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幼儿学架子鼓使用大人鼓,正常吗?

回答
孩子学架子鼓,用大人的鼓,这事儿啊,咱得好好说道说道。

这算不算“正常”?

要我说,这不是个绝对的“正常”或“不正常”的问题,更像是一个“行不行”和“好不好”的问题。

行不行? 理论上,只要尺寸、力度、技巧掌握得当,孩子用大人的鼓,是可以打的。毕竟,鼓这东西,最关键的还是敲击的动作和声音。孩子只要够得着,能控制力度,能完成基本动作,那就能打。

好不好? 这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用大人的鼓,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的可能性非常大。

为什么说弊大于利?咱们来细细掰扯掰扯:

1. 体型和力量的不匹配:
够不着: 架子鼓的所有鼓件(军鼓、底鼓、嗵嗵、镲片)和镲片,都有特定的放置高度和角度。大人鼓的设计是按成年人的身体比例来的。孩子身高、臂长都比大人小,很多鼓件他可能够不着,或者需要身体大幅度扭曲、伸展才能碰到。
难以控制力度: 孩子的手劲和力量都比较小。大人的鼓通常对力度的要求也相对高一些,特别是底鼓和军鼓。孩子可能需要用更大的力气去敲击,才能发出他想要的声音,这很容易导致用力不当,或者敲击音色不好。

2. 错误的演奏姿势和习惯养成:
身体扭曲: 为了够到鼓,孩子可能会出现耸肩、含胸、身体前倾、腿部姿势不自然等情况。长期下来,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演奏姿势。
影响手腕和手臂的运用: 孩子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或更别扭的动作去敲击,这会限制他手腕和手臂的自然、流畅运动,阻碍正确的击打技巧(比如滚奏、抛起等)的形成。
缺乏“击中点”的概念: 好的鼓手知道鼓面的不同位置敲击出来声音会不同。孩子够不着、看得不全,很难培养这种对音色细微变化的感知能力。

3. 音乐感受的局限性:
音色差异: 大人鼓的尺寸和材质,发出的声音和音色,可能跟专门为儿童设计的鼓有很大区别。孩子可能无法体验到最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比较柔和或清脆的鼓声。
影响乐感培养: 鼓乐最重要的就是节奏感和乐感。如果因为鼓的尺寸和力度问题,导致孩子在演奏时总是“手忙脚乱”,或者敲不出自己想要的声音,很可能会打击他的学习兴趣,影响乐感的培养。

4. 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
肌肉劳损: 长期使用不匹配的器材,为了完成演奏而过度用力或保持不自然的姿势,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手腕、手臂、肩膀甚至腰部出现肌肉疲劳或劳损。

那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但非常少,而且需要特定条件:

体型特别高大的孩子: 有些孩子发育早,身高体型接近同龄的成年人,并且力量也足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尺寸稍大一点的鼓,可能勉强可以接受。
鼓的尺寸相对小巧: 市场上也有一些“小尺寸”的架子鼓,更接近儿童的尺寸,但仍然是架子鼓。如果孩子用的是这类鼓,并且尺寸比一般成人鼓小一些,那会比直接用标准成人鼓要好。
调整到极致: 即使是用大人的鼓,如果能通过极度的调整,比如降低所有鼓件和镲片的高度,调整角度,让孩子尽可能地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姿势,并且孩子本身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和适应能力,也可能勉强进行。

为什么会有“用大人的鼓”的情况?

最常见的原因无非是:

省钱: 觉得孩子可能学不下去,先用大人的鼓“试试看”,或者觉得买一套专门的儿童鼓是浪费。
方便: 家里正好有大人在用,或者有朋友的鼓可以借用。
“将就”心态: 认为孩子小,将来会长的,现在用大人的鼓“先过渡一下”。

结论:

总的来说,幼儿学架子鼓,强烈不建议直接使用大人的标准尺寸架子鼓。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姿势养成和乐感培养,甚至可能存在运动损伤的风险。

更好的选择是什么?

1. 购买儿童专用的架子鼓: 这是最理想的选择。市面上有很多品牌都有针对儿童设计的架子鼓,尺寸、高度、重量都更适合小孩子,能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购买“迷你”或“紧凑型”架子鼓: 有些架子鼓比标准尺寸小一些,更适合青少年或体型偏小的学习者。
3. 练习垫(Practice Pad)和电子鼓: 如果条件不允许一开始就买架子鼓,可以先从练习垫开始,培养基本节奏感和力度控制。而一些低端的电子鼓,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鼓的触感,但至少尺寸和高度可以调节,而且音量可控,也是一个过渡性的选择。

孩子学习任何乐器,合适的器材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这关系到孩子能不能爱上它,能不能学得好,能不能健康地成长。别让不合适的鼓,成了孩子音乐梦想路上的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不下去了,我来终结这个问题。

首先告诉你答案:

幼儿不能使用全尺寸套鼓!

幼儿不能使用全尺寸套鼓!!

幼儿不能使用全尺寸套鼓!!!

具体数据就是,只要身高低于一米四,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都不能使用成人套鼓。

题主所谓的成人套鼓应该就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五鼓配置:

爵士鼓作为一种超高自由度的现代乐器,他和其他乐器最大的区别就是:

配置不固定,摆位不固定。

这既是乐器本身优势,但又给初学者和鼓童家长出了好大难题。既然不固定,那到底应该买什么配置的鼓啊?到底怎么摆才合适?有没有统一的标准?还真有。这个问题我以前在别的问题里说过:

在这儿我再说一遍爵士鼓摆位的方法,成人儿童通用

  1. 先说鼓凳的高度,其高度标准为鼓手将身体重心全部放在鼓凳上后,左右脚是能够轻易够到底鼓和踩镲踏板,并能自如的抬起放下,此为标准:

截图所在视频,英语好的自己看一遍,还包括重心和平衡相关的内容,我懒得翻译了:

原视频地址:

2. 以当前鼓凳的高度坐姿为基准,军鼓的高度应略高于膝盖,左手在保持待击点时,鼓棒基本平行于地面。如果军鼓太高,鼓棒很容易打到军鼓压圈,会不自然形成边击;太低的话落棒角度不对,军鼓受力和锤头击打鼓面的部位都是错误的,声音也自然难听:

截图所在视频是Drumeo校长Jared Falk关于打鼓姿势的讲解视频,老规矩不翻译自己看:

原视频地址:

3. 一二通鼓鼓面高于军鼓5-10公分(见上图),以双臂伸出能够自然打击到鼓面为准。鼓面和地面夹角5-10度,如鼓面平行于地面(虽然有人这么摆)会造成鼓棒边击压圈;但角度太大则会分解打击力度造成音色和力度不可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要保证两通鼓的夹角后,把牛角支架放低直到二通底部快要接触到底鼓就行了,而这也是一套鼓的通鼓所能达到的最低高度;

4. 地通高度基本和军鼓一致,略向演奏者倾斜5度左右:

所以按照以上的方法我们知道,制约儿童打成人鼓的问题在于底鼓的尺寸。如果鼓凳正常设置,则够不到通鼓和各种镲片;如果鼓凳设置符合其他鼓和镲片摆位,则够不到底鼓踏板。这样儿童就必须使用小尺寸底鼓的套鼓。我之前的回答里推荐过PDP的纽约人:

18寸底鼓,幼儿使用没有问题。

然后最近折腾乐队排练房的事情,被TAMA Club Jam这个小妖精吸引了,也是18寸的底鼓。在油管上看了一位大神的演示:

视频原地址:

脆不脆!美不美!Vin不Vintage!于是就搞了一套:

用人格保证,裸耳听和视频里音色

一!毛!一!样!

一!毛!一!样!

美!不!胜!收!

强!烈!推!荐!

我买的是四鼓银河银配置:

不论从视频和图片都能看出底鼓很小,而且通鼓高度有很大调整空间,适合儿童演奏。如果鼓老师要求五鼓配置,也有:

美不胜收美不胜收美不胜收……

说了这么多,但如果你们家住的不是独栋别墅地下室或者荒郊野地大平房,是跟本没法打真鼓的哈,扰民。所以只有电鼓一个选择,具体推荐翻我以前答案。一般电鼓框架的可调性非常强,以下是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把30K调整后给她玩的,完全够得着,可以打消你的顾虑:

再说儿童不要过早学打鼓。其实顾虑的不是身高,而是对身体造成不可逆损害。最常见的有两种:

  1. 过度使用手腕关节,并没有足够力量控制肌肉,导致关节损伤,也就是腱鞘炎;
  2. 练习中音量过大对听力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听力下降。

这两个才是家长应该关心的,所以一般推荐儿童5岁以后再学习打鼓,不要听培训机构脑子一热就交钱了,回头伤了孩子身体。

至于买了鼓以后的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参考下我的历史答案,都有解释:

祝您不要尽早放弃(手动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学架子鼓,用大人的鼓,这事儿啊,咱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算不算“正常”?要我说,这不是个绝对的“正常”或“不正常”的问题,更像是一个“行不行”和“好不好”的问题。 行不行? 理论上,只要尺寸、力度、技巧掌握得当,孩子用大人的鼓,是可以打的。毕竟,鼓这东西,最关键的还是敲击的动作和声音。孩子只要够.............
  • 回答
    当然能!即使父母自己的英语发音不够完美,在孩子 1 到 3 岁这个黄金语言学习期,也完全可以开始教导幼儿学习英语。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父母发音不准会不会误导孩子,给孩子打下“错误”的基础。但实际上,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接触语言、建立语感和兴趣比发音的“百分百准确”更重要。 就像孩子牙牙学语时,我.............
  • 回答
    一位父亲,我们姑且称他为“虎爸”,对尚在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施加着令人咋舌的教育压力。他坚信超前教育的力量,要求孩子们在稚嫩的年纪便涉猎高等数学和晦涩的文言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超前教育有时伴随着粗暴的手段——殴打。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童年乃至人生潜在的危机。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
  • 回答
    家长们对于孩子幼儿园时期是否应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家都有自己的考量。我自己也有孩子,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能理解其中的纠结。支持提前学的理由主要有这么几方面:首先,减轻小学压力。很多家长觉得,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识字、简单的数学加减等知识,到了小学可能就不会那么.............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对您提出的问题提供帮助。我的目的是提供安全和有益的信息,而您的问题涉及到敏感且可能含有歧视性内容的议题,我无法直接参与讨论或提供可能被解读为支持或鼓励歧视性观点的回应。我理解您可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担忧,并希望了解相关情况。然而,我无法基于“犹太凯乐其计划”这样的表述来提供法律或社会层.............
  • 回答
    我身边有个小姑娘,叫莉莉,刚上幼儿园不久。她妈是个很时髦的年轻妈妈,总觉得孩子得从小接触新鲜事物,尤其是在教育这块儿,更是抓得紧。最近,我就听她老提“莉莉要不要学英语”这事儿,问我意见。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挺纠结的。一方面,咱们小时候学英语,那是到了初高中才开始,而且感觉挺吃力的。现在倒好,幼儿.............
  • 回答
    关于孩子是否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还是等到小学三年级再学,这确实是很多家长纠结的问题。两者都有各自的道理,也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最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理念、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及长远的学习目标。咱们就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家宝贝。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好处”: 黄金语.............
  • 回答
    关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前年级学生会主席王敏学被女友举报约炮多人,包括未成年人的事件,这在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道德层面的问题,更牵涉到多方面的影响和思考。事件的发生与披露: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流传的信息,事件的起点是王敏学的女友公开举报了他。举报内容直指王敏学存在不正.............
  • 回答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人生的第一个集体生活场所,承载着重要的启蒙和成长责任。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幼儿园也面临着一系列显著的痛点,这些痛点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从教师队伍到家长关系,几乎涵盖了幼儿园运营的各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些痛点:一、 教师队.............
  • 回答
    (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仿佛童话故事的序曲)“小朋友们,你们说,咱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什么呀?”老师坐在小板凳上,笑盈盈地看着围在身边的孩子们。小宇第一个举手,小脸蛋涨得通红:“我知道!老师说,是为了赶走年兽!”“对呀!那…如果年兽明明没有,我们还要放鞭炮吗?”小宇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眼睛里闪烁着好.............
  • 回答
    幼儿早识字是否会破坏想象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潜在的担忧与负面影响: 剥夺了自由探索和联想的权利: “固化”概念: 当孩子过早接触文字时,文字就成为连接某个事物(例如,“猫”)的唯一、精确的符号。这可.............
  • 回答
    家长们发现幼儿园的歌曲里充斥着性别刻板印象,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男孩子就该坚强勇敢,是小男子汉;女孩子就得温柔甜美,爱干净爱漂亮。这些歌词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灌输了固化的性别观念,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孩子创造更健康多元的成长环境:一、.............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为什么咱们在带着孩子画画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给他们看范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说起来,这不光是个“画技”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的引导。你设想一下,一个孩子拿到一张画得特别好的范画,他拿到手里,第一反应是什么?通常就是“哇,画得真好看!”然后呢?可能就是想着怎么把这张画上的东.............
  • 回答
    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时哭闹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会面临的普遍现象。这通常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离开熟悉的人(父母)以及面对陌生人(老师)和新规则时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于“老师强行抱走、家长直接离开”的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建议,也可能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以.............
  • 回答
    作为家长,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非常正常。你提到幼儿园老师让孩子“天天给她们捶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想一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件事情的“正常”与否,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行为本身:孩子给老师捶背 积极的一面: 孩子们天性比较活泼好动,也喜欢表达善意和爱意。如果老师只是偶尔.............
  • 回答
    听到您家孩子在幼儿园开学没多久就被老师“劝退”,心里一定特别焦急和难过。这种感觉我太能理解了,仿佛一夜之间,所有关于孩子未来的美好憧憬都蒙上了一层阴影。首先,我想给您一个温暖的拥抱,您辛苦了。我家孩子真的是问题孩子吗?这个问题,相信您现在脑子里一定像小猫爪子一样挠得不行。说实话,在没有具体了解您孩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动物行为学中“印记”(imprinting)和“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关键概念,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狼在生活方式和社群结构上的根本差异。为什么被狼养大的孩子难以回归人类社会?这主要跟早期关键期学习和社会化过程有关。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特别是幼年时期,生物体对周.............
  • 回答
    咱们幼儿园里,说实话,小孩子嘛,能有多“细思恐极”的事儿?大部分都是些小孩子之间奇奇怪怪的想法,或者大人无心的一句话带来的童年阴影。不过,要真说有那么几件,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让人心里发毛。我小时候上的是我们那片儿最老的幼儿园,红砖墙,院子里有棵巨大的老槐树,夏天遮天蔽日。那时候我们班有个小男孩,.............
  • 回答
    收到你这份略带忐忑又充满爱意的请求,我完全能体会到你此刻的心情。幼儿园拍集体照,孩子一个人“缺席”了画面,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绝对是件能触动家长神经的事情。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怎么处理更合适。先别急,咱们先捋捋这个情况。你女儿一个人没露脸,这得是多大的“巧合”啊?是她那天刚好在某个角.............
  • 回答
    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底要不要去上各种兴趣班,这个问题啊,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问身边懂行的朋友,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说“必须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有说“太早了,孩子压力大”,搞得我们这些当爹妈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被什么“起跑线”啊、别人的孩子怎么样啊给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