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特长真的那么重要吗?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多吃点菜是不是真的对身体好”,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但仔细想想,却能挖出不少门道。说实话,有特长这件事,重要,但也不是“非有不可”到那种地步。它更像是一个增益buff,能让你在人生的赛道上跑得更顺畅,也更可能跑出彩。

咱们先聊聊“特长”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我什么都会一点点”的浅尝辄止,也不是那种“我为了迎合别人所以学了这个”的随波逐流。特长,通常是你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娴熟的技巧,甚至是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它可以是音乐、绘画、写作、编程、某种运动、一项手艺,甚至是对某一门学科的独到见解。关键在于,它让你在人群中,或者在某个特定情境下,能够脱颖而出。

为什么说特长“重要”呢?

首先,它能给你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 想象一下,在一次聚会,大家都在聊最近的流行剧,而你却能滔滔不绝地分享你对某个古典音乐流派的理解,或者对某个摄影技巧的独家秘诀。那一刻,你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个拥有自己独特光芒的人。你的特长,就像你身上的一张名片,别人通过它认识你、记住你,并因此对你产生兴趣。这种被看见、被认可的感觉,对于建立自信、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其次,特长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特长往往就源于你对某个事物浓厚的兴趣。为了精进你的特长,你会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练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历练。你会在不断尝试中克服困难,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最终收获的是超越常人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深刻洞察。这种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极具价值。

再者,特长能为你打开更多机会的扇门。 在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学业上争取更好的资源,拥有一样突出且有用的特长,都能让你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比如,你擅长写一手漂亮的文案,可能让你在求职时获得更多青睐;你擅长某种编程语言,可能让你在科技行业找到更多发展空间;你热爱一项运动,可能让你在团队合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的偶然机会,背后往往是你长期积累的特长在发挥作用。

更深层次地说,特长是培养“专注”和“深度”的绝佳途径。 在信息爆炸、碎片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而要发展一项特长,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反复练习。这个过程能够训练你的专注力,让你学会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并且做到极致。这种“深度”思考和“专注”执行的能力,是许多人所缺乏的,也是未来社会更看重的稀缺品质。

但是,话说回来,特长是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如果你的特长是“怎么吃火锅才能最省钱”,那可能在某些场合有用,但未必能解决你升职加薪的问题。特长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的实用性、稀缺性以及与你所处环境的契合度。

而且,人生并非只有特长才能定义价值。很多人可能没有那种“别人一听就觉得哇塞”的特长,但他们依然活得精彩、有价值。比如,他们可能拥有卓越的沟通能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或者是非常好的情商。这些“软技能”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比硬性的特长更能帮助一个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

还有一种情况,是那些“生活型”的特长。比如,一个人可能擅长烘焙,做的蛋糕特别好吃;或者擅长养花,能把家里打理得绿意盎然。这些特长不一定能直接带来名利,但它们能极大地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品质,让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同样是“重要”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有特长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的答案是:它很重要,是锦上添花,是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更有亮点、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一大助力。但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也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

更重要的是,拥抱和发展你真正热爱、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也许你还在寻找你的特长,也许你觉得自己没什么特长。没关系,先去尝试,去感受,去发现那些能让你眼睛发光的东西。即使最后没有发展成“惊世骇俗”的特长,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的自信、快乐和成长,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说,不必过于焦虑“有没有特长”这件事。更多地关注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如何在你所做的任何事情上都倾注热情和努力。当你真正热爱并投入时,你自然会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而这份光芒,或许就是你最与众不同的“特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要啊!

有特长能救命啊!


我妈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

前年,她突然迸发出了对艺术的热爱,

有一天她看完电视,就对拉二胡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还跑去老年大学报了个二胡班。

除了上课学习,一有空她还去广场上练习。

有一天我妈又在广场练习二胡,来了一个更老的 老太太,站旁边看我妈练了一会儿,说:“你坐姿不对,手形也不对。”

我妈一听就知道人家懂行,马上起身恭恭敬敬地请教:“我刚学,啥都不会,请您指点。”

老太太就很有耐心地教了我妈一会儿,临走之前还语重心长地说:“越基础的东西,往往越被人忽视,其实越重要,你先学会好好坐着吧。”

说完,事了拂衣去。

从那之后,我妈常常在固定的时间,去固定的地方,盼望着能再等来那个老太太。

过了几天,还真让她等来了。

老太太先挑出我妈的错误,然后表扬她有进步的地方,最后问我妈——为啥要学二胡?

我妈说她在电视上看人家拉《赛马》觉得特别高兴。就想啊,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拉出这首曲子,一定也会很高兴。

老太太问我妈:“你听过二泉映月么?听了还高兴么?”

我妈告诉她听过,但是听的少,还是喜欢听欢快的曲子,让自己高兴高兴。

她们两人就这样慢慢聊了起来。

老太太已经快九十岁了,这里就称她为胡老师吧。

我妈问:“胡老师,您开二胡班么?我报个名。”

胡老师说:“不开,我钱够用了,活一天赚一天就让自己高兴一天!不操那个心了。”停了停,她又跟我妈说:“我有时候来这里溜溜,见了你,就跟你说两句,你也不必等我,我未必天天来,见到了就是缘分,见不到就随缘。”

话是这么说,但我妈坚信事在人为,只要天气好,她总在那个时间去那个地方等胡老师。

从开满桃花的春天,荷香阵阵的夏天,一直等到菊花盛放的秋天。

每次她都要用一个大食品袋,带一些水果去,

最开始她往往又原样把水果带回家,

后来水果带出去,就不常带回来啦!

我问她,果然是能常常见到胡老师啦!

这个善良的老太太,她知道我妈总在等她,就常常去赴那个并没有约定的约!

从春天,到秋天,

胡老师一直不让我妈拉曲子,一直在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纠正指导我妈的坐姿,手形,持琴、持弓,按弦、拉空弦等等。

有时候还会讲讲乐理知识。

我妈在老年大学二胡班的同学们都已经在拉《东方红》了,

我妈在练空弦,

二胡班的同学们在拉《八月桂花香》了,

我妈在练空弦,

同学们在拉《田园春色》了,

我妈还在练空弦……

我妈就有点着急啊,就问胡老师啥时候能指点她拉曲子啊?

胡老师说:“第一天不就告诉你了么?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拉空弦是要练一辈子的,不要着急!”

那就继续练吧。


过了中秋节,慢慢的天凉了,

我妈跟胡老师要了电话,两个老太太挑天气暖和的日子才出去。

我妈出门已经不带水果啦,带家里烤的地瓜。


冬至那天,我妈包了白菜肉饺子带去给胡老师,因为她记得胡老师曾经说过爱吃白菜肉馅的饺子。

那天晚上我到我妈家后,发现她神情有点恍惚,两只眼睛还有点红。

“妈你咋啦?”

“过几天胡老师就走了。”我妈说。

“她走去哪里啊?”

“去她外孙子那。”

“那她不回来了么?你咋还哭了呢?”

我妈不吭声,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跟我说:“人呐,还是得结婚生孩子,有了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沟沟坎坎,都能咬着牙活下去。”

“这话是怎么说起呢?”我问。

然后我妈就给我讲了胡老师的故事——


(防抬杠声明,前年冬至那天,两个老太太的聊天内容,我妈已经努力回忆,尽可能都学给我听了,但是我真的不敢保证我妈都复述完整了,比如帮胡老师活下去的那个佣人的儿子,到底是个什么身份,我妈一阵子说她记得是革委会主任,一阵子又说不确定是不是革委会的主任了。

我只能尽量多问问我妈,然后按照我的理解来写。如果有我不能理解,而我妈又记不清楚,说不明白的地方,请不必纠缠,谢谢理解!)

胡老师爷爷是做买卖的,到了她父亲和叔叔那一辈,买卖就做大了。

胡老师是按照大家闺秀的标准培养长大的。

建国前,胡老师父亲去世了,她叔叔跟胡老师母亲商量,一起去香港。

胡老师母亲故土难离,没有去。

那十年来了,

胡老师作为资本家女儿且有海外关系,首当其冲挨了整,整得还很惨。

她母亲已经久病,缠绵病榻又担惊受怕缺医少药,撑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那时候胡老师已经工作,成家,且有了一女两儿。

被打倒后,胡老师的丈夫立刻与她离婚划清了界线,

而且他还主动揭发了胡老师的一些罪行。

紧随其后,胡老师的大儿子也主动与母亲划清界线,也揭发了胡老师的罪行。

胡老师是个明白人,虽然伤心,但想想大儿子为了自保,也只能这样了。甚至她还让她的女儿和小儿子也跟她划清界线,揭发揭发她。

但是女儿和小儿子只是跟她划清了界线,并没有给她编造出罪行。

剃阴阳头,做喷气式,挂牌子,游街,掏大粪,扫厕所,挨打,挨饿,

xxx们常常换着法子整她,斗她!

今天让她交代电台藏在哪了?

明天问她金条埋在哪了?

后天问她她父亲xx过多少女人?

不说就挨打!

用皮带抽,用鞋底扇嘴巴子,上脚踹。

每一天都苦不堪言。

后来她所在地区换了一个新的革委会主任,

这人的父亲曾是她家的佣人,

她家未曾亏待过这个佣人一家,并且还在困难时帮过他们。

所以对她的批斗就慢慢减少了。

只是每天还得扫厕所。

日子好过了没多久,红卫兵们又开始加大密度加大力度批斗她了,

一口咬定她家有埋藏金银珠宝。

又开始打她,不让她吃饱饭,不让她睡够觉,熬着她。

她生不如死,几次想寻死,可是连死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把她关在屋子里,轮班换人审她,

不给她“畏罪自杀”的机会。

还是那个革委会主任将这事大事化小了。

她被放了出来,

他还找机会偷偷告诉她,是她前夫又一次举报了她,并且大儿子也作证说亲眼见过她藏金银珠宝。

这两人是生怕她不死啊!

胡老师更想死了!

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让她觉得活着就是遭罪,死了才是解脱!

红卫兵们时不时还要来斗她一斗,抽她一顿。

死的念头,一日重于一日。



天可怜见,

转机来了,

转机是大字报!

那个年代写大字报是一种潮流,

胡老师可是大家闺秀出身,琴棋书画都学过,一手毛笔字很是体面的,且还擅画。

然后她就被挑出来专门替造反派写大字报了!(我妈记不清是不是那个革委会主任帮的忙。)

造反派们让她怎么写,她就怎么写,草书楷书都行,还会画宣传画,图文并茂更是形象生动夺人眼球!

这样的大字报当然出风头啊。

造反派看她有用,就不怎么斗她,打她了,她可以正常吃饭,正常睡觉了。

能像个人一样过日子之后,胡老师就不想死了,她开始无比思念女儿和小儿子。

就这么着,日子又过了下去……


不死总会出头,

老天爷又给了她一个机会,

这次的机会是样板戏。

根据我妈的复述再加上我的理解来说——

样板戏等于是那个年代的现象级电视剧,

特别红,甚至红到人人都能唱两句的地步。

然后每个地方,甚至每个大工厂,都有自己组织的唱样板戏的团队,

大家别忘了,胡老师会拉二胡啊!

她成为了样板戏团的伴奏,

那个年代的样板戏团,还会去外面演出。

胡老师终于找到一次机会——

戏团,在她女儿下乡的知青点附近有演出,她哀求团长给她一点时间去看看女儿。

团长也是个善良的人,答应了。


女儿见到突然出现的胡老师嚎啕大哭,

这孩子本来也是当做宝贝一样养大的,

突然遇到巨变,爸爸带着哥哥斗妈妈,

妈妈处于生死危机之中,

她自己下乡当知青,干农活,勉强吃饱。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歧视,被孤立,一直压抑痛苦地活着。

这孩子也已经萌生了活着太苦,不如去死的念头!只等着找个机会一了百了!

胡老师的到来,挽救了她。

胡老师现身说法,给孩子讲自己因为写大字报和拉二胡,从造反派的批斗下逃出生天,不但能活下去,还能来看看她!这说明什么?说明困难总会过去的,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如果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妈妈没有你,妈妈怎么熬下去呢?是妈妈拖累了你!你走了,妈妈也活不下去了!

就这样,娘两儿抱着哭哭说说劝劝,给了孩子活下去的勇气。

临别前,胡老师让女儿给小儿子写信,小儿子下乡的地方太远,戏团去不了。

胡老师让闺女告诉儿子咬牙活下去,不要担心妈妈,妈妈一定会活着的!只要人都活着,他们娘三就一定能有团聚的那一天!

就这样,胡老师和她的两个孩子都活下来了。


苦尽总会甘来!

终于让他们等到了最后也是最大的转机——

1976年到了。

一切都慢慢恢复正轨,

知青回城了,

胡老师平反了,

胡老师恢复工作了,

两个孩子也有了工作,

孩子结婚,生子,胡老师帮忙养育第三代,

胡老师退休了,退休金还不低。

第三代长大成人又结婚了。

胡老师的女儿是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才去世的。

胡老师的小儿子还健在。

她前夫早早就再婚了,又有了儿女,不到七十岁就死了。

她的大儿子其实最可怜,

有句古话说:宁跟要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

我觉得这话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胡老师前夫再婚有孩子之后,就彻底不管他大儿子了。

胡老师也被他伤透了心,

所以他就成为了父母双全的孤儿,

一辈子无依无靠。

他去世,胡老师也没参加葬礼。



胡老师的小儿子在我们这边——北方,

她的外孙子在昆明,

天冷她就在外孙子那里住,

我们这边冬天雾霾比较严重,胡老师会咳嗽。

春天会回到小儿子这边来。


去年的春天胡老师又回来了,差不多也是桃花盛开的时候。

别看老太太岁数大,人家脑子好,身体也好。

我妈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把她盼来了,一见到她,就赶紧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

拉完一首从老年大学二胡班学的曲子之后,

胡老师说:“你着什么急呢?日子那么长,得打好基础才行啊。去年犯的错误,今年还在犯啊。”

有些日子不见了,老太太还记着我妈曾经拉错的地方呢。

胡老师跟我妈说,她还会弹钢琴。

不过我妈没见过,我妈只见过她拉二胡。

都只是拉一些短小的,欢快的曲子或片段。

她跟我妈说,这一辈子受的苦已经够多了,命运安排那是身不由己。自己拉什么曲子,还是能做主的,就拉一些轻松欢快的,让自己高兴高兴吧。

去年冬天胡老师又去外孙子那里了,

今年到现在她还没回来呢,

也是因为疫情,也是因为外孙子不想让她再来回跑,正在动员她小儿子也去昆明长住呢。(小儿子退休了,在帮孩子带孩子。)



跟胡老师学二胡这几年,我妈常常跟我说她特别佩服老太太。

一个家里有佣人有司机有厨师的大小姐,能去扫厕所掏大粪,这种坠机一样的落差;

还有丈夫和大儿子一而再的落井下石;

都没把她逼疯逼死,硬是让她咬着牙熬过来了!

到如今,老太太高退休金拿着,身体没啥大毛病,脑子也清楚,这不就是所谓的“后福”么!

当年整她打她的人,没准早就墓木已拱了。

鲐背之年的老人,眼前还有儿子,还有一群她带大的孙辈,还有重孙辈,不用劳作,不愁吃穿,儿孙绕膝,乐享天伦,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如果胡老师不够坚强;

如果没有两个不离不弃的孩子;

如果没有故人之子(革委会主任)的关照;

如果胡老师不会写不会画也不会拉二胡;

50多年前,她就已经灰飞湮灭了。

所以她说的对,这五十年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每一天都要高高兴兴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爱和恨都埋在过往,

眼下最要紧是每天让自己高兴。


去日确实苦多,而来日已经不长,老太太这一生自立自强,熬过了酷暑,走过了寒冬,终于在晚年天天都是春暖花开!

她能枯木逢春,得益于书画二胡!

是他们,在无边的黑暗中劈出一丝裂缝,让她看到了萤火般的点点希望,才能咬紧牙关活下去!

我想,他们于她已不仅仅是特长,而是一生的陪伴,是性命的相托。

老太太说过,闺女的命是二胡救下的。

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书画二胡救下的呢!



这个问题,到这里就回答完了,

谢谢您有耐心看完这么老长的回答!

快餐时代,这并不容易!鞠躬!


下面是一些题外话,与问题无关,

忙的朋友,就不耽误您宝贵时间了。


有几个朋友问我:“你妈妈现在拉二胡的水平咋样了?”

答案是:不咋样。

她是18年九月上的老年大学,到今年(2020年)九月满两年。

但是实际上,她也就学了一年多点,因为

老年大学去年放了寒假到现在一直没开学呢。

疫情期间,我劝我妈少出去,她就在家里待着,偶尔练习二胡。

为啥偶尔才练习呢?因为怕吵到邻居。

胡老师去年冬天就去昆明啦。

所以从今年春节开始,我妈就是处在既没有老师教,也没有机会练习这么一个状态。

你说她的水平能咋样吧。

春节以来,她每天就靠着看视频学二胡和乐理知识。

我儿子给她下载了一些APP,她每天还要在上面指点江山,一会儿说这个拉的不好,一会儿又说那个拉的不错。

我怕她太飘,就劝她,“妈,你确定你现在已经达到,可以点评别人的水平了么?”

我老娘勃然大怒,她说她虽然手跟不上趟,但是这几年没有一天不听二胡,耳朵可没少磨!听的名家多了,还能区别不出来好坏?

只有像我这样无知无识的人,才会不知道:审美是审美,水平是水平!

“好的好的,打扰啦,您继续点评吧!”


最近疫情转好,我妈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出去练习。

前段时间,她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广场上发现了一个绝世好地方,一块绝妙大石头。

首先那里比较僻静,这就不会打扰到别人;

其次那里有一块供人坐着休息的景观石,而且这石头不高不低坐着正好;

最后景观石旁边还有几棵树,正好可以遮阳。

太好了,这里简直就是二胡演奏厅啊!

只是那景观石上大下小,看上去好像有点不稳。

我妈就跟楼下正在装修那家要了三块砖,

拿着去把石头支好了,

真好,完美!


这样我妈就不用每天背着二胡,再提着我给她买的折叠椅出去啦,楼高,少拿一样也轻松点。

大概一个月之后,

有一天早上,我妈去到那里,发现有个老头正坐在大石头上,看着远处跳广场舞的人们。

我妈搁旁边等了一会儿,等到跳广场舞的人都走了,老头还不走,我妈只好换地方了。

转天我妈去早了一点,又坐在了心爱的大石头上,

美滋滋!

广场舞的音乐开始放起来了,因为在远处,倒也不影响我妈。

不一会儿,昨天那个老头来了,一见我妈立马说:“起来。”

我妈问为啥?

他说这地是他占的,“昨天我就在这了,你不也瞅着了吗?”

我妈说她一直在这里拉二胡的。

还给老头解释,她拉二胡怕吵到别人,所以才挑了这个僻静人少的地方。

老头说:“狗屁,你瞅着这三块砖没有,这是我捡的!你躲开!这地我用砖占了!”

我妈还企图跟他讲道理:“这三块砖是我从我家楼底下要的,我搁这拉琴一个月了,昨天第一次见你,公共场所,谁来的早谁坐,怎么就成你占的地了!真有意思!”

说完我妈就没搭理他,自顾自拉二胡了,

老头也不走,在旁边嘴里不干不净骂大街,

骂了一会儿,他拿出手机来,开始放音乐,

好家伙,老人机的声音就是给劲。

我妈实在让他吵得不行,但是也不走。

我家老太太也是有点倔。

最后老头骂骂咧咧走了。


结果勒,

当天下午,我妈再去可爱的大石头那里,发现三块砖没有了。

我老娘又找楼底下要了三块砖,不过这次她学聪明了。

她先把这三块砖用塑料袋装起来,然后扎紧口,再放到一个帆布带子里。

每天早上傍晚提过去,练完琴再带回来,也不嫌累!

我第一次看见她小心翼翼从帆布包里掏出塑料袋,再解开塑料袋拿出三块砖时,我真是忍不住想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金砖呢!

就这么着,又过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早上我妈去大石头那,习惯性地先放砖垫石头的时候,发现石头一侧的土被刨过了,松松的,而且还正好就是我妈坐的位置。

还完美避开了三块砖压出来的印子,

这要是我妈一个不留神,坐下去,石头一歪,极有可能摔倒。

这老头已经上升到故意伤害了!

我妈就是倔,她又把土填满了,踩实了,支上三块砖,继续拉二胡,还拉的更久了。

然后我老娘每次去,都得先仔细检查一圈大石头,确认无碍之后,才开始练习。


又过了一周,有一天早上我妈去练琴,

发现大石头上面抹满了排泄物。

我老娘一路念着:“莫生气莫生气,你生气中他计。”回家了。

回家就给我打电话,把我叫过去。又让我打电话报警,又让我找居委会,找物业。我看老太太气的直哆嗦,还得耐心给她讲道理。

“妈,你知道那老头叫什么名字,住哪里么?那个地方又没有摄像头,谁能抓到他?而且给景观石上面抹屎,就算抓到又怎样?就跟你说,以后把折叠椅锁在车棚里,你出去拉琴也不用提上提下。你换个地方吧,就算物业这次把石头洗干净,下次他还抹!谁能有办法?我去给你买只烧鸡吃一吃,压压火吧!”

吃过了烧鸡,我老娘兀自愤愤不平,

开始微信语音给我小姨,我舅舅,

就听着他们义愤填膺地骂老头缺德。

我寻思这回骂完了能舒服了吧?

不,

她还得找她亲爱的胡老师诉说诉说呢!

我又听她在语音通话里,如泣如诉给胡老师讲那个老头多么多么蛮横不讲理,占地为王,阴险使坏,最后撒泼抹屎耍无赖!

胡老师一言不发听着,

听着听着就哈哈笑起来了!

我妈有点被她笑懵圈。

笑了一会儿, 她开始安慰我妈,她说:“小某,他们手里有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我还是第一次听见有人称呼我妈“小加姓”呢。

还是挺新鲜的。

然后这个世界的通行证是个啥?

又听胡老师说:“你还记得我扫过厕所吧?”

我妈赶紧说记得记得。

“我扫厕所没多久,就发现总有人在厕所之外排泄,还把排泄物抹厕所墙上。后来我特意早早去守着,发现是过去伺候我的女佣。她见了我,一点没有被抓住做坏事的不好意思,反倒痛骂我是资本家,xxxxx……

我自问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她的事,她父母生病,她结婚,生孩子,甚至孩子上学,我都给过钱帮过忙,何况还有八年相伴的情分!

又怎么样呢?到最后她还是宁愿舍近求远,从她家走大老远,来我打扫的厕所捣乱。

有情有义的不过是这样,

你说的那个人,你都不知道他是谁,他给你捣乱你有啥想不开?

那块石头,他也坐不了了,再说石头也不用你洗,你气啥?”

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

是说一个小孩丢了鞋,还是鞋破了,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他就很痛苦,他就哭啊哭啊!一直哭!直到他看见一个没有脚的小孩。

我妈就好比是那个丢了鞋的,

胡老师是没有脚的。

我妈有点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走过了九十年人生路的老太太跟前,

说自己脚下有块小石头,确实有点害臊。

我妈赶紧转换话题,又问胡老师啥时候回来?

胡老师脑子好使着呢!

她停在这个话题不走,继续说:“你今天早上没练琴吧?你找那块石头坐着,不就是为了练琴么?可是现在你为了那块石头没练琴,还气得不行。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缓了口气,胡老师又说:“从你第一天跟他斗气争石头,你就落了下风!你有跟他斗气的功夫,拉拉空弦多好呢!你有二胡,他有屎,你跟他可不一样,跟这种人斗气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也瞧不起二胡!”

说完,胡老师就主动跟我妈聊起了拉二胡的事。

此后我老娘对这事就绝口不提了。

姜还是老的辣!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古人诚不我欺。

朋友们,我这半天写不下去了,因为我妈不接我电话了。

从昨天到今天,我妈快让我烦死了!

我问了她快上千的问题,她烦透透的了,

我也是为难我姥娘了,本来她就没啥文化,

再让她使劲回想三年前胡老师说过的话,

确实为难她了。

要不今天就先到这吧,

等我老娘啥时候又待见我了,我再问问。

再次谢谢你们!

所有看到这里的朋友!

辛苦啦!

太难得了,能有耐心看完这么长的回答!

鞠躬!


现在是8月22号中午十二点,我来继续唠。

我对音乐很无知,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所以在这个回答里关于音乐,我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朋友指正,但是谢绝抬杠骂街,挖苦讽刺哈!谢谢了。

我妈是18年9月上的老年大学,但是她六月底就去报了名,人家告诉她快放暑假了,九月再上课吧。

她就花二百块钱买了一个二胡,天天背着出去寻找组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