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家长,宁愿信外人,也不信自己的孩子?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家长宁愿相信外人,也不愿意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

一、认知与经验的代沟: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逻辑: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之一。父母的成长环境、经历过的人事物与孩子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更丰富,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因此对孩子遇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能给出更成熟、更正确的判断。
对现代社会的不熟悉或不理解: 孩子接触的网络文化、社交方式、新兴事物,可能与父母年轻时的认知截然不同。父母可能因为不熟悉而产生误解,更容易相信那些他们认为“懂”或者“有道理”的外部信息,而不是孩子基于新环境下得出的结论。
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 孩子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获取信息,信息来源更加多元。而父母可能更多依赖传统媒体、熟人介绍,或者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经过“过滤”和“权威”标签的信息。当孩子的信息与父母习惯的信息源冲突时,他们更容易倾向于后者。

二、安全感与保护欲的过度膨胀:

害怕孩子犯错,承担风险: 父母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保护孩子的本能。当孩子表达某种想法或计划时,父母可能会首先想到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失败,因为他们害怕孩子因此受到伤害。相比之下,他们可能会更愿意相信那些“经验丰富”的“外人”(如老师、长辈、专业人士)的建议,认为这些建议更稳妥,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不愿接受孩子的独立和成熟: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但有些父母难以接受孩子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依赖自己的小孩,他们仍然习惯于将孩子视为“需要被引导”的对象,而非“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当孩子提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时,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其归结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而更容易相信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外人”。
对孩子能力的低估: 有些父母可能因为长期处于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角色,不自觉地低估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和见解。他们可能认为孩子在某些领域(如学业、社交、兴趣爱好)的能力尚不成熟,因此更相信那些在这些领域有专业知识或经验的外人。

三、沟通方式与信任基础的薄弱:

不擅长倾听和理解: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习惯于说教、命令,而不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感到自己的声音不被重视时,他们就可能不再愿意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转而寻求外部的认同和支持。
缺乏平等对话的意识: 家庭关系有时并不平等,父母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孩子提出的观点,如果不是父母认同的,很容易被否定。这种不平等的沟通模式,会逐渐侵蚀亲子间的信任感,导致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过往的“不诚信”经历: 如果父母过去曾经因为某些原因(例如为了“保护”孩子而隐瞒真相,或者曾经因为误判而导致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不诚实过,那么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大打折扣,自然更倾向于相信那些他们认为更诚实、更直接的外部信息。
沟通渠道的断裂: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能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事事都向父母汇报。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和朋友圈。父母如果未能及时调整沟通方式,建立起更开放、更信任的沟通渠道,就容易造成信息鸿沟,让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转而向外寻求共鸣。

四、外部信息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的错觉:

专家光环: 老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被视为专业人士,他们的言论往往带有天然的权威性。父母可能会认为这些专业人士的知识和经验更系统、更科学,因此更值得信赖。
社会认同的压力: 有时,父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邻居、同事的建议,或者社会上的普遍认知。如果这些“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且看起来更“正确”或更“主流”,父母可能会选择采纳,而不是去验证孩子自己的判断。
“客观中立”的滤镜: 父母有时会认为,外人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孩子和问题。而他们自己作为父母,情感上可能“偏袒”孩子,或者“当局者迷”,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断。

五、孩子自身原因(虽然这不是家长“宁愿”的原因,但会加剧这种现象):

孩子不善于表达: 有些孩子本身就不善于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导致父母难以理解。
孩子过往的不当行为: 如果孩子曾经有欺骗、撒谎或者做了让父母非常失望的事情,那么父母对孩子信任的建立就会更加困难。

总结来说, 家长宁愿信外人也不信自己的孩子,并非绝大多数情况,但确实存在。这往往是 父母的认知局限、过度保护欲、沟通方式的失败以及对外部信息天然的信任倾向 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改善这种情况,关键在于:

父母要学会放下身段,真正倾听和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格。
建立平等、开放、真诚的亲子沟通模式。
认识到孩子也在不断成长和学习,给予他们尝试和犯错的空间。
理性分析外部信息,而不是盲目照搬。

这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不断磨合和成长的过程。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尊重时,他们也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的回答其实已经很详细了地分析了家长的心态,而且都有理有据。但想了想,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一下。

……

因为狼来了的故事

因为家长太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德行了,被子女从小骗到大,子女在父母那儿的信用透支了。

----------分割一下---------

我曾经告诉女儿,让她不要撒谎,我记得原话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小朋友没有掌握完整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一般来说,你们这种十来岁的小屁孩撒的谎,大人基本上一眼就看穿了。但为什么你会乐此不疲的继续用谎言来骗我们呢?是因为你肯定有成功的时候。”

“因为你撒谎成功了一次,就给你造成了一个错觉,意味下一次也会骗过去。但事实上我告诉你,你这样大的小孩对父母撒谎的成功率无限接近于零。且不说谎言总有一天会被拆穿这个真理,就算是一时没有被拆穿,那绝大多数情况也是因为我们爱你而选择相信你。”

“譬如你根本就没饿,你非得说饿了,其实是你想吃零食了。譬如你故意把笔芯换成坏的,然后其实是你想换更好看的签字笔,譬如你说文具盒弄坏了,丢垃圾桶了,其实是你藏起来了,想换新的。而每一次你提出这些借口的时候,我和你妈妈都会满足你的要求——这不是我们被你的小伎俩给骗过去了,是因为你喜欢吃零食,喜欢好看的笔和文具盒,满足你的要求后你会很开心。而让你开心,是我们很乐意做的事。”

“但事实上,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当你不断用撒谎来获取我们的支持和信任时,你在我们眼中也会变成一个不断说谎的孩子,当你充满谎言的长大后,我们甚至会怀疑你说的每一句话是否是真话……那样的话,对于你和我们,都是很悲哀的事情。”

基本上这些是她十一岁的时候,给她说的原话。

而现在她差不多13岁了,上了初中有了喜欢的人也告诉了我。emmmmm我只能让她好好学习,把喜欢化为动力,不要沉迷在幻象出来的小幸福里。

所以,我个人觉得。除了家长固执、为了保持家长的权威之外,实际上作为子女也还是有一定责任的。当子女从来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沟通乃至平等沟通交流的渠道时,你给父母的所有建议他都会认为是对他世界观和权威的挑战。

当然了,建立父母和子女沟通的渠道,这责任很大程度在父母身上。但如果父母本身的教育水平、知识面,眼界等等不够……而子女又恰好又拥有了上述优势,那么责任相应的就应该在子女身上了。

毕竟谁先进,谁就有义务带动落后嘛。

user avatar

以前我也想不通,现在慢慢明白了,其实这就是权力架构问题。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和子女之间和君臣一样,属于上下级关系,而且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领导。臣子不能忤逆皇帝,不然就是不忠;子女不能顶撞父母,不然就是不孝。这也是古代以孝治国的原因,不过是为了维护古代王朝的统治。虽然现在是现代社会了,父母很多还是封建社会那一套,父母有着对子女的绝对统治,让子女听话,不过是为了彰显权力。

中国家长为什么不听自己的孩子,而听别人的?哪怕这个“别人”比孩子小,比孩子学历低,比孩子知识储备少。因为别人和父母是平级关系,权力对等,但是对孩子呢?“我是你爹”,“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家长本来过着艰难的日子,在孩子面前不维系家长制度,怎么表现自己的权威呢。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在社会上我唯唯诺诺,在家里我重拳出击。

所以说,父母不是不信你给他们科普的,是不能信,他们的面子不允许他们相信你,不然家长连孩子都不如了,那就意味着权力结构要变化了。就像是太子登基,皇帝只能去做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