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老外都是自己装修房子,而中国几乎没有这个现象?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生活习惯的很多层面。为什么在西方,尤其是北欧、澳洲等地,自己动手装修房子(DIY,Do It Yourself)司空见惯,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却非常少见?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从观念和文化差异说起。

在很多西方国家,DIY不仅仅是一种装修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可以算是一种爱好。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就强调独立、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很多西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参与到家庭的维修和改造中,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认为,能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种“能自己做就自己做”的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装修房子自然也不例外。

相比之下,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加速之前,家庭的物质基础相对不那么雄厚,人们更倾向于把有限的钱花在“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物品上,比如购买耐用品、改善生活条件等。装修这件事,如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结果不确定,很多家庭会觉得“不划算”。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强调“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一种高效和稳妥的方式。请装修公司,即使价格不菲,也意味着有人负责,出了问题有人承担,省心省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差异。

1. 劳动力成本与可及性:
在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人工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聘请专业装修师傅的价格非常昂贵。相比之下,购买建材和工具的费用虽然也不低,但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大大节省人工费用。这使得DIY在经济上更具吸引力。
在中国,虽然近年来人工成本也在上升,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专业装修服务的价格相对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装修市场非常成熟,各种规模的装修公司和服务商层出不穷,竞争也比较激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拉低了整体的服务价格。

2. 建材和工具的便利性:
在西方,大型的家居建材超市(如Home Depot, Lowe's等)非常普遍,它们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从木材、油漆、瓷砖到各种水电配件、工具设备,应有尽有。而且,这些超市里通常有专业的店员可以提供咨询和指导,甚至有免费的工具租赁服务。对于初学者来说,获取材料和工具的门槛相对较低。
在中国,虽然建材市场也很多,但早期和一些中小城市,购买专业的装修工具,尤其是那些不常用的、精密的工具,可能需要到专门的市场或者渠道去购买,便利性相对较差。而且,很多工具的价格也比较高昂,一次性投入较大。

3. 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程度:
一些西方国家在建筑和装修方面有更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例如对水电布线、材料防火等级等有详细规定。DIY爱好者需要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同时,也有一些成熟的DIY指导手册、在线教程和社区论坛,为实践者提供支持。
在中国,虽然近年来这方面也在加强,但过去可能存在一些标准不统一,或者监管执行不够到位的情况。普通消费者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装修的质量和安全性,这也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再者,从消费者自身条件和需求来看:

1. 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
DIY装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大多数中国的上班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节奏快、压力大的大城市,很多人下班后已经筋疲力尽,周末也可能需要处理其他事务或者进行社交活动,很难再抽出大量时间去做耗时耗力的装修工程。
而西方一些国家,可能工作时间相对固定,休假制度更完善,或者很多人选择创业、自由职业等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生活中。

2. 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装修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水电改造、墙面处理、地板铺设、家具安装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即使是西方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经验。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熏陶,使得他们对动手能力的接受度更高。而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担心操作失误导致返工,或者影响房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3. 家装市场的成熟度与消费者信任:
中国家装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竞争激烈。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装修公司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监管的完善,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将装修这样的大事交给专业的、有信誉的装修公司来完成,以获得更可靠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明确,更容易解决。

4. 住房结构和装修需求:
中国的商品房多为精装修交房(尤其是新房),或者属于毛坯房,但整体的装修风格和标准,以及消费者对“整体家装”的追求,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零散的DIY拼凑。西方一些国家的住房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二手房翻新,或者建筑风格本身就鼓励个性化改造。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在西方某个国家,小约翰的房子需要重新粉刷墙壁。他可能在周六早上,开车去家附近的建材超市,选购喜欢的油漆颜色、滚筒刷、遮蔽胶带等。店员会热情地介绍不同类型油漆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小约翰把这些材料搬回家,中午吃完饭,就开始着手了。他会仔细地用遮蔽胶带保护好门框、踢脚线,然后一层一层地刷,享受这个过程。即使刷得不那么完美,他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在中国,李女士的新房需要装修。她会首先在网上搜索装修公司,然后一家一家地上门考察,比较设计方案、材料品牌、施工工艺和报价。最终,她会选择一家口碑好的装修公司,签订合同。从拆改、水电到油漆、地板,整个过程她可能只需要偶尔去工地看看,大部分时间由装修公司和施工师傅负责。她更关心的是最终效果是否符合她的预期,以及是否能按时入住。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中国就没有DIY精神。在一些小型的家居装饰、软装搭配、家具组装等方面,确实有很多人乐于自己动手。比如,从网上买来家具,自己动手组装;或者在生日时,为家人自己烘焙蛋糕,制作手工礼物。这些都是DIY的体现。但就“装修房子”这个相对宏大且专业性强的工程而言,中国和西方在观念、习惯和市场环境上的差异,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不同。

总而言之,中国消费者选择委托专业装修公司,更多的是基于对效率、专业性、省时省力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而西方DIY装修的普及,则更多地源于一种文化渗透的生活态度,以及在特定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对节省成本和实现自我创造的追求。这两种模式,都是在各自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合理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些说是因为欧美人工贵的,几乎都是胡咧咧。如果是上世纪80年代,说欧美工人贵,那还可以。现在还说欧美工人贵,纯粹胡扯。如北京,上海这些地方,你们知道保姆一个月赚多少钱么?一个全职保姆,月薪万元起步。

在中国就算一些二线城市,农民工的价格,也可以一天在150元以上。一些有专业技能的泥瓦匠,木匠,价格都在一天300元以上。我前几天通个厕所,那家伙就干了一会,跟我要了80块钱,气的我心肝都疼。

…………不就是拿棍子捅麽,我也会。。就是没工具。

现在中国普遍的,专业搞装修的工人,一天没几百元,你能雇到人?

中国搞装修的人工费用,都如此之贵了,怎么没人自己装修呢?都是请专业人士啊。欧美因为人工贵,就自己装修,这完全不符合逻辑。显然现在知乎这样的地方,还对欧美的一些事,存在很大的偏差。

我告诉大家,欧美人为什么喜欢自己装修吧。

第一:欧美房屋材料不行。

在中国,上到“北上广深”下到“农村田宅”,几乎不存在纯木头的建筑。水泥建筑是中国所有建筑的标配。而在欧美地区,除了一些大城市以外,普遍都是木头建筑。就算是一些二层的小楼,他也是木头建筑。

任何有基础建筑知识的人,都知道水泥建筑,木头建筑有十分巨大的差别。

对木头的基本操作,只要有“锤子,钉子,锯子”就可以了。

而如果你想在水泥上操作,需要的则是大铁锤,锤头要两个拳头那么大的。你还需要一些专业的工具,才可以在水泥上工作。

房屋基本材料的不同,意味着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对技能的要求不同。在木头建筑里,只要有一个智商正常的人类,就可以完成“自己装配吊灯”“自己布置电线““自己刷墙”“自己铺地板”等等操作。

但是,在水泥建筑里,你给我去试试。你想给我铺地板,需要专业的泥瓦匠,把水泥地“超平”才行,水泥地不平整,什么地板也不好使。你想布置电线?那么好,先拿大锤去抛墙吧。抛墙这种需要体力,技巧的活,一些都市小白领会么?不请人可以么?

说欧美工人贵,才自己装修的,你们可长点心吧!

中国农村盖房子,都是请专业的泥瓦匠的,盖房子这种活,普通的农民根本上不去手。这些农民自己的收入一点不高,也有都是时间,但为什么自己不自己装修,不自己盖房子呢?

第二:美国普遍是装配式建筑。

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说,装配式建筑。简单的说,这就是“盖房工业化”。

当然,中国搞的盖房工业化,和美国的盖房工业化,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国进行的盖房工业化,主要是水泥材料,而欧美搞的是木头化的装配式建筑。两个东西,是具备非常大的差别的,这里就不表述了,我只说美国的房屋。

在美国,盖房子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有12岁的智商,18岁的体力,会使用锤子,在美国就可以盖房子了。

美国人盖房子的时候,都是在建筑公司直接购买材料,然后自己一块块组装的。由于都是木头结构的,会钉钉子,就可以把房子盖起来了。只要你会看图纸,就可以把房子,如积木一样的搭建起来。

一个国家房地产行业,他的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越深,盖房子,装修房子的时候就越相对简单。就如最近几年,国内大行其道的装配式建筑,就可以用几天的时间,盖起一个摩天大楼。大家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一下中国建筑速度有关的视频就知道了。

工业化越深的国家,分工越细腻,标准化的东西越多。

标准化的东西越多,对工人的智力要求,就会直线的下降。

就如十年前,让你搞一套家具,会是什么情形?一般人肯定会挠头,制造家居我不会啊。但现在你让我搞一个家居,非常简单啊。只要打一个电话,家具厂就可以送来各种配件,到时候你自己装修就可以了。

现代家具有说明书,会拧螺丝就能装起来。以前你想搞个木头家具,至少要几级木工的水平吧?

同理,房屋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深的国家,装修的时候,对智力的要求就越低。

等中国的建筑行业,能让知乎的小清新,自己组装家居,自己刷墙,自己换电灯的时候,知乎的小清新们,就会在知乎上“直播自己装修”装逼了。

现在,中国的装修行业还不行,没知乎小清新装逼的地方。

user avatar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要换个煤气灶,我们这儿法律要求必须要有专门燃气安装执照的人才能安装。唯一的例外就是业主,因为你自己的物业,你自己想怎么整怎么整,炸死自己活该。但如果你让别人安,必须是有执照的。

我买的这个五炉头的煤气灶,打折特卖的时候抢的,一共才七百刀。我问他们如果要安装是多少钱,他们说送货要一百二,上门测量是三十五,如果要上楼,比如我家厨房在二楼,额外加七十五,然后安装费是一百五。加起来快四百刀。

我默默的把炉子扛进后备箱,又默默的去买了瓶压力气体泄漏检测液(瓶装的带颜色的肥皂水),买了卷密封胶带,一共十刀,回家拿着钳子和扳手自己就安上了。

当然,另外还花二十刀买了个泄漏检测报警仪插在厨房的插座上。保命要紧……

用了这么久了,目前我还健在,没有任何问题。

我跟一个美帝大叔聊这事儿,他说你那漏气检测液也是花的冤枉钱,我们都是安上之后拿打火机打着火凑上去,要是噗噗窜火苗子那就是漏气……(这是大叔的方法,危险⚠️,大家千万不要模仿……)

所以啊,穷人没办法啊。你要是四百刀不心疼当然可以请人来安。可是一个 iPhone 8 原价才七百刀。

像我刚整的车库树脂地板,材料一共花了二百五十刀左右,但如果请人来做,至少一千五到两千以上。全过程在这里 zhuanlan.zhihu.com/p/34

你们就说效果怎么样吧?

园艺割草什么的也是,请园丁一个月至少好几十,花园大、项目多的得要三四百刀,一年怎么也得一两千刀,这还是只包括劳动力,买花买肥料的材料钱还都另算。所以我得默默的开车去买花买肥买 mulch,默默的拿出自己的锄头铁锹,默默的开动自己的 Ryobi,默默的给树剃头……

我自己换的门锁,十分钟不到的事,请锁匠来至少三四十刀起码的。还得电话联系,还得在家等着他来。

自己刷的墙漆,比较好的一桶漆才四五十刀,可以刷一整个房间。

客厅的红墙也是自己刷的,省去了劳务费,就可以选购好漆,多用一点都没问题,效果也不比请人刷来的差。

自己换的智能空调控制器。请人来要两百多……

再复杂也难不住工科 PhD,对吧?

自己修马桶。请人来一两百刀是起码的。

瞬间旧貌换新颜。

自己换的抽油烟机:

用了十几个小时,去了两趟家得宝买零件……

自己种的蘑菇,一罐喷漆才不到十刀……

前任屋主留下的年久失修、严重掉漆、几乎断成两截的喷泉都让我整好了。

盆友们来我家玩绝对找不错地方,喷泉那家就是!

最后晒一张我的家伙事。

其实吧,也不是所有人都自己弄,像我们邻居就请人割草、请人打理、请人做各种事情。对了,他开一辆金黄色的 G63 AMG。


欢迎大家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我:instagram.com/reinforce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一个一个说。

首先,发达国家人工贵,不是一般的贵。


中国人现在也抱怨人工越来越贵了,但是蓝领的薪水还是没有白领高。

但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收入是能超过普通的办公室白领的。

在中国,装修工人不需要执照和培训,很多人是边学边做。


但是在发达国家,很多都是要上专门的培训班的,考下执照后才能工作。

我们经常看到美剧里,水管工、电工受到很多女人的欢迎,比如绝望主妇里的苏珊。

这不是影视剧里在故意夸大,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基础的。


在加拿大,水管工和木工、厨师、汽修工等大约145种工作,

都被加拿大政府视为专业性的技术工作,需要政府监督管理。

以温哥华所在的BC省的电工为例,从零基础学起,从学徒开始,

一般来说得经过4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取得牌照。


首先要参加学徒训练课程。学徒训练课程包含两部分。

一是在职训练,占总课程的80%。

学徒先要找到师父,然后两人一起向颁发证书的机构注册。

学徒跟着师父学习,师父教会学徒后,在学徒工作时在旁边监督辅导。


工作时,一般是一个师傅带两三个学徒。

学徒完成了一定的工作时数后,才能为师父或其他雇主工作。

师父要定期向训练机构报告学徒的进度,学徒要按时参加考试。


第二部分占20% 是理论性课程。这一部分的成绩不能低于70分,否则不能通过。

学徒完成以上的课程并通过资格考试后,颁发执照的机构会发出推荐函并让学徒入会。

即使是有多年经验的海外水电工移民到加拿大,也要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牌照。


很多华人移民英语太差,找不到需要英语交流的白领工作,就去读技工专业。

比如,简单的有暖气工牌照,投入少,产出多,是性价比很高的专业。

在BC省,水暖工时薪在25元到30元加币之间,年收入是5万到5.5万加币。

这种工作不需要太多体力,在平地工作,不用攀高爬低,不容易发生危险。


想要挣更多的钱,那就去考复杂一些的牌照,竞争的人少,工资就更高。

很多暖气工人嫌收入太低,又去考空调工牌照,收入能涨到10万加币以上。

这些蓝领工人的收入,明显高于普通白领。


说完加拿大,再来看看美国。

据联邦劳工统计局2012年的资料显示,为商业公司服务的水管清洁工、

管道安装工和蒸汽系统安装工的平均工资为每年4万9000美元

远高于全美所有职业的每年3万5000美元。


据统计,收入前10%的水管工每年能挣8万4000美元,

而在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工作的水管工,平均每年收入是7万美元,

这还不包括大约11%的自己开业的水管工,他们的收入更高。

这样严格的培训和考试,使得技术工人的供给远远少于中国。

更何况这些颁发执照的机构,会根据本地技术工人的数量,

来控制技术工人的供应,防止新技工太多,与老技工恶性竞争。


这种制度简直与封建行会有一比,能够切实保障技工的利益,

形成事实上的垄断,把技工的工资抬高到远高于我国市场的水平。

但普通办公室白领却没有工会可以加入,因此收入有限。

所以就算普通白领收入也高,但还是自己装修划算。


其次,老外装修房子和我们装修房子,不是一回事。

中国的新房,大部分是毛坯房,精装修的不多。

而在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允许毛坯房出售,绝大部分都是精装修的。

这样一来,房主不需要像中国人一样大动干戈,全面硬装,

只需要软装即可,最多就是按自己的需求,修改一下局部。


近十几年,中国房地产狂飙突进,建了大批新房。

但在发达国家,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早已过去,大多数是老房子。

购买老房子后,其实不需要大规模改造,修修补补就够了。

何况人工那么贵,很多人就懒得折腾了,直接买自己喜欢的房子就行了。


大多数时候,人们不是在装修房子,而是在修缮房子。

如果是大规模地装修房子,那可以有规模效应,工人值得上门。

如果是小修小补、零敲碎打,那工人的上门费就要一大笔。


第三,因为人工一直很贵,逼着人们形成了自己动手的传统。

全社会处处都有鼓励人们自己动手的氛围

很多简单的工作,父亲教会了孩子,孩子就可以自己动手了,

之后就逐渐成为习惯,甚至是爱好。

有些发烧友们不仅拥有五花八门的全套工具,

甚至还在车库、地下室或花园开辟出工作间。


别说专门的家居市场了,连沃尔玛超市都有大面积的工具区,

HOME DEPT生意非常红火,什么工具都有,不仅可以买,还可以租。

书店里最畅销的就是教人们做手工的书籍。

网络上也尽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视频,可以手把手地教会人们。


第四,发达国家的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手工。

在我国,除了双休日,只有10天的公众假期。

年假时间本来就不长,在很多地方还被打了折扣,甚至形同虚设。


在发达国家,公众假期太多太多了。

除了全国性的假期,还有省一级、市一级的各种假期。

年假也长达一个月左右,给了人们足够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

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除了夏天的超级长假外,还动不动罢工。

交通行业罢工时候,地铁公交停运,很多企业被迫放假。


发达国家有严格的法律保障劳动者,如果加班是要有加班费的。

所以老板们不敢随意强迫劳动者加班,以免被起诉,得不偿失。

既然不需要经常加班,那劳动者的私人时间就更多了。


第五,发达国家人工贵不说,还等不起。

在我国很多地方,打个电话,工人第二天甚至当天就能上门。

在发达国家,起码得提前一周以上预约,如果着急就得加钱。

工人上门也要求一大堆,五点后准时下班,一分钟都不多待。


很多工人同时接很多客户的活,这家干一会,那家干一会,

三五天的工作,生生能拖到一个月以上。

搞得很多人宁愿自己动手,也不愿意干等着。


综上所述,老外喜欢自己装修房子是有很多原因的,

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下,的确是自己动手更划算,

当然老板、医生、律师这样自己人工更贵的职业除外。

user avatar

因为老外穷啊!因为发达国家人工贵啊!听上去矛盾,工资高还穷。其实是,老外太不节约,每个月(甚至周薪)都能用到丁点不剩。

user avatar

就是人工贵,但题主的调查根本没有理解贵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贵,就是说装修工人的人工工时相对房主来说贵。

换句话说,装修工人的人工在发达国家可能跟房主工时差不多(比方说1:1)。在中国则可能比房主工时低不少(比方说1:3)。那么这样的话,自然在中国就会有更多的人找装修工人。

user avatar

很明显

1.你工作忙,实在抽不出时间

2.你房子小,没工具房杂物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