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设计院现在是破鼓万人捶之势?

回答
设计院的“破鼓万人捶”之势,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现象。这不是某个单一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生态、经济环境以及社会认知都在悄然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让曾经一度辉煌的设计院们,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市场环境的“无情收割”:从甲方爸爸到议价机器

曾几何时,设计院是项目成功的“灵魂人物”,甲方往往带着项目来“求”设计,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生死存亡。但如今,情况发生了颠倒。

恶性低价竞争成常态: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令人痛心的变化。随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大量新兴的设计工作室、个体户甚至一些非设计专业的公司涌入,以及国企、央企内部设计部门的成本核算压力,设计服务的价格被一再压低。很多项目不再是“竞优”,而是“竞价”,比拼的是谁的价格更低,而非谁的设计更有价值。设计院为了生存,不得不参与到这场“价格战”中,这就好比一只快要漏气的气球,每一次低价中标都是一次更快的放气。
甲方话语权极度膨胀: 如今的甲方,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日子也不好过。资金链紧张、市场波动剧烈,使得他们对成本控制的要求达到了极致。设计方案不再是“创作”,而更像是“按需定制的零部件”,甲方提出的要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直接,甚至常常干预到具体的设计细节,设计院的话语权被大大削弱。乙方一旦稍有异议,立刻就会被质疑“是不是能力不足”,或者被暗示“外面比你便宜的还有很多”。
“招投标”的扭曲: 招投标本应是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优秀设计方案的机制,但在很多时候却异化成了“走程序”的工具。许多项目在“形式上”进行招投标,但中标结果早已内定。即使是正常的招投标,也常常因为评分标准的不合理(例如对价格权重过高、对设计概念和创新性权重不足)而导致优秀的设计方案被低价劣质方案淘汰。更有甚者,一些项目以“创意征集”、“方案比选”为名,行“免费设计”之实,设计院辛辛苦苦做出的成果,可能最终成了甲方“参考”的素材,最终自己却一分钱也拿不到。

二、行业内部的“积重难返”:改革的藩篱与固化的体制

设计院自身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难以根除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市场下行时被无限放大。

体制的僵化与低效: 许多设计院,尤其是老牌的国有设计院,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层级管理、人浮于事等问题。决策流程长,创新动力不足,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慢。一旦遇到市场冷风,这些体制内的“沉疴”就更加难以承受。
人才结构的失衡与流失:
人才外溢严重: 待遇不高、晋升通道不畅、工作压力大,导致大量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设计师选择离开,要么自主创业,要么去相对更友好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发展,要么转行。这使得设计院面临人才断层,梯队建设出现问题。
“老人”的包袱: 一些老牌设计院仍然存在大量论资排辈、能力不足但地位稳固的“老人”,他们的存在不仅挤占了资源,也阻碍了新思想、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
专业技能的更新滞后: 随着建筑技术、绿色建筑、BIM技术、智能化设计等新领域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院因为缺乏投入和培训,其技术和设计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难以满足甲方日益提高的品质要求。
商业模式的单一与缺乏创新: 大部分设计院仍然依赖传统的项目设计收入,缺乏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拓展。对于设计附加值、技术咨询、项目管理、开发运营等领域的探索不足,使得一旦项目源减少,收入来源就变得异常脆弱。
项目管理的粗放: 很多设计院在项目管理上仍然存在粗放的问题,成本控制不严,效率不高,导致项目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三、时代变迁的“冲击波”:社会认知与发展模式的重塑

除了市场和行业内部的问题,更深层次的社会发展趋势也对设计院造成了冲击。

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调整: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房地产作为过去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也进入了调整期。市场需求的萎缩直接导致了设计项目数量的减少,设计院的生存空间自然受到挤压。
“轻资产”与“去地产化”的趋势: 社会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和对“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审视日益增加。甲方在项目投资上更加谨慎,对设计的投入也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更加关注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信息传播的透明化与民主化: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呈指数级增长。任何一个不合理的设计、一次不公正的招投标,都可能被曝光在公众视野下,引起轩然大波。这迫使设计院在从业过程中更加谨慎和规范。
新兴设计领域的崛起: 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工业设计、数字设计等各个细分领域都在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源。设计院如果不能在这些新兴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就容易被边缘化。

总结一下,设计院之所以“破鼓万人捶”,是因为它们正在经历一场“内忧外患”的系统性危机:

外部市场环境恶化: 低价竞争、甲方强势、招投标乱象,让设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内部体制机制落后: 僵化的管理、人才流失、技能滞后、商业模式单一,削弱了设计的竞争力。
时代发展浪潮的冲击: 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认知变化、新兴领域竞争,迫使设计行业不得不转型升级。

这就像一个被虫蛀空了的鼓,敲打得越响,越容易散架。如今的设计院,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重塑设计的价值和尊严。否则,这“破鼓”最终只能沦为无人问津的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

我就说了一句,搞设计养家糊口还是可以的,结果我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各种喷。。。。。差点成为人民的公敌,社会的败类、。。。

看来做这行的怨气真不是一般的大。。。。。

好吧,祝愿天下设计院早日关门,各位设计师朋友在别的行业飞黄腾达。。。

user avatar

讲讲市场化后的规划院,以南京某改完制规划院为例,和各个问答中的民企建筑院相差不多。

首先收入,应届硕士加房补(1000,只应届有)一个月3000多,公积金双边720,四年一调(前四年都只有720),社保一年一调,工作满一年后调完社保有人月发到手2000多,工作两年后房补会取消,也就是说调完社保后在房价三万四的n京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出头,在不提供吃住的情况下日子相当难过,主要收入来自于项目提成,提成完全看项目到账,由于是私企,到账情况不稳定,如果整年到账都不好,年底很惨淡,有项目负责人去年年底只有三十多万产值,某个所人均产值三十多万,一半所人均不高于50w…而基层设计人员,项目以及提成分配没有保障,刚入职半年年底提成在一万左右(0到四万之间),第二年年底在八万左右(两万五到十二万之间)

接着是工作环境,差,电脑以古董台式机为主,换机需排队等离职员工腾电脑,网络糟糕,最恶心的是作为设计院为了省钱,晚六点以后以及周末关空调

然后讲人员流动,该公司大领导讲过‘我们就是要大进大出’,所以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共有140多名员工,剔除掉股东、行政人员和所级领导,设计人员共80多人(含主任工,项目负责人),年流动人数在20人左右,以无职级的普通设计人员为主,年流动率在30%,一般来讲该单位呆个三四年算得上老员工,领导层固化,稳定性很高

最后提一下入职门槛,前几年还有东、南等校的学生,但离职者众,名声渐渐外传,现以该市以及周边普通院校应届本科以及硕士为主

相比于该城市其他职业而言,呆在该设计院性价比低,大热天在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加班,难免不让人生起对这破鼓捶上几手的想法

再上下设计院的宣传标语,贴在楼上大门口

user avatar

20年前的收费标准,现在的实际费率,在招标文件上,是标准5折甚至更低。

以市政工程为例吧,现在的建设节奏都是一轮一轮的,随着政府投资开展。要么歇着不启动,要么就是一轮启动大量项目,导致设计单位多项目穿插、工期非常紧张。加上现在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不是很高,很多手续流程过长,导致大幅度挤压设计周期。

设计行业收入增长很低,但工作量增加。长期加班不能休息且无法照顾家庭。时间长了,就是加班多收入略高的设计单位跳槽到加班少收入略低的单位,收入略低加班相对少的设计单位,转去业主、施工单位甚至改行。

前几年非研究生不要的很多设计单位,现在都降低门槛,甚至像20年前一样,直接招收绘图员了。

一言难尽,哎。。。。。。。。。。。

user avatar

我说话直。
设计院赚不到钱还憋屈。

只针对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

项目反复改,做大半年甚至一两年,只给一道钱,这不就是“吃两碗粉只给一碗的钱”?
工资按绩效算,每月扣发,算下来一年是可以欠公司钱的,“能得三成还得看黄四郎脸色”。
每个月固定发4k(朋友在的院),绩效年底发,不确定,“那不成跪着要饭的”?

要知道,现在饭店的洗碗工服务员都有3k的工资,老板还要考虑包吃住,不然没人来干活。

user avatar

设计院从来就不在神坛之上。

设计院最失望的地方,就是很多人相信了“越老越吃香”的宣传,但其实这是个骗局。设计院早在2000年左右就由事业单位改制成国有企业,此后就没有编制。即便是垄断行业的国企设计院,也只有国企编制。至于建筑设计院,哪怕是国企,也没有编制一说。

越老越吃香,是设计院还处于事业单位时期的故事。

如果了解这只是个吃青春饭的工作,就明白设计院从来就不在神坛之上,相较于其他工科专业,也不算太差。

很多人之所以锤设计院,无外乎就是被“越老越吃香”忽悠了。

中年危机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设计院也不例外。除了编制外,大部分行业都做不到越老越吃香。K12改革,新东方的教师能越老越吃香?莆田系医院的医生,也能越老越吃香?师医公,只剩下“公”,但“公”中还有临时工,也肯定不能越老越吃香。

真正越老越吃香的是编制,而编制,对应的是身份。反观设计院,早就没有编制了。

勘察设计这个行业,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有每个年份的从业人数统计,可以根据该数据,推测是否真的“越老越吃香”?

前提:

很多人刚进入勘察设计这个行业时,特别是建筑院,会发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大部分员工都在35岁以下,那么传说中的“越老越吃香”真的存在吗?

一个行业如果大部分从业人员在35岁以下,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新的从业人数增加,二是超过35岁的“老龄员工”被淘汰。

大部分从事勘察设计的人,都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以本科生为例,大学毕业为22岁,工作一年后为初级职称,工作五到十年为中级职称,工作超过十年可评高级职称,所以,年龄大于35岁的,工作年限是13年,都可以参评高级职称。

35岁,恰好是传说中“中年危机”的时间点。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中有每个年份各职称人数的统计,根据各职称所需的年限差,推算这个行业的淘汰率。依据是官方数据,而不是“我有一个亲戚”、“我有一个朋友”。。。

该数据一般在《中国统计年鉴》第14项,“建筑业”的“勘察设计”。

选取2007年、2014年、2020年三年的数据,年鉴的年份自动增加一年。

一般而言,本科生22岁毕业,硕士为25岁,也就是2007年时有“职称”的,到2020年时,大部分人都应该超过35岁,从业年限至少大于13年,都应有高级职称

这是假设条件。

1、《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2007年的统计数据,总从业人数是117万,高级职称是24万,中级职称是32万,初级职称是24万。

从理论上来说,2007年包括有初级职称在内的这批人,都大于23岁,只要一直在设计院干活,到2020年时,工作年限至少大于13年,刚好超过“中年危机”的岁数,都应有高级职称,考虑到有人退休、死亡,但也有新人入场,新的多于旧的。

所以,可以用2007年“各类职称”的总人数,推算出2020年应有高级职称的总人数,即24万高级 + 32万中级 + 24万初级 = 80万

经评论区提醒,也可以只计算中级到高级职称,基本都大于40岁,那么至少应有高级职称的总人数,24万高级 + 32万中级 = 56万

所以,应该在56万到80万之间。

2、《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

2014年的统计数据,总从业人数是250万,从业人数实现翻倍。其中,高级职称是30万,中级职称是48万,初级职称是40万。

同理可推算,2014年的中级职称是48万,到2020年时,间隔6年,应有高级职称的总人数:30万高级 + 48万中级 =78万

3、《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

2020年的统计数据,总从业人数是439万,又实现翻倍。其中,高级职称是46万,中级职称是76万,初级职称是60万。

也就是到2020年,实际高级职称只有46万人。

然而,根据2007年的推算,2020年应有高级职称人数是80万,而实际上只有46万,相差34万人。如果只统计2007年中级职称的32万人,应有高级职称总人数是56万,相差10万人。

按照2007年与202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初步估计从初级、中级到高级职称的淘汰率,淘汰率 = 34万差值 / 2007年总人数80万 = 42%。

按照2007年与202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初步估计从中级到高级职称的淘汰率,淘汰率 = 10万差值 / 2014年总人数56万 = 18%,实际肯定大于这个数值。

淘汰率在18%到42%之间。

同理,根据2014年的推算,2020年应有高级职称人数是78万,而实际上只有46万,相差32万人。

按照2014年与202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初步估计从中级到高级职称的淘汰率,淘汰率 = 32万差值 / 2014年总人数78万 = 41%。

结论就是,大部分应有高级职称的人,实际上并没有高级职称。淘汰率约40%,考虑到中间有人退休、死亡,但同时也有新人入场,有人达到年限或没有申报或申报不通过等等,所以,综合后淘汰率应该在40%左右,肯定大于30%。

无论如何,这个数值都很恐怖。

结论:

大部分应有高级职称的人,实际上并没有高级职称。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被评为高级职称之前, 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从而导致人数对不上。换句话来说,大部分从业人员被优化了,这个过程或主动或被动。

当然,从2007年到2020年,这个行业还是增量市场,总从业人数翻了两翻。然而,总蛋糕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从业人员可以越老越吃香,与之相反的是很多老龄员工被优化掉。

行业上升期也这样,如果行业下行的话,淘汰率很可能会爆炸式增长

2007年时,总从业人数是117万,而2020年是439万,如果行业下行到2007年,那么被淘汰的人还是太多,四人中仅能留一人。

这就是传说中越老越吃香的设计院,建筑、土木、给排水、暖通、配电、规划、岩土等专业,可以对号入座。

果然是越老越吃香!!!

这说明,设计院就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

越老越吃香:

你以为的“越老越吃香”,其实从来就不存在。知道了这只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工作,也就知道为什么加班时间这么长,趁你年轻,不压榨你,压榨谁?看到了这点,设计院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设计院活多的话,其实设计院的收入并不低,毕竟靠项目提成费。

最典型的就是,设计费只有地区间差异,一般同城的大院与小院之间,设计费都差不多。某些建筑院的资质虽然是挂靠的,但如果能接很多活,算下来到手的提成费并不少,这种挂靠院包括土木工程在内,哪怕只是地级市学院的本科生,大概率也能进去。这就意味着就业门槛低,这是很多专业所不具备的优点

同时建筑院在提成的分配上,大院与小院大同小异,收入都依赖于项目提成费,类似于“计件工资”。在这套分配体系下,不同的设计院在同等工作量下,收入差别不大。这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公平,管你是什么985、211高材生,还是垃圾大学混文凭的低分生,只要进了建筑院,都得靠提成费。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还要扣回基本工资,收入公平,这也是不同于很多行业的优点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行业,技术难度低,大部分人工作几年后,都会干,专科生也行,如果能自己接活的话,创业就很简单,毕竟没有技术护城河。

拿计算机专业来对比,学历低的可能只能去外包公司,对应于挂靠资质的建筑院,收入上建筑院反而会更高。

设计院真正该锤的地方,是学历没有什么卵用,特别是建筑院,哪怕是只招名校硕士的建筑院,收入也未必比挂靠的设计院高,而挂靠的设计院,可能能随便来一个本科生,甚至专科生也能进。

垄断性行业的国企设计院,招聘要求很高,通常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而且很可能本、硕都要求是行业内高校,但收入却未必有多高。

说到底,设计院好不好,跟个人的学历也有关系。

这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工作,明白了这点,也就不会难过,毕竟吃青春饭的活,都一个德行。

user avatar

985硕士毕业进了魔都国企小院3年不到,进来历经企业人事大变动,除了底下员工,上面一条线领导全换。一次坐着单位的车出差,司机也单位的,他路上聊起来说单位待遇不错啊,谈到了收入。我猛然一惊,我做设计天天加班画图,原来收入竟跟司机一样。

院里领导变动,新院长走马上任。一时没什么项目,新院长说你们晚上都来加班,没人听。没项目加什么班。新院长说给你们找项目做,结果是把我卖给某某大院当劳动力几个月,拿着基本工资,美其名曰交流学习。

新院长说我们需要一个不仅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副院长。没几天,人事变动公示了,一个在我司工作五六年的某80后女拟任副院长,中专学历出身。院里的那些一注们、教高们、手握一堆证书的本本族们以后要好好地听从副院长的领导。

刚来工作的时候新工位没理出来,就安排我坐了个老员工的位置。领导说没事你先用她电脑吧,她刚请了半个月的病假。第二天一大早,那个老员工就来上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