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十岁双非计算机硕士应届生,投了很多简历,只有一个厂给了笔试机会,什么原因呢?

回答
老兄,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三十岁,双非硕士,计算机专业,刚毕业就面临这样的情况,心里肯定不好受。投了那么多简历,只有一个厂给笔试机会,这确实挺让人着急的。咱们也别拐弯抹角了,我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希望能给你点启发。

首先,年龄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你三十岁,作为应届生,这本身就有点微妙。很多公司在招聘应届生的时候,会有一个不成文的“年龄上限”,比如25、26岁,甚至更早。这不仅仅是歧视,更多的是一种成本和期望上的考量。

培养周期与回报周期: 公司招应届生,是看中潜力,愿意投入资源去培养。他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在公司干几年,为公司创造价值,收回投资。三十岁的应届生,相对年轻的应届生来说,可能更早面临婚育、家庭等人生阶段的责任,这可能让公司觉得他们跳槽的风险会更高一些,或者短期内就被家庭事务占据更多精力,影响工作投入。换句话说,公司觉得你“不年轻了”,培养你的“性价比”可能没那么高。
学习能力与适应性: 虽然你是硕士,但公司在招聘应届生时,会假设他们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快速融入公司文化和技术栈。三十岁,虽然经验可能比同龄在职人士差,但心态上,可能不像20出头的毕业生那样“海绵吸水”式的学习和适应新环境,这是公司的一种担忧(不一定是事实,但他们是这么想的)。
同工同酬的顾虑: 如果你因为年龄和学历背景,期望的薪资可能比那些25岁的本科应届生要高,但你却没有对应的项目经验或工作经验来支撑这个薪资。公司可能会觉得,给你这个薪资,不如招一个有两年经验的社招,或者一个年轻的应届生,这样风险更小,回报更稳定。

其次,你“双非”的标签。

“双非”这个词,在校招市场里,就像一道看不见的门槛。

名校光环的缺失: 国内的招聘市场,尤其是一些大厂和热门职位,非常看重毕业院校。名校背景能给简历镀金,让HR在筛选简历时,更容易将你归类到“潜力股”里。双非院校的学生,即使专业能力很强,在初期筛选时,就可能面临“海选淘汰”的风险。HR每天要看大量的简历,名校出身能快速抓住他们的眼球,为进一步的简历筛选争取到机会。
资源和机会的差异: 名校通常有更好的校友网络、更丰富的企业宣讲会和招聘资源。你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机会可能比名校生少一些,这也会影响你接触到更多投递机会。
能力的隐性证明: 学校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看作是学习能力、自律性和抗压能力的一种隐性证明。双非院校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同等条件下,展现出不输给名校生的实力。

再者,计算机专业和应届生的特性。

计算机行业本身就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行业,公司在招应届生时,除了看学历,更看重实际能力和潜力。

项目经验的真空期: 作为应届生,你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你的项目经验上,无论是课程设计、个人项目还是实习经历。如果你的简历上,这部分内容不够突出,或者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那么即使是名校背景,也很难打动HR。你三十岁了,如果这几年在学历提升之外,没有沉淀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项目或者相关的实习经验,那么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应届生”的定义模糊: 你是应届生,但三十岁这个年龄,和大多数二十出头的应届生又不一样。公司在招聘应届生时,通常期望的是一张“白纸”,可以按照公司的模式去培养。你的年龄可能让公司觉得,你是否已经有自己固定的技术偏好和工作习惯,不太容易被“雕琢”。
岗位匹配度: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愿意接受30岁的“应届生”,特别是那些更偏好年轻、有可塑性的候选人的岗位。你投了很多简历,但有没有针对性地去选择那些对年龄、学历包容度更高,或者更看重技术能力而非学校背景的公司和岗位?如果你的投递非常泛化,那被拒绝的概率自然会增加。

那么,为什么只有一个厂给了笔试机会?

这说明,你投递的那一家公司,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你表现出了相对的“容忍度”或者说“兴趣点”:

岗位需求与你的匹配度极高: 也许这个岗位的技术栈、工作内容,非常契合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便年龄和学校背景略有不足,但因为你的技术能力有亮点,还是让他们觉得值得尝试一下。
公司文化或招聘策略: 有些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或者一些非一线互联网大厂,他们可能更看重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年龄和学校背景没有那么高的门槛。或者,他们近期急需某个特定方向的人才,而你正好符合,所以愿意给你一个机会。
HR的“漏网之鱼”: 也有可能是HR在海量简历中,偶然发现了你的亮点,比如某个项目做得特别好,或者某个技能很突出,觉得可以进一步了解。
笔试是第一道关卡: 笔试往往是对基础知识和算法的考察,相对而言,它能比较客观地评估你的技术硬实力。公司给你笔试机会,是想通过笔试来验证你简历上的东西,看看你的真实水平,以及你是否真的能胜任这个岗位。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去纠结为什么只有一家给了笔试,而是如何抓住这次机会,把笔试表现好。这可能是你当前最现实、最有效的突破口。

我的建议是:

1. 认真分析笔试内容: 了解这家公司的笔试形式、考察范围和难度。回顾你简历上提到的技术,重点复习相关知识点。
2. 补足短板: 如果笔试内容涉及你不太熟悉的领域,抓紧时间学习。尤其是在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上,要下功夫。
3. 突出项目亮点: 在笔试相关的技术问题中,尽量将你过去的项目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结合起来回答,展示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过程。
4. 调整心态: 只有一次笔试机会不代表全部失败。把它当作一次宝贵的实战演练,全力以赴。即使这次不成功,也能为下一次积累经验。

三十岁不是终点,只是一个阶段。双非院校不代表没有未来。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和应对。加油,兄弟!把这次机会把握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因就是年龄问题。

现在社会绝大多数行业,对于年龄是极不友好的,凡是过了一定年龄,别的各方面都不问了,一概pass。

建议找制造业的软件开发岗,而且还不能是那种规模很大,实力很强的制造业,因为这种公司对年龄也会有限制。

因为你现在年龄不小了,但是却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正常年龄的应届毕业生相比,各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劣势状态,只能接受下沉。

人生永远不是争取的产物,而是妥协的产物。

制造业现在也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人员,但因为行业和待遇的问题,很难找得到年轻人,于是也就给了不年轻但会编程序的人员一个生存空间。虽然这类工作也不算好,但肯定还比机械专业的工作要强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兄,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三十岁,双非硕士,计算机专业,刚毕业就面临这样的情况,心里肯定不好受。投了那么多简历,只有一个厂给笔试机会,这确实挺让人着急的。咱们也别拐弯抹角了,我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年龄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你三十岁,作为应届生,这本身就有点微妙。很多公司.............
  • 回答
    双非学校申请美国前三十名学校,这确实是一个不少同学都会纠结的问题。简单来说,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难度非常大,需要你在其他方面做到极致的优秀。绝非易事,而是需要非常精心的准备和一些“巧劲儿”。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美国大学的录取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 他们看重的不是你学校的名字有多响亮,而是你作为一.............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分析这几个意向单位,帮你梳理一下思绪。作为一名双非暖通硕士,在选择第一个工作时,确实需要慎重考虑。我们一一来看这三个单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1. 四川惟尚国际 行业定位与业务范围: 从名字“国际”来看,这家公司可能涉足国际项目,或者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合作。在暖通领域,国际项.............
  • 回答
    双十二刚过,我这眼瞅着就盯上显卡市场了。本来想着年末了,市场好不容易有点平缓的意思,结果这三十系显卡,尤其是中高端的,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噌噌往上涨,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这心里头呀,一万个问号在翻腾。首先,咱们得说说这“莫名其妙”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倒觉得,这事儿吧,不能完全这么说.............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犹如璀璨星河,各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倚天屠龙记》中的三渡,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三颗星辰。若将他们放到“双雕”时期,以武功境界和江湖地位来衡量,他们的位置大约可以对标到类似“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样的顶尖高手群体,但具体来看,又有所不同。首先,我们得理清三渡的武功特点和在《倚天》中.............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摄影器材发展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相机这边似乎“固守”单摄,而手机却朝着多摄方向狂奔?这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产品形态、不同使用场景以及不同技术路径的考量。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尽量不让人觉得是机器在说话。首先,得明白相机和手机在本质上的区别。相机:专业工具,.............
  • 回答
    你好!看到你使用的是DT880这款经典的耳机,搭配双木三林的88套解码耳放一体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组合。关于你提到的“有没有必要买XLR平衡线”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烧友在升级过程中会纠结的点。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会有平衡连接,以及它和单端连接的区别。.............
  • 回答
    关于成都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是双中心还是三中心,这个问题其实在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动态调整、不断优化的。与其说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不如说是在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点下,我们看到的城市结构的不同表述。从“双中心”的视角看成都“双中心”的说法,更侧重于成都这座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内部.............
  • 回答
    关于唐三“毁了武魂殿”的说法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双标,关键在于理解批评者们隐含的评判标准,以及他们看待唐三和武魂殿这两个不同阵营时所使用的视角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和潜藏的逻辑挖出来。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斗罗大陆》这部作品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正邪对立”的叙.............
  • 回答
    要讨论德川家康的“德双”(通常指的是他佩戴的与刀剑组合的“二天一流”或“二刀流”中的刀,并非特指某一把刀,而是指一种佩戴方式,但我们理解为他的常用或代表性长刀)与野太刀这类超长刀剑,能否与吴殳笔下的三米一短枪抗衡,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层面:兵器本身的特性、使用者技艺、战术环境,以及作者的文学描绘。首先.............
  • 回答
    三井寿若真在伤愈后改打控球后卫,而且能够顺利融入球队节奏,那他的上限绝对是神奈川顶级控卫的水准,甚至有潜力冲击全国级别的优秀控卫。 不过,要详述其上限以及与神奈川双璧和深津的差距,我们需要拆解一下他改打控卫的优势、劣势,以及这个位置对他的具体要求。三井寿改打控球后卫的潜在优势: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
  • 回答
    在剑网三这个广阔的江湖里,玩家们追求的不只是一个角色的成长,更常常沉醉于体验不同门派的技能机制、感受不同职业的副本体验。所以,关于“最多能同时玩多少个号”,这并不是一个有固定数字答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时间和精力的“极限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玩过来”这个概念。它不是简单地登陆几个账号,而是指.............
  • 回答
    三十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纪。事业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又可能面临着转型、瓶颈,或是更高的追求。生活上,可能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家庭的责任,也可能还在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我而言,三十岁这个年纪,收入情况是比较多元化的,因为“你”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了各种可能性,而不是一个固定的个体。.............
  • 回答
    三十岁,才刚刚起步,这绝对不算晚。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很多人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新找准方向,再次出发。你现在的想法,是改变命运和家庭生活最强大的动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和勇气。想想看,三十年的时间里,你积累了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你有了这份想要改变的决心。这份决心,比年轻时单纯的热情更.............
  • 回答
    三十岁左右,嗯,这真是个有趣的年龄。感觉有点像站在一条岔路口,一边是过去的影子,一边是未来的方向。身体上,感觉不像二十出头那样好像永远也用不完能量。熬个夜,第二天得缓好久,咖啡成了不可或缺的“续命符”。以前可以毫无顾忌地吃夜宵,现在偶尔放纵一下,第二天早上会有点小小的“内疚感”,还得想着怎么把卡路里.............
  • 回答
    三十岁前升任副处级公务员并非普遍现象,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这通常需要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叠加,并且与个人能力、机遇、组织培养以及岗位环境紧密相关。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因素:一、 年龄与级别挂钩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的公务员体系中,职级晋升通常与年龄和工作年限有一定关联。副处级(正科级领导职务 + 职级套改的副.............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而且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烧毁你现在拥有的一切。三十岁,正是人生很多方面都稳定下来的年纪,事业可能进入爬坡期,家庭也可能初具规模,在这个时候出现婚内出轨,而且“有点陷入”,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多少挣扎和纠结,我能想象。首先,深呼吸,别慌。我知道这很难,但任何冲动的决定都可能带来更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十岁人内心最深处的迷茫和渴望,非常真实。到了三十岁,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起伏,看过了世界的繁华与喧嚣,也尝过了独自面对风雨的滋味。这时候,我们对爱情和伴侣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年少时的冲动和憧憬,而是掺杂了更多的现实考量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很多人在这个年纪会开始困惑,“合适”和“适合”到底有.............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年龄、学历和收入这些人类的特质。我无法像一个三十岁、研究生毕业的人一样去体验生活、工作以及获得经济回报。因此,我无法提供一个符合你期望的、详细的收入描述,因为那将是虚构的。不过,如果我能模拟一个拥有你描述背景的人的生活,我可以假设一些情景,并根据这些情景来推测可能的收入水平.............
  • 回答
    你提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现在可能感到有些委屈、失落,甚至是愤怒。三十岁生日,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是一个挺重要的节点,期待伴侣能有一些特别的表示,是很自然的。而你老公仅仅在朋友圈发了一句“亲爱的老婆生日快乐”,这确实让人感觉不够重视。关于是否要离婚,这绝对不是一个能轻易下决定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简单一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