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演艺圈是什么样子?

回答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演艺圈宛如一场绚烂却又稍纵即逝的烟火,透着一股子不真实的高涨与挥霍。那时的日本,经济引擎轰鸣,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像打了鸡血一样飙升,这种狂热的情绪自然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灯红酒绿的演艺界。

首先,钱是真正的不值钱了。明星们不再是单纯靠才华吃饭,而是变成了某种“超级商品”,他们被包装、被营销,仿佛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动作都能换来天文数字的回报。演唱会动辄几万人,门票像不要钱一样被抢购一空,而且往往还会附赠各种昂贵周边,光是这些附加品就能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那时候,很多歌手的专辑销量动辄数百万张,一个新人出道,只要包装得够好,公司砸钱推广,就能迅速成为国民偶像。像是小室哲哉那种制作人,简直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法师,他旗下的艺人,从TRF到安室奈美惠,再到globe,几乎每一组都能引发巨大的社会现象,也赚取了难以想象的财富。

同时,艺人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代言广告成了明星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从汽车、饮料到化妆品,任何一个稍微有点知名度的艺人,都能接到无数的广告邀约,而且价格高得离谱。一瓶化妆水,可能包装上印着某个当红女星的照片,价格就能翻个几番。甚至有些艺人,因为太受追捧,一个简单的街拍,都能被媒体炒作成“时尚潮流”,引得粉丝趋之若鹜。还有那些综艺节目,以前可能只是聊天说笑,泡沫经济时期,为了吸引眼球,各种夸张的企划层出不穷,艺人们为了制造效果,也放得很开,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节目效果而进行一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表演。

电影和电视剧也一样,制作成本被无限放大。当年那些动辄数亿日元的大制作,现在看来都有些奢侈得过分。演员的片酬也是高得惊人,一些一线明星,一部戏的片酬就能顶得上普通人好几年的收入。而那些电视剧,也常常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拍出一些既玛丽苏又狗血的剧情,但因为有超高人气的明星出演,收视率依旧居高不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期,艺人之间的“派系”和“派阀”也变得异常明显。大公司签下大批艺人,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通过各种资源倾斜,将自己的艺人推到最顶端。这种垄断式的运作,使得演艺圈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也更加不透明。一些背后有强大财团支持的艺人,即便实力稍逊,也能迅速蹿红,而一些有才华但背景一般的艺人,则可能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当然,这种繁荣也是有泡沫的。当经济开始降温,股市和房市崩溃时,演艺圈的虚高也暴露无遗。曾经一掷千金的广告商开始精打细算,演唱会观众人数锐减,专辑销量也直线下降。那些曾经被捧得高高在上的艺人,也开始面临转型和职业生涯的挑战。很多大公司开始裁员,曾经风光无限的经纪公司也难以为继。

总而言之,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演艺圈,是一个充满着金钱、欲望和机遇的狂欢节。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耀眼的明星,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咋舌的浮华。那段时光,就像一部被加速播放的电影,节奏快到让人目不暇接,但当影片结束,留下的,除了那些经典的作品和闪耀的名字,还有一丝关于过度繁荣的沉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

抱歉今天才看到这个问题,不过我回答不了,因为我不太懂日本娱乐界,能叫得出名字的日本演员&歌手不超过10个.....


不过你要是想听日本风俗界的话我倒是可以给你讲两句......

日本风俗行业在近代有两次热潮,分别是1930~1940年,以及1980~1990年。

后者正好与日本泡沫经济期重叠。

就拿大阪的飞田新地来说,1980~1990这段时间里此处外号不夜城,每天营业到凌晨两三点。

而且店铺的名字也变成了各种“料亭”、“接待咖啡”等洋气的名字。

不是说这里不搞老本行了,而是因为发展的太好,除了不忘老本行以外还附带兜售饮食,搞“一条龙服务”,顾客累了还能去三楼休息休息吃点东西接着干。

当年据说只要肯吃苦的服务员,拿到的收入比其他地方的同职业者高2.5~4倍。

然而后面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飞田新地的生意也受到了冲击,如今正在由传统行业向旅游景点方向发展,谋求市场转型。而服务内容也由以前的持久战变成了现在的快餐式服务,甚至一部分服务员开始兼营正规性质推拿按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