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孩子宁可听外人的话也不愿听家长的话?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谜语,让无数家长挠头不已。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到了某个年纪,似乎就变了个人,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反而对同学、老师,甚至路边随便认识的人言听计从?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微妙而复杂的原因。

咱们先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说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建立自我认同感。他们需要搞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父母呢,往往是孩子最熟悉的人,也是最早、最直接的塑造者。但有时候,父母的期望、规矩、甚至爱,都可能不小心地“框住”了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只是父母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个时候,外人就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外人不会像父母那样,时时刻刻盯着你,对你的过去了如指掌,对你的未来有着长远的规划。外人看到的是当下“你”的样子,他们可能会说:“哇,你这个想法真酷!”或者“你这样做很棒!”这种即时的、不带太多附加条件的肯定,对于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孩子来说,简直是甘露。他们会觉得,哦,原来我不是只有父母看到的那个“我”,我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也可以被别人欣赏。

再来说说自主权和控制感。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能做主?父母呢,出于爱和责任,总是会过度保护,或者替孩子做决定,从穿什么衣服到玩什么玩具,甚至到将来学什么专业。这种剥夺自主权的感觉,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无力。而外人呢,通常不会对孩子的“小事”进行干涉。孩子跟同学约着去打游戏,父母可能会担心安全问题,但同学之间,更多的是分享快乐和刺激。这种“我说了算”的感觉,让孩子觉得掌握了自己生活的主动权,这种满足感是父母给不了的。

然后是信息来源和视角的多样性。父母的话,尤其是对一些事情的评判,往往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认知,甚至是他们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但世界是广阔的,孩子们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元。他们的老师、同学、网络上的大V,甚至一些他们崇拜的明星,都可能提供与父母完全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当父母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不要沉迷游戏时,也许某个游戏主播正在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游戏的魅力,这种吸引力可能远大于父母的劝诫。孩子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我只能听父母那套“老古董”呢?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情感的连接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本身就承载着很多复杂的情感,有爱,也有责任,有期待,也有失望。有时候,父母的意见,即使是对的,也会因为过去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争吵、误解)而被孩子潜意识地排斥。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一种试探。他们想看看,父母是不是真的能理解他们,是不是真的会无条件地支持他们。而外人,尤其是朋友,他们的关系相对简单,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喜好上。这种轻松自在的相处模式,更容易让孩子打开心扉,接受对方的建议。

而且,有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并不真正理解自己。他们可能觉得父母的思想太陈旧,跟不上时代,或者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内心的挣扎和需求。当孩子遇到一个能立刻get到自己点、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时,他们自然会更愿意亲近和听取对方的意见。这种“懂我”的感觉,是建立信任和影响力的基础。

最后,我们也不能排除叛逆心理的因素。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这时候,父母越是要求什么,他们可能越是想反着来,以此来宣示自己的独立性。而外人的话,恰恰提供了这种“反叛”的理由和方向,让他们觉得找到了“战友”。

所以,当孩子宁可听外人的话也不愿听家长的话时,家长不妨先冷静下来,不要急着指责或生气。试着去理解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反思一下自己的沟通方式,是不是给了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空间?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想法?用更开放、更尊重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也许,孩子会重新愿意聆听父母的声音。这就像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孩子看到父母身上也有不一样的魅力,而不是仅仅是那个唠叨、控制的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幸福,每个家庭的定义和标准都不相同,在外在表现上却大抵相似。网络有云,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谜语,让无数家长挠头不已。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到了某个年纪,似乎就变了个人,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反而对同学、老师,甚至路边随便认识的人言听计从?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微妙而复杂的原因。咱们先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说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建立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戳心窝子。咱们做家长的,谁不希望孩子好?都想他们将来有出息,能过得舒心。所以,当看到孩子捧着书本,哪怕是假装看,脸上写满了“我很努力”的表情,咱们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安慰的。这是一种“有所为”的期望,是咱们过去成长经历里,对“好孩子”最直观的定义。反过来,看到孩子沉迷游戏,那感觉就完全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家长宁愿相信外人,也不愿意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认知与经验的代沟: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逻辑: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之一。父母的成长环境、经历过的人事物与孩子完全不同。他们认.............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看到那些动辄花上万块打理名贵宠物的有钱人,再想想国内还有不少孩子因为贫困上不了学,总会有人觉得这笔钱花得“不对位”。但真要说起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简单一句“没爱心”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从“花钱”这件事本身来看。1. 情感连接与即时满足:宠物,尤其是经过精.............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在某个阶段都会纠结得肝肠寸断。不是说我们不爱精致的生活,也不是说我们就真的那么功利。只是在孩子的教育这件大事上,我们心里的那杆秤,总会不自觉地倾向于他们。首先,得承认,精致生活这东西,它是有吸引力的。 试想一下,一个宽敞明亮的房子,不用忍受潮湿的空气,不用为停车位而头.............
  • 回答
    “为什么孩子和父亲总是相对无言?”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疼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模式、性别角色期望、个体性格以及沟通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期望的塑造:1.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传统观念.............
  • 回答
    孩子之所以容易对游戏上瘾,以及我们在面对丰富世界时更容易被游戏吸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妙的生物学机制。与其说我们是被游戏“抓住”,不如说是游戏恰好击中了我们大脑中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为什么游戏如此诱人?大脑里的“奖励回路”在狂欢我们大脑中有一套叫做“奖赏回路”的系统,这是生命进化的产物,目的.............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无数个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的老戏码。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这边却像开了防弹衣似的,一堆“道理”从嘴里冒出来,直往孩子身上招呼,但就是没几句是真正往孩子心坎里去的。为啥会这样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第一点,父母自身的“盔甲”与习惯性防御。你想啊,父母这一路走过来,也不是一帆.............
  • 回答
    孩子特别喜欢听父母小时候的糗事儿,这事儿可太有趣了!每次我跟自家孩子提起我小时候的“光荣事迹”,他们那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比看动画片还投入。这背后的原因,细琢磨一下,真是五味杂陈,又让人觉得温馨又好笑。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反差萌和颠覆感。我们平时在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通常是稳重、.............
  • 回答
    孩子们的抑郁,往往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由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它们就像一层层悄无声息的阴影,慢慢笼罩上孩子明亮的心灵,直到我们惊觉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深陷其中,那种“离奇”的转变,往往是许多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并非是成年人的缩小版。他们的世界观、情感认知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都.............
  • 回答
    小小的身影,拖着沉重的书包,脸上早已没了上学时的神采。回到家,问一句:“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的:“挺好的。”“没什么事。”然后就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把门轻轻关上。家长们看着孩子这样,心里不是滋味,却也摸不着头脑:怎么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却不愿意跟我们说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复.............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太触动我家娃了!每次看到他一会儿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一遇到数学题就开始“妈,这个我忘了”,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细细琢磨,这背后可不是孩子“偷懒”或者“不爱学数学”,而是咱们大脑处理不同类型信息的方式,以及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在作祟。咱们先聊聊孩子为啥能“秒背”课文。1. 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家庭里头疼的现实。孩子在学校里像个乖宝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可一回到家,对父母的指令却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权威的性质不同。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的是一种“外部的、集体的、规则的权威”。 .............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问题。说起来,孩子一出点什么事,好像“锅”就瞬间扣到了家长头上,而且还不是那种“也许家长可以做得更好”的温和质疑,而是直接而断定的“家长没教育好”。关键是,很多人在说这话的时候,对孩子具体出了什么事、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是孩子的真实情况,可能都了解得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这种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普遍的,好多家长都遇上过。看着自家宝贝在外公外婆家跟个小乖乖一样,准点上床睡觉,第二天精神饱满的。一回到自己家,那叫一个“夜猫子”,磨磨蹭蹭、哭哭闹闹,折腾半天才能睡着。说实话,这滋味不好受,感觉好像自己带孩子就特别失败似的。这背后的原因嘛,其实也挺复杂的,不是说谁带得不好,而是很.............
  • 回答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到他们饱受病痛折磨,哪个家长不心疼?孩子生重病,原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复杂,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究竟是哪些方面可能让孩子脆弱的身体扛不住病魔的侵袭。首先得从孩子本身的身体素质说起。毕竟,每个孩子生下来,底子就不同。 遗传因素:这个是咱们最没法控制.............
  • 回答
    让孩子们对恐龙着迷的原因,其实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宝盒,里面装满了惊奇、神秘和无穷的想象。这可不是简单地说“孩子喜欢大块头”就能概括的。首先,体型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无法忽视的。想想看,那些书里描绘的,脖子长得能触及树梢的腕龙,像一座会移动的山,身体覆盖着坚硬鳞片的甲龙,头顶着巨大的骨板,还有那长着.............
  • 回答
    让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被视为一大隐患,而沉迷于运动型游戏则相对显得“不那么坏”,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原因,从本质属性、对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到长远来看的社会价值,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把“沉迷”这个词拆开来看。任何事物过度,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被点名批评,是因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看着孩子,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那种对比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你看啊,课本上的东西,虽然说是基础,是精华,是构建他们知识体系的骨架,但问题就出在这“课本”两个字上。翻开课本,你看到的是什么?密密麻麻的文字,严谨的逻辑,还有那些有时候对孩子来说,显得格外遥远,甚至有点枯燥的历史事件、.............
  • 回答
    当然。关于“意外律”为何会选中孩子,这背后涉及的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猎魔人》世界观中一个相当残酷且根源性的设定。要想详细解释,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把它讲得更接地气,更有故事感。首先得明白,“意外律”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论的味道。它不是神明恩赐,也不是什么公开的法则,更像是一种藏在世界阴影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