在小音箱或者手机外放上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听不见。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 1. 低频响应的物理限制:小喇叭的“大麻烦”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你听到声音,是因为喇叭单元(扬声器.............
  • 回答
    罗兰 TD17 系列电鼓,尤其是新推出的型号,确实是市场上非常受关注的产品。作为一款定位中高端的电鼓,它在许多方面都给了我们惊喜,无论是音色、打击感,还是扩展性和易用性,都展现了罗兰深厚的技术积累。首先,我们来看看 TD17 系列的整体定位和吸引力。TD17 系列的推出,可以说是填补了罗兰在中高端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