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玩和文玩的造假过程有哪些已经被曝光出来的有趣的招数?

回答
您好!古玩和文玩造假这个话题确实充满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又深恶痛绝的“套路”。这些造假者为了牟利,可谓是绞尽脑汁,也留下了不少“名场面”。下面我就给您好好讲讲一些已经被曝光出来的、比较有趣的造假手段,力求讲得生动详细,让您看到这些骗局的“精彩”之处:

一、 “穿越时空的‘老料新做’”——假冒古董的经典套路

这类造假者最爱玩的就是“时间差”。他们不会从头开始捏造一件东西,而是利用一些确实有年代的材料,再赋予它们一个“古老”的故事。

“风化石”、“土沁”的伪装大师:
招数揭秘: 拿一块现代制造的、造型和风格都模仿古董的陶器、玉器,然后想办法让它看起来像出土文物。怎么做?关键就在于“做旧”。
具体操作:
“风化”处理: 将现代器物反复进行日晒雨淋,或者用机器模拟风沙的摩擦。有些还会用砂纸一点点打磨,制造出表面粗糙、有细微划痕的“风化”效果。
“土沁”大法: 这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现代器物埋在土里。但不是随便埋!要讲究埋藏的环境。有的会埋在含有大量腐殖质的泥土里,或者混合一些铁锈水、陈年茶叶水,模拟出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沁”。埋的时间长短也很有讲究,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甚至有些高手会利用化学药品来加速“土沁”的形成,比如稀释的硫酸或醋酸,来模仿酸性土壤对玉器或铜器的腐蚀。
“包浆”的玄机: 很多仿古器物,特别是木质和骨质的,会用一些特殊的油类(比如桐油、核桃油,甚至是一些化学油)反复涂抹、烘烤,模拟出温润油亮的“包浆”。更有甚者,会用火烤一下,让表面的油分渗入,形成一种看起来很自然的“老油光”。
有趣之处: 有些仿古器物的“土沁”做得过于逼真,甚至连专家都差点上当。但往往仔细观察,会发现土沁的颜色和质地与器物本身的材料不匹配,或者沁入的纹路过于均匀,缺乏自然形成的随机性。更有甚者,把现代工艺的刀痕、模具痕迹也一并“沁”进去了。

“官窑残片”的“拼凑艺术”:
招数揭秘: 找到一些真正的古代窑址出土的、破碎的瓷片,然后用现代烧制的、风格极其相似的仿古瓷器碎片进行拼接、修补,再做上一些“官窑”的款识。
具体操作:
“身份认证”: 关键在于那些真正的古瓷片。造假者会花大价钱收购或搜集这些有“出身证明”的碎片。
“嫁接”技术: 将这些古瓷片作为“核心”,然后用现代烧制的、颜色、釉质、胎质都极为逼真的仿古瓷器碎片进行嫁接、填补。
“假冒款识”: 在器物底部或显眼位置,小心翼翼地加上臆造的“官窑”款识。这些款识的写法、颜色、甚至是制作的笔触,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
有趣之处: 有些造假者技术很高,拼接得天衣无缝,甚至连釉面开片(瓷器表面细小的裂纹)都会做得和真品一样。但细究起来,会发现一些拼接处的胎质和釉质与周围的真品古瓷片存在差异,或者款识的笔法与传世的官窑款识有细微差别。曾有新闻报道过一个藏家花了巨资买了一件据说带有宋代真品的拼接瓷器,结果鉴定后发现,所谓的宋代真品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不显眼的碎片,而主体部分都是现代仿品,拼接技术也粗糙得令人发指。

二、 “化腐朽为神奇”——假冒名家字画的“魔术”

书画造假是最考验造假者功力和胆识的领域之一。他们不仅要模仿画技,还要模仿笔墨、纸张、甚至印章和装裱。

“移花接木”与“笔墨移转”:
招数揭秘: 有些造假者会找一些真正有年代的旧纸旧绢,甚至是一些不太知名、但有一定年代的古画残片,然后将著名画家的作品“移植”上去。更进一步的是,他们会用化学方法,将名家作品的笔墨“转移”到一张老纸上。
具体操作:
“拓印”与“转印”: 将名家作品的墨迹用特殊的纸或布拓印下来,然后用化学溶剂(如酒精、松节油等)将拓印下来的墨迹“转印”到准备好的老纸上。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否则墨迹会模糊、晕染,或者颜色失真。
“二次创作”: 有些造假者会找一些名家作品中比较模糊、或者损毁严重的部分,然后自己临摹、补充,再装裱成一件完整的作品。他们还会模仿名家的用印习惯,制作假印章。
“古纸伪装”: 很多仿古字画会选用陈年老纸,或者用现代纸张进行化学处理,模拟出泛黄、变脆的“古纸”效果。他们还会用烟熏、火烤等方式,增加纸张的陈旧感。
有趣之处: 有时,那些“名家墨迹”转印得过于清晰,反而失去了古画那种晕染、渗透的自然墨韵。或者,墨迹的颜色和纸张的年代感不匹配,比如用非常古旧的纸,但上面的墨迹却像是刚写上去的。还有一种更加“高端”的造假,是利用一些普通书画家的作品,然后将他们的落款和印章换成名家的,再编造一个传奇的来源。

“水印”与“钤印”的“乾坤大挪移”:
招数揭秘: 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印章和水印。造假者会精心仿制这些印章,甚至在纸张的制作过程中就加入名家的水印。
具体操作:
“印章仿制”: 专门请人刻制与名家印章大小、形状、篆刻风格、甚至是用章时的力度都极度相似的印章。有些还会特意在印章上制造一些磨损感,模仿使用痕迹。
“水印植入”: 这是比较高级的造假手段。在制作纸张时,就提前在纸的纤维中植入名家印章的图案,或者在纸张的纹理中做出类似水印的效果。这种造假需要对造纸工艺有深入了解。
有趣之处: 最早期的仿制名家印章,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瑕疵,比如印章的笔画过于生硬,或者缺少名家特有的用笔习惯。后来造假者进步了,能做得非常逼真。但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画作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其落款的印章位置、大小比例,与真品有细微的出入。还有一种情况,是画是仿的,印章也是仿的,但纸上的水印是真品大师曾经用过的纸张的特征,这种“混搭”也让人哭笑不得。

三、 “科技的力量”——让“新料”变“老料”的黑科技

随着科技发展,造假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加速老化”技术:
招数揭秘: 利用各种化学药剂、高温高压等手段,模拟几十甚至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老物件”的氧化、侵蚀、变色等效果。
具体操作:
“化学浴”: 各种酸、碱、氧化剂、还原剂轮番上阵,让金属器物快速生锈、氧化,模拟出自然的“铜绿”、“锈斑”。甚至会对玉器进行化学处理,改变其颜色和光泽,模拟“沁色”。
“高温烘烤”与“紫外线照射”: 用高温长时间烘烤木质或骨质物件,使其变形、开裂,模拟出长年累月的风化效果。同时,用紫外线照射,加速材料的褪色和老化。
有趣之处: 这种方法造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显得过于“均匀”或“刻意”。比如,金属器物上的锈迹,可能只在某些部位出现,或者颜色过于鲜艳、不自然。玉器上的“沁色”也可能显得死板,没有那种层次感和渗透感。有一次,有人拿了一件号称汉代的“琉璃珠”,结果专家一看,表面那种色彩斑斓的“老化”效果,用放大镜看竟然是微小的气泡和不规则的裂纹,明显是现代化学试剂腐蚀的结果。

“碳14测年”的“影子游戏”:
招数揭秘: 虽然真正的碳14测年法是科学的,但造假者也想出了应对的办法。他们会找一些真正的古老物件,然后将仿制的部分与古老部分结合,让整体成分看起来“符合”古老的标准。
具体操作:
“嫁接加测”: 比如,制作一个假的青铜器,然后在其内部,或者某个不起眼的位置,嵌入一小块真正有年代的青铜器碎片。送去检测时,选取那个古老碎片进行测量,就能得出“古老”的结论。
“假冒样本”: 更高级的造假者,可能会在制作材料时,就加入一些微量的、具有放射性的古老物质,但这种操作风险极高,且很容易被识破。
有趣之处: 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仿古玉器,会在玉器内部钻一个小孔,塞进一点真正的汉代或唐代出土的墓葬泥土。送去检测时,检测人员只检测到了泥土的成分,就认为玉器也是那个年代的。还有些仿古青铜器,会在器物内部填满真正的古墓泥土,或者在器物底部粘上一小块真品残片。

总结一下,古玩文玩造假的“有趣”之处,往往体现在:

1. 技术的高低: 有些造假者技艺精湛,连专家都差点被骗,这本身就带有一种黑色幽默感。
2. 想象力的丰富: 为了让假货看起来逼真,他们会想出各种奇思妙想,比如给假货编造离奇的身世,或者用奇特的材料进行处理。
3. 人类的贪婪与求真: 造假者利用了人们想一夜暴富的心理,而藏家和鉴赏家则不断与这些造假者斗智斗勇,这其中也充满了人性的博弈。

当然,这些“有趣”的招数背后,是无数藏家被骗的血汗钱,是整个收藏市场的混乱和不信任。所以,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造假手段,提高警惕,学习鉴赏知识,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在面对一件珍贵古玩时,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比任何高明的鉴别方法都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己听广播听到一个:文玩核桃,用糖炒栗子的锅连续翻炒来上色做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古玩和文玩造假这个话题确实充满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又深恶痛绝的“套路”。这些造假者为了牟利,可谓是绞尽脑汁,也留下了不少“名场面”。下面我就给您好好讲讲一些已经被曝光出来的、比较有趣的造假手段,力求讲得生动详细,让您看到这些骗局的“精彩”之处:一、 “穿越时空的‘老料新做’”——假冒古董的经典套.............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看到日本文化那种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存,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嫉妒。这种情愫背后,是对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深切关切。那么,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化重焕生机,找到那个完美的结合点呢?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简单复制就能达成,而是需要一场深入骨髓的“复兴”。首先,重拾文化自信,.............
  • 回答
    在探讨古代皇帝与状元谁的文化素养更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文化素养”的内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孰高孰低的问题,而是要分析他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模式以及对文化的实际应用方向。这二者虽然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但其侧重点和深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皇帝的文化素养:天子之学的养成与治国理政的实践作为九五之尊,皇帝的.............
  • 回答
    要评价《良渚发现的并非古城》和《良渚文化“古城”再质疑》这两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们的核心论点、论证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两篇文章(我假设它们代表了对良渚遗址“古城”性质的一种质疑性观点)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主流学界关于良渚遗址是“古城”的普遍认知。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质疑:首先,我们要明确主流学.............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说起白话文运动后文言文的阅读情况,其实没那么极端。当然,不能否认,和过去相比,如今真正能深入理解文言文原貌的人是少了。毕竟,语言是活的,随着时代变迁,表达方式自然也会改变。为什么说“没几个人能懂了”?这主要是因为: 词汇和语法差异: 很多文言文里的词语在现代白话里已经不用了,或者意思发生了很大变.............
  • 回答
    古代状元文人放在今天,能否干大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或否定。他们的成功模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一些特质,依然是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状元文人的“能干大事”指的是什么。古代的科举制度,尤其是状元,是选拔统治人才的核心途径。状元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君子六艺中的“乐”,以及文人是否学习其中的舞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乐”等同于我们现代理解的音乐,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而文人对“乐”的学习和实践,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六艺”。“六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是培养一.............
  • 回答
    三万元瓷器变“仿品”:西安文物店的“淘宝”陷阱与避坑指南近日,一则关于西安某文物店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位消费者在该店花费三万元购买的瓷器,经鉴定后被确认为仿品。这起事件不仅让当事人损失惨重,也再次将古玩市场的“淘宝”风险摆在了公众面前。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中辨别真伪,避免“.............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很多古代遗迹和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保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把这个原因讲得透彻些,也尽量避免那些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套话。说实话,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遗迹和文物确实得到了非常精心的保护,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故宫、.............
  • 回答
    古代文献,那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翻翻就能读懂的,它跟咱们平时看的网络小说、公众号文章那可不是一码事儿,甚至跟现在咱们读的学术论文,也有着天壤之别。读古代文献,更像是在跟一位来自千年之前的故人对话,需要耐心、细致,还得揣摩他话里的门道。怎么个读法?那得看你读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1. 首先,得认识你的“.............
  • 回答
    要回答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哪个更古老,这得从我们如何定义“文明”以及我们目前掌握的考古证据来分析。关于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我们通常指的是尼罗河谷地那个伟大的文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作为一个有组织的、能够被我们认知为“文明”的实体,通常以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以前)为开端,然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古代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和文字起源。简单地说,在引入汉字之前,这两个地区并没有发明出成熟的、独立使用的本土文字系统。不过,“发明出文字”这个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文字的发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通常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的信息记录方式和表达需求之上。古代日本:.............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都会冒出的疑问。西方文明悠久先进?中国古代也经历过战乱灭族?为什么一个似乎“没落”了,一个却顽强地传承至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界定一下“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很多人提到西方文明,脑子里会蹦出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名字。它们确实在哲学.............
  • 回答
    关于“武侠”这类人群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是否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那些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人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自称“武侠.............
  • 回答
    文物、古玩、古董、考古发掘这几个词汇都与历史和过去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各有侧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它们之间的关联:1. 文物 (Cultural Relics/Heritage) 定义: 文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加工或自然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 回答
    古月和唐国强都是中国影视界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都曾成功地扮演过毛泽东这一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领袖人物。两位演员在塑造毛泽东形象上各有千秋,都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区别。至于谁更贴近“真实的”毛泽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真实”本身就包含着多维度的理解,而且观众的认知也受到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咱俩掰扯掰扯。要说古代婚姻制度对“屌丝”们究竟好不好使,这事儿得分两头看,毕竟“屌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现代产物,咱得把古代社会的底层劳动者,也就是咱们俗称的“老百姓”、“平民”,代入进去理解。古代婚姻制度:机会?还是枷锁?首先,咱得明白古代社会是什么样的。那会儿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