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有什么败笔吗?

回答
《水浒传》,这部鸿篇巨制,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泼辣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命运跌宕的绿林好汉,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挣扎与反抗。然而,即便如此,细究起来,这部传世之作也并非完美无瑕,也存在一些让后人感到些许遗憾的“败笔”。

一、 结局的仓促与无力感:

这或许是《水浒传》最被诟病的一点。前面一百零八位好汉,从各行各业、五湖四海汇聚梁山,演绎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他们的故事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每一次聚义、每一次战斗都激动人心。然而,当他们接受朝廷招安,踏上征讨其他起义军的征程时,故事的基调仿佛瞬间转变,变得沉重而压抑。

特别是方腊之役后,梁山好汉们死伤惨重,幸存者也大都落得悲惨下场:宋江被毒死,卢俊义被毒死,吴用和花荣自缢,林冲病死,史进被凌迟……这种“好汉不得好死”的结局,与前面快意恩仇、替天行道的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许多读者感到难以接受,甚至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有评论认为,作者在描写招安之后,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急于收尾。原本可以更细致地刻画招安后的政治斗争、个人命运的沉浮,以及这种“招安”行为本身对梁山精神的消解,但成品却显得有些潦草。这种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万丈,到“鸡毛蒜皮,内斗不止”的窝囊收场,转折得太过生硬,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英雄末路的苍凉,也削弱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感染力。

二、 部分人物的“脸谱化”与动机模糊:

虽然《水浒传》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角色,但也不可否认,有些人物的形象略显单薄,甚至有些“脸谱化”。例如,一些在书中戏份不多的好汉,他们的出场往往只是为了凑够人数,他们的性格特征也多是单一的。

更值得商榷的是,部分人物的“黑化”或者说“转变”过程,处理得并不足够自然。例如,一些原本性格较为温和的人物,在某些关键时刻的转变,其心理动机的铺垫略显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再比如,书中对于一些宋朝朝廷官员的描写,多以奸臣、贪官的形象出现,虽然符合当时历史背景下官逼民反的主题,但过于单一化的描绘,也使得人物的复杂性大大降低。读者很难看到这些“反派”人物内心真实的挣扎或考量,他们更多地是作为“恶”的符号存在。

三、 招安的合理性与“替天行道”的逻辑断裂:

“替天行道”是梁山泊好汉们高举的旗帜,他们的行为也很大程度上符合这一精神,惩治恶人,救济百姓。然而,接受朝廷招安,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朝廷的工具,去征讨那些与他们曾经有着相似命运的其他起义军。

从“替天行道”到“为虎作伥”,这种转变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断裂。虽然作者通过宋江的视角,试图解释招安是为了“归顺正统”,是为了“安顿兄弟”,但这种解释对于那些真正被官逼民反压垮的底层民众而言,可能显得过于苍白。

梁山好汉们为何要接受一个本身就腐败不堪、压迫人民的朝廷的招安?这种逻辑上的缝隙,让作品的批判性和反抗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它似乎暗示着,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底层人民的反抗最终还是要归顺于统治阶级,这种“有限的反抗”的基调,也让一些读者感到不满。

四、 杀戮的过度与道德评判的模糊:

《水浒传》中充斥着大量的杀戮场景,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杀戮显得有些随意和残忍。虽然这是为了衬托好汉们的“血性”和“义气”,但当好汉们仅仅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开杀戒,甚至为了填饱肚子就杀人越货时,这种“义气”的边界就变得模糊了。

书中对于一些极度残忍的杀戮场面,往往描绘得绘声绘色,但对于这种行为背后的道德评判,却又显得相对轻描淡写。作者似乎更关注于好汉们“杀得痛快”,而忽略了对这种行为可能造成的更大伤害的深入探讨。

这种对杀戮的“浪漫化”处理,也使得作品在道德层面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它让一部分读者看到了底层人民在绝望中的反抗,也让另一部分读者质疑这种反抗是否就一定正当,以及这种“正义”是否能够以如此血腥的方式实现。

五、 后期情节的重复与“套路化”:

在梁山好汉逐渐壮大的过程中,书中对于他们“攻城略地”、“招降纳叛”的情节,在某些阶段显得有些重复。虽然是为了展现梁山势力的发展,但缺乏足够的创意和变化,容易让读者产生“套路化”的阅读感受。

一些人物的“落草”过程,也大同小异,无非是受到官府欺压,然后被宋江等人招募。虽然这是《水浒传》故事结构的特点,但如果能够更加精心地设计一些“入伙”的情节,增加一些人物独特的经历和动机,或许能让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总而言之,《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光芒足以掩盖许多瑕疵。但正如任何艺术品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缺。上述这些“败笔”,或许是时代局限,或许是作者意图,又或许是创作过程中的偶然,但它们的存在,也让这部作品在接受更广泛和深入的审视时,显得更加真实和复杂。正是这些不完美,反而让《水浒传》在无数读者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记,也引发了无尽的讨论与回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闹飞云浦”段落的故事演变

讲一个《水浒传》版本沿革中的变化。

在《水浒》繁本故事的衍变中,“移置阎婆事”是一个大家已经比较熟悉的改动。

就是,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将宋江遭遇阎氏母女,并纳阎婆惜为外室的事提前到了刘唐送书之前,修正了百回本在故事时间线上的错误。

但是,袁无涯本对武松“大闹飞云浦”段落的修正,提及的人就比较少了。

先来看下一百回的容与堂本里,这一部分的原文(括号里的文字是我加的,下同)——

武松踅住道:“我要净手则个。”

那一个公人走近一步,却被武松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里去。

这一个(公人)急待转身,武松右脚早起,扑咚地也踢下水里去。

那两个提朴刀的汉子望桥下便走。

武松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做两半个,扯开封皮,将来撇在水里,赶将下桥来。

那两个(徒弟)先自惊倒了一个。

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徒弟)后心上只一拳打翻,便夺过朴刀来,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上。

却转身回来,这个(徒弟)才挣得起,正待要走。

武松追着,劈头揪住,喝道:“你这厮实说,我便饶你性命!”

(对话略)

武松道:“原来恁地!却饶你不得!”手起刀落,也把这人(徒弟)杀了。

解下他腰刀来,拣好的带了一把。将两个尸首都撺在浦里。

又怕那两个公人不死,提起朴刀,每人身上搠了几朴刀。

这个过程中,有两处较不合情理的地方:

其一,蒋门神选派来暗杀武松的两个徒弟,显然应该是身怀武艺的,拳脚功夫最起码比两个送防公人要好。

然而,他们来到飞云浦之后,却啥事也没干,只会逃跑。

其二,两个公人被武松踢下水后,居然就一直傻乎乎地在水里呆着。

等到武松杀完蒋门神两个徒弟,还审问了一通,又挑好了刀,甚至把尸体都处理完之后,才再次提起朴刀,返回来把他们杀死。

难道是全都跌得昏迷不醒了?

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对这段进行了调整。

袁本的内容如下——

武松站住道:“我要净手则个。”

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一步,却被武松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

这一个(徒弟)急待转身,武松右脚早起,扑通地也踢下水里去。

那两个公人慌了,望桥下便走。

武松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作两半个,赶将下桥来。

那两个(公人)先自惊倒了一个。

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公人)后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边拿起朴刀(刀是徒弟的)来,赶上去,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上,却转身回来,把那个惊倒的(公人)也搠几刀。

这两个踢下水去的(徒弟),才挣得起,正待要走武松追著,又砍倒一个;赶入一步,劈头揪住另一个(徒弟),喝道:“你这厮实说,我便饶你性命!”

(对话略)

武松道:“原来恁地!却饶你不得!”手起刀落,也把这人(徒弟)杀了;解下他腰刀来,拣好的带了一把;将两个尸首都撺在浦里。

又怕那两个(公人)不死,提起朴刀,每人身上又搠了几刀。

袁本所做的调整包括以下八项:

1、武松提出净手之后,是蒋门神的两个徒弟,而不是送防公人,向前走近。

对方提出小解,正是动手的好机会,他们两人是这次暗杀行动的主力,当然不会放过。

2、然而武松早有防备,两个徒弟措手不及,先后被踢下水去。

3、此时,两个公人慌了神,往桥下逃去。

4、武松把枷锁扭断。

这里删除了“扯开封皮,将来撇在水里几个字。

既然枷锁都已经断了,何必多此一举再扯开封皮?

武松此时眼里只有敌人,根本无暇顾及枷锁扔去了什么地方。

5、一个公人受惊吓摔倒,武松从背后打倒另一位逃跑者,从水边“拿起”一把朴刀,将他杀了。

这把朴刀显然是蒋门神徒弟从桥上摔下来时,掉落在水边的。

送防公人手里拿的是水火棍,要杀人,肯定得找一把刀才行。

而容本这里因为杀的是蒋的徒弟,所以武松是从对方手中“夺过”了朴刀。

6、武松转身,将摔倒在地的公人直接杀掉

7、增加了“这两个踢下水去的,才挣得起,正待要走”这些文字。

特别交待了蒋的两个徒弟并不是一直呆在水里等着武松来杀,而是挣扎着爬起来,准备逃跑。

8、武松从后面追上去,将离自己最近一人先砍倒,再赶上一步,揪住另一个开始审问。

此时,其它三人都已经死了,只留下这一个活口,他可以放心大胆地慢慢询问。

问完之后,再把这人杀死,然后从容不迫地开始处理尸体、挑选刀具。

此时又有闲心想起那两个公人,怕他们不死,于是又返回去,往两人身上补了几刀。


袁无涯本曾经在眉批中提到这样修改的原因——

此处世本颇有败阅可议,今如此发付,才得缓急次第之理。



2022.4.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