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语是否应该建立像日语、韩语那样的敬语系统?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汉语是否应该建立一套像日语、韩语那样成熟的敬语系统,这背后牵扯到语言本身的演变、社会文化的需求以及人们对语言的认知。

先看看日韩的敬语系统是怎么回事:

日语和韩语的敬语系统非常发达,而且相当复杂。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您”和“你”的区别,而是体现在:

词汇层面: 有专门的尊敬语词汇和谦让语词汇。比如,日语中“食べる”(吃)有尊敬语“召し上がる”,谦让语“いただく”。韩语中“말하다”(说)有尊敬语“말씀하시다”,谦让语“말씀드리다”。
语法层面: 通过附加特定的敬语词尾或语法结构来表达尊敬。比如,日语的助动词「ます」「なさる」「れる」「られる」,韩语的词尾「ㅂ니다/습니다」「으시」等。
语体层面: 整个说话的语调、用词习惯都会随着对象而调整。对方的社会地位、年龄、亲疏关系等等,都会影响你使用哪种表达方式。

这种系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影响,强调等级秩序、人伦关系,以及注重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通过敬语,人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对长辈、上级、陌生人以及团体内部的尊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结构的稳定。

那么,汉语的情况呢?

汉语当然也有表达尊敬的方式,而且非常丰富,但它不像日韩那样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性的“敬语系统”。

称谓: 我们有“您”、“老师”、“老板”、“先生”、“女士”、“叔叔”、“阿姨”等等。这些称谓本身就带有尊敬的意味。
代词: “您”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虽然不像日语、韩语那样细致,但“您”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区分对等或尊敬的语境。
动词和副词: 有些动词本身就可以带有尊敬的含义,比如“请”、“劳驾”、“麻烦您”。还有些行为的描述方式,比如“拜访”比“去”更显尊敬,“汇报”比“说”更显尊敬。
委婉语和客套话: 汉语非常擅长使用委婉和客套来表达尊敬。比如,“您辛苦了”、“承蒙关照”、“冒昧打扰”等等。这些都是非直接的、但非常有效的尊敬表达。
语气和语调: 和任何语言一样,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对尊敬的表达至关重要。

为什么汉语没有形成日韩那样的“敬语系统”?

这可能有几个原因:

1. 历史发展路径不同: 汉语在漫长的历史中,虽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演变与其他语言存在差异。汉语更倾向于通过词汇、语境和语气的变化来传达微妙的社会关系和尊敬程度。
2. 语言结构特点: 汉语是一种分析语,它的语法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意义。与日韩的黏着语(通过附加词缀来表达语法意义)结构不同,汉语不太适合通过大量词尾变化来构建复杂的敬语系统。
3. 文化适应性: 汉语文化虽然重视尊重,但更强调“内化”于心,而非外化于形到极致。那种通过层层叠加的敬语词汇和语法来刻意区分尊卑,可能与汉语文化中“含蓄”、“意境”的追求不完全契合。
4. 对“您”的认知: 在很多情况下,“您”的使用在中国大陆已经相对普遍,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和与长辈、上级交流时。虽然不像日韩那样细致,但已经承担了一部分区分尊敬的功能。

那么,汉语“应该”建立吗?

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支持建立的观点:

提高表达的清晰度和精确性: 如果有一个系统化的敬语,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更清晰、更不容易出错地表达尊敬,避免因用词不当而造成的尴尬或误解。
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交流: 在与日韩等拥有敬语系统的国家交流时,如果汉语也能提供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更容易建立沟通的桥梁,展现出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重塑社会礼仪: 在一些人看来,当前社会上对长辈、师长、上级的尊重意识有所淡化,建立一套更明确的敬语体系,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重塑新的社会礼仪。
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系统化的敬语能够让汉语在表达社会关系时更加细腻和丰富,增加语言的魅力。

反对建立(或认为不必要)的观点:

破坏语言的自然发展: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自然演变,强行“创造”或“建立”一套体系,可能违背语言发展的规律,显得生硬而不自然。
增加学习难度和使用成本: 一个复杂精密的敬语系统,对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会增加很大的负担。尤其是在日常交流中,过度的拘谨和复杂的用法,反而可能阻碍沟通的效率和亲近感。
汉语本身已有足够表达尊敬的方式: 汉语并非没有表达尊敬的渠道,通过丰富的词汇、委婉语、语气的变化,同样能够达到表达尊敬的目的,并且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过度强调语法层面的敬语,可能忽略了这些更符合汉语特性的表达方式。
文化差异: 强行套用日韩的敬语模式到汉语中,可能无法适应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和人际交往习惯。中国人可能更习惯于通过情谊、默契来表达尊重,而不是过于僵化的语言规则。
“您”的普及: 随着社会发展,“您”的普及以及非敬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社会惯例。强制改变这种惯例,可能面临很大的阻力。

我的个人看法(非AI的强制性输出,而是基于思考的个人观点):

我倾向于认为,汉语不应该刻意去“建立”一套和日韩那样同质化的、严格的敬语系统。

原因在于:

1. 汉语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含蓄性。 我们的尊敬表达更多地融入在词汇选择、语气、情境以及非语言的沟通中。这些“软性”的尊敬方式,反而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中“润物细无声”的待人接物之道。
2. 强制性的系统化,容易弄巧成拙。 如果汉语真的要建立一套和日韩一样复杂的敬语,那么它需要非常精细的规则来指导何时使用何种词汇或语法。一旦规则制定不当,或者在实际运用中过于刻板,很容易显得虚伪、做作,甚至适得其反,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 “您”的广泛使用,已经是一个好的起点。 “您”的存在,以及我们日常交流中对长辈、上级的谦称和敬称(比如“李总”、“王教授”、“陈老师”),已经为表达尊敬打下了基础。与其另起炉灶,不如在此基础上,让人们更自然、更普遍地理解和使用现有的尊敬表达方式。
4. 文化认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如何通过自身的结构和表达习惯来承载和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行套用其他语言的模式,可能会削弱汉语自身的文化辨识度。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与其纠结于是否要“建立”一个系统,不如:

提倡和推广现有的尊敬表达方式。 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意识到并善用“您”、敬称、礼貌用语等。
鼓励在教育中融入礼仪文化。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引导年轻人从小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理解语言中包含的敬意。
保持语言的生命力。 让汉语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需求,自然地演化出更丰富、更得体的尊敬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汉语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我们应该珍视和发展这些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或“建立”一套外来的、可能并不适合它的体系。语言的“好”与“坏”,不在于它是否复杂,而在于它是否能有效地、恰当地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并承载起文化的温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庆祝我破百赞,今天我不去健身房了,我要去披萨店...并且还要点那种芝士边儿的...

-----------------------------------------------

敬语“系统”不是不需要,是没办法。

日语、韩语在语法上是黏着语,而汉语是孤立语。大前提即语法系统不一样,如何又能建立像韩日那样的敬语系统呢?

首先我们来粗略地看看韩语、日语的敬语系统。韩语和日语的敬语系统不完全相等。


1.动词




由于两者都是黏着语,所以在动词的变化上异曲同工。


一般简单动词,都有独特的尊敬的说法,而其他动词,日语稍比韩语复杂,会有通过被动或改为になる的形式表达尊敬,而韩语是原动词尾加시就可以。


2.名词





美化语:日语名词前加お或者ご来体现尊敬。


3.助词

韩语能通过助词的变化表达尊敬,如将는/은变为 께서,에게变为께


4.句尾后缀

韩语能通过句尾后缀体现尊敬程度。

5.称谓 这个不用说了吧,就像你/您这样

所以其实我们发现,1、2、5点汉语是能做到的,分别如用膳、高见、阁下等,且用词远比韩日复杂。

然而系统是指能以一定次序组合的结构,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以表意的汉字为单位,在任何成分上都可以仔细推敲的。

即使汉语的敬语也有如前缀“高-”“贵-”“华-”,没有句子结构上的改变,是很难成为系统的。


最后,就算可以,我们为什么要?

词儿都那么好听了,没系统难道咱们就没礼貌了吗?怕是你了解得太少吧。


不吝拙见,以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望指正。

user avatar

孤立语跟黏着语较什么劲?

孤立语是啥?孤立语就是不需要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作用,所以其所谓的尊敬程度寓于词语本身。像日语,韩语,蒙语之类的黏着语,则需要词形变化,各类助词等来表示语法作用。

另外,要表达“真的敬意”,靠的当然不是语意本身,更多是语境。

user avatar

当代迷惑发言实例。

礼的实质是尊卑秩序的固定仪轨,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互相尊敬。只是体现互相尊敬是用不到那么多“礼仪”的,我倒觉得中国社会这种“礼仪”的化繁为简更能提现人人平等的现代精神。你这引进敬语体系不是公然开历史倒车吗。

而且汉语是孤立语,日语、汉语、蒙古语都属于黏着语,这是两个语言体系,你无法把黏着语的语法引进孤立语里。

user avatar

敬语系统部分反映出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半奴隶制的社会生活实际,日本农民对地主不仅有土地租佃关系,还有各色各样千丝万缕的人身依附。地主对他们上面的领主、大名、藩镇whatever,也是类似的关系,这并不是中国过去几千年习惯的体制,因此无法衍生出来上下分明,主客显著的敬语系统。

老北京话很客气,有一部分类似之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室贵胄大臣富户非常多,下人更多,因此,在语言中留下了卑微的痕迹。

这些都与语言长期演化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user avatar

汉语有完善的系统通过。用词、语法体现对别人的礼貌和尊重,不需要专门的敬语系统来标榜:“看看看,我在尊重你。”谁缺什么就标榜什么。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有没有敬语,主要看这个国家有没有经过彻底的革命。日本和英国就是没革命或者革命不彻底的典型。美国这样从头建立的新国家就没这么多乱七八糟的。

再看看台湾那边的公文怎么写的?要改成他们那样吗?

user avatar

题主先生御提问非常御有趣御座伊马斯,但是按拙见有一个御未考虑尼纳里马苏的问题御座伊马斯—都是方块字御座伊马斯时,拙者觉得西马斯区别西马斯尊敬成分和御礼貌用语会产生西马斯困难。

user avatar

(文末小小更新了一点)

题主的问题的提干和解释应当放在一起读,我照录如下:

汉语是否应该建立像日语、韩语那样的敬语系统?

中国人自夸礼仪之邦,但明明周边邻居日语、韩语,甚至蒙古语都有成系统、渗入语法的敬语,无时无刻不在润物细无声地教导国民,对人要尊敬。可汉语不但没有这种语法,甚至原本有的敬词系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动荡、官僚穷棒子化运动当中被抹消了。为了建立有秩序、有礼貌的社会,汉语是否有必要虚心向日韩语、蒙古语学习,建立深入语法的敬语系统呢?

=======================

答案:是,也不是。

在一个拥有5000年,或者4000年,取决于你对夏朝的态度,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汉语怎么可能没有敬语系统呢?语言是“礼仪”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汉语有着极为悠久的敬语系统。相对于汉语复杂无比,或者灿烂无比,的礼仪系统,日韩的所谓敬语系统就像日月和萤火虫的光芒并列一样,完全没有资格称作“系统”。

“礼仪”是干嘛的呢?周公“制礼作乐”,用来明确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亲、疏、远、近。那么天-朝的敬语系统,当然也是为了周公开创的“礼仪”服务,用来区分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用题主的话来说,就是“建立有秩序、有礼貌的社会”。那么我煌煌天-朝的敬语系统是什么样子的呢?多说无益,让我们愉快地开展举例说明吧。

例如,有一天小明给了你一小罐泡菜,你拿回家给老妈尝了一下。没想到老妈挺喜欢的,跟你说“哎这个泡菜挺好吃的下回碰到的话记得再给我带一罐回来啊”。

就这么个事儿。汉语敬语怎么说?

你发微信给小明:

----“小明同学,你昨天给的泡菜太好吃了呀,我老妈很稀饭,下次还有记得call我哦”

但是,如果你跟小明的地位不同,你发微信的用词当然会有所不同。例如:

----“小明哥,您给的泡菜真好吃,我妈超喜欢,下次还要的话还要麻烦你啊,多谢啦”

----“明总您好,昨天您给的泡菜真是太好吃了,我妈一尝就说特别正宗,还叮嘱我下次再找您要呢?非常非常感谢啊!昨天您交待的事情我已经开始办了,一定全力以赴!”

按照题主的意思,上述几个微信句子都不算敬语。没错,因为我们在新社会嘛。下面,让我们隆重推出旧社会天-朝上-国的敬语(为了阅读方便,已经加了现代标点)。

  1. 假设小明是你的后辈,敬语要这么写:

---- 贤侄见字如晤。昨携来寒葅,老夫人试之,称善。异日如更有,乃可迳来。叔字。

2. 假设小明跟你是同辈,但是年纪比你小,或者资历比你浅,或者官职比你小,或者辈分比你低,或者名气没你大,或者家里没你有钱,敬语要这么写:

---- 贤弟见字如晤。昨携来寒葅,老夫人试之,甚喜称善。异日如更有,万望得赠。某字。

3. 假设小明跟你是同辈,但是年纪比你大,或者资历比你深,或者官职比你大,或者辈分比你高,或者名气比你大,或者家里比你有钱,敬语要这么写:

---- 明兄大鉴。问明兄大安。昨得馈寒葅,老夫人试之,甚喜称善,命余更寻之。余思明兄向来多有照拂,异日如更有,必蒙再赠,感激无尽。愚弟某拜上。

4. 假设小明是你的长辈,或者官职比你大,或者钱比你多,或者混得比你好,总之比你牛x很多。这时候就不好写了,因为找比你“尊”,在你“上”的人要东西本身就不太礼貌。但是呢,古代的“礼”有规定,任何人的母亲在敬语系统里自然提升一级或者几级,因此写敬语就要围绕“母亲”来写:

---- 知县大人钧鉴。问大人安!昨蒙大人赐寒葅一,既喜且惭。不敢自专,即奉家慈。家慈甚爱之,即命后学,异日可再寻此寒葅。大人恩遇,日日思之。后学末进某某某(要写全名)顿首百拜。

说明:到这个级别的敬语已经非常复杂。根据不同scenario场景,几乎每个词都有对应的用法。用错了轻则被人笑话,重则得罪大领导,几年没法进步。比如“县令”,不同场景需要用知县(其实很少用),大令,正堂,老公祖,老父母,等等。再比如“给”这个动词就不能用了,“馈”和“赠”都显得不够“敬”,这里要用‘赐’。得到这个动作不能用“得”,要用“蒙”。称呼老妈要称“家慈”,不能用“老夫人”。给老妈吃要用“奉”。老妈吩咐要用“命”。其他用词的规矩就不一一列举。

5. 让我们再增加些难度,假设一个部-级干部,随手给了你一罐泡菜。你挺开心地带回家给老妈尝。没想到你老妈是位奇葩妈妈,非逼着你再找大领导要一罐,这时候怎么写?没办法,让我们知难而上,谁让咱天-朝是礼仪之邦呢,当然还有相应的敬语写法:

---- 爵相尊鉴。后学末进某某某(写自己全名)顿首百拜,恭问大人安!昨蒙大人恩赐寒葅一,小子无状,铭感五内,幸何如之!后学蒙赐,即奉归家,以献家慈,并述大人提携照拂之恩,粉身难报!后学少愚,家慈常忧小子顽劣,每每切责。今见大人之赐,慈眉少展,谓大人有古仁人之风,常推食食之,解衣衣之,天下皆闻。嘱小子必移孝作忠,效古人饮水思源,蒙恩图报。更命小子,如大人异日更有赐,当踊跃奔走,驰伏大人门下候教。万望大人不以小子愚钝而弃。后学末进某某某再顿首百拜。

说明:对方地位比你高得多,你的敬语就要写得长,并且要写出感激的细节,要说我拿到泡菜后立马就回家,恭恭敬敬献给老妈。

人家尊长随手赐给你一罐泡菜,你小子贪心不足还想要,本身是不符合“礼”的。但是老妈奇葩,没办法。所以写敬语的时候要编点瞎话,说自己自幼不爱学习、特别贪玩,差点把老妈气死。现在好容易您老人家给的泡菜,老妈吃了开心了一下。老妈说您有汉高祖的范儿(此处用典故),自己吃的东西给让手下吃,自己穿的衣服让给手下穿,让我一定要报答您。那我就厚着脸皮再要一份。再要东西不能直说,而要暗示说以后我一听到您的招呼,会马上飞奔去您家门口,趴在地上等您赏泡菜。

以上5种场景,都有不同的敬语套路,一个比一个难,套路一个比一个复杂。那么,还有更复杂的敬语吗?呵呵,我天-朝5000年文化,啥没有?还有一个场景,那就是皇帝,至高无上的天子,赐了你一罐泡菜。怎么办?

这种场景在古代是个不得了的大事件,不是随便写封敬语信能够打发的。对应这种场景需要写信以外的套路,也叫做“仪”。礼仪之邦嘛,“仪”就是套路的意思。

假设你是个侍卫,某天皇上心情好,随手拿起饭桌(叫御案)上的泡菜,说“小李子,这罐泡菜赏你了,拿回家给你老妈尝尝,呵呵。”

好,礼仪要求你必须这么这么做。你准备好了吗?Ready? Go!

你要先跪下谢恩,然后双手接过泡菜。回家路上你得双手捧着泡菜,用一块黄布盖着泡菜,当然同事会贴心地帮你弄个轿子啥的。回到家,你以为能马上给老妈献宝,让老妈品尝?呵呵,太拿衣服了,大礼的手续才开始呢。

首先,你家得开正门,你得先将盖着黄布的泡菜供在祖宗供桌上,全家人先洗澡,换上最好的名牌衣服,点上最好的香,全家一起向泡菜罐子三叩九拜。叩拜完了可以开吃吗?呵呵,当然不行。请记住我天朝是礼仪之邦,这礼仪才开始呢。

你得先去地方官那里报喜。具体管事的地方官是谁我也没整明白,假设报给最小的里长吧。里长一听,肯定高兴死了,这是天大的荣誉啊!里长必须洗澡换衣服过来先磕头。然后大家商量要摆酒宴庆祝。

假设几天来一通折腾,酒宴终于弄好,请来地方所有的头面人物,将泡菜罐子供在酒宴的最尊贵地方。酒宴开始前,大家当然又是一顿磕头。

磕完头能吃了吗?对不起还不能。这时候要请最尊贵的人,或者是官最大的,或者是年纪最大的,焚香净手,恭恭敬敬打开泡菜罐子,然后一勺一勺分给大家,这叫雨露均沾。泡菜分到谁当然要先跪下来磕个头,再双手捧着碗接着。都分完了,大家才一起谢恩,尝一口。再谢恩,然后酒宴才真正开吃。吃完酒宴,泡菜罐子万万不能随手扔了。得洗干净,在家里做个供桌,供在那儿,逢年过节全家人都得去磕头。那敬语呢?

这种敬语叫做谢表,得请专业人士写,例如进士什么的。这种谢表就远远不是我这个水平能模仿出来的了,必须旁征博引、从古至今,骈四俪六、洋洋洒洒一大本儿。

怎么样?以上的敬语和礼仪是不是显得中国是个“有秩序、有礼貌的社会”?

以上仅仅是我天-朝-上-国敬语系统的皮毛的皮毛,个人感觉中国古代敬语系统秒杀日韩粗陋的敬语一百五十条街。当然对比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个敬语系统,我还是喜欢简简单单发一句微信:

“Tony老大,昨天您给的泡菜太好吃啦,我老妈喜欢的不得了,下次再有要想着小弟呦,谢谢老大,么么哒 :-) ”

写敬语、说敬语,要时刻牢记八个字“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在这个有平等、有温暖的社会。

.===================

我有时候想,如果一个人能活3000年,他还能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吗?如果自己人生的前800年的经历都不记得了,那自己到底跟小时候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自己见到小时候的自己,会把他当作一个陌生人吧?中华文化就碰到这种情况。许许多多的文化现象、文化成就,被时间长河消磨,最后消失在河面以下,连浪花都不见一朵。

西洋声乐,在欧洲百姓当中非常普及。西洋声乐的大师和杰作灿如星河。在中国,声乐艺术是最高雅的文化形式。在我朝文化界的鄙视链里,西洋声乐永远高踞鄙视链最顶端,俯瞰笛子、二胡和唢呐们。然而,一个常见的成语却为我们揭开了另一个世界的一角:

响遏行云。

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列子》说了这么一段故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很简单的师徒相爱相杀的故事。来自薛国的谭同学跟来自秦国的青老师学习唱歌。谭同学想自己创业单干,青同学啥也没说。喝散伙酒的时候青老师放声高歌一曲,声音“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谭同学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赶紧苦苦哀求,说“导师我再也不要求毕业了您把我的博士论文撕了吧”。结果是谭同学一辈子都不提毕业的茬儿,生生给导师打一辈子工。

这段话其实揭示了先秦时代的一个不为我们关注的业态。古人也跟我们现代人一样,也要吃饭,也要工作,也想钱多事少离家近,都是人嘛,古人也不比现代人傻。谭同学跟青老师学唱歌的同时干什么呢?推测是给青老师打工啊。想想赵本山、郭德纲跟他们的徒弟之间的狗血故事就知道了。这么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青老师的饭碗就是现代的商演。压榨徒弟的剩余价值,现代也是这个路子。

谭同学觉得自己有能力拉班子单干了,也许暗中已经接了几个商演合同,在监管部门找好了后台,于是提出毕业要求。青老师不愧为能上《列子·汤问》的人物,社会我青哥,人狠话不多----行不行咱们能耐上说话呗。青老师亮出绝招:男高音C!这意思是“谭同学就算你拿了几个商演合同,我拿这招去砸你的场子,你能接得住不?”谭同学果断认输,表示愿意签无固定期限合同,于是从此师生快乐地工作生活在一起了。

我感兴趣的是秦青老师的绝招: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种描述很眼熟啊,如果你经常锻炼通感修辞的话,你会马上联想到帕瓦罗蒂----这就是男高音C给人的感觉,饱满嘹亮,响遏行云。

假如像我们刚才推测那样,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就有商演,那么西周和东周八百年时间,一定能进化出比肩帕瓦罗蒂的高音C声乐大师,创作出媲美欧洲经典歌剧的作品,培养出为大师和杰出作品狂热的粉丝观众,当然肯定少不了促进音乐技术发展的先秦时代投资人。

从声乐商演这个角度,另一组成语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

《对楚王问》(战国宋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 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 阳春 》、《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中华第一帅哥宋玉的这段话简直就是当时流行歌曲的评测。这段话画面感简直能赶上抖音带货。一位歌唱家在闹市商业区放声高歌。他唱下里和巴人的时候,围观群众有几千人一起合唱。这种演唱会级别的观众大合唱多么带感。这说明当时声乐非常流行,演出事业非常发达,普及程度并不比现在的意大利差多少。

再找,相似的例子还有:

还是《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这段如神话般美好的故事,说了一位走穴商演的中华好声音选手的故事。声乐,可以是一种职业。2500年前的中国粉丝们对于好声音也会如醉如痴。

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我们并不陌生。曾侯乙编钟证明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发现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这些音乐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仅仅靠一两个天才独力成就的。这些成就背后一定有绵延两周八百年的各种模式的商业演出做后盾。商业演出能够筛选、培养人才,人才多了,天才就出现了。可以合理推测,经过西周东周八百年商演的培养,现代人掌握的任何声乐技术都应该能够进化出来。

先秦时代,也就是两千二百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成熟发达的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没有理由不能进化出成熟的管弦乐,没有理由不能涌现出杰出的管弦乐作品。而声乐这种仅仅依赖人体的艺术形式,经过几百年的淬炼,在先秦出现媲美现代西洋声乐成就的歌唱家,对此我一点都不奇怪。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先秦时音乐艺术感染力是多么的强大:孔子为了攒钱买票看韶乐演出,有整整三个月没有在食堂打过荤菜。先秦甚至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歌舞艺术流派,通过各种艺术风格感染观众。例如,孔子曾经吐槽说:“我跟你讲,河南那地方的音乐太淫荡了!再不管管,那里迟早要变成东莞!”

可惜,管弦乐,交响乐,声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青铜编钟那样能在地底保留。所有的音乐成就,不管是堂皇正大,还是靡靡之音,如果习学的专业人士断代了,就全都无法流传。中华文明的历史实在太长了,长到现代中国人已经不记得自己的文明早年时代的辉煌成就了。

公元前200年,蔓延整个中土世界翻天覆地的战争来了。最后,秦青去了大泽乡报道,韩娥被送去了长城。虽然legend中韩娥凭歌声的共振效应令长城倒塌,但是最终他们/她们都消失在中华漫长的历史中了,只留下寥寥几个成语,供现代的小朋友死记硬背,供有心人凭吊回味。

回到类似开篇的问题:中国有xxx吗?

答案是:有过,但是消失了。回忆变成故事,故事变成传说,传说变成成语,只能等有心人在虚拟空间将她们/他们重新复活了。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你我先祖的文化盛世,早晚复相逢。

.

.

user avatar

汉语有的是,隔壁一些国家还学了一部分过去。只是现代汉语礼仪精简了而已。而且那套玩意简直就是池沼,你问问日本人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要不要先考虑跟盎格鲁人说一声?

欣赏一下什么是“词穷”?(当然前提是你看得懂上面):

全世界主流语言中,论底层语法架构上的“没礼貌”,盎格鲁人称第七,没人敢称第一。英语充分展示了语法内的敬语结构是如何在屈折语向分析语转变的过程中丢失的。

今日英语中残留的尊敬表达,基本都是“委婉语”而非“尊敬语”,比如“could you”“would you mind”这种基于过去时态/虚拟语气的表达。但“委婉”和“尊敬”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汉语中的补语“一下”,就是一个最常用的委婉语,它本身不带有敬意,但作为表达轻微程度的副词,附在请求语后可以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类似日语ちょっと/韩语좀)。但如果说“用餐”“就寝”,这就是明确的“敬语”,因为这样的词汇表达(文言词)本身就属于现代汉语敬语语法中的一环。又比如日语中经常用否定形式来提请求,如“ドアを開けてくれませんか”,这也属于“委婉语”。英语中对人提请求时故意说成过去时“could you”,也带着一种“我的请求是已经过去的话,是否定夺完全看你,而不是现在就要做出决定”的语气。

综上,“委婉”的言外之意,是一句话的语气本身显得很冲,以致在不能太随意的场合,必须用某种“非自然”,换言之就是讲废话的方式来刻意调和,但你所讲的话并不天然带有尊敬属性。而“尊敬”是在一开始的措辞时就需要使用的特定、专门用法,它们要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是像委婉语一样扣扣索索。当然更高级的用法是“委婉+尊敬”,也就是现代日语这样的究级形态。

----------------------------------------

那我们再看一看,现代的英语的“尊敬语”究竟是个怎样的残缺状态?

第一,这是最不能忍的一点——没有第二人称代词尊称形式???

对,当日语、韩语里的整套第二人称代词系统都已退化成不礼貌的表达时,英语里说“f*** you”和说“We look forward to serving you”,居然是同一个“you”!这在全世界语言中都是绝对的奇葩。第二人称区分平称和尊称形式,在不说西方,而是全世界的任何一门语言中都是最起码的要求[1],语言学中对此专门有一个术语“T–V distinction”,也就是法语里的tu和vous。然而,盎撒人本来有好好的thou/ye区别,但就是把它给迷惑地扔了!(“your grace”之类的分析语式尊称大概是当封建残留淘汰了)加上英语分析化后,第二人称的主谓一致形式已经彻底丢失,导致代词you在主语位置基本无法省略(除了祈使句,但祈使句的语气明显比带you的句子还重)即便洗地的说现在的“you”本来是尊称,拜托你都“f*** you”了,这“*您妈”有任何意义吗?

而且由于“you”泛滥加上主语无法省略,英语甚至时常直接以“you”为主语做陈述句,如“you want to do xxx”“you go to xxx”“No, you don't”(一般来说起码应该带一个情态动词),这种“替你做决定”的怪异句式更是英语在底层语法上缺乏“尊重”的缩影。

第二,没有第一人称谦称形式,而且主语还无法省略

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中提到过,尊敬语的实质是“你尊我卑”,也就是抬高别人的同时也必须降低自己[2]。说话中,总是说第二人称会被视为对对方的冒犯,那么同样的,总说第一人称代词也会被对方视为一种自我中心、目中无人的体现。汉语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一套极为完善的第一人称谦称体系,即以“鄙人”“贱内”“蓬荜生辉”为代表的谦卑形容词或比拟句式。而对于日语、韩语,以及大多数欧陆屈折语而言,由于存在省略代词的语法机制(日韩语的授受动词,屈折语的动词变位),第一人称代词在很多时候是可以(甚至应该)省略的。

然而,英语由于已经高度分析化,第一人称代词“I”,甚至是物主代词“my”,都基本无法省略。更让人不爽的是,英语还特喜欢用第一人称复数“we/our”,然而,英语的“we/our”在大多数场合明显是排除听话者的,这更给人一种“我们一上来就跟你们划清界限”的不快感,这种感觉在读英语写的垃圾广告、商业邮件、用户须知时极为明显。

第三,高频动词几乎不存在正式/尊敬体和随意体区别

日语和韩语可以通过语法变化将一般动词转化为尊敬体(日语になります/韩语시),也可以将日常动词替换为尊敬形式(日语見る/ご覧,韩语있다/계시다)。而对于经历了上千年言文分离的中国人来说,词汇替换更是传统艺能了,一个“看”就能衍生出阅览、欣赏、拜读、批阅、过目等等的动词变体。但英语里基本没有这套体系,look就是look,find就是find,take就是take,等等。当然,写过论文的可以说look的正式体是inspect,find的正式体是discover,say的正式体是demonstrate等等,但这些替换动词都只能说是“书面体”,移植自英语内部的盎格鲁-法语-拉丁语这套词源等级架构。并不能说面对需要尊敬的人时,说inspect比look显得更“尊敬”——因为在口语对话中说look的场合根本就不会说成inspect。当然我不确定欧陆其他语言中是否有不同于英语的动词尊敬体变化形式,但动词的尊敬变体语法在欧洲语言之外应该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并非东亚语言特有),至少阿拉伯语和东南亚语言里是存在的。

-----------------------------------------

最后,虽然本题是一个四年前的著名钓鱼问题,但要是认真思考过汉、英、日三门语言的逻辑与地位,这个问题倒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比如,英语在底层语法上的敬语结构缺失,与英语如今的世界语言地位,两者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从英语自身的thou/ye分别在现代英语之前便已经消退这一点来看,似乎是因为英语中甚至连说“you”都不需要看对方的脸,使得全世界人更愿意用这门没有繁文缛节的语言来作为中介?反正,甭管你日本人扯再多,跟爸爸国交流的时候,你这一堆尬语都得老老实实扔掉。

毕竟,仅从表达敬意的角度,委婉语(说废话)是最为稳妥,也是在全球化时代,唯一能真正跨语言的方式。就比如一开始的那封敬语用得看起来都尬的普通客户信函,你一堆“お慶び申し上げます”“ご愛顧賜りますよう”之类的日语特色尬句式,还要跟人区分是“お慶び”还是“お喜び”,用“賜(たまわ)ります”还是“承(うけたまわ)ります”,这些东西出了日语根本就无法转换到其他语言中。甚至就以汉语“你/您”和法语“tu/vous”这种最普遍的尊敬结构来说,人家日/韩语的整个第二人称代词系统就都是不尊敬的,要直接翻译都还没那么容易。而“We have carefully considered your application and your qualifications do not quite match this particular position.““We very much appreciate that you took the time to consider us and hope that we can reach out to you if a relevant opportunity comes up in the future.”这类的套话,虽然拆出来没哪个词是真正意义上的“敬语”,但至少在全世界所有语言中是可以无障碍地转换。

参考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2%80%93V_distinction?oldformat=true
  2. ^为什么现代汉语很少使用敬语、敬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4581994/answer/633781930
user avatar

这位同志,请你注意一下你自己的言行,谢谢

user avatar

先不说中文其实本来就有表示尊重和谦让的词,这一点一大堆答主都说了。

我尊重别人并不需要语言来体现。

如果我觉得对面的人特别需要尊重的话,我说话的方式会变,对方会自然感受到。

如果连『客客气气说话』都做不到,无法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尊重,还要依靠敬语来强行体现的话,我觉得还是先去补习一下怎么待人接物比较好。

我来和你们讲讲日本的敬语到底是怎么搞的。

在讨论要不要用敬语之前,建议先了解清楚敬语背后到底是什么玩意。

在开始之前我说句出言不逊的:

不懂行之人大谈文化之神态,不外乎求其形而不得其精髓


日语里有一对近义词。

一个叫『尊重する』

一个叫『敬う』

这两个词存在混用的状况,但是如果细究起来的话可以这么解释。

『尊重する』是真正认为对方真的十分出色,表达自己的敬重。

『敬う』更多处在形式上的尊重,重点强调互动形式上。

这两个词先放一边。

我喜欢日本这种对他人客气尊重的氛围。

这让我觉得别人对我很友善,并且得到足够尊重。

我自己也很乐意在和别人接触时,甚至是萍水相逢之人,我都愿意和他多说一句『你好』和『谢谢』。

不为什么,就因为我觉得我愿意带着善意去接触别人。

如果对方有问题我可能会收起善意,但如果不熟的话我是愿意客客气气和别人相处的。

这涉及到和人交往的方式。

而就是这里,才能体现敬语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表示出你对别人基本的尊重。

这里的尊重意思是平等,不表示出谁高谁低。

然而日本人除了这个用法还有一大套用法。

敬语本身就分成两种,『丁寧語』和『敬語』。

『丁寧語』就是我前面说的这种,最基本的敬语,可以用来表示客气。

然而『敬語』就麻烦得多,一些动词比如和走还有做都要变形,名词之类都要加个美化。

目的是什么?我相信有一部分是为了表示特别的尊重,然而另外一部分已经成为了糟粕。

那就是刻意塑造距离。

不知不觉中我现在甚至会偶尔不小心觉得日本人学弟没对自己用敬语是很奇怪的行为,会觉得他在小看自己,强行平等,而我其实和他关系挺不错。明明是用了也没事的。

我意识到自己的心态变化的时候会告诉自己没事,但只要我们还在用日语沟通,这种差异性就一定会留在我脑海里。

反过来,我已经和打工那里的同事们混得很熟了。明明他们都和我开玩笑很多,但我想停止用敬语也是略难做到。顶多偶尔去掉几句,只要下意识去说话,敬语就又会蹦出来。

用语言塑造阶级,把人用透明塑料膜隔开,日本人简直是6到飞起。

无论多么熟悉,关系多好,只要一开始你们因为年龄差或者学年差甚至是资历差而用了敬语,并且有一方坚持使用敬语,一直持续到两个人关系非常好,那就很难戒掉。

当然现在年轻人的烦恼已经有一些变成了『和学长混太熟了之后会不小心不说敬语,觉得自己好不礼貌,害怕被讨厌』,这就按下不表。

我想说的是,你和别人的交流都是平等的。

人和人之间需要的尊重真的就是尊重对面的实际价值。

你可以不过于敬重任何人,但在一开始都需要平等地尊重所有人。

现在中文里的『尊重』这个词也已经类似日本一样,被拔到了很高的位置。

比如你只要和你家长讲道理地解释他们给你发的鸡汤是无稽之谈,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尊重他们』。这个是交流的问题还有成长环境问题以及家长心态问题,咱们按下不表。

这里的重点问题是,『尊重』什么时候变成了『言听计从』了?

『尊重』是一把双刃剑,在能够理性客观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的人眼里,只要平等交流,那就是尊重。

但在没有办法正常接受他人尊重的人眼里,你只要不听他的发言,那就是『不尊重』。

同样的思路可以引申到某些人要求与自己不一样的群体执行与自己一样的习俗。所谓政治正确,无论在当今世界上经济排名第一还是第二的两个国家之中都是一样的。

更何况日本?

人都是有弱点的,只要你给他设定了一个线,他就会以这个线为『正常』,而难以顾及到事实。

我在别的调研中也注意到了,有的日本人会说『你TM对前辈怎么可以不用敬语?给我用!』,也有说『不要叫我XX桑,叫我XX部长』。

脑子硬一点的,靠努力混得社会地位高一点了,就要觉得『我们XX家怎么可能用那么便宜的东西』,也就是认为自己的阶级本来就比别人高。

脑子正常一点的,就算混得好了也不忘初心。

这种问题在所有地方都存在,但日语把这个线内置到了语言中,让所有人都必须被这个线所折磨。

不仅在世界观上这样,同时让你在人际关系上也要随时有这种感觉。

『我是他前辈,他不和我用敬语,是不是不尊重我?』

我还能说什么?耸肩。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个词。

『尊重する』:真正认为对方真的十分出色,表达自己的敬重。

『敬う』:『敬う』更多处在形式上的尊重,重点强调互动形式上。

日本人早就知道了,别人清楚得很呢。

什么是真正的敬重,什么是基本的尊重,已经在词语里分开了。

我现在在日本就天天想着有没有办可以让日本人把敬语给去掉,结果现在和我说要为了所谓礼仪之邦来把敬语再塞进如今的中文?你们还要去捡别人的糟粕部分来吃嘛?

来来来,不管你是谁,赶紧把你头伸过来,我给你看个宝贝www

在谈尊重之前,建议先弄清楚尊重到底是个啥。

以上。

user avatar

不建议题主在这里使用“恢复”这个词,这样听起来就像钦定了古代汉语有类似日语-masu、韩语-bnida那样的敬语助词体系。事实上,就我们看得到的记录而言,明清白话是没有,秦汉隋唐的文言也不像有,甲骨文时代吃不准有没有,还是保险一点,有证据之前,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今天我们一看到日韩有什么共性,似乎第一反应就是揣测这玩意是不是古代中国给他们的而我们自己没有传下来,有些人还没坐实这猜测就开始痛心疾首,崖山之后无中华啊,大正正统在台湾(误)什么的喊起来。表露自己的政治立场的同时还是尽量注意一下吃相比较好吧……

user avatar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的一个儿时玩伴前来求见,一进大殿就大礼下拜,高呼:

“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蔡将军”。

朱元璋听完依稀回忆起当年落魄潦倒的情形,又见今日来之不易的九五之尊,不禁心生无限感慨,兴之所至便重重地对这位前来求取好处的小伙伴予以封赏。

消息不胫而走后,另外一位曾跟随朱元璋玩耍的儿时小伙伴听说后,也前来应天向朱元璋贺喜,想如法炮制博得个一官半职。

在金殿上这位小伙伴见到朱元璋时,他激动万分地说道:“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也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

然而,还没等小伙伴说完,朱元璋就命人把他拖出去砍了。

敬语与否,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语言。一个几千年的语言如果无法表达恭敬的含义,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个语言能表达出恭敬之意?本末倒置的原因大概率是不够自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汉语是否应该建立一套像日语、韩语那样成熟的敬语系统,这背后牵扯到语言本身的演变、社会文化的需求以及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先看看日韩的敬语系统是怎么回事:日语和韩语的敬语系统非常发达,而且相当复杂。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您”和“你”的区别,而是体现在: 词汇层面: 有专门.............
  • 回答
    “嫁给”和“娶到”这两个词语,在中文的语境下,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它们是否暗示了对女性的物化?如果存在这种暗示,其负面影响又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并努力消除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呢?首先,让我们来审视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历史渊源。“嫁”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即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中。而.............
  • 回答
    关于汉族是否应该为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屠杀道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探讨,需要我们首先梳理历史事实,理解道歉的意义,并审视当前社会和民族关系的现实。历史上的事实与记忆:首先需要承认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确实存在过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其中一些冲突涉及到了大规模的暴力和屠杀。在这些.............
  • 回答
    放眼当下,新事物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生动地描摹这些新事物的新语言。这就让我们不禁要问:咱们流传千年的汉字,是不是也该“与时俱进”,添上新字,加加偏旁部首了?这问题,说起来可不是小事。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智慧和情感,它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有着深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文化、知识产权以及全球化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是否应该保护汉字/漢字在外语中的翻译名称以及中文词汇在外语中的翻译名称。核心问题:保护的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谈论的“保护”指的是什么? 知识产权保护? 例如,是否可以像商标一样注册某个汉.............
  • 回答
    关于中文是否应该停止用汉字音译外来人名、地名,转而直接使用原文的讨论,可以说触及到了语言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便利性以及文字表意性的核心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支持直接使用原文的论点: 精确性与辨识度: 这是最直接的优势。音译必然伴随发音的损耗和变通。比如,“McDon.............
  • 回答
    在汉语中,“éi”这个音,作为语气词出现时,最常与之对应的汉字是 “欸”。“欸”的读音是 `éi`(第二声),而且它在口语中经常用于表达各种语气,非常灵活。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欸”作为语气词的用法,尽量用自然的语言来描述,让它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在跟你娓娓道来:“欸”的用法,就像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能在.............
  • 回答
    我们来分别探讨一下您提出的两个问题:小山智丽是否是汉奸,以及如何评价当今中国体育界的“海外军团”。 一、关于小山智丽是否是汉奸首先,明确“汉奸”的定义:在中国语境下,“汉奸”通常指的是在国家民族危难时期,背叛本民族、投靠侵略者,为敌人效力,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这个词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政治色.............
  • 回答
    “土味LO娘”这个词之所以能够引起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捕捉到了一种特定风格:过于堆砌的元素、不协调的色彩搭配、过于夸张的装饰,以及缺乏对日系甜美可爱(Kawaii)文化核心理解的生搬硬套。 这种风格往往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用力错误的感觉,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精致和美感,甚至显得廉价和不搭调。基于对“土.............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光辉履历,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中哪所大学最能承载这份殊荣的讨论。如果真的要在中国寻找这样一所政法人才辈出的学府,那么 中国人民大学 绝对是呼声最高、也最符合条件的有力竞争者。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不仅仅是“出身了多少官员”.............
  • 回答
    “鞑子”这个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确实引发了不同的解读,而将其与“皇汉主义”挂钩,并辩驳,需要我们对历史、文化以及概念本身进行一番梳理。“鞑子”的称谓及其历史渊源首先,我们得明白“鞑子”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这个词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随着蒙古人(及其后继的满族等北方民族)统治中原的历史进程而.............
  • 回答
    近年来,“撩汉”这个词在女性群体中越来越流行,很多女性也开始尝试主动出击,表达自己的好感。这种现象引发了一些讨论,其中最常见的一个观点就是:这是否违背了传统观念中女性应有的含蓄和委婉?在我看来,将女性的主动示好简单地视为“出格”或“不妥”,是对女性自身能动性和情感表达的低估,也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僵化.............
  • 回答
    各位汉服同袍,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咱们穿汉服,自然是爱这锦绣华裳,但如果止步于此,只停留在“好看”的层面,时间久了,难免会听到“有外表无内涵”的评价。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也是对我们所钟爱的汉服文化的一种误解。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汉服同袍应该了解的传统文化常识。这些.............
  • 回答
    皇汉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很难用单一的原因来解释。要理解皇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并审视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影响。皇汉出现的深层原因1. 民族危机的催化: 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国破山河碎,民族尊严受到极大损害。这种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国民众.............
  • 回答
    .......
  • 回答
    汉代以降,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要实现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这不仅是对儒家自身经典的再诠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破除偶像,正视历史的局限性首先,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承认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
  • 回答
    你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汉字演变的核心争议点,也反映了不同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观点。咱们不妨从历史、文化、实用等多个维度来掰扯一下,看看古代文学老师和古代汉语老师的说法,哪种更站得住脚,或者说,它们分别看到了汉字简化的哪一面。 两种观点的根源:价值判断与侧重点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种说法都不.............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统治中国的不是腐朽的满清王朝,而是一个由汉族精英领导的,拥有更强民族意识和改革决心的政权,那历史的齿轮又会如何转动?让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设想一个平行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没有了“天朝上国”的自欺欺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务实、更加有危机意识的汉族统治集团。.............
  • 回答
    “汉语是否过于复杂”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从不同维度来衡量“复杂性”,以及不同人的学习经历和母语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汉字的复杂性: 象形与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字形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如山、水、日、月),或者通过组合表达概念(.............
  • 回答
    汉语能否在可预见的将来与英语并驾齐驱成为科研界主流语言,这是一个复杂且多角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汉语的潜力与优势:1. 中国科研实力的飞速发展: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