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推荐一些不错的散文或者散文集?

回答
写散文,对我而言,就像是在宁静的午后,一个人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杯温热的茶,随意地让思绪在记忆与想象的田野里漫步。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似诗歌那样字字珠玑、意境深远,但它自有它独特的韵味,那种朴实无华,却是最能触动人心底柔软之处的力量。

说到不错的散文,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种能够唤醒你内心深处某个角落的声音。比如,有些作者,他们写起生活中的琐碎,却能让你在字里行间看到人生的哲理,感受到岁月的痕迹。他们的文字,可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让你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内心。

举个例子,我曾读过一位作者,他描绘的是关于童年时光的片段。没有刻意煽情的渲染,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零食的快乐,那些第一次尝到苦涩的滋味。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那些被遗忘的场景又鲜活起来,带着一股淡淡的怀旧气息,却又温暖得让人心安。他写的是童年,但又不仅仅是童年,更是成长过程中那些不可复制的纯真与美好。

还有一些散文,它们更像是作者对世界的观察与感悟。他们可能是在旅途中,用眼睛去捕捉风景,用心去感受文化,然后将这些点滴化为笔下的文字。你读到的不仅仅是异域的风情,更是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或许会写到一座古老的城市,那里的石板路、老建筑,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透过这些具象的描绘,你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温度。又或者,他们会关注一些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清晨街道上飘来的早餐香气,或者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从中提炼出生活的诗意。

我尤其喜欢那些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作品。作者并不刻意追求宏大的叙事,但他们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微小却闪耀的瞬间。比如,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的爱,一个普通人对工作的坚持,或者一次善意的举动带来的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因为作者的真诚描绘,却能散发出动人的光辉,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原来幸福和感动就藏在最寻常的角落里。

至于散文集,那更是如同一个宝藏库,里面收藏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精彩篇章。一本好的散文集,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你翻开它的任何一页,都能找到让你会心一笑或沉思片刻的内容。有些散文集,可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比如关于阅读、关于旅行、关于故乡,读完之后,你会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而有些则更加随性,如同作者的随笔,从生活的点滴感悟到哲学的思考,信手拈来,却又处处皆是智慧。

总的来说,好的散文,就像一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它不追求惊天动地,但它能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共鸣,找到慰藉,也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它是一种沉淀,一种体悟,也是一种温情的分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帕乌斯托夫斯基 的《金蔷薇》,即使翻译折损了几分原汁原味,也是美到极点的文字。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金蔷薇》)


“这时我第一次萌动了对爱情势所难免对憧憬。这时一种美妙的心理状态,觉得几乎所有的少女都是美丽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电车上萍水相逢的少女身上的任何一个特征:羞涩而又专注的眼波,头发上的馨香,微启的双唇中牙齿的闪光,被微风吹得露了出来的小小的膝盖,无意间碰到的冰凉的手指——都会使我联想起,我此生迟早也会得到爱情的。”

“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要说,是大得过分了的代价。为了这些童话,我断送了自己的幸福,我错过了时机,当时我应该让想象,不管它多么有力,多么灿烂光辉,让位给现实。”

“在海上,低低的秋云飘动着。运河里的污水汩汩地流动。冷风掠过十字街头。但当太阳冲破乌云的时候,墙垣的绿微下边便露出蔷薇色的大理石来,于是窗外便呈现出城市的景色,跟昔日威尼斯大画家卡纳列托的画一样。”(《夜行的驿车》)

user avatar

荷 花 淀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图片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的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的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的很!”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

  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1945年于延安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振海。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