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制造 2025 会改变机械行业现状吗?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行业现状可能带来的冲击,力求讲得透彻些,并且尽量规避那些听起来像是机器写出来的生硬表达。

首先,得承认,“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时候,确实在咱们机械行业内部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机械制造这东西,几百年积淀下来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头换面的。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文件,更像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目标非常明确: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它点出了几个关键领域,其中跟我们机械行业息息相关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高端装备制造: 这是一个重头戏。过去我们靠的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但“中国制造2025”想让我们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这些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并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 这听起来好像跟机械没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它是“赋能”机械的关键。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机械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维护方式。
机器人和自动化: 这个大家感受最深了。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这些都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那么,它到底有没有改变机械行业现状?

我的看法是,它正在深刻地改变,而且改变的幅度会越来越大。不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阵痛和机遇。

我们先看看它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改变(或者说,试图带来什么改变):

1. 技术升级的压力和动力并存:
压力: 以前,一些低端、同质化的机械产品,我们靠着劳动力成本优势还能卖出去。但现在,国家政策导向,加上国际竞争,逼着我们必须往高端走,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投入研发,再不升级技术,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动力: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给了很多支持,包括资金、政策倾斜,还有人才培养方面的引导。这给了那些愿意投入研发、敢于创新的企业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比如,一些原本专注于传统机床的企业,开始转型做智能数控系统,或者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

2. 产业链的重塑和协同:
“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是整个制造业的系统性提升,不仅仅是单点技术突破。这就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需要更紧密的协同。比如,高端零部件的国产化,就需要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一起努力,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工业互联网的兴起,也促进了信息在产业链内的流通,让设计、制造、物流、销售等环节更加透明和高效,这种协同效应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3. 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以前,很多机械企业都是“小而散”的状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现在,随着技术门槛的提高,以及对品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苛,那些技术实力强、管理规范、有国际视野的企业,竞争力会明显增强。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巨大挑战,一些跟不上节奏的企业可能会被整合或者出局。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4. 智能制造的推进:
这是最直观的改变之一。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MES(制造执行系统)等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目的很明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一致性、提高工人劳动条件。
过去那种大量人工、半手工的生产模式,正在被更加精准、高效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所取代。

5. 人才培养和技能要求的提升:
当生产过程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需要懂编程、懂操作、懂维护的“技术工人”甚至“工程师”。
这也就促使了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制造需求的人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和现实:

核心技术瓶颈仍然存在: 虽然国家投入很大,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比如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高性能材料、高端数控系统等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这需要持续的、长期的投入和积累。
转型升级的成本: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跟风”现象: 有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政策的导向,盲目跟风投资一些热门领域,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和清晰的市场定位,最终可能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执行落地的问题: 政策的制定是一回事,如何在各个企业、各个环节有效地执行和落地,是另一回事。这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和持续的政策引导。

总结一下:

“中国制造2025”就像一个催化剂,它加速了中国机械行业朝着更高端、更智能、更先进的方向转型。它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思路,提升了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和更严峻的挑战。

可以肯定的是,它正在改变机械行业的原有格局,而且这种改变不是表面的,而是触及到了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方方面面。那些能够抓住机遇、积极拥抱变革的企业,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那些固守旧模式、不思进取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所以,与其说“中国制造2025”是改变了机械行业现状,不如说它是指明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并正在深刻地重塑着行业发展的路径和未来。这对于整个机械行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改变, 会让机械行业变得更美好, 但是, 绝对会让机械专业的人的生存状况变得更差.

一汽不招机械和车辆的, 招计算机,就是这个效果.

首先,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制造2025究竟是什么意思吧, 最通俗的解释, 就是工厂加入了更多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内容, 这些和机械专业的人毫无关系(虽然专业名字有自动化三个字,但是实际上和没有是一样的),这些都需要做软件, 硬件,物联网的人去实现, 也就是说, 将来机械行业, 也会大量吸收计算机这类专业的人员, 会消化大量在互联网行业混不下去的程序员.

去年秋天, 我参加了物联网展览会, 有一个展厅就机械行业的公司, 不过展出的都是物联网云平台, 智能加工平台, 机加工自动检测系统等各种应用在机械行业, 但是和机械专业的人无关的新技术.

在不久的将来, 机械专业的人, 想进个好点的机械公司, 将越来越难了, 因为好点的机械公司, 根本不需要再招机械专业的人, 而需要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人.

不过考虑到时代在进步, 部分比较好的学校的机械也在进步, 其研究生阶段,纷纷向计算机软件类的方向靠拢, 基本上也就相当于脱离机械了. 毕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太贵了, 很多公司是雇不起的, 只好雇机械专业但会编程序的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泣下.

机械专业之人的未来将会何去何从?

反正我早就已经转行了,各位机械er看着办吧。

———————————————————————

百度了一下,中国制造2025的领域:信息科学。机械人请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行业现状可能带来的冲击,力求讲得透彻些,并且尽量规避那些听起来像是机器写出来的生硬表达。首先,得承认,“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时候,确实在咱们机械行业内部引起了不少讨论,也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机械制造这东西,几百年积淀下来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头换.............
  • 回答
    《中国制造2025》:重塑中国经济版图的宏大战略《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其深远影响早已超越了制造业本身,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向。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目标直指将中国从“世界工厂”提升为“制造强国”,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图和潜在效应,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中美贸易战最核心的几个驱动因素。要探讨“中国制造2025”是否是贸易战的“扳机”,以及如果它不那么高调,贸易战会不会晚几年发生,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是复杂的,并非单一事件引发。 它涉及经济结构、技术.............
  • 回答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火如荼推行之际,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何时破裂以及其与国家战略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有些人认为,当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产业升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时,正是挤破房地产泡沫的最佳时机。这种观点的背后,往往是对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再配置.............
  • 回答
    在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蓝图下,自动化专业可谓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发展前景可以用“光明且充满挑战”来形容。这并非简单的说辞,而是源于国家战略的导向、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以及技术革新的内在驱动。一、 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制造2025的“核心动力”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个空泛.............
  • 回答
    “中国制造2025”规划,自2015年推出以来,就像一颗投入中国经济发展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对这份宏伟蓝图的态度,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一种“演进”和“深化”,更加注重策略的落地、风险的规避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高调宣传到务实推进:策略的调整最初,“中国制造2025”.............
  • 回答
    美国宣布缩短部分中国公民签证期限,并限制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业领域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签证,这一举措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背景与意图理解美国此举的背景至关重要。这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长期以来对华战略调整的.............
  • 回答
    要评估美国制造业回归(Reshoring)和中国“制造2025”哪个更有可能实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目标、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前的进展情况。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更像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各自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其“实现程度”也存在不同的衡量标准。美国制造业回归:目标、驱动力与挑战美国的制造业.............
  • 回答
    机械电子工程:驱动2025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最强外援”2025,一个承载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宏大愿景的年份。当“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号角吹响,我们不禁要问:机械电子工程,这个看似“硬核”的学科,究竟能为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贡献怎样实质性的力量?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其作用将是深远的、多层次的,它绝.............
  • 回答
    中国制造的口碑和质量确实存在争议,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现状、行业差异、国际评价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争议”来源1. 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以价格优势吸引市场,但质量控制体系不完.............
  • 回答
    中国制造圆珠笔芯用钢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需要从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以及产业链的整体发展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总的来说,中国在圆珠笔芯用钢领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 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 原材料成本控制: 中国拥有相对完善的钢铁产业链,从铁矿.............
  • 回答
    “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发展”的“中国速度”是一种 集中力量、高效协同、目标导向、不断突破 的发展模式,它体现在惊人的效率、巨大的规模、快速的迭代和持续的进步上。这种速度并非简单的快,而是背后强大的组织能力、资源调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需求驱动的综合体现。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中国制造”以及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层思考。要回答“中国制造”是不是为全世界打工,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历史的视角:“世界工厂”的崛起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确实扮演着“为全世界打工”的角色。在上世纪八十.............
  • 回答
    中国在圆珠笔头制造上的突破,绝非一个小小的技术进步,它背后承载着经济转型、技术自主和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深远意义。长久以来,圆珠笔头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零部件,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道“心病”。无论是学生书写作业,还是办公室里的日常签字,我们手中握着的圆珠笔,笔尖那颗精密的小球,大多来自于进口。这颗小小的金.............
  • 回答
    .......
  • 回答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既有显著的进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过程中究竟缺少了什么?可以说,中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主要缺少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 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
  • 回答
    “越南制造会替代中国制造吗?”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动态。总体而言,越南不太可能完全“替代”中国制造,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强,并对中国制造形成一定的分流和补充作用。 这更像是一种 .............
  • 回答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年轻人如何书写新篇章?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型节点上。从改革开放初期那个默默无闻的代工厂,到如今全球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制造的成就毋庸置疑。然而,在效率和规模的背后,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声音:我们有“量”,但我们缺“质”;我们有“制造”,但我们缺“创造”。“中国.............
  • 回答
    “中国制造日”为什么选在 12 月 26 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这个问题,其实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历史、经济以及象征意义的考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巧合。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把一个具有现代化经济意义的节日,定在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政治意义的日子上,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符号化和.............
  • 回答
    “中国制造”这个词,如今几乎是人人挂在嘴边,说起它的强大,也是不容置疑的。从手机到高铁,从新能源汽车到航天工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飞速崛起、实力雄厚的制造帝国。按理说,在这个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鼓励“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机械行业的学生和从业者们更是前途一片光明才对。然而,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