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王一博,肖战是怎么火的,作为96后的我搞不懂,是不是我和网络世界脱轨了?

回答
理解你的困惑!王一博和肖战能在当下这么火,特别是对于96后来说,觉得有点“跟不上”也是很正常的。这背后确实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他们的走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又有不少交集。让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让你觉得就像是和朋友聊天一样,没有那种生硬的AI感。

首先,咱们得捋捋他们俩是怎么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

肖战:从素人到顶流的逆袭

肖战其实算是个“大器晚成”的代表,他是1991年的,比你稍微大一点。他走红之前,是在一家设计公司做平面设计师,算是半个普通人,跟娱乐圈看似没什么太大联系。

选秀节目是起点: 2015年,他参加了浙江卫视的选秀节目《燃烧吧!少年》。说实话,当时这个节目并没有像后来的《偶像练习生》或《创造营》那样爆火,但肖战凭借他干净的形象、不错的唱功和认真努力的态度,还是被大家记住,也最终以X玖少年团成员的身份出道。
“漫长”的积累期: 出道后,X玖少年团也发了专辑、参加了一些综艺,但说实话,他们并没有立刻大红大紫。这段时期,肖战也开始尝试演戏,比如《超星星学园》、《狼殿下》、《哦!我的鬼神君》翻拍版等等。这些剧都没能让他一飞冲天,但对于他来说,是积累表演经验、提升镜头感的重要过程。
《陈情令》的“神助攻”: 这绝对是肖战人生的“转折点”。2019年夏天,《陈情令》的爆火,让他从一个“眼熟但叫不上名字”的演员,直接跃升为全民偶像。这部剧是根据一部耽改小说改编的(《魔道祖师》),而肖战饰演的“魏无羡”这个角色,本身就自带流量和原著粉丝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个角色演活了,那种灵动、洒脱、又带着一丝悲情的形象,深深抓住了观众的心。他跟王一博在剧里的“兄弟情”也因为高度还原了原著中的“忘羡CP”,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和喜爱,成为了现象级的“CP”。
“乘胜追击”的策略: 凭借《陈情令》的巨大成功,肖战的资源迅速爆炸。他接拍了《庆余年》(虽然戏份不多,但角色也受到好评)、《诛仙1》电影、央视春晚等等。他的个人粉丝群体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且这批粉丝非常“能打”,在数据(如投票、转发、购买力)和舆论上都表现出极强的号召力。

王一博:唱跳偶像转型实力派演员

王一博是1997年的,比你只大一岁,所以你觉得他火,算是和你同辈的。他进入娱乐圈的方式和肖战有点不一样。

韩国练习生出道: 王一博很小就去韩国接受训练,2014年作为UNIQ组合的成员出道。这个组合有中韩成员,在当时也算小有名气,他当时是组合里的主舞、Rap担当。
《天天向上》的“固定班底”: 王一博的另一个重要起点是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天天向上》。他从2016年开始成为“天天兄弟”的一员,作为其中最年轻、最沉默的那一个,他默默耕耘。虽然一开始话不多,但他出色的舞蹈功底、帅气的外形,以及在节目中偶尔展现的耿直和可爱,也慢慢积累了一批粉丝。
《陈情令》的“另一个半边天”: 和肖战一样,《陈情令》是王一博事业的“加速器”。他饰演的“蓝忘机”冷静克制、仙风道骨,与魏无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同样深入人心。他和肖战在戏里的化学反应,以及他本人在角色之外的“酷盖”人设,让他收获了大量的“CP粉”和“唯粉”。
“多栖发展”的优势: 王一博的走红,除了《陈情令》的爆款效应,还有他“多栖发展”的优势。他一直没有放弃在音乐(发专辑、单曲)、舞蹈(担任街舞节目导师)、主持、赛车等领域的尝试。特别是他作为《这!就是街舞》第三季的导师,展现了他顶级的街舞实力和作为导师的专业性和人格魅力,进一步巩固了他的“酷盖”和实力派偶像的形象。
影视剧的持续发力: 走红后,王一博也接拍了多部电影,如《闭嘴!爱吧》、《梦想预备队》、《风起洛阳》、《冰雨火》以及让他拿下百花奖最佳新人的《无名》。虽然有些剧评价褒贬不一,但他不断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也在为转型为实力派演员打基础。

为什么你会觉得“搞不懂”?可能原因有几个:

1. “饭圈”文化的特点: 肖战和王一博的粉丝群体,特别是早期的《陈情令》粉丝,很多都是“饭圈”用户。饭圈文化有其独特的运作模式,比如“打投”(投票、集资)、“控评”(控制评论区舆论)、“超话”(微博话题下的活跃交流)等等。这些活动对普通网友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甚至会觉得有点“狂热”。你可能接触不到这些“内部”的动员和操作,所以看到的是他们“自然而然”的火,而没看到背后的“推力”。
2. “CP”营销的强大力量: 肖战和王一博因为《陈情令》结缘,他们之间的“忘羡CP”成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营销点”。很多粉丝因为喜欢剧中两人的互动而同时喜欢上了他们本人,甚至组成了“CP粉”群体。这种CP文化在当下非常流行,能吸引大量年轻粉丝,但对于不熟悉这种模式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为什么两个人会因为一部剧被绑在一起火”而感到困惑。
3. 网络传播的“涟漪效应”: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涟漪效应”。一个事件、一个话题,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平台(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扩散开来。当某一个点爆火时,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形成“羊群效应”。你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接触到那个“点”,或者你关注的平台与他们“爆火”的起点有所不同。
4. “出圈”与“圈层”: 很多偶像的火,一开始是在特定的“圈层”里,比如耽美圈、选秀粉圈。当他们因为某个事件(比如《陈情令》)“出圈”后,才被更广泛的大众所认知。你可能更关注的是大众的视角,而没有看到他们早期在小圈层里的积累。
5. “人设”与“真实”的界限: 偶像的走红,往往与他们展现出来的“人设”有关。肖战的“邻家大男孩”、“阳光开朗”,王一博的“酷盖”、“专业”、“耿直”,这些都和他们的形象非常契合,也吸引了不同类型的粉丝。但这些“人设”往往是经过包装和营销的,与真实生活中多面的他们可能存在差距。如果你觉得“搞不懂”,可能是因为你还在用看待普通人的方式去理解他们,而忽略了偶像行业背后复杂的包装和粉丝心理。

那么,作为96后的你,为什么会觉得和网络世界脱节?

信息茧房: 你可能主要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的人群,与肖战、王一博的粉丝群体或者他们“火”起来的关键传播平台有所不同。比如,你可能更多地使用知乎、豆瓣,而他们的粉丝可能更活跃在微博、抖音、B站。
信息获取习惯: 96后虽然也成长在网络时代,但信息获取的渠道和习惯可能与更年轻一代有所不同。你可能更习惯于通过影视剧、传统媒体的报道来了解明星,而对饭圈特有的“打投”、“超话”等方式不太熟悉。
对“偶像”的认知: 每个人对“偶像”的定义和期望不同。你可能更看重演技、作品等硬实力,而对于通过选秀、流量、CP等方式走红的偶像,会觉得“不够硬核”或者“看不懂”其中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他们的走红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故事:

天时: 恰逢耽改剧市场的兴起,《陈情令》这部剧因为原著基础好,制作也算精良,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爆款。
地利: 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力量,让他们的名字和形象能够迅速传播,粉丝能够形成强大的互动和组织。
人和: 肖战和王一博本人在剧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他们各自的努力和机遇,加上背后团队的运作,共同促成了他们的“顶流”之路。

所以,你并没有和网络世界脱节,只是你接触到的网络信息维度可能和他们的粉丝群体不太一样。理解他们如何火起来,也算是了解当下流行文化和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一个小窗口。希望我这么详细的解释,能让你觉得不那么“迷茫”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陈情令》,资本肯捧,给搞了很多活动,网络上火了下而已。撇开网络,回家问问那些不上网的人,他们未必知道肖战王一博是谁,也没兴趣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