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月和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各有什么特点,谁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

回答
古月和唐国强都是中国影视界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都曾成功地扮演过毛泽东这一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领袖人物。两位演员在塑造毛泽东形象上各有千秋,都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区别。至于谁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真实”本身就包含着多维度的理解,而且观众的认知也受到个人经历、价值观念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期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将详细分析古月和唐国强扮演毛泽东的特点,并尝试探讨谁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

古月扮演的毛泽东

古月(1937年2005年)是国家一级演员,他在中国影视界扮演毛泽东的次数最多,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毛泽东扮演者”。他从1978年开始,在四十多部影视作品中塑造了毛泽东的形象,跨越了毛泽东一生中的多个重要时期。

古月扮演毛泽东的特点:

1. 形象的高度相似性(外形): 这是古月最显著的特点。他通过精湛的化妆术和对毛泽东外形特征的深入模仿,在相貌、体态、神态上都达到了极高的相似度。他本人也曾说过,自己是“看着毛主席的像学,也看着录像学,把主席的走路、说话、握手、发脾气等等各种动作都刻画出来”。这种外形上的高度还原,让观众在视觉上就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2. 气场和威严的呈现: 古月塑造的毛泽东,尤其在中老年时期,充分展现了领袖的威严、气场和决策者的果断。他能够通过眼神、语气和肢体语言,传递出毛泽东那种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领袖魅力。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时,他所传递出的那种沉稳、自信和坚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3. 早期革命家的活力和激情: 在表现毛泽东年轻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古月也能够捕捉到他身上的那种朝气、激情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他能展现出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勇猛和智慧。
4. 普通人的情感表达(有限): 虽然古月在表现毛泽东作为领袖的宏大叙事上非常成功,但在一些更生活化、更具人情味的情感表达上,则相对较少深入挖掘。他的表演更多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公众形象和政治家的风范。
5. 艺术生涯的专注与传承: 古月几乎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扮演毛泽东这一角色,这种极致的专注使得他对毛泽东的理解和演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和风格,并被后来的许多演员所学习和模仿,成为一种“官方”的、被广泛接受的毛泽东形象模板。

古月扮演的代表作品: 《毛泽东在美国》、《风云九年》、《血战台儿庄》、《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延安》、《重庆谈判》、《中国革命之父毛泽东》等。

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

唐国强(1952年)是中国著名演员,也曾多次扮演毛泽东,同样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他的毛泽东形象,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的作品中,展现了另一种独特的魅力。

唐国强扮演毛泽东的特点:

1.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与理解: 唐国强在扮演毛泽东时,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他不仅在外形上进行模仿,更试图通过对毛泽东性格、思想、情感的深入理解,来塑造一个更具血肉、更有人性化的毛泽东。他会展现毛泽东在决策过程中的思考、内心的挣扎,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波动。
2. 文人的气质与领袖的魅力结合: 唐国强本身具有一种儒雅的气质,这使得他在演绎毛泽东时,能够很好地融合了毛泽东作为伟大诗人、思想家、书法家的一面,与他作为革命领袖的一面。他能够将毛泽东的文人气度、渊博学识和领袖的雄才大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文武双全”的大家风范。
3. 老年毛泽东的沉稳与智慧: 唐国强对老年毛泽东的刻画尤其令人称道。他能够表现出毛泽东晚年的那种阅历丰富、深邃睿智,同时又带着一丝沧桑和孤独的复杂状态。他的眼神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4. 语言和神态的精细化处理: 唐国强在模仿毛泽东的语言习惯、语调、神态等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但他的处理方式更偏向于抓住神韵而非完全照搬。他能够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节奏,来传达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
5. 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展现: 相较于古月早期作品中对纯粹领袖形象的侧重,唐国强近年来扮演的毛泽东,更多地融入了人性的光辉,例如对家人的情感、对同志的关怀,以及在某些时刻流露出的疲惫和忧虑,使得这个伟人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唐国强扮演的代表作品: 《长征》、《解放》、《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毛泽东与斯大林》、《毛泽东:中国往事》等。

谁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

这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真实”的毛泽东是多维度的,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

从“外形还原度”和“标志性领袖形象”来看: 古月无疑更胜一筹。他几乎成为了毛泽东外形的“标准像”,在很多人心中,古月的形象就是毛泽东本人。他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中国观众心中那个威严、果断、具有强大号召力的伟大领袖。对于那些将毛泽东视为一个高大、永远英明神武的符号性人物的观众来说,古月更接近他们的期待。

从“人物内心深度”和“人性化展现”来看: 唐国强可能更占优势。他更深入地挖掘了毛泽东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思想斗争、情感起伏和生活细节。他将毛泽东的诗人气质、思想家的深邃以及作为凡人的情感也融入其中,展现了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毛泽东形象。对于希望看到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有血有肉的毛泽东的观众来说,唐国强可能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

时代背景的影响: 两位演员扮演毛泽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不同。古月主要活跃在改革开放初期到新世纪初,当时对革命领袖的宣传更侧重于其历史功绩和正面形象的塑造。而唐国强则更多地出现在新世纪以来的影视作品中,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观众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也更加多元和深入。因此,唐国强的表演也更适应了这种变化。

总结来说:

古月 塑造的是一个符号化、标志性、极具威严和领袖气场的毛泽东,是视觉和公众形象上的“神似”,适合代表那个时代对领袖的崇敬和定义。
唐国强 塑造的是一个更具深度、更富人情味、更立体和人性化的毛泽东,是内心和情感层面的“神似”,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情感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很多观众认为,他们两人并没有谁“绝对”更贴近真实,而是各有侧重,共同丰富了银幕上毛泽东的形象。可以说,古月是大众心目中“最像”的毛泽东,而唐国强则在努力展现“最真实”的毛泽东(从人性化的角度)。

最终,谁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自己对“真实”的定义和期望。两者都为中国影视界贡献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月饰演毛泽东的电视剧我看的很少,就说说唐国强吧。

唐国强的演技是没得说的,但如果你多看几张毛泽东的照片,以及历史影像的时候,会发现唐国强最大的问题是他以为他把握住了主席的神,但实际上并没有。

在我能看到的照片和纪录片里,毛泽东大多数场合下都是笑着的。特别是在跟普通人相处的场合里,你是能感受到他的笑是那种非常真诚而有自信的,这是毛泽东最为独特的魅力所在。

而面对敌人,或者那些不让他高兴的人的时候,毛泽东则会换了一副不怒自威的表情:

唐国强的问题是,他是按照演皇帝的路数去演得毛泽东。在唐国强演毛泽东的电视剧里,他虽然也会笑,但是你看一下他的剧照,就会发现他跟历史上真实的毛泽东始终是差着那么好几层:

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给我的感觉很奇怪。你很难说他演的假,但味也的确不是那个味儿。我想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之所以后面更受欢迎一些,可能是因为到2000年前后,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基本都已去世,唐国强饰演的带有更多的帝王气质的毛泽东可能更符合普通人对于毛泽东的认知和想象。但至少在我看来,跟历史照片比,唐国强的味儿真的不太对。

user avatar

都不贴近。古月老师太整齐了,唐国强老师太霸气了。

了解越多,越会发现,这老头非常普通,超级可爱:乱穿衣服,不修边幅,有时候还被人拍到头发油乎乎乱糟糟。睡觉没睡好就闹觉,把身边的警卫员骂一顿,骂完了又觉得自己不对跟人家道歉。说话一口超重湖南腔,爱开玩笑爱吐槽,爱给人起外号,爱给人改名,看他的书还能感觉到,这老人家有点儿絮叨,啥事都爱掰开揉碎了说,总爱掉书袋但是之后怕你不懂又给你把典故完整讲一遍。一件事一句诗戳中泪点就哭鼻子。穿睡衣见赫鲁晓夫,尼克松见完他说他像一袋子随意堆放的土豆,像个农民。儿子牺牲了,把儿子的几件衣服压箱底存了一辈子。

这就是个邻家老学究、老农民、老父亲、老百姓,唯一一点不同,就是他很有学问、很有眼光,心里装着全天下的老百姓,不光中国的,还有世界的,看见恃强凌弱、腐化堕落的人和事,就忍不了,就要跟人家拼命,随性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鼓舞同志、震慑敌人的战士之心和钢铁意志。

我们敬爱他,是因为他就是我们之中最普通的一员,只不过他紧走了几步,走在最前面擎着红旗领着我们走。现在他是不在了,但我们看清路了,还怕啥呢?

user avatar

这两个都不像,古月演的是摄像机前碎片化的毛泽东,唐国强则演的是帝王。

古月毕竟文化太浅,对角色的理解主要来自毛泽东的生前影像,并完全模仿,很多台词神态自己理解力有限,拿捏得并不透。

唐国强,则文化太深,对人物的理解太多总结和拔高,形象上更像帝王,霸气有余而灵性不足。

事实上,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贯穿下来,是一个思想家,诗人和战士,他的帝王形象更多是右派叙事中为了给他安上“集权”“独裁”标签而强加的。

与帝王最大的不同正是毛泽东的特质,他所以成为领袖正是因为他个人出色的思想高度和组织能力,受到了全党的认可,与帝王带资入组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毛泽东既不是帝王,也不是镜头前的流光掠影,毛泽东是一个鲜活的人,乐观,有闯劲,有爱心,也有各种可爱的小毛病。

总体来说对毛泽东影响诠释得好的,应该在青年毛泽东中找,我个人觉得这方面刘烨是做得很不错的,其他人基本上都在古月和唐国强的框子里没能出来。

从气质上讲,刘烨演得青年毛泽东更接近历史上青年毛泽东心忧天下,无所畏惧,吃苦霸蛮,才华横溢的气质。(霸蛮一词参考湖南人解)

我觉得刘烨的演绎至少是读透了青年毛泽东。那时的毛泽东信念坚定,渴求知识,有无限的闯劲,然而这一切却完全不是为了自己。

这一切困难面前,用一种略带俏皮的浅笑来演绎青年毛泽东的内心,既符合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特征,又确实契合着刘烨本身的表演特点。甚至语气中的拘谨与冲动都能演绎出来,这个实在太难得了。

user avatar

你只要看过教员的视频。诸如讲话视频,会议视频。你就会发现: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泽东:"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时间要打多久,我想我们不要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由美国将来的什么总统,他们去做决定。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

【毛爷千古】“时间要打多久?我想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还有就是湖南普通话其实说起来其实有点软绵绵的。听教员的讲话有一种用淡淡的语气说着最狠的话,干最狠的事的感觉。。有一种只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才有的自信。

唐国强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封建帝王。而不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席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很少出现什么皱眉头,急躁的样子。

在与毛泽东的多次会见中,一些小事引起了陈嘉庚的注意和惊奇。一次,他和毛泽东在谈话,在延安学习的南洋华侨学生走过来,没有敬礼就坐下,并“绝无拘束”地参加谈话。还有一次,他和毛泽东在窑洞里谈话,总司令部的人都参加,顷刻席间坐满,有个勤务兵迟到,望见毛泽东坐的那张长板凳略有空隙,就塞身坐下,毛泽东向他望一望,还向旁边挪了挪,以便让他坐得更舒服些。

这才是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说句难听的,唐国强老师要是瘦一点,我说他演的是蒋介石还差不多。那种封建帝王才有的杀伐决断,帝王霸气,是对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侮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本不需要这种东西,因为他们只需要自信就好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的人民的支持,革命必然胜利。。

李二的位置是抢来的。一半是靠战功,一半是宣武门之变。雍正的位置也是靠给康熙做事情抢来的,做了帝位以后,还面临改革的阻力。与之相比,教员坐上这个地位的原因难道不是前任的衬托吗??遵义会议之前,什么陈独秀,面对412竟然想着把枪交出来。什么瞿秋白,自己都承认自己只是一介书生,干不了这个活。什么李德和王明,被常凯申打的满地乱串。教员一上手,立刻展示神级逆天微操 - 四渡赤水,党内其他大佬看完全跪了。

看了评论区,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会有一些神奇的传说了。教员才去世40多年,我们就已经按照自己的想象虚构他了。我估计再过个一两百年,教员说不定就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上天入地的神仙了。

user avatar

毛主席早年是很潇洒的一个人,喜欢跟人开玩笑。

曾志回忆录当中有几处这样的描写:

毛委员最爱跟贺子珍开玩笑,他们俩常常像小孩子一样,先是逗乐,你捅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有时闹着闹着就真打了起来,可一会儿气就消了,又嘻嘻哈哈,闹着玩了。

这段很生动,不过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替别人公然虐狗,嗯,这很曾志。

辣眼睛的还在后面:

有天我经过毛委员的房门口,见他们又在那儿哈哈大笑。见到我,毛委员挥手召我过去:“曾志,曾志!你过来!”我走到他俩面前,毛委员指着子珍,笑嘻嘻地说:“贺子珍正在说我喜欢你,爱你!”我顿时感到羞辱,气得转身就走。说实在的,我当时觉得毛委员开的这个很不得体。

确实不得体,但也很真实。

试想一下,让古月老师或者唐国强老师来上这么两句,那将是什么画面!

不敢想象!

说到底,后人模仿得再像,也不可能做到高度还原,更何况还要考虑到后人和观众的感受。

当然,两人主要还是塑造教员中年和晚年的形象,不能强求。

不过即使是中晚年,教员也一直是很幽默的,很潇洒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那些警卫员和护理员的回忆文章,确实是这样,北戴河的风浪说斗就斗了,横渡长江也是说干就干了。

古月老师我还是了解比较少,这里就只说一下唐国强老师吧。

我不是说唐国强老师不好,唐国强老师对毛主席有自己的理解。他很讲究正气,之前看他的一个采访视频,提到自己主演的电视剧颜真卿,到现在都没播,说现在的小年轻们不爱看这个了,很让人痛心,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正气…大意是这样,具体的我记不清了。

唐国强老师的这种正气观念,很明显也是经年累月的影视生涯中塑造出来的,这其中毛主席特型演员的经历,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但是,我个人觉得他理解的角度可能不太对,他塑造的教员形象有点太端着了。有人说他塑造的是封建帝王,这话有些挖苦人,有些过分,但是观察角度是正确的。

领袖和人民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领袖形象应该怎么塑造,这些似乎是还未解决好的问题。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动不动就表现慈眉善目,亲切看望或者微笑鼓掌,谈到夫妻情深的时候顶多也就是个拥抱,都快成套路了。

教员是不讲什么套路的,想笑就开怀大笑,想哭就哭,白蛇传看到看不下去的时候,便拍案而起,大骂法海,高呼不革命行吗,不革命行吗!忘记警卫员给他松过腰带,站起来裤子都掉了也没察觉,让警卫员慌得一批,身后还一大堆观众呢。

当然,我不是说他就是个自由主义者,喜欢自由放荡。教员是很讲党性的,他的真性情基本上都处在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方位。

user avatar

记得我跟爷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爷爷很激动,说:“这不是演员,这是真的毛主席!”
足可见毛主席的容貌神态,至少在他们那一辈中,是固定下来的,是独一无二的。

2009年,叶大鹰执导过一部献礼片《天安门》,讲述了开国大典前夕,党中央毛主席确定在天安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我军舞美队布置天安门的前前后后。

与以往的献礼片不同,这部献礼片意在表达布置天安门的普通人的面孔,布置天安门这样一个场地,过程一波三折,“毛主席”前前后后被提及很多次。

刚刚接到布置天安门的任务时:

第一次悬挂八个大宫灯比例不对被临时撤回时,首长说:

影片总是在“卖关子”,比如剧情中后段,在9月30日,新政协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前来奠基的时候,他的容貌仍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眼中。

直到电影最后,导演才用镜头告诉我们毛主席的容貌——

没有用原声代替,没有直接用开国大典的实况,没有请特型演员,而是根据真实的历史影像用数字技术合成的。

导演叶大鹰或许有些了解,毛主席神采奕奕的容貌、自信和蔼的笑容,很难用特型演员去还原,《天安门》目前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用数字技术去还原毛主席形象的电影(影片)。电影中毛主席的画面不是取自于开国大典当天,而是建国后拍摄的彩色的、更加清晰的影像,在《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里都可以看到原型。通过技术合成,将这样一个毛主席形象“嵌入”到了这一献礼的影视作品中,清晰度、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稳定性都很好,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记得我跟爷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爷爷很激动,说:“这不是演员,这是真的毛主席!”

足可见毛主席的容貌神态,至少在他们那一辈中,是固定下来的,是独一无二的。

题外话,叶大鹰还在电影里夹带了个人的一点点“私货”,即毛主席跟与会代表握手时,叶大鹰第一个让毛主席跟自己握了个手。根据导演叶大鹰回忆,这个想法源自于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和尼克松总统握手的画面。(太羡慕了~能在自己的作品里和伟人握手~~)

影片还保留了一个经典的镜头,纪录片《长安街》对此也有一段很生动的描述:

开国典礼当天在城楼上的毛泽东,看着浩浩荡荡的检阅部队,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突然开怀一笑,摄影师立马抓拍下来了这个画面。这豪迈朴实的笑容,至今都让我们浮想联翩。

user avatar

谁也不像,谁也演不出来毛润之。

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喜欢毛泽东的吗

在我第一次看埃德加斯诺描述他

“侧着身子躺在床上看地图,突然解开裤带,把手伸进去抓虱子”

那一刻,毛主席褪去了遥远的神性,成为了一个活脱脱的人。一个你不仅可以程序化崇敬,还可以真真正正喜欢的人。

古月和唐国强敢演这个?

他们演的是庙里的泥塑,不是我的教员

user avatar

我咋觉得,至今为止,演主席演得最好的,应该是一个青年演员,名叫侯京健。

他是85年生人,毕业于北电表演系,2013年,出演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献礼剧《毛泽东》,在剧中饰演青年毛泽东;

2017年,主演纪念建军90周年献礼片《秋收起义》,在剧中饰演毛泽东;

2018年,主演近代革命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在剧中饰演毛泽东;

2019年,在优秀电视剧百日影播的开篇献礼剧《伟大的转折》中饰演男一号毛泽东;

同年,出演由张永新导演执导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剧中饰演毛泽东。

看剧照可以发现,这人身上有一种神奇的“虎气”,不是什么领袖的沉稳也不是什么领导的威严,而是一种敏锐聪颖,虎虎生风,英姿飒爽的神采。

我一直很遗憾过去人们表现毛主席,总是把他演成一个一板一眼的“伟人”,好像他生来就是为了“救苦救难”,“经世济民”,而且总是淡定从容,就像什么诸葛亮一样算无遗策——毛主席的成功,就这样被转变为一种“天命所归”一样的造神运动,让人觉得仿佛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真的了解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没有那样的理可以顺,没有那样的章可以成,中国社会当时已经黑暗衰弱到了一定程度,简直是一路向着毁灭的深渊不断滑落,单靠正常发展根本没办法扭转局势,甚至一个稍微聪明点的人,都会觉得已经没有希望了,如果真就那样随波逐流,那我们现在的命运,不会比印度好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逆天而行”“迎难而上”的毛泽东,绝不会是一个温和笃定的弥勒佛,而应该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他的文章和作为也无不告诉我们,他才不温和,他是个热血上头的犟学生,是个豪迈浪漫的俊诗人,更是个运筹帷幄的儒将军,他的力量与决心,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风霜雨雪不改其心,艰难困苦不损其志,因为经历过这样磨砺奋斗的过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和气度。

也就是说,事实上,毛主席一直是年少有为,从入党到建国,这跌宕起伏的精彩绝伦的前半生才是他人生故事里最“好看”的高潮,而之前很少有人能表演出其中的精彩——直到侯京健横空出世。

他正是这么个集“猴气”“虎气”于一身的,活生生的青年毛泽东。

他眼中精光四射,炯炯有神,语速快又有节奏,一时文质彬彬举止潇洒,一时不拘小节大而化之,他的眼神总是充满着感情,他对世界有无限的好奇,对胜利有无比的信心,他站在人群之中,真像是鹤立鸡群,仿佛很容易就能点亮人们心里的火焰。

他真的就像我印象中的青年毛泽东,你可以想象这样的人领着一群书生搞请愿,跑到北京和大师们谈政局,坐在游船里面满眼放光的宣誓,周旋于官方民间积攒力量,在窑洞中写下那些震动天下的文章和诗句,带领军队一路披荆斩棘……他完全就是古板的反义词,是激进的革命家,是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开拓者,更是困难的克星。

他不是像那些老前辈一样心里知道困难一定会被战胜,而是所有困难到他面前,都被他一个个的斩于马下,他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胜利本身,而是如何战胜强敌,扭转乾坤的过程。

这,才是我梦想中的“毛主席的故事”,而这样的演绎,才是真的讲好了这位战天斗地的石三伢子的故事。


顺带一提,我有个公众号《携月观影》,写过一个评析《毛泽东手书真迹》的系列,有兴趣可以看看

浅析《毛泽东手书真迹》【一】终不似 少年游

浅析《毛泽东手书真迹》【二】中流击水浪知否

浅析《毛泽东手书真迹》【三】寂寞嫦娥舒广袖

浅析《毛泽东手书真迹》【四】见贤思齐真乐事

浅析《毛泽东手书真迹》【五】雄关漫道真如铁

浅析《毛泽东手书真迹》【六】怜子如何不丈夫

浅析《毛泽东手书真迹》【七】中华儿女多奇志

也欢迎关注,有些发不出来的文章都会放在那里。

东亚文化在西方被日韩代言,中国需要惭愧吗?

拥有信仰的西方国家 为何如此道德沦丧

美国大选结果已出,在这个时点,让我们来聊一聊各国的政治剧吧!

评美国抗疫纪录片《完全可控》——那么问题来了,美国还能够再次伟大吗?

爬出来吧!给你“尊重”!

user avatar

都不贴近

因为伟人本质也是人

他们扮演,出于zz需要,更多的都侧重于伟人的伟性,神性。

而没有很好表现出伟人作为 人 的真实感。

目前我还没看到哪个演员表现出

出生在湖南湘潭闭塞小山村的教员,在通过古代英雄故事慢慢接触到新事物后那种对新事物的渴望

没有表现出,小男孩渐渐展现出思想觉醒以跳井对抗父亲要求他做农活的复杂情感变化

没有表现出,他青春期阶段在湘潭会馆“混日子”,没钱了,根据报纸的广告各种找借口跟家里要钱的不懂事

没有他刚刚被各种旧社会战争刺激开始思考,然后进入湘潭师专和北大开始接触各色知识分子得到的思维变化过程

也没有他到农村开始开展工作,如何一步步从生涩到熟练的过程

没有他遭遇失败后的懊丧和振作

没有他躲在草丛里一天躲避民团追捕的恐惧……

(这些内容你们可以在红色书籍《西行漫记》里找到)

更多的是把他表现成一个生而伟大的穿越者,好像天生正确

然而实际上一开始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出生在闭塞的小山村

从秦琼项羽等古代英雄的故事中,开始对书籍感兴趣

因为富农的家庭条件,一定程度上得以脱离基础劳动

因为在城里的学校遇到各种现象,开始思考

因为喜欢文字,喜欢读书,又当过兵,去过很多学校,接触了各色人等,有了非凡的适应力

因为思考,勤奋,实践……一步步形成他自己的思想,最终对解决社会问题,给出了他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目前还没看到哪部影视作品有这样的人格变化展示

user avatar

从外形上看,两人都不太像;但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目前为止所有关于毛主席的影视作品里毛主席的演员从外形上都没有像的。古月和唐国强已经算个中翘楚了,所以应该搁置形象的问题,探讨他们的表演风格。

毛主席作为一个近现代人物,存有大量的音像资料,和他接触过的亲历者也很多,因此对于他的塑造不同于对一般历史人物的塑造,而是有迹可循,因迹而循。演员古月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被有司钦定过的特形演员,他离毛主席的时期更加接近,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对毛主席的生平、生活、性格、神态进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学习。首先做到了“因迹而循”,使自己的演绎不会脱离其人本身的范畴,在二次创造的过程中不会扭曲形象,偏离现实。

此外,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八九十年代的影视文化环境是今日无法同日而语的,毕竟是个能够拍出四大名著的年代,当年的领袖戏,既经典又有温度。

毛主席是无产阶级的领袖,是穷苦劳动人民的救星和希望,在社会生活之中,他很难不被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受到亿万人民的景仰、崇拜。他体会过高位处的寒冷、也统帅过几亿各族军民群众,因此,他肯定会流露出“领袖”的、“集权”的、“保守”的、“权威”的气质,这是现实情况的使然,是无法避讳的一点。但同时作为农民出身的革命家,扎根在农村里劳作、调查、发动群众反抗地主、发动起义,一生都与穷苦的劳动人民为伴,他自己也不过是革命浪潮中的一分子罢了。因此作为一名普通人,人民群众的一员,无产阶级的气质是他身上深刻的烙印,即使他成为了领袖,这一点都一直是不变的。

因此作为人民领袖,他只想当一名普通的先觉者,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吃最简单的饭食,用已经破旧不堪的衣被,参加体力劳动,像庄稼汉一样坐在门槛上抽烟。他也像个庄稼汉一样,有着和大家一样的喜怒哀乐,遇到开心的事情,他会笑得像个孩子,难过的时候,也会偷偷抹一抹眼泪。

古月对这一点理解得很好,他演的毛主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开朗的,和蔼的,幽默的,时不时会找点乐子,让人会心一笑,嘴边经常挂着非常有趣的段子,瞬间就可以让所有人的心情都好起来。他还演出了一丝不易察觉但余味深长的,诗书之人特有的含蓄与斯文。这一点使得毛主席的气质完全地立体起来了。

比如《开国大典》中的一段,毛主席在饭馆里,坐在人群当中用餐;一边动着筷子,一边静静地听着大家对他的议论。说到热烈处,他低下头腼腆地一笑,等到结账的时候才想起来兜里没钱,翻口袋的时候部下跑来解围,大家才有所察觉。在这样的场景里,他没有多余的语言,行为,可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名真正的人民领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是什么样的。

当然,毛主席也有发怒的时候,如《大决战·辽沈战役》中东北局擅改作战计划,《大决战·平津战役》中杨成武军团迟迟不到,这是关系到全军安危,决战局势的关键时刻,一线突然失去控制,不服从指挥,此时他的恼怒可想而知,如何处理这段剧情是非常考验编导和演员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的,而且也关系到政治立场,是个说小说大的问题。古月采取的是举重若轻,大事化小的方式,他表现的毛主席,一方面面临着局势失调,指挥失控,因而急火攻心;另一方面又身在中枢关节,承担全局干系,身为统帅绝不能举止失度,以免动摇军心、影响判断。所以他虽然发怒,发雷霆之怒,但又将这个怒火限制在很有局限的范围;脾气发完了,就此结束,还得冷静下来考虑如何应对,这才是一名统帅在千钧一发之际应有的表现。

因迹而循,融入温度与情感,将毛主席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表现出来,这就是古月的专长,尽管在外形上并不类似,但这一不足很快就被他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所弥补了。这样的人穿上毛主席的衣服,拿起他的香烟,说起亲切的湖南话,出现在屏幕中,观众就愿意认他是毛主席。

其实,唐国强的问题,主要不在他的个人。是整个影视行业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大流无限滑坡以后,大环境已经使他无法做到古月之前所做的事了。唐国强也是很好的演员,他有可能是目前全中国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屏幕上的经典。《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雍正王朝》中的胤禛,更是后无来者,即使再过一千年,后人也会深深认可这样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作为心目中那些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能够塑造出这样经典的艺术形象,说明他具有演绎领袖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导演不让,编剧不让,市场不让,政策也不让了。

如果毛主席不说湖南话,那还是毛主席么?可现在就是要推广普通话,连你历史人物都不能例外;如果毛主席不革命,那还是毛主席么?可……

因为种种的这些客观条件,限制了唐国强的发挥,因此他只能以非常僵硬的方式处理这名人物。既然是高高在上的领袖,那么就用塑造封建帝王的方式塑造他;既然是一国之长,那么就要表现出他的“雷霆雨露”、“不测”、“天威”;既然制作方有……的要求,那就只好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的一面。他同样作为钦定的特型演员,拍摄了大量的同类作品,但每一部作品都没什么区别,都是那个权威的,自矜的,不测的,“霸气”的,封建帝王。看这些作品,你会发现他在其他戏里的那种悠然自得,游刃有余,都消失了。所剩的只有僵硬、定式、套路,你甚至能够感受到他作为演员的无奈。外形上的不相似,已经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唐版的领袖影视剧时代下成长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时期,也无法目睹毛主席的风采,这种新时代的革命影视剧,很容易给我们修改出一个正确的集体记忆来。直到看了《大决战》以后,我才体会到,原来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还可以这么好看,原来毛主席还可以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两个人演的都挺好,各有各的特色,硬要用自己的角度分高下,那是在制造对立,对演员和英雄都不够尊重,还容易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

教员当年建立新中国砸了许多旧势力的饭碗,就有多少人会恨他,要给他搞事情。

user avatar

简单形容:古月扮演毛泽东抓住了他革命家和诗人的一面,潇洒帅气;唐国强扮演毛泽东抓住了他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浑厚凝重。

两个演员当然都是一等一的好演员,但要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都还差了那么一点。毕竟毛泽东的农民+知识分子+诗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思想家……这一连串辉煌的侧面捏合成了一个独特的毛泽东。这让一个专门以扮演他人为职业的人去塑造,本就强人所难,要说贴近真人,更是几乎不可能做到。

能抓住某一方面的特质,已经很厉害了。

其实如果从气质角度出发,我反而觉得张克瑶扮演的毛泽东更接近真人一些,那种农民+诗人+革命家的不拘小节甚至有点不修边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辈子以教员自居,从不和人民分离的气质,张克瑶就表现出来了。而古月太帅、唐国强太威,都没有展现出来。

比如,这两位扮演的毛泽东,不论和人民多么亲切,始终隔着一层。你很难想象这两位扮演的毛泽东在和老百姓唠嗑的时候,能兴之所至一屁股坐在磨盘上唠起来没完,甚至嘻嘻哈哈、开怀大笑,你敬我一颗烟、我给你打个火。他们扮演的那种亲切、和善,都有一种表演的味道,就是“我是领袖,我要亲民、我要表现出亲民”,而不是真的亲民。

真正的毛泽东,是真的亲民,是真的从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觉得自己和人民是两回事儿。这一点不是伪装,他一生都如此。其实“亲民”这个词都有点差着意思,他不是“亲”民,而是认为自己就是“民”,用不着亲。事实上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管地位多高,这都是他的本色。

比如在上课时,下边一个学生渴了,然后起身走上来,拿起毛泽东的杯子就喝,如果古月和唐国强的“毛泽东”接下来会怎么做?他们大概会亲切的问一声:“渴了?要不要再喝点?”

而真实的毛泽东会怎么做?要么接着讲课不受影响,要么暂时休息等你喝完,要么吓唬一句“好你个陈赓”开个玩笑活跃下气氛。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乎,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儿:你喝我的水怎么了?谁还比谁高贵了?

再比如开会时,后来的一个勤务员没地方坐,恰好毛泽东所坐的长凳上还有空,他就过来一屁股坐在毛泽东身边。这两位扮演的“毛泽东”会怎么做?大概会拉着对方的手往自己这边让一让:“来,坐深一点”。

而真实的毛泽东怎么做的?就是无声无息的抬抬屁股,往旁边让了让而已。

一个是刻意为之,一个是本性自然,这就是区别。

当然,张克瑶面相凄苦,这是他的不足。而古月就好多了,也符合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崇拜,所以古月是最知名的毛泽东特型演员。但因为古月去世的早,这一块青黄不接,所以唐国强才顶替上来。但因为唐国强的封建帝王扮演的太多了,那份高高在上的气质洗脱不掉了,所以看他的“毛泽东”,观众只有敬畏感,而没有亲切感,更做不到让老百姓脱口而出“毛主席”三个字。

古月的“毛泽东”能做到,张克瑶的也能做到,但唐国强的就做不到。

除了这三位之外,我对其他扮演毛泽东的演员了解不多,只看过一个刘烨。怎么说呢,他挺用心的,但浑身冒傻气。青年毛泽东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风流气质,是一点没有的。

至于其他年轻演员,我就不提了,没法提,我不想骂大街。只能说,毛主席一辈子爱书如命,是个极有内涵、极有文化的人。而许多年轻演员的内涵……他们恐怕连一篇古文都读不下来,这样的水平根本撑不起来毛主席这个人物。

user avatar

我更喜欢这个,另一个视角的毛泽东。

《谁主沉浮》电影,车夫老侯临死前几天去看望老毛发现人民币上没有原定的老毛头像,询问老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