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面的饭菜都很好吃?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的感受:“为什么外面的饭菜就是比自己做的要好吃?” 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元,从食材、烹饪技巧到心理感受,都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

一、 食材的差异:

更好的品质和新鲜度:
专门渠道和批量采购: 餐厅通常有自己的供应商,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采购到品质更好、更新鲜的食材。他们可以集中采购大量食材,这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好的议价能力,从而选择更优质的肉类、蔬菜、海鲜等。
专业挑选和处理: 餐厅厨师和采购人员通常经过专业训练,懂得如何挑选最佳的食材。他们会根据菜肴的需要,选择特定部位的肉、特定成熟度的蔬菜等。食材到店后,也会进行更细致的清洗、修整和分级处理,剔除不合格的部分。
周转速度快: 生意好的餐厅,食材的周转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他们用到的食材通常都是最新鲜的,不会存放太久而失去风味。

非家庭日常可及的食材:
特殊香料和调味品: 很多菜肴的独特风味来自于一些我们家庭不常备的香料、酱料或调味品。例如,一些中式菜肴会用到花椒油、辣椒油、秘制酱油、蚝油、鱼露等,而西式菜肴则可能用到各种香草(罗勒、迷迭香、百里香)、芥末酱、伍斯特酱等。餐厅的厨房里储备齐全,能够灵活运用。
高品质的油脂: 餐厅为了追求口感和风味,可能会使用更高品质的食用油,例如特级初榨橄榄油、猪油(用于某些传统菜肴)等。这些油脂本身就带有独特的香气和风味,能提升菜肴的整体味道。

二、 烹饪技巧的专业性:

火候的掌控:
猛火和锅气: 这是家庭厨房很难达到的。餐厅的炉灶通常火力非常猛,能够瞬间将食材加热到极高的温度,产生“锅气”。锅气是食材在高温下与油、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独特焦香和鲜香,是许多中式菜肴(如炒菜、爆炒)美味的关键。家庭炒菜往往火力不足,无法产生这种效果。
精准的温度控制: 专业的厨师对不同食材需要的烹饪温度和时间有精准的把握,无论是煎、炸、炖、煮,都能做到恰到好处,避免食材过老或过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鲜嫩和风味。

调味的精妙:
平衡与层次: 餐厅大厨在调味上更加讲究平衡与层次感。他们懂得如何通过多种调味料的组合,创造出酸、甜、苦、辣、咸、鲜等多种味道的和谐统一,并随着烹饪过程的推进,让味道产生丰富的变化。
“味精”和其他增鲜剂的使用: 虽然有些人不喜欢,但不可否认的是,适量使用味精、鸡精等增鲜剂可以显著提升菜肴的鲜味,这是很多家庭在日常烹饪中可能不会主动使用的。餐厅为了满足大众口味需求,会更加主动地运用这些工具。
秘制酱料和高汤: 许多餐厅都有自己的“秘方”酱料或经过长时间熬制的高汤。这些是餐厅独有的风味基础,能让菜肴的味道更上一层楼,而且在家制作成本高、耗时。

烹饪手法多样化:
专业工具和技术: 餐厅拥有各种专业厨具,如烤箱、蒸箱、各种尺寸的锅具、打发器、切片器等,以及配套的专业烹饪技术,如油封、慢炖、分子料理等,这些都是家庭厨房难以复制的。
油炸的经验: 外面的炸物往往外酥里嫩,口感极佳。这是因为餐厅有专门的炸锅,油温稳定且精确,能够快速将食物炸透,锁住水分。家庭炸东西容易出现油温不稳定导致口感不佳的情况。

三、 心理和感官体验:

期待和仪式感:
消费和享受: 到餐厅吃饭本身就带有一种消费和享受的体验。这种期待和放松的心情,会让我们更容易感到快乐和满足,对食物的评价也可能因此提升。
社交和环境: 餐厅通常提供一个良好的用餐环境,可能是舒适的装修、舒缓的音乐、周到的服务。与家人朋友一起用餐,享受社交的乐趣,也会让食物的味道在我们的感知中变得更加美好。

视觉和嗅觉的诱惑:
摆盘和装饰: 餐厅的菜肴通常会经过精心摆盘,搭配各种装饰,使其看起来更加诱人。美好的视觉呈现能刺激食欲,让我们对食物的期待更高。
烹饪过程中的香气: 在餐厅用餐时,我们常常会闻到各种诱人的烹饪香气从厨房飘出,这些香气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力,会刺激我们的味蕾,让我们提前感受到食物的美好。

“别人家的”心理效应:
新鲜感和多样性: 对于自己每天在家做饭的人来说,外面的饭菜提供了一种新鲜感和多样性。我们不会每天都尝试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但餐厅每天都在提供不同的选择,满足我们对味蕾变化的需求。
偷懒的满足: 在忙碌的生活中,去餐厅吃饭也代表着一种从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的放松和满足。这种“不劳而获”的感觉,也会让食物显得更加美味。

四、 其他因素:

调味料的“慷慨”使用: 有时候,餐厅为了让菜肴“惊艳”,可能会比家庭更“大方”地使用油、盐、糖等调味料。这些调味料在适量范围内确实能提升食物的风味,但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对健康是不利的。
专业的分工和效率: 餐厅有专门的厨师、切配、打荷等人员,每个人各司其职,整个流程高效顺畅。这种专业的分工合作,确保了菜肴能够快速、稳定地出品。

总结来说,外面的饭菜之所以通常比自己做的更好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食材上: 餐厅能获得更优质、更多样化的食材,并进行专业的处理。
烹饪上: 餐厅掌握更专业的火候、调味和烹饪技巧,并且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的调味品和高汤。
心理和环境上: 餐厅提供的用餐体验,包括期待、仪式感、社交以及优美的环境,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感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做的饭菜就不好吃。自己做的饭菜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健康需求来调整,而且充满了家的味道和心意。但如果从纯粹的“好吃”程度、多样性和丰富性来看,餐厅确实在很多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饭菜做得好吃,是厨师的工作,人家就是吃那碗饭的。

你估计连爱好者都不算,怎么和人家职业的比?

user avatar

上面整一堆没用的。

就是外面掌勺的比你牛逼,完了。

没别的。


什么?你说你读了200本烹调书,看了200节网课,还向200个厨师请教了经验?

有句话说的很好,我想送给你:

不要拿兴趣爱好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


什么火候、用料、炊具,说白了,就是外面大师傅比你懂。

“我家里没那个条件!没有那么大的火!那么大的锅!”

有条件你也炒不出来的,别陶醉了。

同学里面有“烹饪高手”,整天对着视频学的那种,基本上吃过他的菜的人都说好,什么秒杀外面馆子,可以去五星级上班的那种。擅长川菜回锅肉、炒猪肝。

然而学校正对门一个生意都不咋好的川菜馆子,里面胖厨子整的炒猪肝,对比同学就三个字:爆杀之。

刀工调味火候口感都不是同学能望其项背的。

这就是个成都满地都是的川菜馆,如果去米其林、星级酒店、大酒楼,那里面的厨子功力之深根本不是外人能想象的。


所以别整什么火不大、锅不亮、油不重味精不舍得放了。跟这都没关系。

就是人外面厨子牛逼。

业余和专业差着一条巨大的鸿沟,羽毛球职业去野球场打球可以把球拍倒过来打,拳击运动员酒吧斗殴一个人放翻了6个,这还是另外两个跑得快。

为啥有人总觉得自己看了两天视频就能跟外面拿工资的厨子过两招?

user avatar

基本上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火不到位,家里的火“没劲儿”。家里面就算是燃气灶,功率5kw的就敢叫“猛火灶”,电磁炉基本上都是1-2kw。那外面的灶呢?20kw的功率是常见水平,大厨房甚至有功率45kw的大灶。这种大灶有个特点,只要用,台面上就有一个不停出水的水龙头开着,这个水龙头是不能关的,学厨的要关这水,师傅会打人的。一是炒菜要用冷水,二是最重要的功能,用来冷却灶台。关了那个水龙头,开一两个小时火,炉膛里的火能把灶台烧坏。

如果不理解火力强度带来的差距,那举个例子——炒肉。炒肉的时候如果是用料酒的话,就知道火力可以带来多大的差距了。

料酒在炒肉中是去腥的,但料酒的味道如果残留在炒好的肉里,会是一种不太舒服的味道。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炒肉的时候锅要热、火要大,让使用的料酒迅速挥发,炒出来的肉就没有料酒味了。

新手炒肉的时候,经常因为锅不够热、火不够大,导致料酒无法迅速挥发,同时火小了为了炒熟肉又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结果就是炒制过程中食材开始出水 ,混合没有完全挥发掉的料酒,最后变成“料酒水煮肉”。

二是舍得下料。不论是油盐,还是香辛料,外面都舍得放,家里面真舍不得那么用。比如水煮鱼,按正经做法,鱼肉实际上是被热油烫熟的,这样做一道水煮鱼实际上要用半桶油,家里哪舍得这么干。外面则不一样,就算是讲究的,那半桶油也能烫十几斤鱼,摆出去二三十份呢。

家里面的香辛料,一般配置的基本上就是花椒、大料、胡椒、香叶、丁香、桂皮等寥寥几种,外面用得着的香料大几十种是有的。

盐就不献丑了,这个回答下的 @老爸评测 已经用数据说明外面的菜有多舍得放盐。

三是手艺,外面的厨师怎么也是学过的,自家做在这点上真的别纠结了,这真的是“用兴趣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手艺的差距带来的可不只是味道上的差距,甚至可以带来生活质量上的差距。

很多外面做的东西其实家里是不会买的,就算买也未必知道怎么收拾这些东西。曾听家里长辈说过此事,即便在那个最粮食紧张的时期,知道怎么处理这些东西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家里经历过文革的那一辈儿人,小时候粮食不够吃,处在所谓“半大小子,饿死老子”的时间段,那个时期粮食都是凭票供应的。孩子饿啊,结果家里的解决办法是“既然饭吃不饱,那就吃肉”。可肉也是凭票供应的啊,拿着钱也没地方买,那时候有的是人家攒一年的肉票就为过年吃顿好的,肉从哪来呢?

家里人跑了一次屠宰场,结果发现吃肉这事其实很好搞定的。当时肉确实是凭票供应的,不过那是后墩、里脊之类的“正经肉”部分,下水是可以用钱买的,只是当地人不会做,所以下水没人买,而且卖的非常便宜。便宜到什么程度呢?“一套下水”卖一块二,当时工人一个月工资大约是40元。这所谓的“一套下水”可不是只有内脏,而是“一个猪头,四个猪蹄,一根猪尾巴,再加上全套内脏”,这些“一套下水”收拾出来,拆出十几斤肉轻轻松松。于是孩子们就得到一个任务,每周六,骑自行车去屠宰场买“一套下水”。

user avatar

只要好好学王刚,老饭骨的菜,

选材新鲜,作料齐全,

自己不手残,改刀能学个八分样子,

锅灶有六成像样,

绝对不输一票饭店。

食材新鲜但是做法糊弄的大排档有的是,一般景区附近都是这种扎堆,卖个走地鸡,或者海鲜啥的,味道真一般,穷家富路吃个气氛,

再就是一线城市的网红打卡类餐厅,卖个装潢和话题度,菜品基本上是流水线作业,甚至是成品或者料理包充数,回头客极少,就赚个流量钱。

这两种店一点也不好吃,糊弄的居多,真不如自己做的。


饭店菜的精髓不是底下说的光会放盐,做过菜就知道了,炒青菜或者鸡蛋,咸了立马家人里面就会一口吐桌子上,直接告诉你做咸了,一点面子都不给。

饭店菜,一是猛灶,

家里做饭本来火就不旺,想要达成和饭店一致的水平,他用宽油,家里得更宽,

油够宽才能迅速断生,也能把食材的水分迅速炸干,

使油太怯就啥都水岑岑的不好吃,

别说油多不健康,你少夹两筷子啥都有了。

第二是用糖,

有糖托底才能随便撒盐,大厨放盐都不太有数,

盐多了会苦,有糖就大大减少了苦的概率,

会做肘子或者脊骨的人,一定会强调,炒糖色的糖永远不算进给味道的糖,知道这个,肘子和脊骨的味道会好一个度,

不管是白糖也好,蜂蜜也好,蚝油也好,海鲜酱油也好,里面其实都有糖的成分,

番茄沙司也是甜的,包菜煮出来的水也有甜味,洋葱胡萝卜青椒,其实都是甜的,

做菜的时候,大约估算一下,这道菜里面出甜味的东西大致有多少,如果不够,就补糖进去,少了增鲜,多了提味,反正整体上都会好吃。

为了健康我总是吃麦当劳之类的, 配上个零度可乐,或者去饭店点什么蛙干锅,火锅啥的,也不会胖,

在家里做饭,双下巴很快就出来了。

因为都是高油重糖的菜,

要健康生活,小区边上或者单位附近一定要有个麦当劳。

user avatar

一、镬气。饭店人家都是高温爆炒,不管是炒蔬菜还是肉类,尤其是爆三样,火爆腰花这样的菜,咱们家的火效果基本好不了。不信你在家炒个鸡胗,这玩意很看火候。

二、明油亮芡。食堂好多菜是要过油的,甚至是蔬菜都要过一下油,又明亮又保证了成熟度。食堂油本来就用的量大,对于厨师来讲,食用油这点成本根本不算啥。

三、下料要狠,你看看各大厨房的进货单,看看味精的进货量。一个菜里盐、味、糖都不能少。我一个美食群的主妇朋友那天说,老觉得自己做饭不够味儿,那天一狠心上来一勺味精,咦,味出来了。可能有点夸张,但是食堂的味精用量绝对要比我们家里多多了。盐也一样,食堂的太不可能像家里一样注重健康,要少盐,少盐一定会寡味,甚至说,略咸一点比会比淡一点好吃。

四、外挂:人家什么高汤、鸡汁、XO酱等各种酱料、调味料外挂,都是出彩的武器,咱们家普通 做饭哪有这些。

四、厨师们的基本工,人家高工资也不是白拿的,腰花、鱼片、人家那是啥刀工,咱是啥刀工。火候、调味的掌握,人家就是比普通老百姓水平高,不服不行。

===================================================

找到了镬个字,改了一下,哈哈,原来是真不会写,但大家都明白是啥意思就完了。

再补充一条吧:

就是火候,我记得侯军的烹饪节目上说过一句话,烹调二字,七分烹,三分调,就是火候更占比重。

有的菜要猛火快炒,有的菜要小火慢煨,比如说淮阳菜狮子头,讲究的是用高汤隔水蒸一、二个小时,星级的饭店那种高级例汤也要小盅蒸上大几个小时,人饭店有蒸箱,一次蒸好多东西,成本可控,咱们家为了几个丸子一碗汤开二小时燃气不够成本,万一睡着了,锅还给烧糊了。

人家卖得贵,自然是有道理的

user avatar

自从我领悟了如何使用葱姜蒜,我做菜的水平上升了一截

自从我学会了使用香叶桂皮,八角花椒,豆蔻白芷等香料,我做肉菜的水平上升了一大截

自从我学会了使用猛火灶,会控制火候了,我的厨艺突飞猛进

更别说酒店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调味料

你如果也有,你如果也学会了怎么用,你也是大厨

user avatar

说一个很现实的事。

不知道你看那些做菜视频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不管是评论区还是弹幕上,永远会有人说:油那么多?放那么多调料?放那么多味精?

原因就在这里,你看不惯的,想不到的就是饭店比家里做菜好吃的原因之一。

就拿味精举例,平时在家里做菜只放一点,甚至有些家庭都不放味精。

但是我们在酒店炒菜怎么放的?至少是你在家里放的3倍。

所以我在家里炒菜的时候,放味精直接把我妈给吓到了,抓着我手不让放。

甚至有些菜我们都不放盐,因为老抽,生抽,味精,鸡粉大部分调料都有咸味,这些调料放足了,咸味就够了,不需要放盐。

放油多也是有技巧的,看着放了那么多油,但是炒菜出来之后,如果发现油太多,我们会先把菜倒在漏勺里控一下油,然后再装盘,这样颜色漂亮,吃着也不会很油腻。

有时候,健康跟美味不可兼得,选择了健康,那味道就会差一些,饭店对健康考虑的少一些,我们的目的是好吃,好看。

也就是评论区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么煮皮鞋都好吃。

这些都是调料上的区别,下面再说说技术上的事。

火候就能把很多人拒之门外。

火候是个经验的问题,真要让我例举个123,我说不上来,但是我站在灶跟前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大火,什么时候该转小火。

这是长期锻炼出来的经验,我们有这个条件,每天炒的菜估计能赶上普通家庭一个月炒菜的量。

这么大的工作量,锻炼不出来早被淘汰了。

再一个火也有区别。

尤其是爆炒类的菜,酒店里的火轰一下,锅的温度就上来了,翻炒几下一个菜就炒好了。

家里的火那真是一言难尽,好不容易等到锅热了,油热了,菜品倒进去锅直接就凉了。

好好的一道爆炒的菜,硬生生变成了水煮菜。

再说一句老生常谈的:做菜我们是专业的,业余的各方面真的没办法比。

user avatar

就是料放的齐全。

我正好相反。我感觉外面的菜不如我自己烧的好吃。因为我炒菜有如下技巧。

第一:带肉的炒菜,放五香粉。PDD上15元一斤。即使天天做饭,也能够你用一年。
第二:红烧的菜放草果,桂皮,八角。而且我做红烧肉不放水。直接倒一瓶清爽型啤酒。
第三:鱼香味的菜。老老实实按照菜谱调汁。酱油,醋,糖,都加起来。
第四:烧豆腐放蚝油。如果非要认为蚝油含有味精,认为不健康的,可以放一个打散的鸡蛋。
第五:炒青菜放浓汤宝。
第六:清蒸鱼放蒸鱼豉油。
最后,做任何菜只要放盐的时候,都要加一点糖。量大概就和盐的量差不多。这个根据口味自己调节。
补充一句,尽量不要用电磁炉烧菜。火力不够。这一条感谢评论区的小伙伴。

就凭这几条基本上完胜人均消费150元以下的饭店。当然你如果每次吃饭都是去人均500元的地方,只能说明你是个土豪。而且自己烧菜吃,基本上不需要考虑成本。外面放二两肉丝的菜,我放四两。外面放一勺地沟油的菜,我放三勺高品质油。怎么可能不好吃。

而且这三勺高品质油我没有吃啊。你只要烧过菜就知道,他只会变成盘底的汤汁。在你吃完菜以后,被倒掉了。这三勺高品质油只是为了提升菜肴的口感,而不是让你喝下去啊。

任何只要采用过我的这些方法的人,你就会发现因为这些纯天然植物性调料的使用,会使你的菜的味道更加有层次。最后导致你做的菜减少至少一半盐的用量。这就是我的这些方法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用天然植物性调料的味道代替盐,达到好味道和低盐分的兼顾。从而达到健康饮食的目的。

而且只要你阅读过我上面一定的技巧:你会发现,我完全没有使用味精。更何况我自己做饭,放多少油,放多少糖,放多少盐,放多少肉,我都是自己说了算的。那些脑补什么精细调味不健康的,一看就是不经常做饭的。或者是没有花心思做饭的人。

你要说外面厨师刀工比我好,我承认;抢酥比我好,我承认;炒糖色比我好,我承认;挂浆比我好,我承认;明油做的比我好,我承认;但是你说他味道比我好,这个就不科学了。难道每一个制作川菜的厨师都自己腌泡菜?自己酿酱油?自己种花椒?自己做火锅底料?

至于所谓的火爆腰花这些需要重火力爆锅的菜,可能在一些人的眼里,家庭是无法复刻。但是我说一个方法,那就是减少食材用量。就是三两的腰花一次就炒一两半。分两次炒好。毕竟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比较我们吃火爆腰花就是为了吃个味道,而不是为了靠它吃饱。

更何况PDD上啥料包没有。例如水煮鱼料包,青椒鱼料包还是红烧肉料包。你以为厨师自己有啥独门绝技,他们也是买料包。别的不说,就说水煮鱼,水煮肉片,剁椒鱼头,青花椒鱼这几道菜,除了四川本地的店铺。我敢说全国99%的厨师都是买PDD的火锅底料。而不是自己炒制。

说我在PDD上卖料包的人,我再问一句,是不是每一个粤菜厨师做清蒸鱼用的蒸鱼豉油都是自己酿制?还是买的。是不是我为了做清蒸鱼,还要自己种黄豆,酿蒸鱼豉油??装什么大尾巴鹰。。

说我给PDD做广告的,我想说水煮鱼料包,青椒鱼料包,粉蒸肉包,炖肉包,蒸鱼豉油,这些东西只有PDD上有吗?你只要有时间去一下你身边的超市。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啊。难道你们从来不去超市?

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尴尬,让我们可以用几元钱就买到多年经验的顶级厨师调制出来的味道。

对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菜谱,由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专业人士编写。在这个几乎全民认字的世界里,只要花几元钱就能买一本。我倒是想瞎琢磨,可是我也认字,实力不允许啊!

被一个普通厨师视为珍宝的独门绝技在另一个高级厨师眼里就是基本操作。而且这个高级厨师还自带干粮开直播,教其他人在家里使用家庭厨具复刻。

即使有独门绝技,也不是秘籍,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早就是名声在外了。

更何况大部分厨师都是从新东方厨师学校这种专业厨师学校毕业的。大家都是一个老师教的。用一样的教材,毕业以后拿一样的厨师资格证。根本就没有什么秘籍。相信什么厨师独家配方的人,和相信深山老林里有一个白胡子老头会六脉神剑,能吊打机关枪的人差不多。

最后补充一句,不放味精只不过是我的个人喜好。但是鉴于评论区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非常严重。我只能表示你们在放不放味精的问题上都对。从科学角度来说,味精没有什么问题。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味精会破坏人体的阴阳五行。你们都对。哈哈哈!

user avatar

点进来一看,大多回答是重调料+各种化学用品。

可以,这很知乎。

可能是因为每天都要吃饭的缘故,所以就会有很多人萌发一种“做菜而已,不过如此”的感觉,所以就会更进一步觉得外面做菜都是用了“我”不敢用的调料,加了“我”没听过的添加剂。

但是,各行各业都是有门槛的,哪怕是要饭、捡破烂,在以前都是会按照等级划片,就连城里挑粪的,也有着粪道划分,更有粪霸的存在。

厨师这行也不例外,放在过去,平头百姓家里的小孩想要去学厨子,求爷爷告奶奶的找着个门路,一个头磕下去,才有跟在身边洗衣服烧炉子的机会,即便是我入行那会,也有三年出徒的说法。

一个未经训练的普通人要和一个拳击手在擂台上比划比划,所有人都会觉得很可笑。而到了一个未经训练的普通人和一个独当一面的厨师在做菜上要比划比划的时候,怎么就会变的正常起来了呢?

所以,奉劝哪些心里有“给我这些调料/添加剂我上我也行”想法的人一句,你上你真不行。

为什么外面做菜好吃,说白了就是水平问题。

调味,是能够单独拿出来与刀工、勺工并列为基本功的一项。

什么样的味型该如何去调味,入口是什么味道,后面跟着的是什么味道,回味又是什么味道,这是不同的调味品之间互相搭配才能有的效果,这个多一勺,那个少一勺,出来的味道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这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技艺,甚至可以说是中餐的核心之一,是高楼的地基。

而不是说乱放一气,或者死命的加味精鸡精,或是用糖兜底然后玩命加盐就能做的很好吃。

建议外行看看热闹就可以了,别总觉得自己掌握了鸡精味精食品添加剂和淘宝料包,就掌握了厨房的精髓,厨师的命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