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被认为是大问题,而沉迷运动型游戏不同?

回答
让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被视为一大隐患,而沉迷于运动型游戏则相对显得“不那么坏”,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原因,从本质属性、对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到长远来看的社会价值,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把“沉迷”这个词拆开来看。任何事物过度,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被点名批评,是因为它往往伴随着一种高度的被动性、虚拟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疏离。

网络游戏的“沉迷”魔力在哪儿?

强烈的即时反馈与奖励机制: 大多数网络游戏,尤其是那些流行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或者竞技类游戏,都设计了非常精巧的奖励系统。击杀怪物、升级、获得稀有装备、胜利的提示音、不断跳出的积分……这些都像打鸡血一样,持续不断地刺激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即时满足”太容易让人上瘾,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成功和快乐,都需要漫长的积累和付出,而且反馈周期可能很长,甚至不确定。
虚拟世界的“掌控感”与“身份认同”: 在网络游戏里,孩子可以扮演一个强大、自由、无所不能的角色。他们可以轻松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成就感和尊重(比如游戏中的排名、公会地位)。这种虚拟身份的赋予感,很容易让他们觉得现实生活平淡无奇,甚至充满挫败感。更要命的是,一旦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虚拟资产和关系网就变得“真实”起来,离开游戏就像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社交的“变形”与“逃避”: 网络游戏提供了社交的平台,但这种社交往往是扁平化、选择性的,并且可以随时“关闭”。孩子可以在游戏里找到归属感,但这种社交往往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沟通所能获得的细腻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可怕的是,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或者社交压力时,网络游戏成为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和逃避现实的工具。他们可以躲进虚拟世界,不去面对那些令人不适的问题。
时间与精力的“黑洞”: 网络游戏的设计,特别是那些“肝”要素重的游戏,往往需要玩家投入海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赶进度”。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牺牲睡眠、学习、运动、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形成“昼夜颠倒”的生活模式,并可能对学业造成严重影响。
潜在的负面影响: 除了上述几点,过度沉迷网络游戏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颈椎问题、缺乏运动导致肥胖,甚至接触到不良信息、网络欺凌等风险。

那运动型游戏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相比之下,运动型游戏虽然也可能被过度,但其核心特点和潜在益处,使其与网络游戏的“沉迷”有着本质的区别:

促进身心健康: 这是最显著的区别。玩运动型游戏,无论是模拟足球、篮球,还是体感游戏(如Switch上的健身环大冒险),它们都要求或鼓励身体的活动。孩子需要挥洒汗水,锻炼协调性、反应速度、耐力等。这不仅能强健体魄,降低肥胖风险,还能提升心肺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压力。
更强的现实连接性: 许多运动型游戏,特别是那些模拟真实运动的项目,能够培养孩子对某项真实体育运动的兴趣。孩子可能会因为玩了FIFA而想去踢足球,因为玩了NBA 2K而对篮球产生热爱,进而参与到现实中的体育锻炼和社团活动中。这是一种将虚拟爱好转化为现实技能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桥梁。
相对理性的奖励机制: 虽然运动型游戏也有胜利和得分,但其奖励往往更聚焦于“技巧的提升”、“团队的配合”或者“个人的进步”。与网络游戏那种无限的虚拟“搜刮”和“升级”相比,运动型游戏的奖励机制更侧重于对身体和技能的训练本身,其“上瘾”的本质更偏向于对运动本身的热爱和追求进步的动力。
更健康的社交方式: 虽然运动型游戏也可以在线多人对战,但它更鼓励线下一起玩,或者在玩游戏后谈论真实的运动体验。这种社交更强调共同的兴趣和实际的互动,更容易建立更健康、更持久的人际关系。即使是线上对战,其竞争的性质也更偏向于体育竞技本身的较量。
培养“输赢观”与“抗挫折能力”: 在运动中,有赢就有输。运动型游戏也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孩子在体验胜利喜悦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这种“输得起”的态度,对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总结一下,关键区别在于:

1. 身心影响: 网络游戏沉迷容易导致身心疏离和健康问题,而运动型游戏则倾向于促进身心健康。
2. 现实连接: 网络游戏容易让人脱离现实,而运动型游戏则可能成为连接现实运动的桥梁。
3. 本质驱动: 网络游戏利用复杂奖励机制吸引,而运动型游戏更多是基于对运动本身的热爱和进步的渴望。
4. 社交模式: 网络游戏社交易扁平化,而运动型游戏社交更可能导向现实互动。

当然,这并不是说沉迷运动型游戏就绝对没有问题。任何过度都是不利的。如果孩子因为玩运动型游戏而忽视了学业、睡眠或家庭责任,那也需要引导。但就其核心属性和潜在的益处而言,运动型游戏与网络游戏在“沉迷”这件事上的性质和影响,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健康爱好可能过度”,后者则是“虚拟幻象可能吞噬现实”,后者带来的隐患,无疑更值得我们警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你的体力和资源不够你真正做到和沉迷网络游戏一样沉迷运动型游戏。

运动性游戏指的是什么?无非是各种球类运动,或者跳伞,滑雪潜水溜冰滑板之类的。

首先你从事这些是做不到像沉迷网络游戏一样的。你偶尔打一次游戏会被说沉迷吗?不会你是一有空就打放假时候通宵达旦才会被扣上沉迷的帽子,试问这些运动类游戏你能搞多久,你会通宵达旦的踢足球滑雪吗?要么你没这个体力,要么你没这个钱,要么没人陪你一起玩儿……所以现实是,所有的这些运动类游戏,你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沉迷。

因此无论是什么游戏,家长老师需要你专注于学习的时候,你只要沉迷都会被扣上有问题的帽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实质是因为你挤占了学习的时间,这才是家长,老师不支持不喜欢的根本原因,因此无论你喜欢什么,只要同样实现了这个效果,就一定会招致同样的结果,哪怕你在街上沉迷学雷锋做好事。

user avatar

狗屁,上学那会打篮球那几个天天被班主任千里追杀…

user avatar

运动型游戏是指啥?

就拿运动来说吧。

要是哪家孩子,沉迷踢足球。

白天不上课,逃课去球场踢球。

踢足球一踢就是一天一夜,提着提着就饿晕了。醒了吃两口饭喝几口红牛就从家里跑出来去继续踢球了。

晚上等家里大人都睡着了,悄悄的穿好衣服去球场踢球,早上又悄悄的回来睡觉。

骗父母各种补课费,然后拿钱去买高档球鞋,买高档足球。

偷偷把家里黄金首饰偷出去麦了,自己在球场植草皮,说踩着这样的草皮才有感觉,踢着才更爽。

以为自己是足球天才,梦想去国外踢联赛。然后市里有个乙级球队,搞了个训练营,专门收这样沉迷踢球的少年,结果一个通过专业测试的都没。

不管是速度,还是力量还是准头,还是配合,通通不行。

让他老实练练基础力量和身体素质。练不下来,说没意思,就喜欢踢球。

你说这孩子问题大不大?

所以跟游戏和什么类型的游戏无关。

沉迷才是关键。

一天没看,点赞过千了,一寻思,应该是问题上热榜了。

看了下评论,这里说下,这个回答本来就属于调侃性质的。

用沉迷足球的不合理性来凸出沉迷游戏的更不合理性。

沉迷啥事都是不行的,哪怕是沉迷学习,沉迷就意味着过度,就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就意味着只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这对健康三观的形成非常不利,也对心理健康非常不好。

干啥都得适度不是。

说到国足,我能骂人不?哦,不能啊。那我没说的了。

后来想想不该用足球比,用篮球比更好,群众基础更大,也不会把火力偏到国足那里。篮球还能追星,买巨星球鞋,那真是无底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被视为一大隐患,而沉迷于运动型游戏则相对显得“不那么坏”,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原因,从本质属性、对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到长远来看的社会价值,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把“沉迷”这个词拆开来看。任何事物过度,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沉迷网络游戏”之所以被点名批评,是因为.............
  • 回答
    孩子在家上网课,确实是个挑战,既要保证学习效果,又得防着他们被手机、电脑的“娱乐磁场”吸走。这可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解决的,得费点心思。我来跟你分享一些我自己摸索和从其他家长那里听来的“实战经验”,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手机电脑对孩子来说,就像我们成年人喜欢追剧、刷短视频一样,有它天然.............
  • 回答
    孩子沉迷看ASOUL直播,您感到崩溃,这我太能理解了。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想办法。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ASOUL确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初三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期,容易被新事物、虚拟偶像所吸引。她们的直播内容,那种充满活力的表演、互动性强的交流方式,以及粉丝社区的归属.............
  • 回答
    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是震惊、无奈还是深深的忧虑。起初,当我在公司内部的社交媒体上看到同事们分享自家孩子玩我们公司游戏时的开心截图,我还会跟着点赞,觉得这是产品成功的证明,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算有个共同话题,甚至是骄傲。那感觉就像是自家“孩子”(游戏)受到了另一个“孩子”(玩家)的喜.............
  • 回答
    克莱恩的选择,确实让不少书友感到意外,甚至有些不解。毕竟,按照我们俗世的理解,或者很多奇幻故事的套路,到了克莱恩这个阶段,拥有了强大的力量,找到了心爱的人,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应该是组建家庭,开枝散叶,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然而,《诡秘之主》的结尾,克莱恩却选择了沉眠,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也更.............
  • 回答
    “为什么孩子和父亲总是相对无言?”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疼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模式、性别角色期望、个体性格以及沟通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期望的塑造:1.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传统观念.............
  • 回答
    孩子之所以容易对游戏上瘾,以及我们在面对丰富世界时更容易被游戏吸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妙的生物学机制。与其说我们是被游戏“抓住”,不如说是游戏恰好击中了我们大脑中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为什么游戏如此诱人?大脑里的“奖励回路”在狂欢我们大脑中有一套叫做“奖赏回路”的系统,这是生命进化的产物,目的.............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无数个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的老戏码。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这边却像开了防弹衣似的,一堆“道理”从嘴里冒出来,直往孩子身上招呼,但就是没几句是真正往孩子心坎里去的。为啥会这样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第一点,父母自身的“盔甲”与习惯性防御。你想啊,父母这一路走过来,也不是一帆.............
  • 回答
    孩子特别喜欢听父母小时候的糗事儿,这事儿可太有趣了!每次我跟自家孩子提起我小时候的“光荣事迹”,他们那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比看动画片还投入。这背后的原因,细琢磨一下,真是五味杂陈,又让人觉得温馨又好笑。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反差萌和颠覆感。我们平时在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通常是稳重、.............
  • 回答
    孩子们的抑郁,往往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由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它们就像一层层悄无声息的阴影,慢慢笼罩上孩子明亮的心灵,直到我们惊觉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深陷其中,那种“离奇”的转变,往往是许多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并非是成年人的缩小版。他们的世界观、情感认知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都.............
  • 回答
    小小的身影,拖着沉重的书包,脸上早已没了上学时的神采。回到家,问一句:“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的:“挺好的。”“没什么事。”然后就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把门轻轻关上。家长们看着孩子这样,心里不是滋味,却也摸不着头脑:怎么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却不愿意跟我们说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复.............
  • 回答
    这个问题,简直太触动我家娃了!每次看到他一会儿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一遇到数学题就开始“妈,这个我忘了”,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细细琢磨,这背后可不是孩子“偷懒”或者“不爱学数学”,而是咱们大脑处理不同类型信息的方式,以及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在作祟。咱们先聊聊孩子为啥能“秒背”课文。1. 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家庭里头疼的现实。孩子在学校里像个乖宝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可一回到家,对父母的指令却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权威的性质不同。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的是一种“外部的、集体的、规则的权威”。 .............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问题。说起来,孩子一出点什么事,好像“锅”就瞬间扣到了家长头上,而且还不是那种“也许家长可以做得更好”的温和质疑,而是直接而断定的“家长没教育好”。关键是,很多人在说这话的时候,对孩子具体出了什么事、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是孩子的真实情况,可能都了解得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这种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谜语,让无数家长挠头不已。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到了某个年纪,似乎就变了个人,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反而对同学、老师,甚至路边随便认识的人言听计从?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微妙而复杂的原因。咱们先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说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建立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普遍的,好多家长都遇上过。看着自家宝贝在外公外婆家跟个小乖乖一样,准点上床睡觉,第二天精神饱满的。一回到自己家,那叫一个“夜猫子”,磨磨蹭蹭、哭哭闹闹,折腾半天才能睡着。说实话,这滋味不好受,感觉好像自己带孩子就特别失败似的。这背后的原因嘛,其实也挺复杂的,不是说谁带得不好,而是很.............
  • 回答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到他们饱受病痛折磨,哪个家长不心疼?孩子生重病,原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复杂,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究竟是哪些方面可能让孩子脆弱的身体扛不住病魔的侵袭。首先得从孩子本身的身体素质说起。毕竟,每个孩子生下来,底子就不同。 遗传因素:这个是咱们最没法控制.............
  • 回答
    让孩子们对恐龙着迷的原因,其实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宝盒,里面装满了惊奇、神秘和无穷的想象。这可不是简单地说“孩子喜欢大块头”就能概括的。首先,体型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无法忽视的。想想看,那些书里描绘的,脖子长得能触及树梢的腕龙,像一座会移动的山,身体覆盖着坚硬鳞片的甲龙,头顶着巨大的骨板,还有那长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看着孩子,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那种对比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你看啊,课本上的东西,虽然说是基础,是精华,是构建他们知识体系的骨架,但问题就出在这“课本”两个字上。翻开课本,你看到的是什么?密密麻麻的文字,严谨的逻辑,还有那些有时候对孩子来说,显得格外遥远,甚至有点枯燥的历史事件、.............
  • 回答
    当然。关于“意外律”为何会选中孩子,这背后涉及的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猎魔人》世界观中一个相当残酷且根源性的设定。要想详细解释,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把它讲得更接地气,更有故事感。首先得明白,“意外律”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论的味道。它不是神明恩赐,也不是什么公开的法则,更像是一种藏在世界阴影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