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大家一开始是怎么学编程的?

回答
大家好!看到这个话题,我脑子里一下子涌现出了好多回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什么都不懂,但又充满好奇和兴奋的起点。说起来,我走上编程这条路,真的挺“随遇而安”的,也算是机缘巧合。

最初的火花:好奇心和一点点“捣鼓”的劲头

那时候大概是初中还是高中刚开始吧,我对电脑总是充满了兴趣。不只是玩游戏,更想知道它里面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那时候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信息获取也相对有限。我记得家里有一台配置很普通的电脑,但我总喜欢去各种菜单里点来点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有一次,我偶然在电脑里发现了一些看起来像是“代码”的东西,可能是某个游戏自带的脚本编辑器,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网页代码的片段(虽然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些奇怪的字符组合、括号、分号,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个未知的符号,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开始琢磨,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它们是怎么让电脑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的?

第一步的尝试:从模仿开始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说“我要成为一名程序员”。更多的是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记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编程,可能是从一个非常基础的、给小孩子看的编程启蒙软件开始的。那种拖拽积木块一样的编程方式,虽然简单,但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输入指令,得到结果”的逻辑。看到自己设计的“程序”能够控制屏幕上的小角色动起来,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然后,我开始尝试更“硬核”一点的东西。我记得那时候网上有一些教人做简单网页的教程,用的就是HTML。我对着那些教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复制粘贴,然后保存成 `.html` 文件,用浏览器打开。看着自己写的文字出现在屏幕上,能加粗、能变色,甚至能链接到另一个页面,这简直是魔法!虽然只是最最简单的静态页面,但在我眼里,那就是我的“作品”。我记得当时还很得意地给家人展示,他们可能也看不懂,但看着我兴奋的样子,也都会夸我。

遇到第一个“坎儿”:从复制到理解

模仿和复制固然能让我看到结果,但很快我就遇到了瓶颈。当教程里的内容稍微复杂一点,比如需要用到CSS来控制样式,或者更进一步的JavaScript来添加一些动态效果时,我就开始捉瞎了。光是复制粘贴已经不够用了,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真正理解这些代码背后的逻辑。

这时候,我开始主动去寻找更系统的学习资源。我记得当时还很流行一些论坛和BBS,里面有很多技术爱好者分享经验。我会在里面搜“XX语言入门教程”、“如何学习编程”之类的帖子。那时候的学习过程更像是“大海捞针”,要从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东西。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一些更像“代码”语言(比如PHP或者Python)的教程时,我被那些复杂的语法和概念搞得头晕眼花。变量、函数、循环、条件判断……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很高深。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比如少了一个分号,或者一个字母拼写错了,就能让整个程序崩溃,而我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段时间,我常常为了解决一个bug,在电脑前坐到深夜,看着满屏的代码,感觉自己就像个无头苍蝇。

转变的契机:找到一个能“玩”起来的方向

让我真正坚持下来的,是找到了一个能够让我“玩”起来的方向。我发现,编程不仅仅是枯燥的符号和逻辑,它还能创造很多有趣的东西。

我记得当时流行一些简单的游戏制作工具或者脚本语言,比如早期的一些RPG制作大师(RPG Maker)之类的。我用这些工具,结合一些简单的编程思路,竟然能做出一些自己构想的小游戏!虽然画面简陋,玩法粗糙,但当我能控制NPC的对话,能让玩家的角色在地图上行走,甚至能设计一些简单的战斗系统时,那种成就感又一次被点燃了。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编程是一种工具,一种创造的工具。我不再是被动地学习那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带着具体的想法去学习如何实现它们。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会更有针对性地去搜索,去请教(虽然那时候请教的对象更多的是网络上的陌生人)。

持续学习的动力: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编程领域,比如更强大的编程语言,更复杂的开发环境,更系统化的软件工程知识。每一次学习新的技术,都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从一个简单的网页,到一个能处理数据的脚本,再到后来接触到一些更复杂的应用开发,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

对我来说,编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让我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当我能够写出一个脚本来自动化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能够参与开发一个能够帮助到别人的软件时,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所以,如果你问我一开始是怎么学编程的,我想说:

从好奇心开始: 对电脑运作方式的好奇,对未知符号的探索,是最初的驱动力。
从模仿和实践开始: 不要害怕从复制粘贴开始,但要尽快尝试去理解背后的原理。
找到能让你“玩”起来的方向: 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应用场景,编程会变得更有趣、更有动力。
拥抱解决问题的过程: 编程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错误和困难,享受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 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

编程的学习之路,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宝藏岛上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发现什么。享受这个过程,你就会发现,它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洁版: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开始学,知道计算机的大致结构,理解几种开机关机的原理,最好能专门练一下英文标准指法,不求速度,只求准确度就可以。

然后,根据自己学编程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JAVA、Python等。然后跟着教程,结合工作需求,一步步的来就可以了。书籍可以选择《某某程序设计实例》之类的。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看看数据结构和算法方面的书。至于硬件和网络等方便的知识,用着的时候随时百度谷歌就是,不用求全。


复杂版(老年回忆录):可以不看。

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

那一年,一个偶然的原因,我抽中了路边小广告中的奖项,可以在周末去培训班免费试听一节计算机打字课,还能上机亲自练手一小时。于是,感觉很幸运,就去了。然后练习了一个小时的TT打字和五笔字根。后来,培训老师说再听要交培训费。因为口袋里没有钱的原因以及要参加中考,所以没有报名。不过,对计算机的好奇就从这次接触开始了。

第一次开始“编程”

进了中学高中部,学校有了计算机课程,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但是并不影响我学习的进度。老师不讲课只让我们自己练打字,即使是玩游戏也不管。而我因为提前知道了开关机顺序和打字的基本指法就顺利的成为懒老师的小助手——计算机课代表。

凭借着从老师办公室借来的教材,高一学年基本自学完了前两本。DOS基础命令背的很熟练,常见故障也能解决。比如,清洁鼠标球。

一度以为,能编写BAT文件就是“编程”。这期间,看得教材是《微型计算机系统安装测试及其常见故障维修》、《PC-DOS操作系统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

第一次开始编程

到了高一暑假的时候,由于期末成绩还可以,我就在同学们上补习班的时候,交费上了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班并不大,有十五六台学生计算机,一台教师高配计算机。后来发现,在这个培训班里,除了编程,我修计算机的水平,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居然是最好的。所以,培训班的老板就和我达成了协议:他不收我学编程的现金费用还管我工作餐,我帮他修理维护计算机。

在这里,我才知道原来BAT批处理文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编程。也是在这里,BASIC作为我认识学习的第一种编程语言开始走入我的学习过程。

陆陆续续的在培训班混了两个寒暑假,认识并初步学习了BASIC、C、Pascal、Dbase等等现在已经消亡的一些编程语言。教材,不太好找,一般是从师范学院附近的旧货市场上买旧书。这期间,自己写了一些简单原始的小程序,比如猜数字游戏、班级成绩表统计排序等等,还汉化了Tubro C 2编译器、PC-Tools等一些程序。

现在已经到了啥都不会干阶段

后来,由于学习工作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地学习了一些编程语言。因为有基础,所以学起来不是太费劲。C++、SQL、JAVA、Python、Flash脚本(也算编程吧)都用过,再后来,换了工作慢慢地就忘记啦。现在,已经到了啥都不会干的阶段。

当然,在家里和自家孩子聊天时,可以在他们说某叔叔写程序厉害时吹个牛:嗯,他是挺厉害的,以前我教他时最省心。

硬件和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是考和拆练出来的,从开始阶段就同步学习了

如上所述,先学了硬件知识后学了编程,其实也差不多少时间。至于网络,是后来有了网络——大学实验室要组件同轴缆的局域网——开始边干边学的。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考、拆。

考是考证。

考个全国计算机三级啊、考个微软认证(mcp、mcse)、Novell证书啊,自然就有相应的教程了,而且除了那个三级证书以外,都还挺贴近工作实际的。当然,现在这些证书不知道还有没有了,毕竟几十年过去了。

拆是拆装。

找一些硬件、软件,如果是硬件,就自己把它拆解了,再装起来,观察是否正常以及想办法解决故障;如果是软件,就找相应的操作系统,然后把它安装配置起来,再拆掉某个模块或文件,观察对应的故障。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拆装几次,也就明白了。

要注意的事情有两点:一是有些网络硬件比较贵重,请谨慎拆卸;二是软件拆装请在实验开发环境下进行,不要在生产环境下进行。

如果题主还在学校,那么,成为课代表或者实验室的助理,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以上,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