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这里的志是什么意思?

回答
江淹这句“修史之难,无出于志”,里的“志”啊,可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那种日记、志向,更不是指某个人的心愿。它指的是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叫做“方志”。

你看,在古代,史书有很多种写法。有记载帝王将相言行的“纪传体”,有按时间顺序记述重大事件的“编年体”,还有记录典章制度的“制度史”。而“方志”,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之志”,专门记录某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名胜古迹、人物传记、经济状况、官制沿革等等。

所以,江淹说“修史之难,无出于志”,意思就是说,在所有史书的编纂体例中,写方志是最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想想,要写好一个地方的方志,需要搜集多少材料啊?不仅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从古至今,从建制沿革到人事更迭;还得熟悉它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土壤气候、物产资源;更要记录当地的文化习俗,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教育文化、艺术工艺;还有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兴衰;甚至连兵事、刑狱、灾异这样的小事,也可能需要涉及。

这就好比你要给一个地方写一部全景式的、百科全书式的记录。这个工作量何其巨大!而且,这些材料往往分散在各种古籍、碑刻、地方文献、甚至是民间传说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寻、辨别、考证。

更难的是,方志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它还需要编纂者有相当的学识和眼光,能够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有逻辑的整体。还得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把那些道听途说、虚妄不实的东西剔除出去,确保史料的准确性。

而且,地方志的写作,往往还关系到地方的声誉和认同。所以,有时候还会受到一些政治或者地方势力的影响,需要在材料取舍和叙述方式上格外小心。

所以,江淹才感叹,写方志的难度,真是没有比这更难的了。它要求编纂者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能深入细致地体察地方的方方面面,还要有耐心和毅力,去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这不像写个人传记,可能聚焦于一个人;也不像写编年史,只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事件。写方志,是要把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用最详实、最准确、最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其中的复杂和挑战,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上语文课的时候,应该学过《史记》的体裁吧?语文书里是怎么说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是这样的吧?

这五种体裁中,其中的“八书”就是八篇论文,司马迁通过这八篇论文,对礼制、历法、天文、水利、封禅等制度、科技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这些问题,基本上不可能通过历史事件来进行描述,所以这种专题论文式的论述就极其重要了。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司马迁是发明人,他给这种专题论文起了个名字叫“书”。

《汉书》是第二部纪传体史书,作者班固沿袭了司马迁的做法,也在书中写了十篇专题论文,对西汉时期的礼制、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祭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不过班固写的时候,把这种论文的名字由“书”改成了“志”。

以后的历史学家在编纂史书的时候,都采用了班固的说法,就是“志”了,通过“志”——也就是专题论文——对当时的一些制度性的问题进行描述。

江淹说的“修史之难,无出于志”,就是说编写史书,最难的地方就是写“志”了。为什么呢?马端临说了:“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也就是说,“志”这东西是要对制度进行论述,如果不是对典章制度熟悉到极点,是写不出来的。相对而言,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个很容易了解,但要了解古代的典章制度,那就很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