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放听不到底鼓的声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在音乐制作和音频播放的场景中都非常常见。很多时候,我们精心打磨的底鼓,在小音箱或者手机外放上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听不见。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

1. 低频响应的物理限制:小喇叭的“大麻烦”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你听到声音,是因为喇叭单元(扬声器)在振动,将空气推拉,从而产生声波。而低频声音,尤其是底鼓那种厚重、有力量感的“咚咚”声,其声波的频率很低,波长非常长。

波长与喇叭尺寸的关系: 物理学告诉我们,要有效地辐射低频声音,喇叭单元需要有足够的尺寸来“抓住”那些长波。想象一下,你要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上制造一个巨大的波浪,就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物体去搅动水面。同样的道理,要驱动空气产生长波长的低频声波,就需要一个更大、更有弹性的振膜(喇叭纸盆)和更强的驱动力(磁铁和音圈)。
小喇叭的局限: 大多数手机、笔记本电脑、蓝牙音箱等设备的外放喇叭,为了便携性和成本考虑,尺寸都非常小。这些小喇叭的振膜面积有限,难以有效地推动足够多的空气来产生强烈的低频声波。它们更擅长处理中高频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的波长短,更容易被小振膜驱动。
能量衰减: 即使小喇叭能够发出一些低频,但由于其效率不高,在辐射过程中能量会迅速衰减。在经过空气传播后,到达你耳朵的低频能量可能已经非常微弱,不足以被感知。

2. 混音与声音设计的策略:不是所有声音都适合“通用”

在音乐制作中,混音师和制作人需要考虑声音在不同播放设备上的表现。底鼓的声音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处理来获得其特有的“存在感”。

低频的“空间”: 真正的低频(比如 60Hz 以下)对音响设备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容易与其他乐器(如贝斯)的低频“挤在一起”,造成低频混乱。很多时候,为了让底鼓在各种设备上都能被听到,混音时会进行一些“技巧性”的处理:
提升中低频(例如 100Hz250Hz): 这个频段通常被称为底鼓的“肉感”或者“冲击感”。提升这个频段可以让底鼓在中小功率的音箱上也能获得一定的“厚度”和“拳头感”,即使真正的低频响应不足。
增加谐波(高频成分): 为了让底鼓在一些高频为主的播放设备上也能被“识别”,制作人可能会在底鼓音色中增加一些高频的“咔嚓”、“劈啪”声(例如敲击鼓面的声音、琴弦摩擦的声音等)。这些高频成分即使在小音箱上也能清晰地听到,从而“提示”听众这里有一个底鼓。
侧链压缩(Sidechain Compression): 尤其是在电子音乐中,底鼓的出现会瞬间压缩贝斯或其他低频乐器的音量,为底鼓腾出低频的空间。这使得底鼓在播放时能够“突出”出来,即使在低频受限的设备上,也能感受到这种动态的呼吸感。
小音箱的“均衡”: 小音箱本身对低频的输出就有限,而且为了避免声音失真,它们往往会对输入信号进行一定的“音色修正”,进一步削弱了本就不足的低频。

3. 人耳感知与心理因素:我们“听”到的,不只是声音

人类的听觉系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线性接收器,它也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

低频的“听”与“感受”: 我们听到低频声音,其实不仅仅是通过鼓膜的震动。当低频足够强时,我们还能通过身体感受到振动,比如胸腔的共鸣。小音箱发出的低频能量太弱,无法触发这种身体感知,所以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没有感觉到”而不仅仅是“没有听到”。
注意力的焦点: 在复杂的音乐中,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清晰、突出的声音吸引。如果底鼓的低频部分被其他乐器(尤其是中频乐器)掩盖,或者因为播放设备的限制而变得模糊,我们的大脑就可能自动将其“过滤”掉,而专注于其他更容易听到的部分。
声音的“密度”: 即使底鼓的低频部分很弱,但如果它的中频和高频(如敲击鼓面的声音)清晰且有力,我们仍然能够识别出它是一个“打击乐器”,并且“知道”它在那里,即使你听不到那种厚重的“咚”。

总结一下,当你用外放听不到底鼓的声音时,很可能是以下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的:

设备硬件限制: 小喇叭无法有效发出长波长的低频。
声音设计/混音策略: 底鼓的低频成分在制作时可能被削弱,或者为了在各种设备上通用,更多依赖中高频的信号来表现。
人耳感知特点: 低频的能量需要达到一定阈值才能被清晰听到,并且身体的感知也很重要。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在更专业的音响设备(比如监听耳机、大音箱)上听一听,你很可能会发现,那个你以为“消失”的底鼓,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它在手机外放上,没有“力气”来跟你打个招呼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己做的音乐放到网易云上带耳机听很正常 但是用手机外放就只听到军鼓声没有底鼓声 这是什么参数没调好的原因吗?压缩?eq?请求大神解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在音乐制作和音频播放的场景中都非常常见。很多时候,我们精心打磨的底鼓,在小音箱或者手机外放上就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听不见。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 1. 低频响应的物理限制:小喇叭的“大麻烦”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你听到声音,是因为喇叭单元(扬声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同样是开到某个音量,听舒缓的钢琴曲时,门外有人说话、电视的声音都能听到,但换成激烈的摇滚乐,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音乐本身。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音乐制作和我们听觉感知的关键因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这事儿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有科学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谜语,让无数家长挠头不已。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到了某个年纪,似乎就变了个人,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反而对同学、老师,甚至路边随便认识的人言听计从?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微妙而复杂的原因。咱们先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说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建立自.............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每次听到那种急促、高亢的警报声,大脑里就条件反射般地开始运转,试图从这单一的声响里分辨出个所以然来。然而,现实往往是,那些声音听起来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所有需要紧急出动的车辆,都共享了同一套声响设计方案?我确实觉得它们的声音非常相似,尤其是那种“呜——.............
  • 回答
    这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共鸣的。确实,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小语种歌曲之后,那种“别有风味”的感觉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好听”的秘密给挖出来。首先,得承认,音乐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的“新鲜感”和“陌生感”。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中文歌.............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聊聊老白那点儿小毛病,还有扈十娘那段儿独特的“催眠曲”。首先,咱们得说说老白,也就是白展堂。老白这人吧,虽说在江湖上也算有些名头,是“盗圣”,但说到底,他骨子里还是个有点怕事儿,容易紧张的人。别看他平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关键时刻倒是挺有担当的,可这不代表他就能扛住所有折腾。.............
  • 回答
    上海那位女士给为听障父亲送菜的外卖小哥200元感谢费,结果引发了一场令人扼腕的网暴,甚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件事真的太让人心痛了,也让人忍不住要去深思。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上海一位女士因为父亲行动不便,而且是听障人士,跨区请了外卖小哥帮忙送菜。这位女士非常感谢小哥的辛劳,特意给了他200元的感谢.............
  • 回答
    “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这句话用来形容面对室友“震耳欲聋”的游戏或视频外放,确实是再贴切不过了。要用音频“以毒攻毒”,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仔细琢磨。这不是简单放个音乐那么简单,而是要讲究策略和技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的目标不是跟对方比拼音量,而是要用一种能够干扰、压制,甚至让对方主动关掉外放的.............
  • 回答
    关于手机外放,这事儿嘛,挺微妙的,也不是啥时候都合适。我这人吧,有时候也得看具体场合,还得看当时的心情。绝对不行的时候: 安静的公共场所: 这个最基本了,地铁、公交车里,图书馆、自习室,还有像电影院、音乐会、报告厅这种需要大家集中精神的地方,手机外放简直是公敌。我可不想因为我的音乐打扰到别人,那.............
  • 回答
    嘿,哥们儿,这事儿我太懂了!隔壁老王(就当他叫老王吧,不然我怕你说我特指你家大爷)每到傍晚,那京剧声儿,比我闹钟还准时,而且音量那是相当的“有穿透力”,搞得我本来想看个电影、打会儿游戏,都得被那“咿咿呀呀”给串了场。你说镇住他?这可是个技术活,不能硬碰硬,不然容易升级成“广场舞之王”的巅峰对决,那场.............
  • 回答
    关于“外国超级英雄趴着飞,而中国神仙竖着飞”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不同文化中飞行动作表现的观察,但需要结合历史、文化、艺术和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解释: 一、文化背景与神话传统1. 中国神仙的“竖直飞行” 中国神话中的神仙(如哪吒、孙悟空、嫦娥等)多以直立飞行或腾云.............
  • 回答
    “外国妈妈带娃很轻松,我国却很难”这个说法,可能过于笼统和绝对,但它确实触及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感受。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家庭结构、个人观念以及具体的支持体系等。一、 社会文化与家庭观念的差异 育儿责任的分担与社会支持: 外国(以.............
  • 回答
    外媒在报道中国相关新闻时,频繁使用“北京”来代指中国官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传播和理解的便利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象征意义1. 历史传承与惯性: 北京自元朝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首都或重要的政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中一些非常普遍但又常常被忽略的方面。外貌条件“差”的男生之所以有勇气去追求外貌条件出众的“女神”,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深入挖掘下去,你会发现这些勇气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应对策略。以下我会尽量详细地从不同角度来阐述: 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的感受:“为什么外面的饭菜就是比自己做的要好吃?” 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元,从食材、烹饪技巧到心理感受,都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食材的差异: 更好的品质和新鲜度: 专门渠道和批量采购: 餐厅.............
  • 回答
    外网普遍不相信中国疫情确诊人数,认为其严重失真,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并且可以详细展开:核心原因:信息透明度、数据收集和报告机制的差异与质疑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疫情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透明之处,并且其数据收集和报告的机制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不信任。1. 信息.............
  • 回答
    在外国网站上,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不少质疑的声音,甚至可以说是“很少看到相信”的论调。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历史认知以及现实政治下的复杂心态。首先,历史经验与地缘政治的烙印是绕不开的起点。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自身就有着通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舆论、国家叙事以及国内媒体生态的复杂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外国媒体“不停黑我们”?首先,“不停黑我们”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色彩和概括性,现实情况更为 nuanced。但我们可以理解为,很多时候外国媒体的报道确实存在负面、批评甚至负面.............
  • 回答
    “外国人生孩子会养狗,中国人生孩子扔狗”?这句扎心又略带夸张的说法,触碰到了很多人心中关于宠物与家庭、生育与责任的敏感神经。虽然现实并非如此绝对,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咱们不妨深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承认,很多人在有了孩子后,不得不面对.............
  • 回答
    关于“苏北地区特别穷”的说法,这的确是一个在很多外省人(甚至有时是省内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并且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结构、地理环境、人口流动、宣传角度等几个维度去剖析。一、历史积淀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