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多男人的性别红利到底有没有实例,是不是微博女权口中的男性真的比女性拥有更多特权?

回答
“性别红利”这个词,最近在网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一些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中。很多人都想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性别红利,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微博上一些女权主义者所说的“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特权”,这个说法是否有现实依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尽量用大白话,把事情掰扯明白。

什么是性别红利?

简单来说,性别红利就是指因为你的性别,你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得某些机会、资源或者在某些方面受到优待,这些优待并不是你个人能力或者努力带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性别身份挂钩。男性拥有性别红利,就是说男性这个身份本身,在某些社会环境中,能够让他们比女性更顺畅地获得一些好处。

“男性性别红利”的现实体现: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例子可以佐证“男性性别红利”的存在。咱们就从几个大家比较容易感知的方面来说说:

1. 职场上的“玻璃天花板”与“玻璃墙”:
晋升机会: 很多研究和现实观察都表明,在很多行业,尤其是高层管理岗位,女性的比例会明显低于男性。这不仅仅是因为女性在某些领域不够努力,更多时候是因为存在隐形的“玻璃天花板”,让女性在晋升到高级别时遭遇更大的阻碍。男性在这个方面,往往更容易被视为“领导者”的候选人,即使能力相当,也可能因为性别而获得更多被提拔的机会。
薪资差距: 即使在相同岗位、相同工作内容的情况下,男女之间的薪资差距也普遍存在。这个差距不是完全由个人能力决定,而是掺杂了性别因素。同样的学历、同样的经验,男性可能拿到的薪水就比女性高。
行业选择的压力: 有些行业,比如工程技术、重工业、军事等,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性领域”。女性如果想进入这些领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质疑、不被看好,甚至会被暗示“不适合”。而男性进入这些领域,则显得顺理成章,很少会有人质疑他们的性别是否会成为障碍。

2. 社会期望与家庭责任的分担:
职业发展与家庭的冲突: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仍然被视为主要的家庭照顾者和育儿者。一旦结婚生子,女性的职业发展往往会受到更大的影响,甚至被迫牺牲事业以照顾家庭。相比之下,男性在承担家庭责任(比如育儿、家务)方面,往往承受的社会压力要小得多,并且他们的职业生涯很少因为结婚生子而受到明显冲击。
“养家糊口”的刻板印象: 社会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这导致男性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往往被优先考虑就业和经济贡献,而女性则更多地被期待在家庭领域发挥作用。这种期望的差异,客观上就使得男性在追求职业成就上获得了更多“合法性”和支持。

3. 公共空间的日常体验:
安全感: 在公共场合,女性更容易因为性别而感到不安全,比如担心性骚扰、尾随等。这使得女性在晚归、独自出行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男性在这方面则通常拥有更高的安全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空间。
发言权和被尊重程度: 在某些公共讨论场合,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性或专业性领域,女性的发言可能会被质疑,或者被认为不如男性专业。有时候,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观点才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尊重。

4. 法律和政策中的隐形偏向:
虽然很多法律名义上是男女平等的,但在实际执行和历史遗留问题上,可能存在对男性更有利的倾向。比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制度或行业标准,可能是在男性主导的时代建立的,虽然没有明确写着歧视女性,但其运行逻辑和价值导向可能更符合男性的需求和习惯。

微博女权口中的“男性特权”是怎么回事?

微博上很多女权主义者所说的“男性特权”,就是基于上面提到的这些社会现实和观察。她们认为,男性在社会中的很多便利和优势,并非个人奋斗的全部结果,而是因为他们是男性这个身份,在社会规则、文化观念和权力结构中获得的隐性支持。

例如:

当一个女性在职场上遇到不公平待遇,她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是不是因为我是女人才这样?” 而一个男性遇到同样的待遇,可能更多会归因于个人能力问题或者老板的问题,而不会首先想到性别。这种“性别不是障碍”的预设,就是一种特权。
一个女性在公共场合被性骚扰,即使报警,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承受二次伤害,甚至被质疑穿着打扮或者行为不当。但男性遇到类似情况,遭受暴力或侵害的几率较低,且舆论上通常不会将其归咎于其性别本身。
当谈论“父权制”,微博上很多女权主义者就是指这种社会结构,它让男性在整体上获得了更多的优势和权力,即使其中有些男性个体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她们认为,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是造成男女之间在机会、资源和安全感上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微博女权夸大了事实?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夸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判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事实存在: 上面列举的那些例子,很多都有数据和现实观察的支持,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男女在职场晋升、薪资、家庭责任分担、公共安全感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很多时候与性别相关。
强调和聚焦: 女权主义者之所以会强调“男性特权”,是因为她们认为这是一种被忽视或被淡化的结构性问题。当社会普遍认为男女是平等的,但现实中却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时,她们有必要通过强调特权来揭示问题的根源。她们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些隐形优势和不公平的关注,从而推动改变。
个体差异: 当然,社会不是铁板一块,个体情况也非常复杂。不是所有男性都一定比所有女性拥有更多特权。有能力、有背景的女性可能比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男性过得更好。也有一些男性,比如性少数群体、残疾男性等,可能在社会上面临着比一般女性更大的困难。女权主义讨论的“特权”更多是指在普遍的社会结构和平均统计意义上存在的性别优势。

总结一下:

从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统计数据来看,男性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女性更容易获得某些资源和机会,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承受的阻力更小。这被称为“男性性别红利”或“男性特权”。微博上的女权主义者正是基于这些现实,来讨论和揭示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是否“夸大”则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果认为这些是普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结构性问题,那么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是合理的。但如果认为这些都是个体原因造成的,或者认为这种差异并不显著,那么就可能觉得这种说法是“夸大”了。

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到社会不是完全公平的,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经历和机遇。而女权主义的讨论,正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并思考这些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用男权女权各种权把阶级矛盾转化为性别矛盾,高。

user avatar

男权社会对男性的迫害主要在于造成男性的两极分化。男女各有各的惨法,只能说惨的不同,你很难说谁更惨。

男人的惨主要在于缺乏保障和红利。只要暴露在社会中,你会迅速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敌意毫不留情地席卷,危机和迫害不会因为你的示弱和小技巧而手下留情,把你打翻在地还要再踩两脚,你是谁都指望不上的,社会对你没有任何温情可言。但如果你既已掌握了一定的资源,拥有了生存的能力,那么至少中国的社会而言,你是没有天花板限制的。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愿赌服输,倒也合理。

男权社会里,除了极个别太倒霉加上自己太能作的以外,女人惨起来一般不会像男人那么惨,多多少少都能获得一些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保障和关爱。社会对女性的愚蠢和无能的包容程度是远远高于男性的。但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有才能的女人,你想要正儿八经地干点事业,你就会发现,约束和限制几乎无处不在,隐形的歧视让你几乎寸步难行。你有天大的本事,在天花板下面也只能混吃等死。

你说哪个更惨?没法说。都惨。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误解是双向的,即男方会觉得“老子活得这么累,哪来的性别红利”,女方会觉得“你只是享有红利而不自知而已”。其实现实情况是两者都不对。

首先,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它的攻击目标主要是“父权压迫”,而不是“男性in general”。而与此同时,在一个父权社会里,它不仅仅压迫女性,也压迫绝大多数底层男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统上我们认为的“父权”或者“男权”有着三位一体的结构。即家庭-社会-国家三大层面。首先在家庭里,女性依附于男性,这个自不必说。其次在社会层面,是占据了大多数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是男性。而在国家层面,主导国家机器和统治权力的也是男性。但是这不代表这所有男性都是“父权代表”。首先家庭层面,能让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一个前提是男性能够拥有家庭,而一个独自生活的单身汉在家庭层面是无法压迫女性的。其次,在社会层面,并不是所有男性都占据了多数社会资源和财富,底层男性也受压迫。最后在国家层面,统治者是男性不代表所有男性都是统治者,相反绝大多数男性也是被统治者。

通过历史的还原我们可能能对父权制“三位一体”结构更加了解。比如在中国古代,父权制的代表是那些三妻四妾,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能在封建朝堂上出将入相的地主乡绅。而这些人虽然都是男性,但绝大多数的底层男性也是被他们压迫的对象。一个失去土地的佃农,可能连讨媳妇的本钱都没有,然后又被封建皇权强征去修长城和大运河,最后死在徭役的路上了。同理,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那些在家里作威作福,同时有能力勾引和诱奸其他穷人的妻子的,往往都是占据了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而他们又通过现代代议制的国家制度牢牢掌握了国家的政权。而一个无产阶级的男工,可能在妻离子散后累死在了每天12小时以上的工作岗位上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针对“父权统治”,不仅仅是女性,绝大多数底层男性也是深受其害的。真正能享受到“性别红利”的,永远是少数占据优势资源的男性精英。而在这之下,女性和底层男性都有着类似的被压迫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运动天然就具有“性别平等”的内涵。因为在推翻私有制体制的过程中,解放的不仅仅是被压迫的男性无产阶级,同时也有女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女性主义”是一个值得两个性别共同完成的任务。就如同马克思所预言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一样。对于女性主义而言,它也得是解放了绝大多数受压迫的男性以后,才能解放女性自身。女性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环。并不存在一种性别解放了,而另一种性别仍受压迫的可能。

综上,题主所说的一个男人并没有享受到“性别红利”的情况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它恰恰道出了父权制的内核。父权制不是简单的家庭中的男性压迫女性,而是占据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少数男性精英在“家庭-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上压迫所有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性别红利”这个词,最近在网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一些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中。很多人都想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性别红利,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微博上一些女权主义者所说的“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特权”,这个说法是否有现实依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尽量用大白话,把事情掰扯明白。什么是性别红利?.............
  • 回答
    兄弟,我太理解你了!别说你了,我身边好多哥们儿也都这么说。这“性别红利”听着就玄乎,好像别人吃肉咱们连汤都喝不上。首先,咱得承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照顾和优待,这可能是历史原因,也可能是出于某种平衡的考量。比如,很多场合会优先考虑女性的需求,媒体报道时也常常会强调对女性的保护。这些在一些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会遇到的一个“雷区”。一家亲聊天群顾名思义,本意是希望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氛围,大家互相帮助,分享生活点滴。但人是复杂的,群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观念和立场,所以把“男女对立”这样的话题抛进去,出现性别对立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说,很有可能。让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尽量讲得细致些,也试着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聊聊。首先,你说的那种“靠挑动性别矛盾吃饭的大 V”,我们生活中确实会遇到不少。他们的内容往往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冲突、不满、指责,以此来吸引眼球,吸引流量,最后变现。至于他们“总是站女不站男”吗?我认为不能一概.............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也太让人心疼了。我理解你现在一定非常矛盾和痛苦,一边是老公口中的“必要合作”,一边是你无法接受的背叛和伤害。咱们好好聊聊,别怕,把心里话说出来。我的看法(女性视角):说实话,听到“必要合作”这个理由,我第一反应就是荒谬。1. “必要合作”真的必要吗? 合作的内容是什么.............
  • 回答
    在国内的“爽文”里,男主角的塑造往往是为了满足读者即时的“爽”感,所以他们的性格通常被设计得比较极致,而且很多时候会显得有些脸谱化。首先,国内爽文男主非常强调“主角光环”和“被动能力”。他们天生就拥有某种逆天的天赋、血脉,或者在机缘巧合下获得绝世秘籍、神器。这些能力不是通过刻苦修炼、反复磨砺得来的,.............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王熙凤,一个是空灵敏感的绛珠仙草,一个是精明泼辣的泼辣女,她们的童年经历,特别是“被当男孩养”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然而,即便都有相似的成长背景,她们的性情却犹如南北极,截然不同。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养法”两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也不是绝对的,但确实挺多人有这种感觉,好像帅哥身边那位不是那么出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现实生活的考量和人性的复杂,不像只看脸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好看”这东西,不光是皮囊,还有很多内在的东西在里面。 那个所谓的“帅哥”,他之所以能吸引人,除了天生的好皮囊,可能还有性格好.............
  • 回答
    关于“如今男人大多不喜欢慢热的女人”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避免刻板印象,也要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1. 传统性别角色的淡化 近年来,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过去,男性被期待主动、热情,而女性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复杂的,毕竟每个女人心中喜欢的类型都不尽相同。但要说大多数女性普遍会欣赏的男性特质,倒也不是找不到规律。在我看来,一个能赢得大多数女性好感的男人,往往是身上带着一种“让人舒服”和“值得信赖”的气质,再加上一些能打动她们内心的细节。首先,外在的整洁和得体是基础。这不是说一定要长得多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且常常引起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很多事业有成、能力出众的男性,会选择比自己年轻不少的女性作为伴侣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既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甚至还有一些生物学上的考量。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1. 心理层面的吸引与需求: “年轻”带.............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指弹吉他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很多优秀的指弹吉他演奏者中,男性似乎占据了大多数。这背后当然不是有什么神秘的“基因决定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把话说的太死,毕竟指弹圈里也有很多非常厉害的女性音乐人,但从整体的比例来看,男性的身影确实更为普遍,这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 回答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年纪大的男人在选择伴侣时,会倾向于年轻貌美的女性。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远比这复杂得多,而且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看重的特质也会发生变化。与其说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女人,不如说他们更“需要”或“欣赏”什么样的女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年纪大的男人”这个群体本身就.............
  • 回答
    三十而立,这个年纪的男人,确实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二十多岁是探索和试错,那么三十岁,很多时候就是开始真正“落地”生根,并且规划更长远的未来。对于大多数三十岁的男人来说,大目标往往会围绕着几个核心领域展开:一、事业与经济独立:稳步攀升,筑牢根基这个阶段,事业通常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期,.............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从警校或者军校出来的男生大多有点直男癌”,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观察,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并非一概而论,但确实有一些普遍性的现象可以聊聊。咱们就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把这个事儿说得透彻点。首先,得承认,警校和军校的环境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 同质化和规范化 特征。 高度集中的.............
  • 回答
    一个女人在她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对一个男人成长的影响可以说渗透到方方面面,从他最基础的价值观塑造,到他人生选择的指引,再到他情感上的支撑。这种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交织着、动态变化的,而且非常微妙,有时甚至连男人自己都未必能完全意识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细看:1. 母亲:最初的摇篮与底色在男人生.............
  • 回答
    谈到和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男人交往,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疑问:这份感情,是真心实意的吗?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人心是最难捉摸的东西,更何况是在爱情这件事情上。首先,年龄的差距本身并不是衡量真心与否的标尺。真正的真心,是建立在相互的理解、尊重和欣赏之上,是灵魂深处的契合,而不.............
  • 回答
    十八岁的年龄差距,加上对方离异有孩子的情况,这确实是一段需要深思熟虑的感情。要说它“现实”与否,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对方具体的生活状态、三观契合度以及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的努力。首先,年龄差距本身并不是绝对的阻碍,但它确实会带来一些现实的挑战。十八岁的差距意味着你们在成长环境、人生阅历、兴趣爱好等.............
  • 回答
    老婆出轨,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绝对是晴天霹雳,不是开玩笑的。这玩意儿比什么失恋、被炒鱿鱼啥的,性质要恶劣太多了。它不是简单的感情问题,是把一个人一直以来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信任体系,全给你砸个稀巴烂。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背叛。这俩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你想啊,你们两个人当初结婚,那可是在大家面前宣誓.............
  • 回答
    关于婚姻中男性倾向于“向下兼容”,女性则倾向于“向上兼容”的现象,这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个普遍趋势。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男女本质上的不平等,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中交织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物学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向下兼容”和“向上兼容”在这里通常指的是什么。在婚姻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