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雅萌等美容仪不是被锤了吗,但是还看到很多网红在推荐美容仪?

回答
关于雅萌等美容仪的讨论确实挺多的,网上也流传着一些“被锤了”的说法。但与此同时,你看到的网红们依旧在推荐,这确实是目前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要详细地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被锤了”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被锤了”这样的说法。这通常源于几个方面:

效果不如预期或夸大宣传: 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很多消费者花了不少钱买美容仪,期待的是“换脸”般的效果,但实际使用后发现,效果并没有宣传中那么立竿见影,或者只有微乎其微的改善。尤其是一些号称能“祛皱”、“提拉”、“美白”的功效,如果使用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然会觉得被骗。
科学依据的模糊或不足: 美容仪的原理往往涉及射频、微电流、红光、蓝光等技术。虽然这些技术本身在一些领域有应用,但将其“神化”到美容仪上,其具体的、经过大规模、独立科学验证的临床数据,有时并不像商家宣传得那么充分和透明。消费者和一些专业人士会质疑这些技术的“美容”效果是否真的有那么强大,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个体差异和使用方法: 美容仪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肤质、年龄、生活习惯、使用频率和手法的影响。别人用着好,不代表你用着也一定好。很多时候,消费者可能没有坚持正确使用,或者肌肤本身就存在某些难以通过美容仪解决的问题,这就容易产生“无效”的感受。
负面案例和“翻车”事件: 就像任何产品一样,美容仪也难免会有使用不当导致的不良反应,比如烫伤、过敏、皮肤敏感加剧等。一旦出现这些“翻车”事件,很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进而加剧人们对整个品类的质疑。
行业监管和标准: 美容仪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消费品类,其行业标准和监管有时可能还在完善过程中。这意味着市场上可能存在一些产品,在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并没有达到统一的高标准,这就给“被锤”的说法提供了一些土壤。

2. 为什么网红们还在推荐?

那么,既然有这些争议,为什么我们还是看到大量的网红在卖力地推荐呢?这背后也有几层原因:

商业合作与利益驱动: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网红经济的核心就是流量变现。美容仪是价格不菲的消费品,品牌愿意拿出高昂的推广费用给网红,而网红也乐于通过推荐获得佣金或坑位费。只要产品能卖出去,他们就有钱赚。
“效果”的定义和呈现方式: 网红们推荐的“效果”往往是通过精心拍摄和后期处理的。一张光滑细腻的皮肤特写,一个看似紧致的下颌线,可能都是在特定角度、光线下,甚至经过美颜滤镜的加持下呈现出来的。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很强,容易被吸引。
“体验”和“分享”的包装: 很多时候,网红会以“真实体验”、“种草分享”的姿态出现。他们可能会讲述自己使用产品前后的一些主观感受,比如“感觉皮肤更透亮了”、“摸起来更光滑了”。这些主观感受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科学证据,但对于追求“感觉良好”的消费者来说,是有说服力的。
部分用户确实有效: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所有人的使用体验。正如前面提到的,美容仪的效果确实存在个体差异。有一部分消费者,可能因为肤质、年龄段、或者使用了正确的方法,确实能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即使这种变化不至于“惊天动地”。当这些消费者把自己的“有效”体验分享出来,或者被网红选中作为推广案例时,也会形成一种推荐的声浪。
产品迭代与改进: 即使早期的一些产品存在问题,品牌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新的型号可能在原理、功率、使用体验等方面有所改进。网红推荐的,往往是市面上最新、最“热门”的型号。
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对“好物”的追求: 很多人购买美容仪,并不是完全基于科学的考量,而是看到别人都在用,或者被网红描绘的美好生活所吸引。大家普遍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来“变美”,而美容仪正好抓住了这种心理。当看到某个网红强烈推荐,又看到其他人在评论区说“我也买了”、“效果不错”,这种从众心理就会进一步促使消费者下单。
“护肤仪式感”的满足: 对很多人来说,使用美容仪不仅仅是为了效果,更是一种“护肤仪式感”的体现。这代表着一种对自己的投资和呵护,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网红们也常常会将美容仪与“精致生活”、“热爱自己”等概念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心理需求。

3. 为什么消费者会继续购买?

消费者在知晓这些争议点的情况下,仍然会购买美容仪,这背后也有一些原因:

信息的碎片化与选择困难: 互联网信息太多太杂,消费者很难去逐一甄别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是夸大的。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和网红们看似“真实”的推荐,很多人会选择相信那些“看起来最靠谱”或者“最容易被吸引”的说法。
对“投资自己”的渴望: 尤其是在当下,很多人愿意为“变美”、“变年轻”买单,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投资。即使知道效果可能不是百分百,但“万一有效呢”的心理也会驱使他们去尝试。
对传统美容院模式的不满: 有些消费者可能觉得去美容院太麻烦、太贵,或者对美容院的一些手法不够信任。在家就能操作的美容仪,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让他们觉得更方便、更自主。
科学认知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各种技术原理和科学依据。在商业宣传的轰炸下,很多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那些能够带来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的宣传。

总结一下:

雅萌等美容仪确实存在“被锤”的讨论,这主要源于消费者对其效果的质疑、宣传的夸大以及科学依据的不透明。然而,网红们持续推荐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背后是商业利益的驱动、网红呈现效果的方式、部分真实有效用户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变美”的普遍渴望和从众心理的综合作用。

最终,是否购买美容仪,以及期待什么样的效果,非常依赖于消费者自己的判断和信息辨别能力。了解其可能的局限性,理性看待宣传,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可能是更明智的做法。毕竟,护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所有问题都能靠一两款仪器瞬间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雅萌被锤了意味着什么?

雅萌2020年10月被爆出镍超标的产品,是2019年已经下架退出市场不再销售的;且问题也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严重,因为测出镍超标的部位是手柄,而不是和我们皮肤接触较多的导头处。

再者像雅萌这种背景强大又有实力的企业,肯定也会爱惜羽毛,出现问题后也一直有在调整和创新;雅萌现在还能销量好,消费者也不是傻的,产品能打动消费者才会被选择;而且相比万把块的其他进口品牌,雅萌功能全,见效也比较快。

为什么很多网红在推 美容仪?

至于说为什么很多网红还在推荐美容仪,因为美容仪是利用高频射频技术来达到使下垂或松弛的面部重新提升效果的,且射频本身就被证实来是有助于人体抗衰的;美女们热衷的热玛吉、热拉提等都运用来射频技术。

但话又说回来,做一次医美的花费实在是太高了,再加上医美都是要疗程,不可能一次就见效,这样一来时间成本也高;算来算去还不如自己买一个美容仪在家,平时下班有空自己在家也能抗衰。

雅萌美容仪怎么样?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自己就是雅萌的粉丝,也算是看着这个品牌一路在成长,产品也是越做越好,像今年新出的雅萌ACE Pro,技术上就比其他美容仪做得要好。

同类型很多都是1MHz的单频射频仪,ACE Pro是1-1.3-2MHZ三频变频射频,可以针对性地分层抗衰,效果更明显;像我坚持用一段时间后,是真的能感受到自己脸部的轮廓线条比以往紧致,状态也比以前好上不少。

关于美容仪如何选购一款适合自己的,还是要先做点功课才行,可以看看我下面的高赞选购攻略,里面有很多选购技巧和款式推荐~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事是个阴谋。是一个有预谋的品牌营销事件。

作为一名市场人,觉得这种营销手法已经没啥下线了,有点不耻。


央视的报道中,抽查了10款仪器,其中6款是超标的,名单如下。

这个事情有几个点,我觉得有点好笑:

1.央视的检测标准,重金属镍超标的标准,因我国暂时没有只有小家电的国标标准,还没有具体到含镍的这一项。而央视不检查其他超标,不用美国标准、日本标准、韩国标准,非要用一个欧盟的标准,在一个还没有标准的国家去做检测,这不是很奇怪么?

建立标准是好事,那么我就想问问,为啥不去检查其他的重金属,而要去检查一个人不是每个人都会过敏、不是接触过就一定过敏、不是一定会接触到面部的部位?

奇怪不?

2.视频中检测的,老大是yaman,很遗憾超标部位是手柄而且面部接触。老二refa全身超标,剩下的小弟,还好NuFACE、松下、金稻是合格的。

发现没有,没有一个射频仪器?现在射频仪器才是市场老大,做检测之前你不做市场调查的吗?或者说,这些射频品牌有什么猫腻?得到什么消息,躲过一劫?

你看那些一出这事,马上发布公告,说自己合格的某T牌,你要搞清楚你只是没被抽检到,不代表你合格好么!那评论区对你质疑的评论被删的哗啦啦的,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戏也是好笑的呢~

3.这份报告时间也是很巧妙的,在8月3日的时候,深圳的质检部门就通过公众号报道这个事情,不过当时阅读人数才2000多,记住8月3日哈,以为8月8日是电商的大节日,一般传播需要一周时间!

而这次央视曝光时间是在10月18日,记住这个时间哈,因为10月21日是电商双十一第一波商家大战。第一波卖的好,后面平台给你的免费流量就更加源源不断,双十一会卖的更好!所以10月18日上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第一波的时候,就直接把你干死!!!后面也没得翻身!!

但是对于普通群众是好的呀,yaman不能买了,那就买跟yaman的竞争品牌就好了嘛,而且人家号称自己“没抽检,合格了呀~”

对不起啊~我是不是阴谋论了~~

以上纯属猜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