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家长宁愿看着孩子装模装样的学习也不愿意看孩子打游戏?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戳心窝子。咱们做家长的,谁不希望孩子好?都想他们将来有出息,能过得舒心。所以,当看到孩子捧着书本,哪怕是假装看,脸上写满了“我很努力”的表情,咱们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安慰的。这是一种“有所为”的期望,是咱们过去成长经历里,对“好孩子”最直观的定义。

反过来,看到孩子沉迷游戏,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游戏这东西,在很多家长看来,就是个“吞噬时间”的黑洞,是个“虚拟世界”,跟现实的“学业”和“未来”是截然对立的。孩子在里面哈哈大笑,或者眉头紧锁,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沉沦”,是一种“不务正业”。

要说得详细点,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模糊不清:

咱们这一代家长,很多都是在计划经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成功和知识的获取,几乎是划了等号的。书本里的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通往好大学、好工作的敲门砖。而游戏,特别是那些情节复杂、世界观庞大的游戏,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投入如此多的精力,甚至比在现实的学习上还要专注。

我们看不到游戏里的“学业”是什么,看不到其中的“成就”和“意义”。它不像学习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考试分数、一个毕业证书,可以量化孩子的进步和价值。游戏里的“升级”、“打怪”,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无聊的消遣,甚至是一种“浪费生命”。

2. 对“成功”标准的认知差异:

我们普遍认为,成功就是获得好学历、好工作、高收入,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的。孩子学习,哪怕是装模作样,至少是在朝着我们认同的“成功之路”前进。而孩子打游戏,在我们眼中,就是偏离了这条路,甚至走向了“歧途”。

我们担心,孩子沉迷游戏会耽误学习,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将来过得不好。这种担忧,是源于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负责,虽然有时候会显得有些焦虑和不理解。我们宁愿看到孩子在“正规赛道”上“跑”,哪怕姿势不太标准,也比让他在“未知领域”里“瞎折腾”要强。

3. “控制感”与“失控感”的较量:

看着孩子学习,家长总会有一种“我能管”的感觉。我们可以要求他按时学习,检查他的作业,督促他背诵。我们能看到他学习的过程,虽然过程可能很痛苦,但至少是在我们“监管”之下。

但孩子一旦沉迷游戏,家长往往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失控感”。游戏是孩子的“私人空间”,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规则和乐趣,也很难真正介入和控制。孩子一旦进入游戏状态,就像进入了一个“结界”,我们说的话,似乎都传不进去。这种无力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沮丧。

4. 传统观念的影响与代沟的鸿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很多家庭中仍然根深蒂固。游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为一种“不务正业”的玩乐。家长们从小被教育要“刻苦学习”,才能出人头地。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将时间投入到我们不理解的“游戏”中,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会让我们产生抵触情绪。

再加上代沟的存在,我们很难完全理解孩子对于游戏的“热爱”。我们可能觉得游戏是“小孩子玩的东西”,而他们却能在其中找到乐趣、挑战、甚至社交。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也加剧了家长的不理解和担忧。

5. “陪伴”与“疏远”的心理:

当孩子在学习时,哪怕是“装模作样”,他们也可能在书桌前坐着,在家里的空间里。家长可以时不时地过去看看,问问他学到什么了,或者在他身边做自己的事情,这是一种“物理上的陪伴”。

而孩子沉迷游戏,往往是戴着耳机,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精神上的疏远”,让家长感到被排除在外,觉得孩子不再愿意和自己分享,甚至在“抗拒”自己。这种被隔离开的感觉,比看到孩子学习时那种“我还能管”的心理,更让人感到不安。

总而言之,家长宁愿看着孩子“装模作样”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希望”的抓取,是一种对“掌控”的渴望,也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对“未来”的规划。这种行为,虽然有时显得不够开明,不够理解,但背后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和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担忧。我们渴望看到孩子在“我们能理解的轨道”上奔跑,即使跑得慢一点,姿势不那么优美,也比我们看不懂、抓不住的“任意妄为”要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穷人嘛!总是喜欢这样,明明自己吃点苦就能获得成功,但是非要去愚弄,糊弄最爱他们的。

学习还能装模作样,学习就是学习,你学到了,就是你的,学不到你啥都不是

啥都不是的人就是街溜子,吃最苦的饭,干最累的活,听最难听的话。

等你父母死后,你啥都没有,孤身到老

最后死的悄然无声,由派出所备案,民政部门拉到火葬场,完了装在纸盒子里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戳心窝子。咱们做家长的,谁不希望孩子好?都想他们将来有出息,能过得舒心。所以,当看到孩子捧着书本,哪怕是假装看,脸上写满了“我很努力”的表情,咱们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安慰的。这是一种“有所为”的期望,是咱们过去成长经历里,对“好孩子”最直观的定义。反过来,看到孩子沉迷游戏,那感觉就完全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家长宁愿相信外人,也不愿意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认知与经验的代沟: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逻辑: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之一。父母的成长环境、经历过的人事物与孩子完全不同。他们认.............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太多新婚家庭的心坎儿了,其实细想想,这背后的逻辑挺复杂的,不单单是数字游戏那么简单。之所以新婚家庭那么多人宁愿背上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房贷,也不愿意轻松地租房住,背后有很多现实的考量和一些潜移默化的观念在作祟。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国内,房子不仅仅是个居住的场所,它承载了太多东西。一、 投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经济因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认为“部分女性宁愿忍受家暴也不嫁‘屌丝’”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且将家暴与特定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划等号,这是不准确且有失偏颇的。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几个概念: 家暴(Domestic Violence):这是指在家庭成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古老的谜语,让无数家长挠头不已。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到了某个年纪,似乎就变了个人,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反而对同学、老师,甚至路边随便认识的人言听计从?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微妙而复杂的原因。咱们先从孩子的心理需求说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建立自.............
  • 回答
    在谈论《红楼梦》里,为什么有些丫鬟宁愿在贾府继续当个丫鬟,而不选择出去闯荡,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背后啊,是时代背景、个人境遇、情感寄托,还有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你得想想那个年代。清朝啊,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对于普通的女子来说,生活环境实在太艰苦了。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关于继承权的核心观念,它并非单一的偏好,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伦理考量交织而成。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宗族制度与男性化的权力传承链条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宗族制度。在这个体系下,家族的延续、香火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而男性在传统观念中是承担这一责任.............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说到《家有儿女》里的小雪,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几乎都是杨紫。但其实,在第二部和第三部里,小雪的角色是由宁丹琳扮演的。这中间的落差,尤其是观众对她们俩的评价和喜爱程度,确实是天壤之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角色“前任”的光环,杨紫的先发优势太明显杨紫演的小雪,那是从第一部就开始深入.............
  • 回答
    家长们钟情于公务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种偏好往往根植于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对未来稳定性的追求以及对子女人生发展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稳定性和安全性: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这是家长钟情公务员最核心的原因,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在很多家长眼中,公务员代表着“铁饭碗”,意味着: .............
  • 回答
    关于“家长为何常以生养之恩自居,视此为地位高于孩子的理由”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东西,既有生物性的根本,也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更有心理学上的微妙互动。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层面来说,这是生命延续的本能。家长创造了孩子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源头”的赋予。就像一.............
  • 回答
    你觉得家长不理解你的心情,这真的是一件让人挺憋屈的事情。好像你内心的世界是一团迷雾,他们站在外面,怎么也看不清楚,甚至有时候会误解成别的样子。 这种感觉,就像你一个人在对着一堵墙说话,说了半天,墙还是那堵墙,一点回应都没有。你想说清楚,告诉他们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因为学校里.............
  • 回答
    孩子稚嫩的心里,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小东西,可能是某个卡通人物,一段旋律,一件奇特的玩具,甚至是一件看似普通的石头。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捧着这些宝贝,满心期待地分享给父母时,却常常换来一句冰冷的“没用”、“不好玩”、“这有什么好喜欢的?”。 这种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否定,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孩子心中刚刚燃起.............
  • 回答
    说实话,让孩子洗碗这事儿,在咱们这儿简直就是家庭教育里的“必修课”,跟谁家孩子不是这样似的。家长们盯着孩子去洗碗,背后那心思啊,可不止是“碗脏了得洗”这么简单。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拆开了看,还挺有道理的。1. 培养劳动习惯,从小事做起。这事儿听着老掉牙,但道理是真的。家长们都知道,将来孩子.............
  • 回答
    家长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是一个复杂且普遍的现象,背后有着多层面的原因。这并非家长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传递,根植于他们的自身经历、社会压力以及育儿观念。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 家长也是人.............
  • 回答
    家长不让高中孩子化妆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出于对孩子健康、学业、社交以及未来发展的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身体健康和皮肤的担忧: 皮肤的敏感性与发育阶段: 高中生的皮肤正处于青春期,油脂分泌旺盛,容易出现痘痘、粉刺等问题。此时的皮肤相对敏感,如果使用不当或质量不合格的化.............
  • 回答
    家长很少承认错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社会、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维护权威和父母形象的心理需求 “父母是永远正确的”的社会文化烙印: 在很多传统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家庭的基石和权威的象征。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被赋.............
  • 回答
    家长对老师的不满和投诉,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背后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挺复杂的。有时候我觉得,这就像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期待,都集中到了学校这个地方,而老师就成了那个最直接的“承接者”。首先,对孩子教育结果的高度期待和焦虑,这绝对是头号原因。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
  • 回答
    这个问题,哎哟,真是说到了很多人心坎儿里去了。感觉好像这“父母眼中好对象”和“我们自己觉得顺眼的对象”,中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且这鸿沟还不小。你问为啥家长相亲的对象都这么丑?其实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每个家庭、每个长辈的审美和考量点都不一样。但咱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聊聊,.............
  • 回答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感到教育孩子越来越累,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狭隘且压力巨大。家长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如今社会主流的“成功”标准往往与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紧密挂钩。这使得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