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制造2025雄起的时候是不是中国房价泡沫刺破的最好时机?

回答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火如荼推行之际,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何时破裂以及其与国家战略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有些人认为,当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产业升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时,正是挤破房地产泡沫的最佳时机。这种观点的背后,往往是对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再配置以及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中国制造2025雄起”是中国房价泡沫刺破的“最好时机”?

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经济动能的转移与支撑:
产业升级作为新引擎: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这些产业能够成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那么经济的“造血”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 长期以来,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如建筑、建材、金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也因此导致经济结构失衡,资源过度集中于房地产领域。当制造业、科技创新等新兴产业真正成为经济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国家就有底气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包括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进行“降温”。
金融资源的再配置: 如果新兴产业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回报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金融资源自然会从房地产行业流向这些更具创新性和增长潜力的领域。这种金融资源的“重新导流”有助于缓解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压力,为泡沫的挤破创造有利条件。

2. 社会财富的价值实现与多元化:
创新创业的回报: 当“中国制造2025”所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出现大量成功的创新创业企业时,这些企业的创始人、核心技术人员、早期投资人等群体,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这些财富的积累,为社会财富的多元化投资提供了基础,减少了对房地产的唯一性依赖。
资本市场的功能回归: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和规范,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价值将更加凸显。当实体经济中的创新成果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得到有效变现,投资者的财富增长渠道将更加多元,房地产不再是唯一的“蓄水池”。
人才流动的优化: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才的集聚和流动。如果产业升级能够提供更多高薪、高技术含量的就业机会,优秀人才将更愿意投身实体经济,而非仅仅通过炒房来实现财富增值。人才的理性流动,反过来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3. 风险防控与系统稳定性:
“软着陆”的可能性: 泡沫的刺破总是伴随着风险,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软着陆”。如果在经济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实体经济支撑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挤破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严重的经济衰退。而当“中国制造2025”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点更加多元,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度下降时,即使泡沫破裂,其对整体经济的冲击也会相对减小,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主动调控的窗口期: 把握好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主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可以视为一种主动风险管理的策略。在经济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国家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强的能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金融监管、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缓释风险。

然而,将“中国制造2025雄起”视为“最好时机”,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战略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技术突破、人才培养、产业生态重塑等诸多方面。其能否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仍需要时间检验。在战略转型完成之前,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维护经济大盘至关重要。
房地产泡沫的复杂性: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成因复杂,既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因素,也有金融化、地方政府财政依赖、居民财富配置习惯等深层原因。简单地将其与产业升级挂钩,可能过于理想化。即使实体经济发展良好,也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导致泡沫难以自然或有序地挤破。
泡沫挤破的时机选择: 即使战略转型取得了进展,具体选择何时刺破泡沫,仍然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决策。过早可能会扼杀经济复苏的动力,过晚则可能放大风险。这意味着,“最好时机”的判断需要非常精准,并且需要考虑到宏观经济的整体健康状况。

总而言之,从理论上看,当“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成功推动经济实现结构性转型,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并且金融和人才资源能够有效地向实体经济倾斜时,确实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泡沫的挤破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宏观环境。 这种时机下的调整,更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降低系统性风险,并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容忽视。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在宏观经济稳定、产业发展、金融风险控制和社会预期管理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最好时机”,不如说这是一个“更有利于风险可控地推进市场调整”的窗口期。一个能够支撑经济平稳过渡到新增长模式的时代,自然也更有能力去处理过去积累的房地产市场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陆的钱都跑到互联网行业和房子里去了。现在只有互联网行业的人以及有房的人过得好。阿里p7年薪80万、百度t6年薪70w、今日头条五年经验100w、拼多多五年经验100w...不信的,自己去问问猎头。其他行业哪个能到这个工资?至于房价涨幅,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去各个顶尖大学问问,工科学生都挤到计算机、软件去蹭课,都想转行做码农,因为就码农赚得多啊,就码农能买得起房!再看看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吧,各个都是1000亿人民币以上,融资拿到手软,就问你机械、自动化、制造能做到吗?连资都融不到!制造类企业融不到资,员工待遇和互联网比毫无竞争力,房价月月新高逼得人疲于奔命,你说制造业能好?

那么这些互联网独角兽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吗?这都是些神马公司啊,你们自己了解下啊!娱乐新闻公司、游戏公司、外卖公司、高利贷公司(金融科技)、区块链(请听李笑来录音)、yp软件、人工智障公司,全都是泡沫啊!哪有人有心思做什么制造业啊?在制造业能买得起房吗?有创投会投资制造业吗?肯定没有啊,研发周期太长,退出的预期收益也没有互联网高啊!甚至还不如拿这钱买几套房坐等涨价!虽然互联网独角兽也是每年血亏,但是人家能上市啊,而且上市之后估值高啊,天使投资人套现翻几十倍爽不爽!而你制造业呢,一年也许能盈利个几千万,但是你不好上市啊,上市了估值也低啊,有个卵子意思。资本只认估值,根本不看盈利。

那流入互联网独角兽的这些资金最后这都去哪儿了呢?肯定还是房子啊,通过员工的工资流向房地产啊。房价一直涨,啥理财都不如房子稳不是?!年化收益率20%太easy,100%都不是梦!而且还能加上个3倍杠杆!你说拿了高工资你不买房干嘛呢?不买房你不慌吗?越买房价越涨呗!

房贷、房租占个人收入比太高了,大家根本没钱消费啊,哪儿来的内需呢!?都消费降级了,所以拼多多才会火啊。由于房价房租高,人力成本肯定也会变高,没有了廉价劳动力,中国制造也没成本优势,出口肯定也是个问题啊。现在外企都喜欢东南亚劳动力市场,成本低啊。再加上毛衣战,外需更雪上加霜了。内需外需都没有了,企业营业收入肯定要下降的,利润也就进一步下降,经济也就下降呗。

然后呢,恶性循环呗。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的局面?没有做好货币引流啊,释放了流动性,不指导流向,或者没有让流向市场化,再或者,过分干预,甚至恶意引导,谁知道呢。最后肯定资源错配啊,一旦错配,那肯定是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大幅降低啊!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扭曲啊!

现在不要再说说国人没有信仰了。现在国人第一信神马? 信房子教啊!第二信神马?信人工智障啊!第三信神马?信ppt啊!厉害了!

======20180717更新======

有人可能不知道互联网是怎么吸收新增流动性的,我简单解释下。以大陆的制度优势,央行释放流动性之后,完全可以通过监管与引导,通过若干渠道让流动性定向流入某些行业。这些渠道也就是相当于为了引流而挖的沟。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这些沟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贷款、政府引导基金、银行理财产品、银行资管、银行表外资产、期限错配、银行委外投资业务、投资顾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型VC、PE机构、有限合伙企业、LP、GP、降低本行业上市门槛等等。想要断奶或加强控制也非常简单,加强沟的监管,让沟必须持牌经营,提高相关牌照或资质的门槛。相反地,想要培育巨婴也易如反掌,比如些国企。就看想不想。

在倡导新经济的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互联网行业,且互联网独角兽上市门槛被针对性降低,投资人更容易退出与获利,再加上互联网行业本身故事多、概念多、容易做PPT,种种因素导致互联网企业的估值都奇高无比。因此,互联网企业往往更容易融资且更容易拿到巨额投资。拿到的钱多,为了争夺人才,自然会大幅加薪。由于这些二三线互联网独角兽员工薪资水平快速提升,倒逼bat等已经上市多年的巨头也跟着提高平均薪资,导致本行业员工的薪资快速并大幅溢价,另其他行业的同龄人难以望其项背

虽然这本身是一种泡沫,但由于马太效应以及目前的政策背景,该泡沫恐怕要继续膨胀很多年,而最终为泡沫买单的是在独角兽上市后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其股票的人。但是这种过大的泡沫显然对其他行业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大学生知道现状后,相当一部分其他专业的人会想办法向计算机与软件专业靠拢,导致人才的多样性有所降低,对社会的未来发展肯定是不利的,需要从流动性的各个渠道上加以控制和引导,得让流动性在各行业分布更加均衡合理才行。

======20180718更新======

有人说只有互联网行业能给国家带来未来的经济突破点。我不这么认为。前面已经说了,目前大陆互联网的产品方向无非就是娱乐新闻、游戏、外卖、高利贷、低俗直播、自娱自乐小视频、广告这些,这些东西能带来什么突破?而且大家观察一下不难发现,互联网的所有公司动不动就喜欢把自己做的事情往人工智能上靠,游戏用人工智能做的,yp用人工智能匹配的,高利贷用人工智能风控的,反正啥都是人工智能,就算底层技术根本与人工智能无关,对外也要说成是人工智能,为啥呢?有概念,有故事,好做ppt,好融资呗。还有就是评论里有人提到,这些互联网公司收割的都是国内的韭菜。。这是比较悲剧的。国内和美国不一样,风气不同,人的追求层次不同,国内在现在的环境下只追求快钱,对于硬实力硬技术根本没耐心,像波士顿机器人那种东西,谁会投,谁会耐心做?还是那句话,信仰都变成房了,你说咋搞?

======20180722更新======

一些朋友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没有在贬低任何一个行业,我的意思是目前流动性的分配不太合理。如果把一个国家的货币比作是淡水,货币引流的通道比作灌溉渠,社会的比作一个大的农田,每个行业视为种植不同品种的地块,为了让整个农田的生产效率最大化,肯定不能只把水灌溉到某一两个地块吧,那样的话其他地块会因为缺水而出现旱灾,而灌水过多的地块也会出现野蛮生长甚至涝灾。作为一个社会,你不可能光吃大白菜和豆角吧,西红柿你不需要吗?土豆你不需要吗?大米你不需要吗?西瓜你不需要吗?苹果你不需要吗?橙子你不需要吗?光吃一两样东西肯定会营养不良。而现在,显然只有大白菜和豆角长得好,其他东西都快种不出来了。

======20180727更新======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

user avatar

看着这个题目和各种回答,我整个人都是懵的。

中国房地产还有泡沫,你们怕不是在逗我。难道是我进错世界线了?

中国的房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还有非常巨大的涨价空间。是的,你在美帝,澳洲,加拿大用几十万人民币就可以买到小别墅,带花园的。但是请你仔细想想,人家的国土面积多大,人口有多少?

美帝地广人稀,中国刚好地广人稠,稠密的人口必然带来高房价,这是客观规律,此其一也。

这些发达国家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硕大的城市群,城市往往交联贯通,绵延极广,客观上具有较大的建设用地;反观中国,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远远称不上发达,除了几个大城市之外,许多城市还是“点”状城市而非“片”状城市,城市外围仍有大量的乡村乡镇,农业用地不能建造用于居住的建筑物,客观上进一步压缩了房地产的供给,此其二也。

其三,中国目前面临着史上最大的一波农村人口城市化活动,大量的农村人口正在想方设法往城市迁移,住在村里的年轻人想在镇上买房,住在镇上的年轻人想到市里安家,小城市的想去省城,有的寒门青年才俊想在北上广安身立命。在这种条件下,结合中国特色户籍制度,房地产的供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

其四,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为房子增添了许多附属资源,如户口,结婚权,孩子上学等,又平添了无数的需求。

要知道,限购、利用税费进行限制、限制贷款比例等手段已经大幅压缩了房地产实际上应该具有的价格。如果不考虑带来的社会动荡等问题,真正放开限制,自由交易,让市场来决定房子应该卖多少钱,你就会看到房价去到一个你无法想象的新境界。而那个境界才是房子真正的交易价值。

所以说中国房价是没有泡沫存在的,它现在太干燥了,像一包脱水的木屑,任何一点水分(利好消息)都会被它瞬间吸收进去,稍微膨胀一点自己的体积。

user avatar

得了吧,我现在服务的公司,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交通设备垄断行业,产品直接供应给国企和交通管理部门,毛利接近75%。就是成本30-40,卖120+这种。

电子产品行业做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巅峰了吧,当然和那些手机大厂没法比的,毕竟市场规模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但是即便如此,做到行业前几的我们公司也只是在行业内算是过得比较轻松而已,至少不会天天为生计发愁。另外,我们还有个业务部门是做出租车计价器的,这就是一个非常悲惨的充分竞争的电子产品行业,全国每年需求量总共也就30万台,一台卖个千多块,一年营收几千万,17%增值税、25%所得税、各种模具、仪器、检测、零部件、软件硬件开发、工资、能不亏损就不错了。相比互联网企业技术、运营、产品、行政这类较为简单的架构,就这么一个几千万营收的部门,你得有采购、库管、硬件、软件、市场、售后、行政、产品整个三四十人的团队。哪怕压到人均年薪12万,人力成本也要接近800万了。那些动辄30W起步的互联网公司,靠正常的营收,哪里扛得住,30万工资,公司成本至少45万了。

公司研发人员非常多985本硕,嵌入式、硬件、java、射频、测试这些。

同样属于技术范畴,从他们嘴里我得知,他们的收入只有同为985毕业五六年的在互联网公司以及那种得到大量融资的公司的同学朋友的N分之一。

而另外一家我们的同行,官网号称管理层全部来自清北复交,研发人员90%出自985院校的,大街网上面公布的人均工资11200,而且一年12个月固定,没有+N个月的工资。

这其实就是没有得到融资,完全凭自己本事赚钱的实体制造高科技行业的现状。

除了一些世界领先的诸如华为、美的、格力等龙头之外,中小企业要资本优势没资本优势,要技术优势没技术优势,赚的都是辛苦钱。

我最担心的就是,我们领先的高科技制造业在烧惯了融资之后,也不会赚钱了。

为什么近几年都说要转行IT和金融,其实这两个行业是相辅相成的。

金融创造信用输血给IT制造泡沫。每天资本市场上动辄几十亿起步的ABCDEFG融资似乎已经让大家觉得钱已经不再是钱了,你这让那些几千员工忙碌一年连几千万都赚不到的实体企业多尴尬。别跟我说什么细分市场用户规模这类扯淡的话,我只知道我们公司占据全国30%市场份额,用户数量接近3000万,利润一年才8000万上下,试问有几个所谓“独角兽”能比呢?

血不会凭空产生,IT烧掉的钱也不是天上掉的,只是利用资本市场从整个社会其他行业抽过来的。

互联网科技股票在二级市场的高估值为各种互联网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融资。

以至于现在全中国高收入行业都陷入一个怪圈——

赚钱是不会赚钱的,只能靠融资和股权泡沫才维持的了生活的样子。

而且不印钞我就死给你看!

就像那些跑路的P2P在直到崩盘的前一天,所有展示出来的一切都还是一家光鲜靓丽的FINTECH公司。

但其实里子里面只不过是一家传统的(Pyramid scheme)公司而已。

user avatar

当然是咯,岂止是最好时机,制造业一雄起,泡沫自然消弭无踪,简直皆大欢喜。

所以下面这图你们当没看到吧。

user avatar

有个答案说的很对,中国制造2025一定能够雄起!中国制造雄起后一定能解决房价泡沫!

高考季刚过,你去看看考到机械专业的准新生。你会看到什么?

一张张幸福的脸。

毕业季也到了,你去看看机械专业被各大名企跨行业高薪抢挖的毕业生。你会看到什么?

一张张幸福的脸。

走进工厂研发室,你再去看看被纸醉金迷的生活搞得精疲力尽到脱发的中年机械工程师。你会看到什么?

一张张幸福的脸。

快乐地进了这个专业的新生,七年后25岁,将是行业新鲜血液;感恩地学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七年后30岁,将是行业骨干中坚;对自己事业钱景底气十足的中年工程师,七年后四五十岁,将是行业“老法师”。他们将一同组成机械行业的未来。那么,以理推之,这将是怎样辉煌的未来!

一个行业的前景,看看刚刚入行或者准备入行的年轻人就知道了。脸上有没有对未来的希望?眼里有没有对生活的憧憬?看看马上进入普通行业的,再看看马上进入机械行业的,对比一下。学机械的比学金融计算机的都眼里有光!

我就是学工科的,从读书到现在十几年了,见过土木由盛到衰,见过计算机由衰到盛。各个专业各领风骚三五年,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不变的是机械一直在桥上俯视。这么多年了,遇到多少转行要学机械的。有码农转过来的,有投行转过来的,还有学舞蹈的瑜伽教练小姐姐过来应聘钳工,面试时还忍不住露出娇羞的微笑,还不是惦记着求个机械男金龟婿。这些年轻人从零开始自学金工,不聪明么?不努力么?可是就不用在毕业证上的专业非要来干机械。有前途啊!新人进公司,最容易关注的就是三十多岁中层干部,因为这就是再努力十年后的自己。一般的行业不说,哪怕互联网这种风口,中层也就是个小康生活,买个学区房都头大,对新人来说看着还是很忐忑的。反观机械行业,主流来讲,年轻人能看到什么?一个住别墅开卡宴的土豪。事少钱多,吸纳精英,然后更加事少钱多。这个良性循环的局,再往前不知道,我一个八零后看了十几年了。咱就从2015年算起,到2025都大发展十年了。爬也爬到巅峰了,何况一直在飞!

中国制造2025,保守地说,会让财富自由从现在的机械工程师阶层至少普及到中级技工阶层。到那时,几万一平的房价还算什么?人人买得起的东西还有什么泡沫?馒头从五毛涨到一块有人喊馒价泡沫么?不存在的。中国制造2025雄起的时候,房价泡沫也会不存在,相对那时的收入已经不值得讨论。

再看看满脑子转行到机械行业的后备梯队们,必然只能走出一种未来:幸福的未来。

user avatar

先描述想法:不可能的,想都不要想,2025智造雄起之时,也是房价再战征途之时。

个人深以为房价涨的因素完全可以剔除人们的主观原因。

房价涨的三个因素:

1,资金同时具有了商品属性,这个资金商品的量有了绝对值的大幅增长

2,现代金融业加快了资金商品的流通

3,人类社会阶层的存在

模仿经济学家的模型构建一说:

• 商品的生命周期是从产生到消费-----回答的问题是货币商品的量如何减少或者消耗

• 消费的过程是需求到满足-----回答的问题是货币商品要带来什么价值才能被减少或者消耗

• 商品所有权要保护,保护的机制是买卖,且唯一-----回答的问题是货币商品为何要流转

• 商品的竞争力体现是流转速度,本质在成本优势,且唯一-----回答的问题是货币商品为何会增长且快速增长

• 时间和空间是商品的最基本定义,且与商品生命周期共同作用-----回答的问题是所有的商品活动除了看量,同时也要看时间和空间,后两者者还常常被忽略

先定义一个简单的经典闭环假说:在不存在竞争的经典环境中,商品进行快速流转,促进商品资源的快速增加,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商品所有权,商品进入到新一轮的流转。无竞争假说的闭环达成条件是商品可以触发商品总量的增加。

再定义一个从无竞争环境演进到有竞争环境的标准闭环假说:

竞争环境至少存在三个独立参与者,并且竞争活动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 商品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消费极限空间相比于商品量占比小,因此商品的所有权保护天然成为主要活动,商品的流转才是商品生命周期中的主角,由于竞争者的参与,流转天然有加速的属性,因为时间的因素,快速的流转必然形成相对更多的商品和更多的所有权。为了获得更快的流转,竞争力指示低成本是唯一要素,于是三个竞争者相继启动成本控制,而成本控制必然导致此段时间内商品消费的进一步减少,同时也是有极限的,因此商品的流转速度和成本极限成强相关性,这也是竞争标准假说的闭环条件,相关性在此段时间内在三个竞争者身上可以生效,同时其中一个竞争者可以影响其他两个的成本,既达到闭环条件。

智造2025是什么,不是低成本,而是一段时间内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达到很高的空间。

但是前面说过商品要流转才能成为所有权,

要提高所有权,就需要加快流转,而流转的提速只有一个条件:成本优势。智造2025的成本优势如何形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火如荼推行之际,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何时破裂以及其与国家战略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有些人认为,当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产业升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时,正是挤破房地产泡沫的最佳时机。这种观点的背后,往往是对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再配置.............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行业现状可能带来的冲击,力求讲得透彻些,并且尽量规避那些听起来像是机器写出来的生硬表达。首先,得承认,“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时候,确实在咱们机械行业内部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机械制造这东西,几百年积淀下来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头换.............
  • 回答
    《中国制造2025》:重塑中国经济版图的宏大战略《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其深远影响早已超越了制造业本身,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向。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直指将中国从“世界工厂”提升为“制造强国”,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图和潜在效应,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蓝图下,自动化专业可谓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发展前景可以用“光明且充满挑战”来形容。这并非简单的说辞,而是源于国家战略的导向、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以及技术革新的内在驱动。一、 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制造2025的“核心动力”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个空泛.............
  • 回答
    “中国制造2025”规划,自2015年推出以来,就像一颗投入中国经济发展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对这份宏伟蓝图的态度,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一种“演进”和“深化”,更加注重策略的落地、风险的规避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高调宣传到务实推进:策略的调整最初,“中国制造2025”.............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中美贸易战最核心的几个驱动因素。要探讨“中国制造2025”是否是贸易战的“扳机”,以及如果它不那么高调,贸易战会不会晚几年发生,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是复杂的,并非单一事件引发。 它涉及经济结构、技术.............
  • 回答
    美国宣布缩短部分中国公民签证期限,并限制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业领域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签证,这一举措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背景与意图理解美国此举的背景至关重要。这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长期以来对华战略调整的.............
  • 回答
    要评估美国制造业回归(Reshoring)和中国“制造2025”哪个更有可能实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目标、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前的进展情况。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更像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各自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其“实现程度”也存在不同的衡量标准。美国制造业回归:目标、驱动力与挑战美国的制造业.............
  • 回答
    机械电子工程:驱动2025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最强外援”2025,一个承载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宏大愿景的年份。当“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号角吹响,我们不禁要问:机械电子工程,这个看似“硬核”的学科,究竟能为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贡献怎样实质性的力量?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作用将是深远的、多层次的,它绝.............
  • 回答
    中国制造的口碑和质量确实存在争议,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现状、行业差异、国际评价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争议”来源1. 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以价格优势吸引市场,但质量控制体系不完.............
  • 回答
    中国制造圆珠笔芯用钢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需要从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以及产业链的整体发展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总的来说,中国在圆珠笔芯用钢领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 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 原材料成本控制: 中国拥有相对完善的钢铁产业链,从铁矿.............
  • 回答
    “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发展”的“中国速度”是一种 集中力量、高效协同、目标导向、不断突破 的发展模式,它体现在惊人的效率、巨大的规模、快速的迭代和持续的进步上。这种速度并非简单的快,而是背后强大的组织能力、资源调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驱动的综合体现。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中国制造”以及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层思考。要回答“中国制造”是不是为全世界打工,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历史的视角:“世界工厂”的崛起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确实扮演着“为全世界打工”的角色。在上世纪八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既有显著的进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过程中究竟缺少了什么?可以说,中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主要缺少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 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
  • 回答
    “越南制造会替代中国制造吗?”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动态。总体而言,越南不太可能完全“替代”中国制造,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强,并对中国制造形成一定的分流和补充作用。 这更像是一种 .............
  • 回答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年轻人如何书写新篇章?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型节点上。从改革开放初期那个默默无闻的代工厂,到如今全球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制造的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在效率和规模的背后,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声音:我们有“量”,但我们缺“质”;我们有“制造”,但我们缺“创造”。“中国.............
  • 回答
    “中国制造日”为什么选在 12 月 26 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这个问题,其实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经济以及象征意义的考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巧合。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把一个具有现代化经济意义的节日,定在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政治意义的日子上,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符号化和.............
  • 回答
    “中国制造”这个词,如今几乎是人人挂在嘴边,说起它的强大,也是不容置疑的。从手机到高铁,从新能源汽车到航天工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飞速崛起、实力雄厚的制造帝国。按理说,在这个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鼓励“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机械行业的学生和从业者们更是前途一片光明才对。然而,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