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一博给摩托车圈带来的流量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吗?

回答
王一博给摩托车圈带来的流量究竟有没有意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而且远不是“有”或“无”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

咱们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流量”?在咱们这儿,流量通常指的是关注度、话题度、曝光度。王一博作为当下顶流,他的出现自然会带来巨大的关注。而当这份关注投向摩托车这个相对小众但充满魅力的领域时,它产生的效应就很有意思了。

说它“毫无意义”,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你想啊,在王一博出现之前,即便摩托车爱好者圈子里有多少热血沸腾的故事,有多少精湛的车技表演,有多少关于机械美学的讨论,这些声音很多时候只能在相对封闭的圈层里传播。普通大众可能对摩托车只有模糊的“帅气”、“危险”或者“炫酷”的印象,但具体到它是什么样的运动,有哪些品牌,有哪些比赛,很多人是完全不了解的。

王一博的加入,就像是给这扇门开了个大缝子,而且是很多人挤着想往里看的缝子。他的粉丝们,无论之前对摩托车懂不懂,都会因为“我的偶像在玩这个”而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搜索、去了解,甚至去尝试。

那么,这种流量具体带来了什么?

曝光度的飞升: 这是最直接也最明显的。以前可能只有专业的摩托车媒体会报道赛事,现在但凡王一博参加比赛或者出现在赛道上,都会有大量的非专业媒体甚至八卦媒体跟进。这些报道,即使内容不那么专业,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么个事儿,有这么个运动。想象一下,你平时刷抖音、刷微博,突然看到很多跟摩托车相关的视频和话题,而且很多都是围绕王一博的,这不自然就打开了你对这个领域的新认知吗?
消费的拉动: 流量最终会转化为消费。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王一博而关注摩托车,一些人就会产生购买摩托车的冲动。这不单单是说购买王一博同款的车型,而是整个行业的品牌、装备、培训等都会因此受益。一些曾经门槛较高的品牌和车型,因为有了更多的曝光和潜在消费者,销售数据自然会上去。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赛车俱乐部、培训机构,也可能因此迎来更多的学员。
潜在爱好者群体的扩大: 这点非常重要。王一博的流量,为摩托车运动引入了大量“新鲜血液”。这些粉丝里,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好奇心驱使下深入了解后,真的被摩托车的魅力所吸引,成为了真正的爱好者。他们会开始学习骑行技巧,研究车辆,甚至参与到赛事的评论和讨论中来。这对于一个相对小众的运动来说,无疑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就像当年某个明星喜欢滑雪,然后很多人也跟着去学滑雪一样,这种效应是存在的。
话题度和讨论的增加: 即使很多讨论是围绕王一博本人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关于摩托车本身的知识、规则、装备,也会被夹带其中。粉丝们在为偶像加油打气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一些关于摩托车的信息。而且,这种讨论的增加,也会让一些原本对摩托车感兴趣但缺乏入门渠道的人,找到一个更易于接近的切入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非意义”或者说“负面”影响。

“饭圈化”的争议: 最大的争议点可能就在于,很多流量是带有很强的“粉丝属性”的。这意味着一部分的讨论和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对偶像的支持和“人身攻击”上,而不是对摩托车运动本身。例如,在比赛中,可能更多的是关于“谁的车技更好看”而非“谁的策略更优”,或者是对其他选手的评价过于情绪化。这种“饭圈化”的流量,虽然增加了曝光,但可能并不能真正提升摩托车运动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被“工具化”的风险: 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王一博本人或者摩托车运动,被过度地当作了吸引流量的工具。当“流量”本身比“内容”更重要时,就可能出现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的过度包装或者不真实的宣传,这对于摩托车运动的健康发展未必是好事。
“浅尝辄止”的粉丝: 并非所有被流量吸引来的人,都会成为忠实的爱好者。很多人可能只是因为偶像才关注,一旦偶像的热度有所下降,或者发现摩托车运动的门槛比想象中高,就可能“路过”。这种短期内的“泡沫式”增长,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可能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

所以,要说“毫无意义”,那绝对是站不住脚的。 王一博的流量,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大地拓宽了摩托车运动的视野和影响力,为这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潜在消费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它带来的“噪音”和可能存在的“浅薄性”。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份巨大的流量,更有效地引导和转化,让更多人真正理解和热爱摩托车这项运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追星的层面。对于摩托车圈子本身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利用好这份流量,让它真正地“落地生根”,开出更健康、更持久的花来。

最终,王一博给摩托车圈带来的流量,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解读和使用这份关注度。它为摩托车圈子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的精彩能否被更多人真正领略,还需要行业自身的努力和市场的检验。简单地说它“毫无意义”,是对这份流量本身,以及它可能带来的积极改变的一种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毫无意义。

本来竞速圈子里就不需要这种烂流量,某些粉丝别把这个群体捧太高。管他是王一博也好张一博也好,不按规矩来的结果肯定是被圈子排斥的。王思聪有钱有权到可以客串一场LPL,后来赛会不也是紧急修改规则把他踢了?

要玩一个圈子,怎么样也得有基本的了解吧?就像你们粉王一博也是先看了他拍的剧之类的才逐渐了解他的。那么你们了解他的门槛是什么?爱奇艺或者腾讯视频会员,几百块一年。

那么竞速这个圈子的入门门槛要高不少:一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车,甚至还不包括之后的油钱和牌照。当然,当个云玩家也是可以的,但是模拟器和游戏也不便宜,算上能跑的动拟真游戏的电脑整套加起来也要差不多一万块了。

那么你们之中有多少人会为了王一博的一个爱好去花这么多钱?然后年年下赛道去跑?或者真的去搞个高配电脑玩模拟赛车?

然后再谈政策,全国的大范围禁摩已经让人很难受了。当年由于飞车党带来的问题使得摩托车在国内的发展异常艰难。能克服这些政策上的阻力坚持玩下来的都是真正的爱好者。而且摩托车现在几乎就是个烧钱的玩具,因为几乎承载不了任何家用汽车能承担的功能:不能上高速,几乎带不了任何东西,泡妹子的能力无限接近于0(难不成出去玩了之后让妹子和你一起直面时速80公路的风?而且很多摩托车都没有后座)真能玩得起摩托车的,是真•有钱的钢铁直男。摩托车被叫做“同性交友神器”不是没有原因的。(女骑士有,但是相比之下。。。)

所以摩托车圈天生对流量无感甚至厌恶。但是这是个凭实力说话的地方,所以在你还没出成绩的时候,大家表面上对你至少是客客气气的。

然而实际上呢?花了人家二到四倍的钱买了原厂赛车(20w+),结果只能和业余组的五位数的自改赛车有来有回(本身王所在的组别就没有职业车手,官方的组别参赛要求可以看一下),那这就很丢人了。而且赛前王还说的是参加ARRC吧?但是他参加的是ARRC吗?不要侮辱亚洲最高等级的摩托车赛事好吧?

然后王自己对于赛场的残酷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建设以及操作也不专业:撞车后退赛不直接越过轮胎墙离开场地而是在赛道边徘徊,这个是很危险的。且因对他人不满而赛后爆粗,然而王当时的操作已经是高风险动作了,算是一种博弈,本身就应该有撞车的心理准备。居然还有人说胡是故意的?看不懂比赛就不要大放厥词好吧?没人教过你们对不了解的事情保持谦虚么?王发的那个微博大概是由于车队和他讲解了才能稍微理智一点,要是他在他爆粗时的气头上还发微博那真的是公关灾难。更何况P区王还有个违规,赛会没罚。

再说组别和规则一事,本届赛会大改了规则,往年是什么样的各位可以自行查阅。这里面是个人都知道肯定有猫腻,有相关的知情人士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这放到王身上就至少有三个点让圈内人不爽:菜,不专业,玻璃心,通过资本手段参赛以及控制比赛来获得胜利,以此获得流量。除了菜,可以说是几乎把雷都踩了个遍。

然后说场外,就算是王发微博阻止了还是有极端粉丝去对车手和车队网络暴力。那么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这种事儿已经在隔壁发生过一次了。那么王和全球知名厂商,同时也是赛事一大赞助商的杜卡迪这梁子算是结下了。另一边的本田也会考虑一下以后要不要和王这个不稳定因素合作。至于其他小厂商本身在国内销量就不大,更不会在这方面花大价钱。至于魔爪,拜托,就算王不来比赛,魔爪也会给赛事赞助的好吗?

圈内人反感觉得王和粉丝又菜又要玩又玩不起,圈外人也吸引不了几个变不了现,这波最亏的怕是就是当初给王提供资金支持的资本了。

至于你们那点流量,说难听点,除了能网暴够干啥的?你们有本事大规模的去官博下刷评论要求开放禁摩政策让王好好玩摩托车吗?就算你们敢,王看到这个会不会吓死?

我们赛车圈这么多年用爱发电扛过来了,现在政策也是稳中向好,改装之类的也都在慢慢放开,这都是我们多年以来努力的成果。你们能为王想混的这个圈子做点啥?你们已经做了啥?还流量还资本?去问问你们的流量和资本敢不敢冲塔?


好像很多人都在纠结其他人在摔车时该不该欢呼。

肯定欢呼啊,你的车队名次上去了你不高兴?

那么为啥情绪是高兴而不是担心?因为见怪不怪了。这种程度的摔车一年到头发生了个位数都不正常,自己练车都能这样摔出去。大家对什么样的事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一清二楚,很清楚你就摔成这样啥事也不会有。

那么啥时候大家会一致的担心?几乎只有不减速的情况下上墙。详情可以看F2斯帕站事故。事故发生后直接全场红旗,第二天全场举行葬礼。


好家伙,全问题下赞同最多给我踩到了第47位,评论区吵吵嚷嚷500多层。什么叫饭圈啊?(战术后仰)有你们这批高质量粉丝,王在车圈讨人嫌不冤枉啊。

user avatar

这事汪老师说的对

我给大伙举个例子

有个流量明星叫李二硕,平时爱好是足球,粉丝也知道他喜欢足球,给自己取名叫足球妹妹,李二硕经常表示“我的偶像是巴乔,他们一家都是球星,哥哥叫巴蒂,弟弟叫巴拉克”,当然了,李二硕爱好足球这事并不是假的,他确实爱球、看球也踢球,足球水平算是爱好者里面不错的,应该有个大学校队(除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河海大学外)水平,和普通人比起来只高不低。

现在李二硕去参加足球比赛了,花钱请了伊涅斯塔、哈姆西克和八个退役中超球员加上自己组了个球队,一块踢足协杯。找足协定个新规矩,凡是三年内在足协杯赢过一场的,都不许在下半区,成功把广州恒大、山东鲁能、江苏苏宁、上海上港、北京国安这些中超球队和中甲、中乙球队都分到上半区,自己的下半区全是南京市樱桃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中老年员工足球代表队这种球队,然后李二硕一路高歌猛进,打进了足协杯半决赛,对阵北京市全聚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足球代表队,上半场伊涅斯塔和哈姆西克过掉了全聚德所有防守队员,在空门把球传给了李二硕,李二硕成功破门,下半场李二硕被对方队员铲倒无奈被换下场,足球解说员表示这个动作属于追尾,应该扣6分罚300,吊销走路执照。最终全聚德把比赛拖进点球大战,在点球大战中战胜李二硕代表队。

李二硕发微博表示,虽然铲球的那个没有体育精神,但我决定自己骂,粉丝不要去骂,我已经找足协申请仲裁。

第二天足协仲裁结果出来:是先铲到球,后碰到人,全聚德不犯规

愤怒的李二硕粉丝攻占了樱桃鸭、全聚德、章云板鸭、周黑鸭的微博账号,纷纷表示足球界和鸭界沆瀣一气,太黑暗了,我们不玩了。

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老师表示“这球怎么看都是不犯规,我们是看球,不是捧角

李二硕所在球队发表声明,告诉某些网红足球专家自重,已经给张路老师寄律师函

愤怒的李二硕粉丝攻占了张路微博,痛斥张路“为老不尊”,并转而将张路老师的合作伙伴,足球评论员詹俊老师的微博一道痛斥。第二天,武磊、郑智、李金羽、张玉宁、吴曦、颜骏凌、蒿俊闵等球星微博全部被李二硕粉丝占领。

在留下了

“流量就是原罪吗?你们就是看不起二硕哥哥”

“原来铲人就是足球的体育精神啊,那可真是高贵呢呵呵”

“我们李二硕每年就踢两场球,就能逼职业运动员用铲人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我们二硕哥哥可真厉害”

“没有李二硕的时候,足协杯一张票卖30,现在我们花3万去看二硕哥哥踢球,你们真不识抬举,没有二硕哥哥,足球就等着完吧”

之类的评论以后,足球妹妹又开开心心抱走二硕哥哥去夏尼马掺和另一个行业了……


故事讲完了,可以书归正传。

其实明星车手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很早以前就有了,主要可以分成林志颖和韩寒两个类型。

林志颖类型很明显,就是赛车只是一个爱好,我明白我不是专业车手,所以我就参加一点娱乐性质的比赛,组织一些明星赛车比赛,玩的开开心心就行了,也不在乎输赢。就和香港每年曾志伟他们组织的明星足球联赛一样,开心就好。

而韩寒就是明确的专业车手的类型。我之前很喜欢韩寒,买了他的很多杂文集,里面其实把他一直以来赛车的心路历程讲的很清楚,韩寒一开始赛车的时候,成绩很差,没有车队签他只能自己改车,也拉不到什么赞助,基本上就是把每年的版税拿来贴补赛车了。后来有个轮胎公司看他太惨,送了他四条轮胎,韩寒十分感动,觉得滴水之恩,我得涌泉相报,就把自己赛车服上印上了轮胎公司的logo,想着这就算我白给你打广告了。结果轮胎公司直接找他撤下了logo,告诉他“我们对赞助车手是有成绩要求的,你这个成绩印我们logo,对我们影响不好,我们丢不起这人,轮胎算我们白送的,你拿着用就行”在经济、精神、成绩的三重压力下,韩寒依旧坚持下来了,最后成为中国场地、拉力双冠王,中国最优秀的本土赛车运动员之一。

所以对于明星车手来说,要么你当林志颖,平时玩玩,图个开心;要么你当韩寒,真的拿职业车手的标准要求自己,跟职业车手真刀真枪地比,往职业运动员的方向去发展。

但你唯独不能的就是,拿票友的心态要求自己,但立职业车手的人设。平时不怎么练车,不怎么磨砺技术,参加低级别比赛,完事了还输不起。

不过韩寒也好、林志颖也罢,都是上个时代的名人了,不管场上发生了什么,下了赛道一切无事,哪儿说哪儿了。之前《汽车之友》杂志的赛车专栏,在报道正规比赛赛况的时候,也会顺便提一下明星车手的成绩,但也就提一句就完了,不会有更多的发酵。

但在流量时代,一切都不一样了,庞大的、失控的粉丝的言论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王一博本人在撞车之后,明确要求让粉丝闭嘴,这个举动我很欣赏,不管他作为车手表现怎么样,他至少明白竞技体育不是赛后哭唧唧的地方。

但王一博的粉丝闭嘴了吗?完全没有。

我在之前一个相关回答里提到了“王一博本人的回应很得体,粉丝也就不要越俎代庖了为偶像喊冤了,要尊重体育规则”的观点,结果160几条评论,过半都是粉丝的声讨,有声讨我的,有声讨胡的,有声讨赛车圈的,有声讨体育界的,我想问问,王一博说的话你们都不听,你们配当王一博粉丝吗?

微博上更是乱套,职业赛车手、车评人、汽车媒体人陈震在微博上就事论事,分析了胡车手撞车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性和撞车在赛场上是否司空见惯,以及所谓的拉手、欢呼在赛车场上的性质。就是因为没给王一博粉丝一个想要的回答,而被王一博粉丝谩骂,甚至被王一博车队贴上了网红车手的标签,以律师函为威胁。其他的从业者也没好到哪去,从开车的到聊车的,从拉力到场地,基本上都被粉丝骂了一遍。而我们想一想,陈震一开始对流量明星参赛的态度是什么,明明是“流量明星参赛对行业发展不是一件坏事,他们带来了关注度,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现在呢?活活被粉丝骂到了对立面

当然了,你也拿几个王一博粉丝号召闭麦,尊重裁判的微博来说,王一博粉丝都是理智的。那样我也可以同样拿你列举的粉丝数量+1的王一博粉丝辱骂攻击的微博给你看,所以建议你不要自讨没趣说“王的粉丝都理智的,只有极个别不理智,或者他们都是披皮黑”这种饭圈屁话来找不自在。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家存在一些素质低的人,以后会改正缺点,尊重别的行业,比咬着牙死犟要强得多。

我不是针对王一博和王一博粉丝,粉丝不可约束是饭圈的通病,王一博明确要求粉丝闭嘴,已经算流量里相对而言很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了,即使偶像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当,他的粉丝依旧混乱不可控,更何况那些纵容、默许甚至是引导粉丝恶臭的了。

当然了,如果你非让我更改措辞也不是不行

马克吐温当年曾经说过“某些国会议员就是xx养的”,后来国会议员要求马克吐温更改言论,最后马克吐温改成了“某些国会议员不是xx养的”

道理一样。

最后再来从整体的角度说说流量对相声、摩托、游戏等等等等其他小众圈子的影响吧。

首先你要承认,流量的涌入带来了关注度和短期的经济收益,这对行业的短期发展是客观有利的,不能否认。

但在长期上,这种流量化、饭圈化的玩法真的有利吗?

没有,流量对小众圈子的影响是,流量带一笔热钱进来,把整个市场搅动得一片混乱,逼走了原有的稳定的受众,最终透支了行业的生命力,带着从行业内榨干的最后一滴血,心满意足地离开,留下一地狼藉,让本来靠自身造血还能维持行业基本运转的行业彻底失去生命力。

戏曲也好、话剧也好、音乐会也好、摩托车也好,这些偏小众的行业的发展,其实比你想的要健康的多的多,这个行业首先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各种京剧院、各种剧团、各种乐团、各种车队之类的。其次,这个行业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的观众去掏钱支持,这种观众往往很长情,京津地区三四十年的相声观众,全国各地几十年的球迷,甚至欧洲那种好几代人都死忠一个球队的情况比比皆是。以话剧为例,话剧的票一般188/288起步,好位置可以上千,遇到名演员名剧团或者名剧本,照样一票难求,即使是《蒋公的面子》这部经常上演的剧,也完全不用愁卖票。这个票市是以我所在的二线城市南京市为样本观察到的,在经济、艺术更发达的北上广深,话剧的票市更是喜人。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这些行业本身的发展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即使没有流量掺和一脚,照样可以靠相对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较为固定且忠诚的受众群体,维持行业良心发展和从业者的培养。

但流量的无脑涌入,恰恰会把这一生态进行严重破坏。首先,流量经济普遍存在的重关注度、重运营、轻专业知识、无脑袒护、拒绝批评、控评反黑的模式,并不利于艺人或者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你想提高你的专业水平,你就要从外界得到清晰、明确的反馈,你做错了,需要观众用真金白银给你纠偏,你知道这么干就吃不上饭了,你才会改。但流量模式不一样,在台上怎么失误、怎么胡来都无所谓,只要你会讨好粉丝,自然就有人花钱捧你,当你失误的时候,粉丝又把对你的批评全部控评控掉了,你还怎么从失误中提高自己?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意思就是这个,体育界相对好一点,你个人的水平不行会反映到比赛的结果,从而会有教练组给你相应的警示。但文艺界就比较容易掉进这个陷阱了,文无第一这句话有它的道理,但滥用了就会导致审美的机械多元,抹杀客观存在的水平高低,并不利于行业发展。此外,流量模式本身具有极强侵略性和排他性,当他们大举涌入别的行业时,同原行业的固有受众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几乎为0,这个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几乎无法最后达成井水不犯河水的动态平衡。由于饭圈在党同伐异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完备的制度,因此在对其他小众文化的对抗中,几乎是百战百胜,流量涌入一个行业后,挤走原有的受众,建立饭圈受众,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情,那这样问题就有来了,饭圈特点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平均一年不到就要换一次风向,嘻哈、民谣、相声、街舞,没有新的造势哪个能热过两年?今年有饭圈捧你,让你赚的盆满钵满,一年顶十年收入,那明年怎么办?明年他们换风向了,你坐吃山空吗?这时候你想去找你的老观众赏口饭,不好意思,他们已经被你曾经最喜欢的饭圈排挤走了。

这里以相声界举例。相声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相声热,到2019年底疲态尽显,再到2020年天灾人祸,明显已经看到了相声流量时代的退烧。我们可以看看流量热给相声带来了什么,对艺人来说,很多艺人在流量热中,发现了迎合粉丝、宠粉媚粉的表演风格,造成相声技巧和基本功大滑坡,代表人物张鹤伦郎鹤焱和张九龄王九龙,对他们确实这两年赚的不少,可这些钱够他们以现在的派头吃一辈子吗。对行业来说,大量热钱涌入,把很多能一起吃苦的伙伴变得不能一起富贵了,再加上各家粉丝煽风点火,导致德云社内部暗流涌动,逼得老郭得在台上让徒弟一个个表忠心。此外德云社在2019年初疯狂推商演,结果年底除了几对票房号召力优秀的艺人外,其他艺人的票卖的冷冷清清,甚至黄牛按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往外出。未来的几年,也许将是德云社和相声最黑暗的几年。

王一博粉丝喜欢说他们哥哥让20块钱的票卖到了5000,却不去想想为什么这个比赛原本只能卖20,是所有赛车都只能卖20嘛?当然不是,很久以前的f1上海站草地票就能卖到1000多了,而且一票难求。一项体育运动,最能代表项目生命力、项目形象、项目商业价值的不是低级赛事,而是顶级赛事和顶级球员,换句话说,足球是不是要完蛋了,看的不是毛里求斯次级联赛能不能卖票,看的是梅西、c罗这些球星,看的是皇马、巴萨、拜仁、利物浦这些豪门,看的是五大联赛、欧冠、世界杯,看的是巴西、阿根廷的贫民窟还有没有小孩光着脚穿着内马尔、梅西的球衣练球。即使是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足球,每年中乙、中丙的小球队解散、欠薪的比比皆是,但真正决定中国球市的,却是中超、中甲球队。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这比赛只能卖20一张票?因为你水平次,就值20,为什么f1卖好几千,因为他值好几千。

那原来20的门票卖到5000是为什么?是因为王一博来了,那好,第一,王一博能天天来,场场来,站站来吗?当然不能;第二,谁买了5000的门票?是摩托爱好者还是王一博粉丝?是后者吧,后者是看车的还是看人的?肯定是看人的,那没有王一博的比赛他们还5000的看吗?不看吧,有那时间她还看王一博的综艺呢。那这样,你的票就还得接着20一场卖,一场的5000对行业来说,杯水车薪。一场卖5000了,这个行业就起来了,一场卖20了这个行业就完蛋了,想多了你们,真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