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的上火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回答
“上火”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嘴唇起泡、嗓子疼、便秘、脸上长痘,这些不舒服的感觉,在中医里常被归结为“上火”。但问题来了,“上火”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它有科学依据吗?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什么是中医说的“上火”?

在中医理论体系里,“火”不是我们常说的物理意义上的火焰,而是一种病理性的“火热之邪”。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体内失衡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机能的亢进、代谢的加速,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离不开阴阳平衡。就像一个锅炉,水(阴)要够才能让火(阳)正常燃烧,而且水也要适量,多了也会出问题。如果阳气过盛,或者阴液亏损不足以制约阳气,就会出现“火”的表现,也就是我们说的“上火”。

“上火”都有哪些表现?

“上火”的表现多种多样,中医根据不同的表现,又细分为几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

肝火上炎: 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耳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甚至出现眼屎增多、咽喉疼痛等。
心火亢盛: 表现为心烦失眠、夜里盗汗、口舌生疮、舌尖红等。
胃火炽盛: 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恶心呕吐、胃部灼热疼痛、大便秘结等。
肺火上肺: 表现为咳嗽痰黄、嗓子干痛、鼻腔干燥出血等。
肾火上炎(或称相火): 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这个有时也跟阴虚有关,但表现类似火)。

当然,还有一些更细致的划分,但核心都是身体出现“热象”。

“上火”的科学依据在哪儿?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上火”描述的很多症状,其实都能找到相应的生理或病理机制。虽然中医没有直接用“火”来解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1. 炎症反应(Inflammation):
很多“上火”的表现,比如嗓子红肿疼痛、牙龈肿痛、皮肤长痘发炎,都符合现代医学定义的炎症。炎症是身体对损伤、感染或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会引起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中医说的“火”,很可能就是身体在面对某些因素(如细菌、病毒、不良生活习惯等)时,产生的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

2. 内分泌失调(Endocrine Imbalance):
我们知道,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影响身体的很多功能,比如情绪、皮肤状况、代谢等。中医说的“肝火”、“心火”,可能就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例如,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会影响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一系列“上火”症状。女性经期前后出现的情绪变化和身体不适,中医也常归为“上火”,这与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3. 代谢紊乱(Metabolic Disorders):
身体的代谢过程产生热量,如果代谢速度异常加快,或者废物排出不畅,也可能导致身体“感觉热”或出现不适。比如,吃了辛辣油腻的食物,中医认为容易“助火”,这些食物本身就可能刺激消化道,加速肠道蠕动,或者一些成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更多热量,导致便秘或腹泻,这些都可以被中医归为“上火”。

4. 免疫系统激活(Immune System Activation):
当身体受到病原体侵袭时,免疫系统会激活,产生炎症反应来对抗病原体。这时候,体温可能会升高,全身乏力等,中医也可能将其解释为“上火”。例如,感冒初期的喉咙痛、发热,很多时候都被认为是“风热感冒”,中医会开一些清热解表的药物。

5. 神经系统调节(Nervous System Regulation):
中医说的“急躁易怒”、“心烦失眠”等,都与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有关。压力大、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睡眠质量下降等,这些中医也会归为“肝火”、“心火”。

为什么会“上火”?原因有哪些?

中医认为“上火”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外感邪气: 比如风、热、暑、湿、燥、寒这些外界的致病因素,尤其是“火热之邪”直接侵犯人体,或者其他邪气侵入后,在体内化生“火”。
情志失调: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的过度波动都会影响脏腑功能,郁久化火。比如长期生气容易导致肝火旺。
饮食不节: 经常吃辛辣、油腻、煎炸、高糖的食物,会助长体内阳气,容易化生“火热”。而饮食不规律、饥饱失常也可能损伤脾胃,导致功能紊乱而“上火”。
劳逸过度: 长时间熬夜、睡眠不足,会损伤阴液,阴虚则阳亢,表现为“虚火”。而过度劳累、体力透支,也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阳气郁滞化火。
体质因素: 有些人天生就属于“阳盛体质”,或者年老体衰,阴液不足,也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

中医是如何治疗“上火”的?

中医治疗“上火”,核心就是“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具体方法会根据“上火”的类型和原因来选择:

药物治疗: 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功效的中药,比如金银花、菊花、蒲公英、黄连、黄芩、栀子等。如果是阴虚火旺,则会用到知母、黄柏、生地黄、麦冬等滋阴的药物。
饮食调理: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绿豆、西瓜、苦瓜、梨、芹菜等,这些食物性味偏凉,有助于清热降火。避免辛辣、油腻、燥热的食物。
生活作息调整: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生气。
其他疗法: 针灸、拔罐、刮痧等疗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疏通经络、清热泻火。

总结一下:

“上火”这个概念,在中医里描述的是一种身体机能失衡、表现为“热象”的病理状态。虽然它的表述方式与现代医学不同,但很多“上火”症状对应的身体反应,如炎症、内分泌紊乱、代谢异常等,在现代医学中都有对应的解释。

可以说,“上火”是中医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对身体异常状态的概括性描述,它包含了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了解“上火”的原因和表现,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并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甚至必要时寻求专业的中医帮助,来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所以,与其说“上火”有没有科学依据,不如说它是一种对身体信号的独特解读方式,而这些信号背后,往往有着可以被现代科学解释的生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我在外网查过,基本上是这么说的:

维生素b2缺乏症。出现了口腔溃疡,眼角痛,鼻子流血,胃部灼烧,肛门疼痛,皮肤红肿,痘痘等,原因是黏膜受损。

黏膜受损需要恢复,这个过程需要维生素b2。

补充维生素b2可以加速黏膜修复的过程。

外国人很喜欢补维生素,他们有人甚至迷信维生素治百病,所以一般补了维生素的人不怎么出现上火的症状。

就像我们很多人喝茶扔俩枸杞进去,他们很多人早上起来先吞俩复合维生素。


我们来分析一下

1,炸鸡薯条等食物上火是因为过度集中的盐分和调料会导致口腔黏膜局部严重脱水破裂,形成溃疡。炸鸡,薯条本身也有硬角,也会划破口腔黏膜。

2,辣的食物上火因为辣味本来就是腐蚀性刺激物质,会损伤黏膜。所以一般辣的吃多胃烧。辣是痛觉,你手摸柠檬不会酸,但是你手涂辣椒油会火辣辣的。有人吃菠萝也上火,菠萝里含某种成分能分解蛋白质,好像是菠萝蛋白酶还是菠萝朊酶,吃多了分解你的黏膜了,也会出现肠胃炎和口腔溃疡等。

3,人的黏膜始终都在受损-修复的过程,受损快了就有伤口了,修复跟上了就没事。人体是个不断损伤死亡-修复替代的系统,新陈代谢代谢就是这么来的,新的-替代-陈旧的-凋谢。

4,某些香料能刺激人的皮脂腺,使得皮脂腺过度分泌,局部皮肤细菌螨虫过多,导致痘痘出现。

5,冬天干燥,鼻腔湿度不足,若挖鼻孔容易损伤黏膜,医院一般会开红霉素杀菌消毒,再开一瓶维生素b2。

6,环境和人体内充斥着细菌,黏膜起保护作用,一旦黏膜受损,很容易甚至是立刻马上出现细菌感染,此时免疫系统开始工作,脓基本就是死去的白细胞,所以上火后更要注意杀菌消炎。


维生素b2含量高的食物是动物内脏,鸭肝,鸭心,猪肝,猪肾等,所以这些食物中医称凉性。猪肝最高,所以一上火,就想到要吃猪肝。

某些鱼类也含b2,比如黄鳝,青蟹,蛤蜊,所以这几个玩意降火。

菊花去火不是因为维生素b2,菊花可以压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当黏膜受损时,细菌会入侵伤口,免疫系统会开始反应,白细胞开始工作,会开始出现脓肿,菊花会压制这个过程,让白细胞减少工作,从而使脓肿消退,但是细菌感染依然存在,黏膜伤口也没愈合,本质上没有达到修复黏膜的目的,所以一般会说菊花不能喝太多,伤正气。

【菊花这个我又查了一下,是这么说的:人体含糖皮质激素,是抑制免疫系统的物质,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有一环是一个叫CYP3A4的酶,这个酶几乎负责一切免疫抑制药物成分的代谢,但这个酶会被菊花抑制,所以长期大量喝菊花会影响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最终导致免疫系统受抑制。】

【具体是不是合理,有没有那个生化医学大神来看看?】

所以,我每次吃火锅,吃炸鸡之前,来两粒b2,我30岁老男人肤若凝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胡说八道,皮肤状况良好。


2016年的时候抑郁症,吃什么都是苦的,天天就只吃一盒麻辣鸭心一盒麻辣鸭肝,毕竟本身就有点苦。

连吃2个月,皮肤不仅没有问题,反而肤若凝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胡说八道,实际上一个痘都没长,当时令同事们疑惑不解。


维生素b2。药店里3块5一瓶100粒。甚至不属于药物。基本没有代谢毒性,就维生素而已。


要不试试?试完了有用记得回来点个赞?


按照正常剂量吃啊!别一天一瓶哗哗往嘴里倒啊!我可没说可以这么吃。


真心分享亲身经历,这里没有淘宝链接,但凡我推个10块钱以上的b2都算我恰烂钱。然而我不恰烂钱。

user avatar

“上火”是一个很笼统的民间说法。

中国人如果不懂“中医”, 恐怕会让人耻笑。

相应的就有一些民间的“方子”或者 “方法” 去克制 “上火”。“上火”这个万金油式的说法无疑可以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 而且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不良后果。但是, 要找到显微镜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的解释无疑要艰难很多。


吃了煎炸的食物, 过后口腔溃疡或者“牙肉”痛, 可以来个“上火”的解释:

“火毒”通过食物进了身体, 表现为“上火”。不吃煎炸的食物,一般没有口腔溃疡或者“牙肉”痛, 就不上火。

很朴素也很直白, 对吧?




老百姓(LAY PEOPLE)恐怕不知道有些食物成分(呋喃香豆素、卟啉类)可以导致光敏性唇炎。 来个“上火”的解释, 无疑最方便。 最常见的食物过敏, 例如芒果和菠萝, 如果没有概念。 来个“上火”的解释, 无疑也是很方便的。光敏性的药物有:某些抗生素、某些降压药、某些降胆固醇药、某些NASID解热镇痛药等等不一而足。

女性喜欢使用的化妆品, 可能会含有敏化剂(例如柠檬烯和芳樟醇)。 常见的佛手柑精油具有光毒性,同样,光毒性的成分为呋喃香豆素, 佛手柑内酯(bergapten), 抹了含有佛手柑精油的唇膏后, 如果没有避免太阳光和/或紫外光曝晒, 可想而知有可能会发生光敏性唇炎。 ......


人体内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細胞色素 (cytochrome) P450,其中的酶 CYP3A4 负责大约 50% 的药物代謝, CYP3A4 酶主要會在肠道与肝脏清除药物(所谓“氧化”)。

柑桔科的西柚和柚子都含有丰富的呋喃香豆素 (furanocoumarin),它会与 CYP3A4 形成不可逆的共价键(covalent bonding),使得CYP3A4 酶丧失活性。作用的结果就相当于短时间的“肝功能不全”。但是, 老百姓来个“上火”的解释, 无疑最方便。


细胞色素P450酶尽管有50多种,其中6种酶能代谢90%的药物,最重要的两种酶是CYP3A4和CYP2D6。这些酶的遗传变异性(多态性)可能会影响病人对常用处方药类的反应,包括β阻断剂和抗抑郁药。

细胞色素P450酶可被药物抑制或诱导,导致临床上重要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引起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与华法林、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他汀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常常涉及细胞色素P450酶。了解由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的最重要的药物,以及最有效的抑制和诱导药物,可以帮助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对胆固醇、类固醇、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的产生至关重要。它们对于外来化学品的解毒和药物的代谢也是必要的。CYP450酶之所以被命名为CYP450,是因为它们与胞内的膜结合,并含有一种血红素,当暴露于一氧化碳时吸收波长为450纳米的光。

有50多种CYP450酶,但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和CYP3A5酶可代谢90%的药物。这些酶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但它们也出现在小肠(降低药物生物利用度)、肺、胎盘和肾脏中。



~~~~~~~~~~~~~~~~~~~~~~~~~~~~~~~~~~~~~~~~~


嘴角炎(口角炎) 常见的原因是 B族维生素缺乏和真菌感染。 对于老年人假牙和牙齿磨耗导致的上下咬合垂直高度的丧失是老年人口角炎的直接诱因( 敲黑板,这是考点)。


嘴唇起泡常见的原因是唇疱疹(1型单纯疱疹病毒)或者生殖器疱疹 (2型单纯疱疹病毒)。

1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口对口接触传播,但也可以引起生殖器疱疹。2型单纯疱疹病毒常见于性传播感染,主要造成生殖器疱疹。1型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会延续终生。据WHO估计,全球有37亿之巨的50岁以下的人(67%)罹患1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据估计,全球有4.91亿15-49岁的人(13%)罹患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数口腔和生殖器疱疹感染没有症状。疱疹的症状包括感染部位出现引起疼痛的水泡或溃疡。

。。。。。。



唇疱疹一般病程 1~2周, 不管吃不吃药。 如果用了“上火”的解释, 一般也出不了大乱子。清淡的饮食, 避免刺激性的辣椒或者热汤等, 确实也符合人们应付“上火”的对策。

当然, 如果做个PCR 检查确定病毒分型无疑是好的。当然, 了解到疱疹病毒长期甚至终生隐匿在三叉神经的神经节里面,疲劳过度(肝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时, 病毒就会容易造反也是好的。 当然, 了解到及时就医使用抗病毒药物缩短病程也是好的。

民间建议的休息、饮食甚至(外用)药物都歪打正着符合了唇疱疹的治疗原则。扶正固本,培元补虚恐怕是正确的做法。

。。。。。。


且说有个特别的疱疹病毒, EBV,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pstein-Barr 病毒(EBV)感染很常见,EB 病毒是疱疹病毒 4 型。在美国约 50% 的 5 岁以下儿童和 95% 的成人已感染过 EB 病毒。在初始感染后,EB 病毒像其它疱疹病毒一样,将一直保留在体内,持续终生(主要集中在B淋巴细胞)。感染者定期释放病毒于唾液中。在释放病毒期间可以感染他人。EB 病毒也可能經由精液及血液傳播。EB病毒目前沒有疫苗。預防的方式是不共用個人物品或親密接觸。患者多半自愈,但出现并发症后病情将会比较复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920年被描述,俗称“接吻病”。

三联征

  • 发热
  • 咽炎
  • 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特征是疲劳、发热、咽炎和淋巴结肿大。发热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症状和流感颇为相似,病毒入侵后感染呼吸道和肺部,造成发热、咽喉疼痛。有时可能会导致间质性肺炎、全血细胞减少,和慢性活动性EBV。许多患者会以为自己不过是感冒或者“上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为自限性。病程长短不一,急性期可持续2周。一般而言,20%的患者一周后即可重新工作学习,50%的人需要2周时间。疲劳可持续数周,在高达10%的病例中可持续数月。该病病死率小于1%,几乎均死于并发症(如脑炎、脾破裂、气道梗阻等)。

。。。。。。




煎炸的食物因为加工过程的特点, 会显著提高食物的杨氏模量同时降低撞击强度。 这句话够装 )x( 吗?好吧, 友善, 友善。改写。煎炸的食物因为加工过程, 会又硬又脆,咀嚼过程中容易碎成刀刃状的片段。锐利的边缘容易刺伤口腔粘膜(唇、颊、牙龈、腭、口底、舌缘以及咽部等), 形成细微的创口, 如果被口腔常驻的微生物感染,就会形成炎症。

不知道这个假说会不会比 “上火”更令人容易接受?


。。。。。。

口腔溃疡已知的诱因包括柑桔类水果(比如橘子和柠檬)、口腔物理创伤、急速减肥、食物过敏、免疫反应等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锌、铁以及叶酸(维生素B9)缺乏也可能造成复发性口炎。硝烟酯和某些化疗也被发现同口内炎相关,也有研究显示口炎同对牛奶过敏有关。口炎见于白塞氏综合征(Behçet's disease 白塞氏病)的口腔表观,也见于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的口腔表现。口内物理创伤是最常见的口内诱因,如牙刷、尖锐(如薯片或烤面包片)造成的刺伤或擦伤、咬颊咬舌(常见于精神疲劳和牙齿覆盖 overjet 减小)或者矫治器等破坏口内粘膜造成口炎。其它因素如化学烧伤或者烫伤也可致口炎。



。。。。。。


。。。。。。


慢性营养不良(例如酗酒)、贫血、白血病、 妊娠以及牙周病导致的牙银以及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或者容易出血的情形, 如果用“上火”来解释, 恐怕就比较危险了。 及时就医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比自己猎巫或者用放之四海皆真理的“上火”来解释要更明智一些。


【未完待续】


光敏风险药物

       非甾体解热镇痛药:酮洛芬、吡罗昔康、安吡昔康、萘普生、吲哚美辛和塞来昔布可导致光敏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也有类似光毒性反应。  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光毒性最强的有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 磺胺类,复方新诺明和甲氧苄啶; 四环素类引起光敏反应 的有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多西环素、地美环素;庆大、吡嗪酰胺也可致光照性皮炎。  抗真菌药:伏立康唑于儿童,皮疹、唇炎和多形性红斑等。  降压药: 氨氯地平致皮疹和色素沉着。地尔硫卓是多形性红斑,皮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呋塞米、 噻嗪类利尿剂等均有报道。  降糖药:二甲双胍致光敏性湿疹和唇炎;格列苯脲光敏性皮肤病;西他列汀可致光照部位水肿。  降脂药:非诺贝特光毒性强,与给药剂量和光照强度相关;辛伐他汀致慢性光化性皮炎和多形性红斑; 普伐他汀多形性红斑;氟伐他汀致光敏性皮疹;阿托伐他汀光照性红斑并发水肿。  消化系统药:泮托拉唑可致光敏性皮疹和红斑狼疮,雷尼替丁光敏性皮疹。  激素类:妈富隆可致红斑皮疹,雌激素有光敏性皮肤病报道。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光毒性为皮肤色素沉着、皮疹、眼部不适、晶状体混浊等。硝苯地平引起皮疹和色素沉着。     



////////////////////////////////////////////////////////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十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