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家长,宁愿信外人,也不信自己的孩子?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家长宁愿相信外人,也不愿意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

一、认知与经验的代沟: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逻辑: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之一。父母的成长环境、经历过的人事物与孩子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更丰富,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因此对孩子遇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能给出更成熟、更正确的判断。
对现代社会的不熟悉或不理解: 孩子接触的网络文化、社交方式、新兴事物,可能与父母年轻时的认知截然不同。父母可能因为不熟悉而产生误解,更容易相信那些他们认为“懂”或者“有道理”的外部信息,而不是孩子基于新环境下得出的结论。
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 孩子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获取信息,信息来源更加多元。而父母可能更多依赖传统媒体、熟人介绍,或者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经过“过滤”和“权威”标签的信息。当孩子的信息与父母习惯的信息源冲突时,他们更容易倾向于后者。

二、安全感与保护欲的过度膨胀:

害怕孩子犯错,承担风险: 父母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保护孩子的本能。当孩子表达某种想法或计划时,父母可能会首先想到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失败,因为他们害怕孩子因此受到伤害。相比之下,他们可能会更愿意相信那些“经验丰富”的“外人”(如老师、长辈、专业人士)的建议,认为这些建议更稳妥,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不愿接受孩子的独立和成熟: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但有些父母难以接受孩子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依赖自己的小孩,他们仍然习惯于将孩子视为“需要被引导”的对象,而非“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当孩子提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时,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其归结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而更容易相信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外人”。
对孩子能力的低估: 有些父母可能因为长期处于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角色,不自觉地低估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和见解。他们可能认为孩子在某些领域(如学业、社交、兴趣爱好)的能力尚不成熟,因此更相信那些在这些领域有专业知识或经验的外人。

三、沟通方式与信任基础的薄弱:

不擅长倾听和理解: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习惯于说教、命令,而不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声音不被重视时,他们就可能不再愿意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转而寻求外部的认同和支持。
缺乏平等对话的意识: 家庭关系有时并不平等,父母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孩子提出的观点,如果不是父母认同的,很容易被否定。这种不平等的沟通模式,会逐渐侵蚀亲子间的信任感,导致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过往的“不诚信”经历: 如果父母过去曾经因为某些原因(例如为了“保护”孩子而隐瞒真相,或者曾经因为误判而导致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不诚实过,那么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大打折扣,自然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他们认为更诚实、更直接的外部信息。
沟通渠道的断裂: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能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事事都向父母汇报。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和朋友圈。父母如果未能及时调整沟通方式,建立起更开放、更信任的沟通渠道,就容易造成信息鸿沟,让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转而向外寻求共鸣。

四、外部信息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的错觉:

专家光环: 老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被视为专业人士,他们的言论往往带有天然的权威性。父母可能会认为这些专业人士的知识和经验更系统、更科学,因此更值得信赖。
社会认同的压力: 有时,父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邻居、同事的建议,或者社会上的普遍认知。如果这些“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且看起来更“正确”或更“主流”,父母可能会选择采纳,而不是去验证孩子自己的判断。
“客观中立”的滤镜: 父母有时会认为,外人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孩子和问题。而他们自己作为父母,情感上可能“偏袒”孩子,或者“当局者迷”,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断。

五、孩子自身原因(虽然这不是家长“宁愿”的原因,但会加剧这种现象):

孩子不善于表达: 有些孩子本身就不善于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导致父母难以理解。
孩子过往的不当行为: 如果孩子曾经有欺骗、撒谎或者做了让父母非常失望的事情,那么父母对孩子信任的建立就会更加困难。

总结来说, 家长宁愿信外人也不信自己的孩子,并非绝大多数情况,但确实存在。这往往是 父母的认知局限、过度保护欲、沟通方式的失败以及对外部信息天然的信任倾向 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改善这种情况,关键在于:

父母要学会放下身段,真正倾听和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
建立平等、开放、真诚的亲子沟通模式。
认识到孩子也在不断成长和学习,给予他们尝试和犯错的空间。
理性分析外部信息,而不是盲目照搬。

这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不断磨合和成长的过程。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尊重时,他们也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的回答其实已经很详细了地分析了家长的心态,而且都有理有据。但想了想,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一下。

……

因为狼来了的故事

因为家长太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德行了,被子女从小骗到大,子女在父母那儿的信用透支了。

----------分割一下---------

我曾经告诉女儿,让她不要撒谎,我记得原话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小朋友没有掌握完整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一般来说,你们这种十来岁的小屁孩撒的谎,大人基本上一眼就看穿了。但为什么你会乐此不疲的继续用谎言来骗我们呢?是因为你肯定有成功的时候。”

“因为你撒谎成功了一次,就给你造成了一个错觉,意味下一次也会骗过去。但事实上我告诉你,你这样大的小孩对父母撒谎的成功率无限接近于零。且不说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拆穿这个真理,就算是一时没有被拆穿,那绝大多数情况也是因为我们爱你而选择相信你。”

“譬如你根本就没饿,你非得说饿了,其实是你想吃零食了。譬如你故意把笔芯换成坏的,然后其实是你想换更好看的签字笔,譬如你说文具盒弄坏了,丢垃圾桶了,其实是你藏起来了,想换新的。而每一次你提出这些借口的时候,我和你妈妈都会满足你的要求——这不是我们被你的小伎俩给骗过去了,是因为你喜欢吃零食,喜欢好看的笔和文具盒,满足你的要求后你会很开心。而让你开心,是我们很乐意做的事。”

“但事实上,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当你不断用撒谎来获取我们的支持和信任时,你在我们眼中也会变成一个不断说谎的孩子,当你充满谎言的长大后,我们甚至会怀疑你说的每一句话是否是真话……那样的话,对于你和我们,都是很悲哀的事情。”

基本上这些是她十一岁的时候,给她说的原话。

而现在她差不多13岁了,上了初中有了喜欢的人也告诉了我。emmmmm我只能让她好好学习,把喜欢化为动力,不要沉迷在幻象出来的小幸福里。

所以,我个人觉得。除了家长固执、为了保持家长的权威之外,实际上作为子女也还是有一定责任的。当子女从来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沟通乃至平等沟通交流的渠道时,你给父母的所有建议他都会认为是对他世界观和权威的挑战。

当然了,建立父母和子女沟通的渠道,这责任很大程度在父母身上。但如果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知识面,眼界等等不够……而子女又恰好又拥有了上述优势,那么责任相应的就应该在子女身上了。

毕竟谁先进,谁就有义务带动落后嘛。

user avatar

以前我也想不通,现在慢慢明白了,其实这就是权力架构问题。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和子女之间和君臣一样,属于上下级关系,而且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领导。臣子不能忤逆皇帝,不然就是不忠;子女不能顶撞父母,不然就是不孝。这也是古代以孝治国的原因,不过是为了维护古代王朝的统治。虽然现在是现代社会了,父母很多还是封建社会那一套,父母有着对子女的绝对统治,让子女听话,不过是为了彰显权力。

中国家长为什么不听自己的孩子,而听别人的?哪怕这个“别人”比孩子小,比孩子学历低,比孩子知识储备少。因为别人和父母是平级关系,权力对等,但是对孩子呢?“我是你爹”,“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家长本来过着艰难的日子,在孩子面前不维系家长制度,怎么表现自己的权威呢。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在社会上我唯唯诺诺,在家里我重拳出击。

所以说,父母不是不信你给他们科普的,是不能信,他们的面子不允许他们相信你,不然家长连孩子都不如了,那就意味着权力结构要变化了。就像是太子登基,皇帝只能去做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家长宁愿相信外人,也不愿意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认知与经验的代沟: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逻辑: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之一。父母的成长环境、经历过的人事物与孩子完全不同。他们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代际沟通中的一个普遍而又令人心疼的现象。很多家长在跟孩子倾诉自己的艰辛时,确实会不自觉地忽略了孩子同样存在的“苦”。这不是说家长是故意的,但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理解家长们诉说“苦”的动机。 情感的宣泄与平衡: 家长们经历的人生风雨,从年轻时的奋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生气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看着一些家长,自己的教育方式磕磕绊绊,孩子出了点问题,不往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反而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二次元”,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这是一种回避责任的心理机制。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承认自己教育失败是很痛苦.............
  • 回答
    在中国很多家长身上,确实能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好像不太会去认真倾听或者体谅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背后不是说家长们故意要伤害孩子,而是由太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交织而成。我试着一点点给你掰开了讲讲,希望能说得足够透彻,不带那种干巴巴的“AI腔”。首先,咱们得从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聊起。儒家思想.............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我身边好多做家长的,聊起这个事儿,心里都有点小纠结。以前吧,大家觉得方言是根,是传承,是家乡的味道。可现在,很多家长一谈到孩子学方言,就皱起了眉头,说不上是完全不愿意,但总是带着点“算了”的意思。这背后啊,原因可多了,而且都挺实在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现实的,就是“推广普通话.............
  • 回答
    我知道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我们这代人从小吃到大,几乎成了一种童年回忆的代名词。但是,现在大家对健康饮食的意识都越来越高了,明知道这些东西“不太健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家长心甘情愿地带着孩子往里跑呢?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复杂的,里面掺杂着很多现实考量和情感因素,不像一句“垃圾食品”就能简单概括.............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老师不太尊重学生的家长”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这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它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比较能站得住脚的角度去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一些,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首先,“信息差”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老师每天面对的.............
  • 回答
    大学开学,校园里熙熙攘攘的,除了新生和学长学姐,最亮眼的一抹色彩,往往是那些操着各地口音、眼神里写满牵挂的家长们。为什么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涌现出这么一大批“送学大军”呢?这可不是简单的送别,背后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人生阶段的特殊性。孩子从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一直都是.............
  • 回答
    在疫情期间,尽管许多国家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但依然有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包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对国内环境的担忧,也包含了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的长期需求1. 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 许多家长.............
  • 回答
    武术,作为中国悠久的文化瑰宝,素有“国粹”之称,与京剧、中医、国画并驾齐驱。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武术在受重视程度、普及度以及家长们为孩子选择时的倾向性上,与另外“三朵金花”相比,略显逊色。尤其是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背着跆拳道包,而鲜少见到提着传统武术刀剑时,这种对比更加明显。究其原因,.............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存在“孩子不考虑家长感受”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化传统与代际观念的冲突1. 权威型教养模式的延续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长期扮演“权威角色”,强调服从与尊重。这种观念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命令服从”的互.............
  • 回答
    “在中国不‘偷税’基本都赚不到钱”,这句话听起来很刺耳,但确实能从不少中小企业主嘴里听到。这背后并非是企业主们道德沦丧,而是中国税务环境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一些企业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策略。要理解这句话,得把目光拉回到当下中国经济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一、 税务成本的压顶:合.............
  • 回答
    “毛孩子”睡床,国内“禁区”,这背后可不单单是习惯的差异,里面藏着不少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小九九”。说起来,国外很多家庭跟宠物同床共枕,这事儿在国内听起来可能有点“挑战”我们传统的观念。咱们从小到大,家里的规矩就不少,尤其是在“干净”这事儿上,中国人好像格外在意。想想看,一张床,是睡觉、休息的地.............
  • 回答
    我明白你对这个问题的好奇,也理解你希望得到一个深入且人性化的回答。关于为什么有些在重男轻女环境中长大的女性反而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她们“更”重男轻女,不如说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了环境中传递的性别价值观,并以自己的方式复制或调整了这些观念。这.............
  • 回答
    身边很多家庭年收入在30万左右,但生活却显得朴素,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所有人都追求极致的消费主义,而且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30万的年收入虽然不算低,但也绝非可以随意挥霍的程度。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购房压力:首付、月供与房贷在中国,尤其是一线或新一线城市,.............
  • 回答
    父母和孩子之间,好像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有时候明明近在咫尺,心却怎么也贴不近。想不明白孩子,这种感觉,真是又揪心又无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你想啊,父母跟孩子,是两代人,而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人。这个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经历过的人生,那叫一个天差地别。首先,时代背景就不同了。父母年轻的时候.............
  • 回答
    .......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并非都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很多实际考量。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孩子喜欢画画,家长未必立马给他买个画室加一套专业的油画颜料, piano这件事也是类似的。首先,“学钢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范畴。有的是孩子刚开始接触,兴趣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坚持下去,家长心里都没底。这时候,买一架钢.............
  • 回答
    “百度是一家缺德的公司”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需要从百度自身的商业模式、运营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等方面来分析。核心原因: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的商业化逐利行为简单来说,很多对百度“缺德”的批评,都指向其在商业化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有时会采取一些被认为损害.............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