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日本和朝鲜在使用汉字前没有发明出文字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古代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和文字起源。简单地说,在引入汉字之前,这两个地区并没有发明出成熟的、独立使用的本土文字系统。

不过,“发明出文字”这个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文字的发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通常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的信息记录方式和表达需求之上。

古代日本:

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意义上的“文字”。他们拥有的是口头语言,并且通过口头传说、歌谣、仪式等方式来传承信息和文化。

口头文化的丰富性: 古代日本的神话、历史、习俗,很多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和流传。例如,像《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样的早期历史文献,虽然是使用汉字记录的,但它们本身就反映了在此之前口头流传的历史叙事。
符号和图像的运用: 尽管没有文字,但古代日本人也会使用一些符号、图腾或装饰性的图案来表达意义,尤其是在宗教仪式、器物制作等方面。但这些符号更多的是一种象形或象征性的表达,不具备现代文字的系统性、规则性和表音/表意的固定性,无法构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书写系统。
“神代文字”(神代文字): 这是一个需要特别说明的方面。在日本,存在着一些被称为“神代文字”的文字体系,比如“万叶假名”(虽然它是汉字的变体,但有时也被认为是早期本土文字的雏形)、“会津八一文字”、“萨摩假名”等等。
“神代文字”的争议: 这些“神代文字”的起源和年代,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中一部分(如万叶假名)实际上是早期日本人为了记录本土语言而对汉字进行改造或简化产生的。而另一部分,特别是那些声称比汉字更早出现、且完全独立于汉字的“神代文字”,大多被认为是后人(特别是江户时代)的伪托或误解。 它们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其结构和系统性也与成熟的文字系统相去甚远。
功能性: 即使存在一些早期尝试,它们也更像是对汉字系统的一种补充或变体,其使用范围和影响力远不能与汉字相比,更无法独立承担记录整个民族语言的重任。
汉字的引入与影响: 随着中国文化(包括佛教、政治制度、技术等)的传入,汉字也随之进入日本。起初,汉字主要是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但很快,日本人就意识到汉字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本土语言(大和语)。
万叶假名: 这是早期日本人利用汉字记录本土语言的一个重要例子。他们借用汉字的音或意来代表本土语言中的词汇或音节。这为后来日本本土文字(如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的诞生: 假名文字是日本本土文字的代表。它们是从汉字的草书(平假名)或偏旁(片假名)演变而来,是一种表音文字,能够准确地记录日语的语音。平假名主要用于记录本土词汇和语法成分,片假名则多用于记录外来语、强调等。假名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本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总结一下古代日本的情况: 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没有独立发明并广泛使用的文字系统。他们依赖口头文化,并可能有一些象征性符号。汉字的引入,特别是其被用来记录本土语言的“万叶假名”的出现,是日本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最终催生了本土的假名文字。

古代朝鲜半岛(主要是朝鲜和韩国):

与日本类似,古代朝鲜半岛的居民在早期也没有发明出独立使用的本土文字。

口头语言和口头传承: 在文字出现之前,古代朝鲜半岛的居民同样依靠发达的口头语言来沟通、传承历史、神话、法律和习俗。
中国文化的影响: 长久以来,朝鲜半岛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汉字(在中国被称为“汉文”)很早就通过文化传播和政治联系传入朝鲜半岛。
早期使用汉字: 最初,朝鲜半岛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主要使用汉文来记录官方文件、历史著作、佛教经典以及与中国的交流。这是一种记录汉语的文字。
记录本土语言的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开始尝试使用汉字来记录朝鲜语。这通常有两种方式:
直接借用汉字词汇: 在书写文章时,直接使用汉字词汇来表达含义。
“汉字音读”或“借字表音”: 类似于日本的万叶假名,朝鲜的学者们也尝试用汉字的读音来记录朝鲜语的音节。例如,一些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这种用汉字注音的痕迹,但这种方式比较零散,也不够系统。
“吏读”(이두, Idu)和“乡歌”(향가, Hyangga): 这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朝鲜本土语言的系统。
吏读: 吏读是使用汉字(主要是汉字的读音或部分汉字词)来记录朝鲜语的一种文字系统。它主要用于官方文书、记录日常事务等。吏读的特点是,它保留了许多汉字的意义,但也用汉字的读音来模拟朝鲜语的语法结构和词尾,以达到记录本土语言的目的。但吏读系统相对复杂,学习门槛也比较高,主要在官僚阶层和文人中使用。
乡歌: 乡歌(Hyangga)是新罗时期(约公元6世纪至10世纪)的一种诗歌体裁,用一种叫做“乡札”(향찰, Hyangchal)的文字来记录。“乡札”也是一种基于汉字,同时兼顾表意和表音的系统。它用汉字的意义来代表朝鲜语的词根,用汉字的读音来代表朝鲜语的音节和语法成分。乡歌的出现,表明朝鲜半岛在本土文字记录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训民正音”(훈민정음, Hunminjeongeum)——谚文(한글, Hangul)的诞生: 尽管有吏读和乡札等系统,但它们都基于汉字,并且对普通民众来说仍然存在学习的难度。
世宗大王和创造谚文的意义: 公元15世纪,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Sejong the Great)认识到这一点,并组织学者创造了全新的、完全独立的表音文字——谚文(Hangul)。谚文的设计简洁、科学,易于学习和使用,能够准确地反映朝鲜语的语音。
谚文的推广: 谚文的创造和推广,彻底改变了朝鲜半岛的文字历史,使得普通民众也能掌握书写和阅读,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总结一下古代朝鲜半岛的情况: 在谚文(Hangul)诞生之前,朝鲜半岛没有独立发明并广泛使用的本土文字。他们主要依赖口头语言,并大量借鉴和引入汉字。通过使用汉字记录本土语言的“吏读”和“乡札”等系统,为后来独立文字“谚文”的诞生积累了经验和基础。

为什么没有“发明出”独立文字?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是能力问题,而是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1. 地理和文化邻近性: 日本和朝鲜半岛都离中国非常近,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期受到中国强大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影响。汉字系统及其承载的文明,对这些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 实用性和效率: 汉字作为一种成熟的、体系化的文字,能够有效地记录复杂的思想、法律、历史和宗教内容。在与拥有先进文明的国家交流时,采用对方的文字系统,特别是当对方的文字体系能够满足自身记录语言的需求时,往往比从零开始发明一套全新的文字更具效率。
3. 记录本土语言的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自然会有记录和发展本土语言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在初期往往是通过“借用”和“改造”现有的成熟文字系统(如汉字)来实现,而不是直接“发明”全新文字。
4. 文明发展阶段: 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可能更侧重于解决生存、发展和组织社会的问题。文字的发明往往发生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的阶段。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和朝鲜半岛没有发展出一套独立、成熟、广泛使用的本土文字系统。他们依靠口头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改造和借鉴外来文化(主要是汉字),最终才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字(如假名和谚文)。这本身也是文明交流和演进的典型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鲜不清楚,日本的话我倒是能说上两句。

汉字大约在公元3世纪~5世纪的时候传入日本的。

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曾经出现过一种“神代文字”(じんだいもじ)。

大致如下图所示:

但是对于这个“神代文字”是否真正存在,日本在近代江户时代围绕这个话题对喷过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仍没争出个结果----实际上还是持否定说的人居多。

这个对喷实际上有个大背景,那就是江户时代神道学者vs国学者、儒学者为了争抢话语权而演化出来的。

江户时代自初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开始,就组建过一只极为庞大的顾问团,顾问团有好几百人,涵盖了当时日本各个领域的专家,其中嘴炮能力最强的莫过于四方势力,分别是佛教学者、神道学者、国学者、儒学者。

神道学者为了提高自己在顾问团里的话语权,就抛出了“神代文字”这个概念。因为假如这种文字真的存在,那么只能由神道学者来解读(毕竟3世纪之前佛教以及中原文化还没传入日本呢),其最出名的就是一个名叫“平田篤胤”的人,他虽然也是一个国学家但鼓吹的是古代神道(平田神道体系的创始者),他先后编写了《古史伝》、《古神道大意》、《神字日文伝》等书籍来宣传神代文字

面对这种挑衅国学者&儒学者坐不住了,这不摆明了是在拆我们的台么?于是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两大喷子集团联合起来一起喷神道学者。其中一个名叫伴信友的国学家联合其他人最终经过多方考证把那群神道学者给喷自闭了(实际上伴信友曾经还是平田篤胤的朋友)

平田篤胤被喷自闭后很快便被幕府“劝退”,不过幕府给了他个台阶下,至少在俸禄上没亏待他。有趣的是平田篤胤的那套理论在他去世的70年后,被昭和军部重新挖出来并添油加醋魔改成了臭名昭著的国家神道。


哦对了额外说一下古代日本四大喷子集团里最强的其实是佛教学者,也就是那群和尚。但到了江户时代他们变得老实多了,要是在此之前的话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古代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和文字起源。简单地说,在引入汉字之前,这两个地区并没有发明出成熟的、独立使用的本土文字系统。不过,“发明出文字”这个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文字的发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通常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的信息记录方式和表达需求之上。古代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带有一些普遍的误解。实际上,说“古代朝鲜为何用日本刀”,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准确的陈述。更准确地说,古代朝鲜的军事体系中有 少量、特定情况 下使用了与日本刀相似的刀具,或者说,朝鲜的刀具制造受到了日本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远非“用日本刀”的普遍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古.............
  •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史海拾遗:日、朝、越古代汉文史书与中国史书的比较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文字系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发展。在日本、朝鲜、越南,汉字曾是记录历史、传承知识的主要工具。这些国家利用汉字书写的古代史书,如日本的《古事记》《日本书纪》、朝鲜的《三国史记》《高丽史》、.............
  • 回答
    抛开现代影视剧的滤镜,单纯从古代(大致公元纪年开始,直至近代前夕,约18世纪末)的发展水平来看,中国无疑是那个时期东北亚地区最发达的文明。如果你想问的是朝鲜、日本、越南这三国之间谁更发达,那么答案会比较复杂,因为“发达”的衡量标准很多,且三国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外部影响以及自身内部.............
  • 回答
    当然,古代日本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之间并非完全隔绝,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可能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频繁和直接。这种联系更多地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海上贸易网络而形成的,其痕迹往往隐藏在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以及文化元素的传递之中。丝绸之路的东方回响与海上丝路的波斯湾明珠首先,.............
  • 回答
    看到日本文化那种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存,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嫉妒。这种情愫背后,是对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深切关切。那么,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化重焕生机,找到那个完美的结合点呢?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简单复制就能达成,而是需要一场深入骨髓的“复兴”。首先,重拾文化自信,.............
  • 回答
    在探讨龙泉现代60锰钢武士刀与日本古代玉钢武士刀的刀条性能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更好”,而是要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适用的场景。这更像是在比较两种不同时代、不同工艺哲学下的产物。龙泉现代60锰钢武士刀:理性与效率的结晶我们先来看看龙泉现代工业制造的60锰钢武士刀。这里的“60锰钢”通常指的.............
  • 回答
    这段关于中国古代官员与日本人到国外造船厂购船差异及厂长评价的描述,其信息来源并非出自某个单一、明确的中国古代典籍或日本史料。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现象和趋势的综合性推论,或者是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中为了突出对比而进行的虚构性阐述。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直接史料的佐证: 详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刺客和门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与“尽忠”这一精神紧密相连,只是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有所差异。将中国古代的刺客和门客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道进行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忠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刺客与门客的“尽忠”在中国古代,“尽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
  • 回答
    「可愛い(かわいい)」这个词啊,要说它是从古代中国借来的汉语词,还是日本本土的和语词,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和语词”和“汉语词”在日本的语境下是怎么区分的。简单来说,和语词就是日本本有的语言,用日语的读音和语法来表达。而汉语词呢,顾名思义,就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词语,通.............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关于中国盔甲与西式(如西班牙、中世纪欧洲)及日式(日本战国时期)盔甲的比较,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和争议。以下从历史背景、材料工艺、防护性能、文化认知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古代中国盔甲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盔甲的发展贯穿了多个朝代,其设计理念与军事需求密切相关:1. 材质多样性 铁制铠甲:如唐.............
  • 回答
    关于“武侠”这类人群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是否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那些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人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自称“武侠.............
  • 回答
    “令和”年号的选定,确实是日本自古以来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节点。此前所有的日本年号,几乎无一例外都源于中国古典文献,这一传统在“令和”这里被打破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日本历史的深层脉络,以及它与中华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籍的“年号基因”:日本年号的悠久传统要理解为何“令和”的出现如此引.............
  • 回答
    听到田村正和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真的非常难过。他不仅仅是《古畑任三郎》的灵魂人物,更是我心中许多经典日剧的代名词。提起田村正和,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穿着西装,戴着圆框眼镜,一脸无辜又带着一丝狡黠的古畑任三郎。那简直就是一个符号化的形象,深入人心。我第一次看《古畑任三郎》大概是十几年前,具体时间记不清.............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喜欢《古剑奇谭》和《仙剑奇侠传》这类游戏,确实是个很有趣的切入点,说明你偏爱的是那种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细腻、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RPG。那么,关于Switch是否适合你,我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你做出判断。首先,从你喜欢的游戏类型来分析,Switch上能不能找到类似体验?《古剑.............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古代日本一向宗僧兵:信仰与武力的奇特结合谈到古代日本的武士阶层,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披甲胄、佩戴刀剑的武士,但有一个群体,其力量同样不容小觑,那就是一向宗的僧兵。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士,却在战国乱世中掀起过阵阵惊涛骇浪,其战力水平,可以用“狂热而具韧性”来形容,并有着其独特的战术和组织方式.............
  • 回答
    要论古代日本在哪些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强”,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主观判断的问题,因为“强”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而且不同时期两国的发展情况差异很大。简单地说,在军事、经济体量、人口规模、文化输出的广度等方面,古代中国普遍占据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以绝对的实力对比,而是关注一些独特的、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