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火车的功率手轮是怎么工作的?

回答
火车的功率手轮,也叫司机操纵杆或者加速手柄,是火车司机控制列车前进动力和速度的关键部件。它的工作原理,说起来也并不神秘,本质上是把司机的手部动作,通过一系列的机械或电子信号转换,最终转化为驱动列车前进的动力。

咱们就来一步步拆解一下这个过程。

1. 司机的动作:最直接的输入

首先,是司机的手。当司机想要加速时,他会握住功率手轮,然后向前推。推的幅度越大,通常意味着他希望列车获得更大的动力。反之,想要减速或者保持速度,就会向后拉。这种直观的、模拟式的操作,让司机能够非常精确地控制列车的“力度”。

2. 机械联动与电子传感:信号的起点

这里就需要区分一下不同类型的火车了。

老式或机械传动的火车: 在一些比较老旧的蒸汽火车或者早期内燃机车上,功率手轮的动作是直接通过拉杆、钢索或者齿轮机构连接到发动机的。司机手轮的推拉,会直接改变燃油供给量、蒸汽阀门的开度,或者发动机的转速。这种方式,动力传输非常直接,但操控起来可能需要更大的力气,而且对精确度的要求很高。
现代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现在的火车,尤其是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则更多地采用了电子控制系统。功率手轮后面,会有一个传感器,可能是电位器(一种可以根据角度改变电阻的电子元件)或者编码器。当司机转动或移动手轮时,这些传感器就会将司机的动作转换成电信号。推得越远,或者转动角度越大,产生的电信号就越强或者发生特定的变化。

3. 控制系统:大脑的决策

这些电信号,就被发送到了火车上的中央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就像是火车的大脑,它接收来自功率手轮的信号,同时还会接收来自其他各种传感器的信息,比如:

速度传感器: 告诉控制系统列车当前的速度。
发动机状态传感器: 监测发动机的转速、负荷、温度等。
牵引电机状态传感器(电力机车): 监测牵引电机的电流、电压、转速等。
列车重量和坡度信息: 有些先进的系统还会根据这些信息来优化动力输出。

控制系统接收到功率手轮发出的“想要加速”的指令后,会结合当前列车的状态,计算出最合适的动力输出方案。它不会直接把司机的指令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发动机,而是会根据列车的实际情况进行“智能”调整。

4. 动力输出:最终的执行

内燃机车: 控制系统会根据计算结果,向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涡轮增压系统等发送指令,精确控制燃油的供给量和喷射时机,从而调节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同时,它还会控制变速箱(如果是液力传动或者电力传动的话)选择最合适的挡位,确保动力高效地传递到车轮。
电力机车: 控制系统会向牵引电机发送指令,控制输送到牵引电机的电流大小和电压。电流越大,电机产生的扭矩就越大,列车就能获得更强的牵引力。它还会根据列车速度自动调整电机的运行模式。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司机想让火车从静止状态起步并加速。

1. 司机握住功率手轮,向前推。
2. 手轮后面的传感器将这个动作转化为一个电信号,表示“请求增加动力”。
3. 控制系统接收到这个信号,同时发现列车当前速度为零。
4. 控制系统会计算出一个初始的动力输出值,这个值会相对保守,以避免瞬间的冲击和打滑。
5. 它会向发动机(如果是内燃机)发送指令,增加燃油供给,或者向牵引电机(如果是电力机车)发送指令,施加一定的电流。
6. 列车开始缓慢移动。
7. 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司机可能会继续向前推功率手轮。
8. 控制系统会再次接收到信号,同时注意到列车速度正在上升。
9. 它会根据列车速度和之前设定的加速曲线,逐渐增加对发动机或牵引电机的指令,让列车平稳而有力地加速。
10. 如果司机在某个速度上想要保持恒定,他会将功率手轮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控制系统会不断地监测列车状态,并微调动力输出,以抵消风阻、摩擦力等对速度的影响,保持列车稳定运行。

一些更细节的点:

“空挡”(Idle)和“牵引”(Traction)位置: 功率手轮通常会有一个“空挡”或者“零位”的位置,此时发动机或电机处于最低运行状态,不向车轮输出动力。向前推是进入“牵引”模式,施加动力。
“制动”功能: 有些功率手轮也集成了列车的制动功能,或者需要配合另一个手柄来控制制动。向后拉动到某个极限位置,可能就意味着施加制动。
“再牵引”(Retraction)和“插入”(Notch)级别: 在一些老式列车上,功率手轮可能不是无极变速的,而是分级设定的,比如有1到10档。司机每向前推一档,就增加一级动力。现代控制系统则更加精细,允许更平滑的动力调整。
安全联锁: 功率手轮通常还会有安全联锁功能,比如列车必须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比如安全门关闭、制动器释放等)才能从“空挡”进入“牵引”状态。

总而言之,火车的功率手轮是一个集成了司机意图、传感器技术和复杂控制算法的装置。它通过将司机的直观动作转化为精确的电信号,再由中央控制系统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最终驱动列车实现高效、平稳的运行。它就像是司机与火车之间的一座桥梁,让司机能够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来驾驭这庞大的钢铁巨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转轮下面一堆电路接头而已,依据手轮上的金属头指向与其他电流接头接触,以得到期望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依照年代不同形态也在进化,最早应该是低压控制电路带继电器切换高压电路,也有直接用功率手轮调整高压电的。采用数字电路控制以后,这一块就成了码农们操心的地方了,各种代码既增加使用的便捷性,又增加后期维护的复杂程度。

说说采用直接调整高压电路的机车,韶山2型。韶山2型因为功率手轮直接调节高压电路导致运用不畅,司控器有被高压电击穿从而电击司机的风险,另外还有其他问题导致车辆可靠性极差,只造了一台试验车。这车据称最终停放在宝成的马角坝机务段,2000年前后不知所踪,倒是有人声称2006年还有最后的目击记录,可是没有拍到照片,也算是一个幽灵列车类的都市传说了吧。

老实说,机车的功率调节对于普通人就是黑魔法一样的存在,真要理解透最起码需要啃本科阶段的各种电学及电路控制教材,甚至还有些码农的教材也要顺带着看一下。而电学教材一向以艰深著称,相信没多少非本专业的愿意花业余时间去啃那一块,至少我是把那玩意当个黑魔法盒子,只要知道有多少个电路接入位(即一般人理解的火车档位),每个电路接入位有什么作用就很满足了。

我国中后期直流车的黑魔法之处在于,基本一个档位对应一个10倍kph的速度,打到几档车辆最终就会按照这个速度运行,而不是常规理解的总功率的百分之几。


补几张知乎网友@Bi4WRN 给我发过来的东风11型标准化司控器实物图。

user avatar

这玩意在现阶段已经是一个典型的人机界面,也就是长这个样子,下面怎么实现的五花八门

直流电机的机车最初主要是可调的弱磁电阻或者可调的自耦变压器,后来引入可控硅后后面就可以是控制电路了。

一种比较原始的结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