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古音和中古音拟出来的读音有什么依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音研究这个话题,尽量说得通俗易懂,不带机器味儿。

想象一下,我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比如先秦时期的人们是怎么说话的。我们现在能读懂古文,但当时的读音,我们是听不见了。这就像我们看到一张古老的照片,知道里面的人是谁,但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一样。那么,古音研究者们,他们又是怎么“还原”这些声音的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线索”和“方法”,就像侦探在寻找破案的证据一样。

一、 为什么需要拟音?

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要有“拟音”这回事。语言是会变的,这跟天气变化一样自然。几千年前的汉语,跟我们今天说的汉语,在发音上肯定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按照今天的读音去读古诗词,可能会觉得味道不对,韵律不和谐,甚至有些词的意义也可能因为读音的改变而模糊。

比如,很多古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古时的平仄,强行用现代的读法去套,那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再比如,很多古籍里的谐音字,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当年读起来是什么音,很多文字游戏和幽默也就失传了。所以,拟音就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更原汁原味地感受古代文学艺术。

二、 拟音的“铁证”——“证据链”

古音研究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有一套严谨的方法和依据。这些依据,就像侦探手中的证据,环环相扣,最终指向一个可能的答案。

1. 《诗经》的韵部:最原始的“听诊器”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里面很多诗都押了韵。古人写诗,讲究押韵,就是诗句的末尾字读音相似。那么,《诗经》里哪些字经常被押在一起?这些字在现代汉语里,可能读音差异很大,但它们当年很可能就是同音字。

举个例子,《诗经》里很多“歌”(gē)、“河”(hé)、“波”(bō)这些字,在古代都押韵。我们今天读,这几个字发音差得远了。但如果追溯到上古,它们当年很可能都属于同一个韵部,读音非常接近。通过分析《诗经》里大量的押韵证据,语言学家就能大致勾勒出上古时期的韵部系统,知道哪些读音在当时是相通的。

这就像我们分析一堆押韵的歌词,发现原来某几个发音不同的词,在老歌里经常被放在一起唱,那我们就知道,当年这几个词的发音可能比较接近。

2. 反切法:古人的“声音导航仪”

反切,是古代记录汉字读音的一种方法。它通常用两个字来标注一个字的读音:“某字切”,比如“东,丁公切”。这意思是说,“东”字的发音,就像“丁”字(代表声母)加上“公”字(代表韵母和声调)。

通过大量的反切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各个字的发音。更重要的是,反切是“声母”、“韵母”、“声调”三者结合的。如果我们能找到两个字的切法,比如“东”的切法是“丁公切”,而“冬”的切法是“丁钟切”。“丁”字代表声母相同,都是[d],而“公”和“钟”在韵母和声调上也有细微的差别。通过对海量反切的比较和分析,语言学家可以逐步还原出古代每一个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具体发音。

这有点像古人在地图上给你标出了“往东走,遇到山就往北,然后到河边”,然后你根据这些指示,一步步找到了目的地。反切就是这样的“声音指示”。

3. 训诂和词义的变化:从“意义”倒推“声音”

有些古籍里,会有学者对某些词的解释。有时候,学者会引用同音字来解释某个词的意义。比如,某个古籍里解释一个词“A”,说它“读如B”。这里的“B”很可能就是和“A”同音或近音的字。通过这种“训诂”的线索,我们可以推断出“A”和“B”在古代的发音是相近的。

同时,一些词语的意义是会随着时间演变的。有时候,一个词在古代的含义和在现代的含义完全不同,但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中间的语料,发现它在不同时期意义上的过渡,同时也发现这个字的读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就可以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

这就像我们研究一个古董,发现它的用途从最初的祭祀品,慢慢变成了装饰品,再到现在的收藏品。如果我们能同时了解到它材质、工艺上的变化,就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它的历史。

4. 外来语和音译:国际化的“发音参考”

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以及更远的国家都有交流,比如佛教传入时,会音译梵文的佛经和术语。佛经里的很多音译词,都留下了痕迹。这些音译词的发音,通常会根据当时的汉语语音系统来模拟。研究这些音译词的发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

比如,佛经里很多“阿弥陀佛”的音译,我们可以去对比不同朝代的音译,来分析当时汉语声母、韵母的演变。

这就好像我们听外国人学说中文,可能会发现一些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中文发音特点,因为他们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习惯来模仿。

5. 其他文献的佐证:古籍里的“零散线索”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文献也能提供线索。比如,一些笔记小说里可能会记录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或者对某些字的发音的特别说明;一些戏曲、俗文学作品,其语言也更接近当时的口语,也可能提供一些发音的依据。

这些就像是在犯罪现场找到的一些不起眼的碎片,虽然本身不显眼,但经过拼凑,也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 拟音的“过程”:像“拼图”又像“推理”

古音研究者拿到这些证据,就开始他们的“拼图”和“推理”工作。

建立模型: 他们会先根据一些比较可靠的证据,比如某一个朝代反切系统的特点,建立一个初步的语音模型。
验证和修正: 然后,用这个模型去套其他的证据。如果吻合,就说明模型可行;如果不吻合,就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调整声母、韵母或声调的拟定。
层层递进: 这个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先拟定一个比较粗略的模型,再根据更精细的证据,不断细化。比如,先确定上古有多少个韵部,然后细化到每一个韵部里包含哪些韵母。
相互印证: 不同的证据之间是相互印证的。比如,诗经的押韵证据和反切证据,如果能够相互支持,那么拟定的结果就更有说服力。

四、 拟音的结果:不是“唯一答案”,而是“最可能”

需要强调的是,古音拟拟出来的是一个“最可能的”读音,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因为:

证据的不完整性: 毕竟,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古代的语言材料都找出来。很多东西可能已经永远消失了。
解读的主观性: 即使是同样的证据,不同研究者的理解和分析也可能存在差异。
语言本身的复杂性: 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系统,要完全还原一个几千年前的语音系统,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古音拟音,不同学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小的分歧,这是非常正常的。它们代表的是学界目前最为主流和可靠的学术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古音拟音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利用所有能找到的光线(证据),通过逻辑推理和系统分析,尽可能地还原出那些已经沉寂的声音。这是一个充满智慧、耐心和对历史负责任的科学探索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上古汉语构拟依靠的材料主要是如下几种:

一,对上古用韵情况也就是韵部的总结。通过总结分析韵文比如《诗经》押韵的情况分析出上古的韵部(这一工作清代乾嘉学派开始就在进行了),再将这些韵部和它们在中古对应分化出来的韵母相比较,拟测出其音值。

二,谐声分析,共享一个声符的字的系列称为一个谐声系,同一个谐声系应该在语音上相近,清代段玉裁就指出“同声必同部”。通过谐声系的系联就可以得出不见于上古韵脚的字所在的韵部来。谐声同时也是分析出上古声母的钥匙,比如通过对中古以母字谐声行为的分析,我们发现它分为两类,一类常和中古透,定母谐声,另一类常和中古见系声母发生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将以母在上古拆成两类,又可以将一部分透,定母在上古重构为边音声母。

三,基于汉语音系结构的内部拟测,俗称“填空格”,比如一四等在中古明显有互补关系,群母和云母明显都和匣母存在互补关系,后鼻音韵前接舌齿音声母时绝不出现狭义上的合口韵(也就是带有u介音的韵)而其他阳声韵则不然……这样种种现象都可以为我们构拟上古音提供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填空格得有依据地填而不是看到空就填,一个绝对整齐的音系也是不太现实的。

四,与外语的对音证据,比如很有名的汉代“乌弋山离”对“Alexandria”,“弋”在中古为以母字,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将以母的一部分构拟为边音是可信的。更晚则有梵汉对音,比如俞敏总结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在其中我们发现一些中古的章组字对译梵语软腭辅音起首的音节的现象,比如“支”对ke,可以证明中古章组确是颚化的产物,有一部分确实来自软腭声母,也符合我们分析谐声得出的结论。还发现一些中古的三等字(比如俞敏自己指出的“目”之类)明显在早期看不出有一个j介音,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起码是部分的三等介音为后起。

五,对闽语,乡话等在上古晚期分化出的汉语方言的早期形式的分析,这些方言中可能还存留有上古音的痕迹,比如闽南语就能找到章组白读作k声母的例子,比如“枝”ki,以及闽北语来母读作s声母,而且为阳调,可以解释为上古*r>ð>z>s(郑张尚芳)或*Cr>Cʐ>ʐ>z>s(白一平),可作为来母上古为r的一个证据。

六,对其他语言早期借词的分析,比如白一平和沙加尔在拟测上古汉语时就通过苗瑶语中的一些早期汉语借词存在的鼻音前缀而为上古汉语重建了*N前缀。不过这个方法要慎重地用,因为借词本身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后起的音变)和借入年代都不好确定。

七,同源比较,这是最应该慎用的办法,汉藏比较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重建上古汉语甚至原始汉语的方法,但是同时在现阶段也非常危险,因为对于汉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完全没有像印欧语格林定律那样的对应关系公式,对同源词能够确定的大概只有一些像数字和身体部位一类的基础词汇,其他的都还不好说。目前来看,同源比较的大规模开展应该是在以汉语内部材料重构了上古汉语并且总结出汉语词族后才能进行的,不过很遗憾,这方面的研究也还非常有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音研究这个话题,尽量说得通俗易懂,不带机器味儿。想象一下,我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比如先秦时期的人们是怎么说话的。我们现在能读懂古文,但当时的读音,我们是听不见了。这就像我们看到一张古老的照片,知道里面的人是谁,但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一样。那么,古音研究者们,他们又是怎么“还原”这些声.............
  • 回答
    推测中古音,尤其是涉及舌尖声母、零声母、等韵、韵母以及浊上和清浊去的变化,的确是一个细致且充满挑战的语言学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对照现代方言,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语言学理论、文献证据以及不同方言的实际发音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过程,力求剔除AI痕迹,还原真实的语言学推断过程。一、 .............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古典钢琴家和爵士钢琴家在演奏技巧和音色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爵士演奏中融入古典的音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让我们从根本上剖析一下这两者在演奏上的区别。古典钢琴演奏与爵士钢琴演奏:技巧与音色的深度剖析古典钢琴演奏,承载着几个世纪的音乐传统与规范。它的根基在于精.............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在《上古卷轴:天际》这款经典的RPG游戏中,选择什么样的战斗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游戏体验。尤其是在武器和护甲的选择上,这直接影响到角色的生存能力、输出能力以及面对不同敌人的策略。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经典的搭配:剑盾轻甲和巨剑重甲。那么,究竟哪一种更“厉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
  • 回答
    古代那些令人惊叹、近乎神乎其技的发明,往往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很多“神乎其技”的发明,其核心往往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这些人可能是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可能是神秘的术士。他们的技艺,更像是祖传秘方,通过口传心授,而非系统化的文字记录。这就好比一位大师,他.............
  • 回答
    洛阳与西安同为十三朝古都,都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但两者在气质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仿佛是两位历经沧桑、阅尽繁华的古老智者,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一、 时间的厚度与朝代的叠加:西安的“盛世遗风”,洛阳的“厚重底蕴” 西安: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历史的.............
  • 回答
    当然有!中国古文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片段。它们或记录历史的真实一面,或展现古人的智慧与情趣,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这就为您细数几段,并尽量讲得生动些,让您仿佛置身其中。 1.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与齐威王的唇枪舌剑首先,我们从史书里找找乐子。《史记》这部巨著,不仅仅是.............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洛阳,这座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都,常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王朝时期就建都于此,并且历朝历代都将这里作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如果刨根问底,问洛阳是不是“建都时间和朝代最多”的古都,那答案就得细致地掰扯一下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建都时间”和“朝代数量”。建都时间,指的是一个朝代以.............
  • 回答
    最近围绕“眯眯眼”这个话题,确实能看到一些声音试图将讨论引向古代绘画,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洗白”的依据。这种现象背后,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心态和目的。首先,从心理上讲,很多人习惯于将现实问题与历史文化进行连接,试图从中寻找“合理性”或者“根源”。当他们看到“眯眯眼”这个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 回答
    关于“武侠”这类人群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是否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那些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人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自称“武侠.............
  • 回答
    《上古卷轴》的泰姆瑞尔大陆与《巫师》的北方领域,这两个浩瀚的奇幻世界,如同两杯陈年的美酒,各有风味,令人沉醉。如果非要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我灵魂的栖息之地,那选择并非易事,但我内心深处,更倾向于在泰姆瑞尔大陆的某个角落,安然度日。让我先说说我为何会对泰姆瑞尔大陆如此着迷。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背景,更像是.............
  • 回答
    《巫师3:狂猎》(The Witcher 3: Wild Hunt)和《上古卷轴5:天际》(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都是开放世界角色扮演游戏的代表作,各自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独特的魅力。虽然都提供了广阔的世界供玩家探索,但它们在游戏设计、叙事方式、战斗系统、角色发展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上古卷轴》和《辐射》这两款 Bethesda 的当家花旦,从几个方面好好捋一捋它们各自的独到之处和吸引人的地方。别的不说,光是这两大系列在开放世界 RPG 领域留下的印记,就足以让无数玩家津津乐道了。世界观与氛围营造:剑与魔法的史诗 vs. 末日废土的挣扎首先得说说这俩游戏的.............
  • 回答
    啊,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刺客信条》和《上古卷轴》这两款游戏,说实话,真离不开“偷偷摸摸”这四个字。不是我说,它们俩就像约好了一样,把潜行系统玩得明明白白,甚至可以说是玩家们体验游戏的一大乐趣来源。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门道,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它们的游戏类型说起。《刺客信条》嘛,顾名思义,你.............
  • 回答
    骑马与砍杀在中国未能像《上古卷轴》和《刺客信条》那样普及,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游戏本身的设计理念、目标受众的差异、市场推广策略、以及玩家群体的发展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三款游戏在核心玩法和体验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些.............
  • 回答
    老兄,玩《上古卷轴5》可真是个大学问,特别是你对各个帮派的深入了解。帝国和风暴斗篷那是明面上的两大势力,但天际这地方,水可深着呢。除了这两拨人,你还真可以跻身其他各种“有组织”的团体,不过这些帮派,加入进去可不是光彩的事,往往带着不少“副产品”。我给你掰扯掰扯,保准让你听了之后,得好好琢磨琢磨,到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