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际歌那么有鼓动力?这鼓动力如何产生?

回答
《国际歌》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大的鼓动力,并非偶然,而是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内容以及历史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拆解这份力量的来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它的音乐本身。

旋律的庄重与激昂并存:《国际歌》的旋律由皮埃尔·狄盖特创作,这并非一首轻柔舒缓的小夜曲,而是一首充满力量的进行曲风格的乐曲。开头部分相对平缓,但随着歌曲的推进,旋律线条变得越来越清晰、有力,节奏也逐渐加快,仿佛是在一步步地将听者带入一种高昂的情绪之中。副歌部分,尤其是那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其旋律的起伏和力量感是极其明显的,能够瞬间抓住人心,引发共鸣。这种音乐上的“层层递进”和“爆发”感,非常容易调动人的情绪,让人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想要跟着一起呼喊。

合唱的感染力:《国际歌》最常以合唱的形式演唱。合唱的特点在于集体性的力量,当无数个声音汇聚在一起,用同样激昂的旋律和力量唱出同一个声音时,这种力量是叠加的、倍增的。个人的微弱声音汇入洪流,便成了不可阻挡的声浪。在许多集会、游行或重要场合,当《国际歌》作为集体宣誓或战歌响起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感觉,以及歌声所形成的强大声场,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冲击,能瞬间提升参与者的归属感和战斗意志。

再来谈谈它的歌词内容,这才是其鼓动力的核心。

直击痛点,唤醒阶级意识:歌曲的开篇就抛出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极具震撼力的话。它直接点出了被压迫者的身份,并以此为出发点,号召所有遭受不公和压迫的人们站起来。歌词中“饥寒交迫的奴隶”、“旧世界要打破”、“全世界受苦的人”等词汇,精准地描绘了当时普通劳动者和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能够迅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愤怒。这种对现实痛苦的深刻揭露,是引发反抗情绪的强大催化剂。

描绘美好愿景,指明斗争方向:《国际歌》并非只是煽动仇恨,它更重要的是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歌词中“没有牺牲,哪有胜利?”、“旧世界要打破,新世界才建立”以及“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等等,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这个蓝图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建立在“劳动的果实”、“人人共享”的朴素愿望之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为人们的斗争提供了目标和动力,让人们觉得他们的牺牲和努力是有价值的,是为了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强调团结与力量:“联合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句歌词是《国际歌》的灵魂所在。它反复强调“联合”的力量,告诉人们个体是渺小的,但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汇聚成一股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巨大力量。这种对 collective action(集体行动)的呼唤,以及对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信心和勇气。

最后,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烙印也赋予了《国际歌》特殊的意义。

革命的战歌,历史的见证:《国际歌》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工人运动,并在20世纪初的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无数次革命、工人运动、反法西斯斗争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象征和主题曲。当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唱响这首歌时,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对过去斗争的纪念,是对先辈牺牲的致敬,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集体的记忆,使得歌曲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革命情怀和对正义的追求。

普适性的情感共鸣:虽然《国际歌》最初是为工人阶级而写,但它所表达的对自由、平等、解放和反对压迫的渴望,是跨越阶级、国界和时代的。在任何一个时代,只要存在不公和压迫,总会有声音会呼唤“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种普适性的情感共鸣,使得《国际歌》能够跨越时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依然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

综上所述,《国际歌》的鼓动力,是其激昂且充满力量的旋律与歌词中对现实痛苦的深刻揭露、对美好未来的清晰描绘、对团结力量的坚定信念,以及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像一面旗帜,召唤着所有渴望改变、追求解放的人们,一起投身于为更美好世界而奋斗的洪流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际歌 的本质是起义宣言,斗争口号,革命檄文。

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宣言口号,基本可分为三类。


第一:受命于天类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是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时所使用的口号。“苍天”是指东汉政府,“黄天”是黄巾太平道。古代王朝更替讲究五德始终,东汉是火德,火生土,土的代表颜色正是黄色。张角用“黄天”将自己比喻成受命于天的救世主,告诉老百姓这次起义革命将会理所应当的继承东汉王朝法统。类似这样的革命口号还有很多,基本上都是通过神化自己,达到制造祥瑞的目的。


然而到《国际歌》中,不需要这种造神运动了。歌词中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一刻,没有个人英雄,没有神仙妖魔。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人民。人民在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不管谁要阻挡,我都把你打个稀巴烂。歌词彻底褪去了神仙妖魔的色彩,突出了人民的主观意识。鼓动力如扫叶之风。


第二:满足温饱类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时的口号。崇祯年间灾荒不断,杂税繁多,百姓食不果腹,易子而食。其实大部分农民起来造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吃饱饭!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你给谈礼义廉耻,忠义孝悌都是扯淡。谁给我饭吃,我就跟谁干。谁给我衣穿,我就给谁卖命。最终在“闯王来了不纳粮”这种理想蓝图的号召下,一夫作难,万民响应,敲响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


然而到《国际歌》中,不需要这种温饱蓝图了。歌词中高唱:“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人民起来斗争,不是因为某人给我们恩惠,是为夺回自己应该获得的劳动果实。哪怕我食不果腹,哪怕我衣衫褴褛,都抵挡不住大家追求崇高真理的步伐。歌词跨越了物质满足,上升到了精神境界。鼓动力如破局之剑。


第三:人身攻击类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票狡锋协,好乱乐祸。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伪临朝武氏者,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以上两段话分别摘抄自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前者作于袁绍和曹操开战之前,后者作于李敬业与武则天开战之前。两篇文章都是千古名文,更是骂人的标准范本。文采与论据并存,正义与愤怒并存,可胜过千军万马矣。然而这种个人的私德攻击终究站不住脚。当袁绍与李敬业失败后,这两篇文章的说服力就大打折扣了。陈琳最终做了曹操的官,骆宾王的下落也不为人知。文人才子的笔杆子再犀利,也终究抵不过高明政治家们的枪杆子呀。


然而到《国际歌》中,不需要这种对个人的人身攻击了。歌词中唱到:“这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里容得下寄生虫!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歌词没有具体对某个人进行辱骂,而是直刺统治阶级的本质。这种本质不会因强弱而妥协,更不会因胜败而改变。你的腐朽已经不言而喻,已经不需要这种空洞的骂声来揭露你的黑暗了。人民要做的只有斗争!斗争!斗争!鼓动力如惊天之雷。


总结:

《国际歌》从1923开始流传于中国,“英特纳雄耐尔”的精神也悄悄在中国人民心中潜滋暗长。等到爆发的时候,这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已经无人能够挡了。《国际歌》堪称历史上人民反抗的最强音!人民反抗的声音转了一圈之后,到《国际歌》这里又回归到了它最原始的本质意义,那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此推荐唐朝乐队的摇滚版《国际歌》,如果说骆宾王的檄文可以抵得过千军万马,那么这首《国际歌》+摇滚,可以胜过原子弹了。时至今天,不管你信不信共产主义,这首歌依旧可以作为统治者心头的戒尺,人民手中的利剑!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方说历史(xfsls1990)

user avatar

说个跑题的事情。

某年某月,某著名大学因为食堂难吃,群起罢课。

众学生热血沸腾,其中一名学生在宿舍里用电脑音箱对着窗外放了一曲国际歌。

之后秋后算账的时候,这名仅仅放了一首歌的学生受到了最高规格的处罚。

更无厘头的是,什么都没干,仅仅帮忙搬音箱的、借给他音频线的的同学都跟着受了处分……

所以说统治者们最聪明,知道什么玩意对他的威胁最大。

————————————————————————

因为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有些细节记错了,今天得空翻找了当年网上的处分通知。

西安交通大学关于给予仰XX等11名学生违纪处分的决定

2003-5-20 西安交大学生处
原载西安交大学生处官方网站:
……
……
9、卢X,男,能动学院核工程11班学生。 2003年4月1日晚,该生在部
分学生喊罢餐口号时,用电脑放《国际歌》。经2003年5月14日校长办
公会议研究,决定给予卢X记过处分。

10、申XX,男,能动学院核工程11班学生。2003年4月1日晚,该生在
部分学生喊罢餐口号时,将音箱放在阳台上,由卢X用电脑放《国际歌
》。经2003年5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给予申XX严重警告处分。

11、刘XX,男,能动学院核工程11班学生。2003年4月1日晚,该生在
部分学生喊罢餐口号时,找线并将电脑音箱连接起来,由卢X用电脑放
《国际歌》。经2003年5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给予刘XX严重
警告处分。

放《国际歌》的,受到的不是最高级别处分,而是次一级的。最高的召集人的处分是留校察看,其次就是放歌的这位了。

这件事情还有很有意思的后续。

这个处分一出,不光本校,各大高校一片哗然,那时候还是bbs时代,各个高校的bbs上嘲讽愤慨声音一片。

然后第二天,学生处网页上又发出一个公告:

重要公告

5月20日,有人在学生处网页上擅自贴发"关于给予仰XX等11名
学生违纪处分的决定"的消息,内容失实。我们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特此公告

西安交大学生处
2003年5月21日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有权限去学校官方网站,学生处网页上“擅自”发公告的人是谁……

十几年了,这帮人的套路一点都没变,还是这么深。

user avatar

非常搞笑,我第一次真正较为完整听到这首歌,居然是在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上。

《空军一号》

美帝带着冷战胜利的洋洋得意拍了这个片子,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监狱里的犯人们合唱起这个歌,我以前听过父母口头唱过,然后就想起来,啊,这原来就是《国际歌》。

不知道为什么,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前听到这首歌的机会微乎其微。早上大喇叭广播里是《歌唱祖国》,《东方红》,以及刚刚流行起来的港台流行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都比《国际歌》要经常听到。

后来我想明白了,国际歌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东方红里说,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有些脑袋瓜子灵光的人比如说我,听了会犯尴尬症。某些人为了我们的尴尬症着想,取下了其中一首吧。

那时候盗版碟开始流行和泛滥,突然我们就能看到好多不该看到的东西了,例如《空军一号》。我就很纳闷,美国人怎么就敢堂而皇之的让他们的老百姓听国际歌呢?

正题:国际歌歌词简单易懂,不讲大道理,旋律雄浑有力,激动人心,是进行曲里难得的精品。

当年我还是个高中生,听着美帝电影里的《国际歌》,看着破旧的鞋子,想着贫穷的家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user avatar

这是一首永不停息的歌,它已经整整传唱了128年。


这首歌从法国工厂里响起,口口相传,传遍了欧洲无产阶级苟活的每个角落。

这首歌在圣彼得堡响起过,它乘着钢铁的洪流,传到莫斯科、南斯拉夫、西伯利亚和远东。

这首歌在上海响起过,人们唱着它挥别井冈山,踏过长征路,闪动在太行山里,坚守在上甘岭上。

这首歌在古巴响起过,激荡到刚果和玻利维亚的密林中,星星之火,燎过了全世界的原野。


这首歌,是所有无产阶级反对不公和压迫的战歌。

这首歌,曾是苏维埃政府的国歌,也是所有共产党的党歌。

这首歌,是奴隶们垂死挣扎的呐喊,是人民们反抗压迫的怒吼。


欧洲罢工的工人唱它,

香港罢工的工人唱它,

广场上的学生们唱它,

台湾闹学运的学生们唱它,

法国罢工的工人们正在唱它。


它还会被继续唱下去,它终将响彻宏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