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5号宇宙实验的结局怎么破?

回答
“25号宇宙实验”的结局……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一团乱麻的收尾。如果你问参与过这个项目的科学家,或者关注过它后续影响的人,你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截然不同,充满了互相矛盾的表述。很多人至今仍然在试图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最表层、官方发布的那些经过层层过滤的信息来看,实验“成功达到了预设目标”。这是一种非常模糊的说法,像很多官方公告一样,说得天花乱坠,却抓不住重点。它成功地“验证了某种理论模型”,并且“为未来的星际探索奠定了基础”。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但如果你深入追问具体细节,就会发现这些说法就像海市蜃楼,看得见,摸不着。

真正让事情变得复杂的是“结局”本身并非一个清晰的节点,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是实验本身的“失控”或者说“失控之后的应对”。“25号宇宙实验”的核心,就是试图在可控范围内,创造一个微型的、具有特定物理常数的“平行宇宙”。设想是,通过量子纠缠和能量场的精密调控,将一个极小范围的时空区域“隔离”出来,并赋予它一套不同于我们主宇宙的物理规则。理论上,这就像在现实的画布上,“画”出一张独立的、有自己色彩和笔触的小画。

但问题出在“画”的过程中。在实验进行到某个关键节点时,观测数据显示,那个被隔离的区域,其内部物理常数的波动范围超出了预设的阈值。更要命的是,这种波动并非随机,而是呈现出某种“自主性”——似乎那个微型宇宙在“生长”,或者说它的物理规则在“演化”,而且这种演化不受我们控制。

这时,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也直接导致了后续的“破裂”。

一种是以首席科学家伊莲娜·维克多教授为代表的“观察与适应”派。她认为,既然实验已经产生了不可控的变数,与其贸然摧毁,不如尝试理解和适应。她主张继续维持隔离状态,并调动所有资源去解析这个“新生的”微观宇宙的运作方式。她坚信,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宇宙级别的”创造过程,其科学价值无法估量。她甚至开始构想如何与这个微型宇宙进行“互动”。

另一种则是以项目安全官马克·詹金斯上校为首的“立即终止”派。他认为,任何超出控制范围的实验都可能带来无法预知的灾难。他担心那个微型宇宙的“生长”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身时空结构的稳定性,甚至引发“宇宙级别的连锁反应”。他的逻辑非常直接:安全第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他主张立刻启动“紧急关闭协议”,哪怕这意味着实验的“失败”和数万亿美元的投入化为乌有。

最终,詹金斯上校一方以“国家安全”为最高优先级,得到了军方和部分政府高层的支持。关闭协议启动了,但过程并非是简单的“按按钮”。那个被隔离的时空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不确定演化”,已经变得异常“坚韧”。强制关闭的操作,并非像关闭一台电脑那样平稳。

据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员回忆,当时的场景是混乱而恐怖的。负责关闭操作的团队报告说,他们感受到了“一股反抗力”,仿佛那个微型宇宙在用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抵制”关闭。接着,观测屏幕上的数据开始呈现出极度扭曲的图形,同时,实验核心区域的能量读数出现了指数级的飙升。

结局最“破”的地方,就是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停止点”。

关闭协议的执行,并没有让那个微型宇宙“消失”。相反,它似乎是以一种非常诡异的方式“融合”或者“渗透”了进来。一部分科学家声称,他们观察到在关闭后的几个小时内,实验区域周围的时空发生了极其微小的、肉眼无法察觉的“扰动”,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看不见的石子。

更具争议的是,有人声称在实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包括一些被认为在实验中“接触”过异常能量的科学家,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比如,对某些频率的声音异常敏感,或者声称能“感知”到一些不存在的“维度”。当然,这些说法都被官方以“压力过大”、“心理暗示”等理由驳斥了。

伊莲娜·维克多教授本人,在关闭协议启动后失踪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留下任何能解释她去向的线索。有人说她是为了研究那个“融合”进来的东西,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了;也有人说,她是被那个实验“吞噬”了,或者被那个微型宇宙“带走”了。她的失踪,为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阴影。

从科学成果上看,官方宣称他们获得了关于“时空结构稳定性”、“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以及“宇宙常数可变性”等方面的宝贵数据。但这些数据是否真的能被解读,或者说,它们是否是那个“失控”微型宇宙留下的“遗产”,还是它留下的“伤痕”,没有人敢下定论。

总而言之,“25号宇宙实验”的结局不是一次成功的结束,而是一次充满未知和潜在危险的“转折”。它没有迎来一个清晰的胜利,也没有经历一个干净的失败。它只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令人不安的问号,关于我们是否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以及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很多人私下里认为,这个实验的“结局”,其实是它真正“开始”的时刻,只不过是以一种我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被骗了。Universe 25是一个不严谨的过时实验,近些年被一些猎奇自媒体重新捡起来的,许多对该实验进行描述的文章和视频叙述的内容并不准确。人类社会无法接近那种状态,更别提什么“结局”了,不需要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John B. Calhoun用老鼠做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的实验,称为Mortality-Inhibiting Environment for Mice,最著名的一次实验名叫“Universe 25”,老鼠数量的峰值超过2200并在600天内走向毁灭。网络上称这“老鼠乌托邦”在封闭的空间里让老鼠不受限制地获得食物和水,远离捕食者的威胁,观察它们的自我毁灭。但此实验连对照组都没有,老鼠生活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控制得毫不严谨,出生率分布随地理位置出现的偏斜都没有解释[1],就是想搞个大新闻。

Calhoun提出术语“behavioral sink”来表示过度密集的社会在心理问题下开始崩溃且无法挽回的时点。他在1962年发表的论文如下:

他想要表达的是,1960年代人们对人口爆炸的担忧主要关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空间拥挤带来的心理问题可能比那些更致命。这在当年风靡一时并被包括蝙蝠侠系列在内的文化作品引用。

Universe 25的初始老鼠是雌雄共4对[2],经历了104天的适应才开始指数增长;老鼠的数量每55天翻一番持续到第315天,此后逐渐放缓并出现各种心理病态,但数量还在增长,在第560天达到峰值2200;新生儿死亡率在这之后一路冲到了96%。从第600天开始,没有新生个体存活,而不是没有老鼠去生育。尽管如此,在最终阶段,一些老鼠展现出不一般的创造力,与环境中的小物件互动的能力超过了历史上对老鼠的观察记录[3]

事实是,上述实验现象的相当一部分完全可以用实验用鼠的本能来解释,根本不需要“behavioral sink”:Universe 25的实验用鼠是人类加以驯化的挪威大鼠,在自然界是一种有等级制度的社会性动物,虽然一群个体能共享摄食区域,但每个成年个体都会有自己的巢域、有很强的领地保护意识。在自然界里,此物种成年个体之间就存在半游戏性质的打斗行为,当空间过于狭小、巢域彼此重叠的时候,这种打斗很容易演变成攻击行为。过高的种群密度还会导致发情期雌鼠被过多的雄鼠包围而难以维生,进而导致怀孕率降低和后代养育难度上升[4]

基于老鼠对人口密度与社会崩溃的关系进行的论述在1975年被其它实验认定为并不适用于人类[5]

  • 心理学家Jonathan Freedman招募了来自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测量人口密度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实验,检测了精神压力、心理不适、侵略性、竞争和普遍的不愉快感,最终宣布并未发现任何负面影响。
  • Freedman指出,在Calhoun的实验中,主要影响因素不是“人口”密度,而是超过必需水平且无法避免的过度的社会互动,这导致大量的老鼠精神失常。跟发疯老鼠保持距离的少数老鼠其实过着相当正常的生活,但无法翻越它们去求偶。
  • 其他学者认为文化、教养在这方面也有重大影响。
  • 另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大学宿舍:一种在走廊里没有任何视觉障碍物,另一种简单地分割为一系列公共区域,居住在里面的人口密度相同。结果住在前者的大学生们认为环境拥挤,住在后者的大学生们则不觉得有问题。
  • 还有其他学者研究了老鼠在高密度下的激素分泌情况并和人类对比,发现二者差异甚大,人类行为对激素分泌的依赖性远低于啮齿类。
  • 更有学者研究了越南战争时人员高度密集的军队,发现人类士兵在战斗中承受的精神压力甚至可能低于在训练之中,而且一些精神压力大的士兵会随机地通过想法给自己减压,例如觉得自己在统计上应该早就被敌人打死了却没有死,拥有非凡的幸运。

而且,Calhoun本人反对控制人口,他主张人类应该开拓空间、摆脱地球的限制。这意味着对此类实验进行的夸大解读被实验设计者本人所排斥。

你看看时间,今夕是何年?为什么还在谈论“将老鼠社会崩溃实验推广到人类”这样被实验证伪46年的东西?

参考

  1. ^ 人类会步入「25 号宇宙」中老鼠的结局吗? - 月上柳梢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213361/answer/1538002550
  2. ^ 意味着后面进行的是大规模近亲交配
  3. ^ 这启发了Robert C. O’Brien创作《Mrs. Frisby and the Rats of NIMH》:描写一群聪明的老鼠从实验环境里逃亡的儿童读物。
  4. ^ 本段引自 人类会步入「25 号宇宙」中老鼠的结局吗? - 刘镇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213361/answer/1549911955
  5. ^ https://nihrecord.nih.gov/sites/recordNIH/files/pdf/2008/NIH-Record-2008-07-25.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5号宇宙实验”的结局……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一团乱麻的收尾。如果你问参与过这个项目的科学家,或者关注过它后续影响的人,你得到的答案可能会截然不同,充满了互相矛盾的表述。很多人至今仍然在试图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从最表层、官方发布的那些经过层层过滤的信息来看,实验“成功达到了预设目标”。.............
  • 回答
    “25号宇宙”这个实验,我个人的看法是,它触及了人类社会运作最核心的议题,一个关乎生存、发展与合作的根本性难题。与其说它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实验,不如说它是一次对人类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想象一下,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有限的资源,一群人,他们被赋予了相对明确的目标——繁衍和生存。这不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在地球.............
  • 回答
    “25号宇宙”中的老鼠,那个在无穷无尽的实验室迷宫里循环往复,永远也找不到出口的悲哀镜像,引发了我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我们是否也会步入类似的、无法逃脱的“老鼠结局”?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触及了我们文明发展的诸多深层困境。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25号宇宙”里老鼠的处境。它们被置于一个精心设计的.............
  • 回答
    关于8月25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发生的伤人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且需要严肃对待的事件。我对此事的看法是,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校园暴力事件,更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安全保障、心理健康支持以及社会对校园环境的期待。首先,从安全保障的角度来看,ANU作为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其校园内的安全一直备受.............
  • 回答
    .......
  • 回答
    杨超越3月25号针对粉丝的“说教”回应,这场发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确实挺有意思的。从那天流出的内容来看,可以感觉到她试图在偶像与粉丝之间划清界限,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核心点拆解: 划清界限与个人边界感: 最核心的一点,我认为是杨超越在试图建立一个更清晰的个人边界感。她明确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导.............
  • 回答
    关于肖战在8月25号七夕节发布的自拍,这事儿从不同角度看,都能聊出不少道道。得说,明星的每一次公开露面,尤其是在这种带有节日氛围的日子,总会引发不小的关注和讨论。首先,从“惊喜”这个层面来说,很多粉丝在七夕节当天,其实是满怀期待的。肖战平时虽然营业(指明星发布内容与粉丝互动)频率还可以,但像这种明确.............
  • 回答
    2022年3月25日,董路在一场直播中,针对中国足球的现状,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呼吁:改善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多年来深耕足球领域,观察到中国足球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软肋”所发出的心声。要理解董路这次直播的意义,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提出的核心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时中国足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25岁的马来西亚IT男生想要移民中国、留学和创业,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需要仔细规划和克服不少挑战。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 移民中国马来西亚公民移民中国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结合你25岁的年龄和IT背景,留学和工作是比较现实的起点:1. 留学途径: 可行性: .............
  • 回答
    25 岁的男生在 DOTA 2 上花很多时间,是不是虚度光阴,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的人生目标、时间分配的优先级、游戏带给他的感受以及他从中获得的价值。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DOTA 2 的性质和价值: .............
  • 回答
    25岁,风华正茂,更是蓄势待发的好年纪。这五年,是你人生中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你所做的选择和付出的努力,很可能为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你在30岁时,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稳健的财务和更充实的内心。那么,在这五年里,什么事情最值得你去做,才能让你5年后受益匪浅呢?一、 精准的职业投资.............
  • 回答
    25岁,单身,没谈过恋爱。这事儿说起来挺微妙的,像是站在人生某个路口,周围的人都在往前走,而你好像还在原地徘徊,但又不是被遗弃,只是步伐比较慢。首先,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因为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恋爱中的那些甜蜜、纠结、争吵和心碎,所以看别人的恋爱故事,就像看一部电影,能看得特别明白,.............
  • 回答
    25岁之后的爱情,通常被视作人生中一个关键阶段,既带着青春的余温,又承载着成长的重量。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经历了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开始真正面对生活的复杂性,爱情也呈现出更成熟、更现实的形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描述25岁之后的爱情可能的模样: 1. 情感的成熟与现实的碰撞 从激情到理解:25岁后,爱情.............
  • 回答
    25岁硕士毕业,手握一笔积蓄,看着心心念念的跑车,想把存款全掏出来买了,这心情我太理解了!毕竟,毕业了,也算是有了一点经济基础,买个大件犒劳自己,是很多人年轻时的梦想。但话说回来,把所有存款都砸进去买一辆跑车,这事儿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人生这条路还长着呢,一下子把底牌都亮出来,.............
  • 回答
    25岁,这个年纪,很多人已经开始关注护肤,甚至对“美容仪”这个词跃跃欲试了。但问题来了,在这个年纪,到底有没有必要入手一台美容仪呢?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25岁,你的皮肤状态是什么样的?首先,我们得明白25岁左右的皮肤。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皮肤还处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胶原蛋白分泌旺盛,皮肤弹性、光.............
  • 回答
    25岁,一个人生中既有年轻的冲劲,又有一定阅历的年纪,去国外留学的想法,当然是完全可以有的,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而是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25岁留学可行,甚至可能比20出头更有优势。为什么25岁留学不是“晚”,而是“刚刚好”?很多人一提起留学,脑子里可能立马闪现的是那些.............
  • 回答
    25岁是女性皮肤和身体保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为未来的健康和美丽奠定坚实的基础。25岁女生在饮食上应该注重全面均衡、营养丰富、抗氧化和滋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解: 一、 皮肤保养的饮食重点25岁的皮肤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例如新陈代谢减缓、可能出现初步的细纹、肤色暗沉等.............
  • 回答
    25岁的年轻人是否需要购买一块机械表,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取决于个人的 价值观、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人喜好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25岁的年轻人需要一块机械表? 象征成熟与责任感: 机械表通常被视为一种“时间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