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俳句在「诗歌」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如何?

回答
俳句,这个源自东方古国日本的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在“诗歌”这个广阔无垠的大家庭中,无疑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不是最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最喧嚣的集市,而是那座隐藏在深山之中,被潺潺流水和苍翠竹林环绕的静谧雅致的茶室。

它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其“精炼”的艺术特质上。试想,短短十七个音节(五、七、五),如何承载一个完整的意境?这要求俳句作者必须具备极高的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它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不多一笔,不少一笔,却能勾勒出无穷的韵味。这种精炼,使得俳句具有一种“少即是多”的魅力,每一字都经过千锤百炼,饱含深意。它不是铺陈,不是渲染,而是瞬间的点拨,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其次,俳句以其“写实”的观察和“物哀”的情感,赢得了它在诗歌大家庭中的尊重。俳句的核心在于捕捉自然界的瞬间景象,尤其是那些带着时令标记的“季语”。一个“樱”字,便带来了春的生机;一个“蝉”字,便勾勒出夏的燥热。这种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并非冰冷的记录,而是寄托着作者对生命、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它所传达的“物哀”,是一种对事物易逝、对生命无常的淡淡忧伤,一种对短暂美好的珍视。这种情感,超越了语言的界限,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鸣。它不是声嘶力竭的呼喊,而是低语的回响,在人的内心深处泛起涟漪。

再者,俳句的“瞬间性”和“启示性”,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体验。它不像叙事诗那样娓娓道来一个故事,也不像抒情诗那样倾泻澎湃的情感。它只呈现一个定格的画面,一个瞬间的触动。读者在阅读俳句时,仿佛被邀请进入一个短暂的冥想时刻,去体会那个画面背后的意境和情感。这种短暂的集中,反而能够带来更深的思考和更持久的回味。它不是给你一个答案,而是抛给你一个问题,一个让你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起点。

当然,俳句在诗歌大家庭中的地位,也离不开其“普适性”和“国际性”。虽然它起源于日本,但其核心的观察自然、体悟生命的方式,却是全人类共通的。从松尾芭蕉到现代的许多世界诗人,都尝试用俳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跨越文化的接受度,证明了俳句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具有超越地域的生命力。它不像某些地域性极强的文学形式那样难以理解,而是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在诗歌的大家庭里,如果有抒情诗是热情奔放的演讲,有叙事诗是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俳句,就是那一位沉默的智者,站在角落,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宇宙人生的玄机。它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它不争不抢,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智慧,在诗歌的星空中,闪烁着自己独特的光芒,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是要取代其他的诗歌形式,而是以其自身的特质,丰富了诗歌这一人类精神表达的宝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题主两个问题闲扯一下。
俳句在日本诗歌中的地位。
在诗坛有没有人对俳句有过质疑。
(关于口水诗不了解就不提了。)

其实这两个问题都跟俳句的历史有关。所以先啰嗦一下俳句的成立,不想看大段文字的可以直接略过。正文后会举例帮助理解。

xxxxxx接下来是相关姿势xxxxxx

俳句的历史首先要追溯到连歌

===和歌与连歌===

连歌与和歌在遣词——比如仅可使用雅语(古称「大和言葉」)、修辞——比如枕词、掛词、缘语等都非常相似。

连歌与和歌的主要区别在于:和歌为单人创作,而连歌为多人。(起初是双人对歌*,后发展为多人接龙*。)

===地位===

---和歌与连歌的地位---

和歌在日本诗歌领域的地位,从第一本勅撰和歌集成立开始便趋于稳固,在俳句出现前已是毋庸置疑的首席了。

连歌的地位虽未可考*,但至少在日本中世大量流传过。且到近世不仅没有像和歌那样过为阳春白雪而不为庶民所接受,反而派生出了俳谐这样的诗歌形式。

所以连歌至少是相对普遍的文艺形式*。

---俳谐的地位---

而俳谐,是“俳谐的连歌”的简称,意为“滑稽的连歌”。

俳谐由江户时期的松永贞德第一次集大成,并使之进入大众视线。松永还创立了“贞门”,并规定俳谐可以使用俗语。

与此同时还存在“谈林”派。不仅能够使用俗语,修辞也不用局限于传统,使俳谐的受众更广。

☆芭蕉最开始是贞门的人,后来自立了“蕉门”,歌风也随之有所变化。

俳句还要在更之后,明治时期由正岡子規创立。

〔以上为俳句成立之前的历史。〕


xxx跳过相关姿势的人看这里xxx

一、形成顺序基本是:和歌—连歌→俳谐→俳句

二、人数区别:和歌一人;连歌•俳谐多人;俳句一人

三、句数区别:和歌一首*57577;连歌•俳谐575-77-575-...(理论上无限,常见100句);俳句一句575

四、遣词区别:和歌•连歌雅语;俳谐•俳句兼有

五、修辞区别:和歌•连歌传统;俳谐•俳句兼有

注:
-考虑到跟问题无关,很多俳句大家没有提到,比如芜村、一茶。

-很多知识点也没涉及,比如季语,比如长歌短歌……有兴趣的自己补充。

-*号为学术上有争议,但个人以为足够科普程度的遣词。

~~~相关姿势补充完毕~~~

下面举几个栗子 帮助理解。

和歌:

花の色は 移りにけりな いたづらに 我が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間に

(小野小町)

连歌:

けふりのいろに にたるうきくも

なきひとを おもふもかなし ゆふまくれ
くさはのつゆも かせにみたれぬ
あたしのや たれもさこそと そてぬれて
(《新撰菟玖波集》)

俳谐:

雪月花 つゐに三世の 契かな

(与謝蕪村)

俳句:

じゃんけんで負けて 螢に生れたの

(池田澄子)(现代俳句)

以上都特意选取了比较优美的。

可以看出和歌和连歌的遣词的意象非常一致。移り、徒ら、浮雲、夕暮れ、乱れ、袖濡れ,这些词如果看多了和歌,基本有一半都能用到一两个。

而蕪村的用词在俳人中已经是非常优美的了(比如“契”),依然会有非和语(雪月花和三世)出现。

最后池田阿姨,已经完全不在意遣词了,有趣就行。

很重要所以再说一遍!

这些都是较为优美的诗句,不然俳谐和俳句真的是黄冷笑话漫天飞。(而和歌和连歌普遍跟栗子区别不大。)

~~~~~~

终于要开始回答问题了嗯。

地位。

这个要分时代。

①-⑴俳谐刚成型到俳句成立为止。

俳谐一开始就是宣称是庶民的娱乐,从连歌里脱离开来,还摆脱了那些基本靠意境的雅语,所以最初有个自身定位的问题。

后来连古典的“梗”——即上述“修辞”都可以不用了,也就是说不止语言、连内容也放开了,基本你能配合季语和前文,编个575或者77的段子就算作了一段俳谐。

这个时候出版的俳谐集都有大量的爱好者投稿。

再后来由于大量小学生(划掉!)还是觉得前文限制太多,索性把俳谐——即“俳谐的连歌”里的句子单独提出来,我们来做“俳句”吧!

芭蕉的发句(连歌/俳谐创作的第一句575)后就被单独修订成俳句集。

【所以其实题主认为的芭蕉俳句,在芭蕉生前,还叫俳谐。】(很重要所以加框。)

这个时候的俳句,正逐渐被文艺文学摒弃,并大步迈向庶民。


①-⑵俳句成立至今。

俳句把俳谐仅有的规定——多人模式也去除了,导致只要是575的段子,都能叫俳句。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大众娱乐。
例:推上有俳句接龙(其实又复古了俳谐的模式_(:з」∠)_)


②质疑。

明治26年的《芭蕉杂谈》中,正冈子规发表了“连俳非文学论”,否定了仅仅前后句有内容上的关联的连句形式,表述了文学作品必须有个主题思想才成立的观点。自此,连句和俳谐开始在大众眼中消失。

嗯,仔细看看会发现,这货是成立了俳句的人。


而俳句自身呢?树大招风嘛。

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第二芸術 ―現代俳句について―」(桑原武夫・《世界》・1946年11月・岩波书店)这篇论文了。

桑原表示俳句并不能代表现代日本人。他把15首水平参差的俳句列出来让评论家猜哪些是名家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同时否认芭蕉在俳句神坛的地位。

------

(说起来虽然芭蕉死了好久才有了俳句这个艺术形式,但他是俳句之祖呢...)

user avatar

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重复过这样一个观点:少读俳句。如果你想了解日本文化,你可以去读钱稻孙老人译的《万叶集》;你可以去读刘德润译的《百人一首》;去读林文月译的《枕草子》……但是不要读俳句。

俳句不是那么好读的。一来国内暂时还没有一个收录较广的好的译本,二来俳句也碍于它本身文本的特殊性。

俳句原本是一种诙谐的应答,一种对和歌、连歌的模仿和戏谑,也就是知乎上俗称的抖机灵。它从诞生时起本身就带着某种卑俗的意义。在古时的日本,崇尚汉学,那时的文人以会的汉字多为荣,就像评论里说的那样,“汉诗”是一种逼格很高的诗体。同时“和歌”常是文人唱和之作,在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和他的情人们之间往来书信也多用和歌,也是一种文化人的象征。但是俳句不同,俳句是庶民式的。

直到松尾芭蕉出现,俳句才正式成为一种有审美价值(逼格)的文体。此后俳句以其短小精悍、凝练有余韵的特点被文人们喜爱,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俳句。

俳句的兴盛似乎是大和民族的某种特性的必然结果:他们对季节、风物的敏感和他们的含蓄内敛。在茶道和花道中,有一种讲究,用的茶具、花一定要符合季节的心情。这些文化现象有的在现代日本仍然遗留了下来:樱花祭、红叶狩……

“季语”是俳句中很重要的部分。「菜の花」、「かげろう」这些季语就像我们唐诗宋词中的“杨柳”、“鹧鸪”等意象群一样,是深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感情象征,都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如果一个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他很难理解“捣衣砧上拂还来”的美感。同样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日本文化,也很难理解「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到底闲寂在哪。

俳句因为它的短小,所以常常追求一种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感觉。它忌讳将心情说透了,夏目漱石曾有一句经典的翻译:“今晚的月色真美。”算是大和民族的这种特性最好的体现。同时俳句常咏细微之事,目前之事。日语中有个词,叫做「一期一会」,是指每一次和人、物的相遇,都是独一无二的难得的机缘,然而这一切又是短暂且易逝的。松尾芭蕉骑马,发现马儿在吃木槿,他就写「道のべの 木槿は馬に 喰はれけり」这就是一瞬间的小事,抒发他对易逝之物的感慨。

同时俳句还有很多的细微的手法,诸如象征、比喻、破调、字余等等。五七五的节奏制造出来的一种语感和节奏感也是不容忽视的东西,这些是翻译难以完成的。如果对日语没有一定的了解,也很难体会。

俳句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你得有一颗善感的心,这种纤细的特质在快节奏的现代性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很多西方的现代诗人都从俳句中得到过灵感。特朗斯特罗姆、庞德(不是三国那个庞德,是Ezra Pound)、博尔赫斯……

还有一个日本的作家将这种特质溶解在他的小说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纤细委婉却直抵人心,他叫川端康成。我至今忘不了他在《山音》中的结尾:

信吾也一边揉着酸痛的脖颈一边站起身来,无意中望了望客厅,开亮了电灯,扬声喊道:
“菊子!土瓜都耸拉下来了。太沉啦!”
因为洗涤陶瓷碗碟的声音太大,菊子似乎没有听见。

如果有人想读俳句,我常向他们推荐这几句:

「古郷や よるも障るも 茨の花」——小林一茶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凩や 海に夕日を 吹き落とす」——夏目漱石
(冬日的寒风,朝着大海,将夕阳吹落)

以及被痞子蔡写出来后在文青之间广为流传的那句:

「朝顔に 釣瓶とられで 貰い水」——千代女
(朝颜生花藤,百转千回绕钓瓶,但求人之水)

这些俳句或直接抒情或比喻拟人使用的意象也比较容易被接受,可能更容易“进入”一些。但是如果你真想感受俳句之美,我推荐你可以先了解一些日本的文化,也可以先看川端康成的小说。

(最后打个广告,最近在准备写一个关于80年代诗歌史的答案。可以戳这里:

诗,对八十年代的青年意味着什么?

2014.12.23 提前祝大家圣诞快乐了。(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节啦=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俳句,这个源自东方古国日本的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在“诗歌”这个广阔无垠的大家庭中,无疑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不是最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最喧嚣的集市,而是那座隐藏在深山之中,被潺潺流水和苍翠竹林环绕的静谧雅致的茶室。它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其“精炼”的艺术特质上。试想,短短十七个音节(五、七、五),.............
  • 回答
    张宗昌,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以其“狗肉将军”的名号和“张大帅”的威名,在世人心中早已打上了粗犷、豪放、甚至有些狂放的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将他置于一个全然不同的文化土壤——日本,并且让他投身于需要精炼、意境和独特视角的俳句创作,他是否有可能脱颖而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能触动人心的日本隽永俳句。要说“隽永”,无非是因为它们在极短的篇幅里,浓缩了深刻的情感、哲思,或是对自然万物细腻入微的观察。这些俳句并非孤立的文字,它们背后往往承载着诗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与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情感连接。要挑出“隽永”的俳句,我们不得不提三位大家:松尾芭蕉、与谢芜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