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耳机是压力场,声音的输出主要由腔体/泄露孔决定而不是单元。这一点很容易通过电力声模型证明。单元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即可。
虽然这样不是很严谨,但如果实在对声学不了解,可以看一下上图中,驱动器(单元)和前腔、后腔的占比,一目了然。
更基础的解释则在南京大学的声学基础中。
声学系统中各个问题,有些是主观评价的,有些是心理声学的,有些是客观理论的。对于耳机单元与最终输出声音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纯粹的声学原理问题。其实只要对这些原理稍微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厂商的广告和音频媒体以及发烧圈对此的说法,与声学或者真正发生的事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只是纯粹的营销故事。不少人确实从来没看过最基本的相关知识,所以看到一些广告语中也许符合他们直觉的说法便会深信不疑。这些广告的目的一来是想宣传耳机的声音有多好,二来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这样的商品是有意义的理由。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腔体容积没办法卖大价钱,单元“素质”和数量是不懂声学的人也能看得见的“堆料”,能给耳机卖贵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些人之所以对此深信不疑,可能也是由音箱而来的惯性思维。
电力声模型是任何声学原理类书籍都会讲的最基础概念之一。有些人总是把耳机神话,认为是超高端的黑科技,恨不得是量子力学的产物。然而却连最基本的声学概念都完全不了解,但是通常不知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把厂商的广告故事当作真理去反驳南京大学声学基础。
这个问题过于基础,以至于我两年前都是一笔带过。然而还是有不少人怎么也不愿意相信。
头戴式耳机也是类似的:
其实耳机单元和耳机音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专业问题。这样的专业问题何必在互联网上寻求答案,尤其是耳机相关领域在互联网上大批量的骗子水军以及很多不懂装懂还以为自己挺懂的人。
而且也不是说耳机单元类型对声音完全没影响,只不过没有广告和外行人说的那么大。影响多少也并非完全一刀切,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单元本身很差,那么换个单元可能音质瞬间提升。但是单元的好坏也不是完全一概而论,这还是要从我开篇所讲的压力场和电力声模型出发才能真正理解。
总之,有些问题不是靠简单的几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更不是靠直觉简单的去认为如何如何。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还是必须要深入学习南京大学的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