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使用防护能力相近的APC代替IFV,并用节约的钱装备更多的坦克,这种做法问题在哪?

回答
用防护能力相近的APC(装甲人员输送车)取代IFV(步兵战车),并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装备更多的坦克,这个想法听起来似乎很有经济效益,能够提升整体的装甲力量数量。然而,仔细推敲起来,这种做法存在着不少实际操作和战略层面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旦显现,可能会让这种看似精打细算的决策付出沉重的代价。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APC和IFV的核心定位和设计理念的差异。虽然你提到防护能力相近,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可能并不完全准确的比较点。IFV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战场上与步兵协同作战,并提供支援火力。它不仅仅是一个运输车辆,更是一个集成了步兵运载、火力支援、侦察、甚至一定程度反坦克能力的多功能平台。IFV通常配备有比APC更强的火炮(如30mm或更高口径的机关炮)、反坦克导弹、甚至榴弹发射器等,这些武器系统能够对敌方的轻型装甲车辆、防御工事、甚至低空飞行的目标造成有效打击。它的防护能力通常也考虑到能够抵御轻型炮火和机枪扫射,以保证在激烈的交火中保护乘员和步兵。

而APC的核心功能则相对单一:安全、快速地将步兵运送到战场前线,并在必要时提供一些基本的自卫火力,如重机枪或自动榴弹发射器。它们的武器系统通常不具备IFV那样对敌方装甲单位构成实质性威胁的能力。APC更侧重于人员的防护和机动性,而非直接的火力支援。

问题一:火力支援的短板与步坦协同的削弱

将IFV替换成APC,最大的损失就是车载火力支援能力的急剧下降。在现代战场上,步兵与装甲车辆的协同作战至关重要。IFV的车载火炮和导弹能够为步兵提供至关重要的火力压制和反坦克支援。当步兵在开阔地带推进,或者遭遇敌方轻装甲目标时,IFV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火力支援,压制敌方火力点,甚至摧毁敌方坦克或装甲输送车。

如果用APC取代IFV,步兵在面对相似的战场环境时,将失去这一重要的“同伴”。他们可能需要依赖自行火炮、坦克或者空军的支援,而这些支援往往响应速度慢,且不一定能及时到达步兵最需要的那个瞬间。结果可能是步兵在没有足够火力掩护的情况下突进,遭受敌方火力打击而损失惨重,或者无法有效应对敌方的装甲威胁。

即使你的“防护能力相近”是指APC能够承受同样的弹片和机枪扫射,但当步兵需要攻击敌方碉堡时,APC上的重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其效率和破坏力与IFV的30mm机关炮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意味着步兵在面对坚固防御工事时,将更加依赖自身的轻武器,效率大打折扣,伤亡风险也随之增高。

问题二:作战效能的“点状”提升与整体能力的“面状”下降

你提出用节约的钱装备更多的坦克。从数量上看,这似乎能增加装甲部队的总量,增强正面突击和火力对抗的能力。但这种做法的潜在问题在于,它可能创造出一种“头重脚轻”的局面。更多的坦克意味着更强的正面冲击力和火力密度,这无疑是好事。然而,如果步兵缺乏有效的支援载具,他们将无法有效地配合这些坦克进行作战。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队坦克在前方推进,试图突破敌方阵地。他们的步兵支援单位(APC)只能提供基本的人员输送和轻火力压制,无法有效清除敌方的反坦克步兵、反坦克导弹阵地,也无法在坦克受损需要抢修时提供近距离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坦克就可能被敌方的步兵悄悄绕到侧翼或后方,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更糟的是,在现代战争中,步兵不仅仅是坦克的附属,他们是信息收集者,是战场清理者,也是在复杂地形中进行渗透和迂回的关键力量。缺乏IFV的步兵单位,其在复杂城市环境、丛林地带或其他限制坦克机动的区域的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他们更像是被坦克拖着走的“乘客”,而不是能够独立承担任务、支援坦克的“战友”。

问题三:装备的标准化与后勤维护的复杂化

虽然节省开支是目标,但过于依赖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载具,反而可能增加后勤维护的复杂性和成本。IFV和APC虽然都是装甲车辆,但在火炮系统、弹药种类、电子设备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如果将IFV全部替换成APC,那么整个装甲部队的装备体系会向一个相对单一的方向发展。但这并非指装备种类就一定减少,而是指其核心的战术功能和武器系统会更偏向于人员输送,火力支援能力成为次要。

如果你的想法是,将IFV替换成一种防护与APC相似,但武器系统更简单的IFV,然后把省下的钱去买坦克,那问题就更复杂了。这其实是在说,用一种“弱化版IFV”去换“更多主战坦克”。

从后勤角度看,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坦克和更少的、但功能不同的步兵战车。坦克和IFV(以及APC)的弹药、备件、维修技能和训练需求都是不同的。过多的坦克意味着大量的重型装备需要维护,对油料、弹药补给以及维修人员和设施的要求都会增加。而步兵单位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拥有的运输和支援载具的质量和功能。

问题四:对战场信息和态势感知能力的潜在影响

很多IFV都集成了先进的战场信息系统,能够与步兵、坦克、火炮等单位进行信息共享。它们在侦察、监视以及目标指示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APC通常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或者说不是其设计的重点。

如果用APC替代IFV,部队在战场信息获取和态势感知方面可能会出现短板。步兵单位可能更难及时地了解到敌人的部署、数量和动向,也更难将自己侦察到的信息高效地传递给友军的支援单位(比如坦克部队)。这会导致战场上的“信息黑洞”,使得指挥官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也增加了部队遭受伏击的风险。

问题五:战略选择上的短视

现代战争并非仅仅是比拼坦克的数量。战场形势日益复杂,城市战、反恐作战、治安维持等任务也日益普遍。在这些场景下,IFV所具备的火力、机动性和信息能力,往往比仅仅拥有高机动性和重装甲的坦克更加灵活和实用。

用APC代替IFV,并在火力支援和通用作战能力上做出妥协,以换取更多的坦克,这可能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它将部队的重心过度地放在了传统的、正面交战的“硬碰硬”模式上,而忽视了战场多样化和非对称作战的需求。当面对的不是大规模的装甲集团,而是分散的、利用地形和城市环境进行作战的敌人时,这种“以数量换质量”的思路可能会让部队陷入被动。

总结一下:

用防护能力相近的APC代替IFV,并用节约的钱装备更多的坦克,看似精打细算的做法,实则是在牺牲步兵单位的战场生存能力、火力支援能力以及与装甲部队协同作战的效率,来换取坦克数量的增加。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忽略了现代战争中步兵与装甲力量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以及IFV作为一种多功能作战平台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最终的结果,可能不是整体装甲力量的提升,而是部队在实际作战中,因为能力上的短板而付出更高的代价。在复杂的战场上,量变固然重要,但质变和能力的均衡发展才是取胜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FV叫步兵战车,APC叫装甲运兵车,从名字上看区别就很明显吧,一个是战车一个是运兵车,IFV是用来打仗的,APC是用来运输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坦克不是万能的,一个陆军部队不是坦克越多越厉害,坦克要发挥作用是需要别的兵种(特别是步兵)配合的。

坦克的观瞄系统实际上不是太好,单纯由坦克构成的部队在战场信息感知方面是很差的,坦克自己很难发现哪有步兵火力点、哪有反坦克阵地的,也很难摧毁战壕、隐蔽物里的敌方单位,在战场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坦克部队贸然推进会死的很惨,城市作战就是因为现场环境太复杂才不利于坦克的。

坦克部队想要发挥威力一定要有步兵配合,但步兵就两条腿是跟不上有履带的坦克的,最开始的解决方案很粗糙,一个坦克上站几个步兵就可以和坦克一起前进一起作战了,二战时基本都是这样解决的。

后来发现这种随车步兵死亡率太高,坦克可以无视炮弹破片、机枪扫射出没于枪林弹雨之间,但车上的步兵却是血肉之躯,当然损失惨重,所以后来就有了步兵战车,随车步兵不在外挂在坦克上,而是有专门的啊步兵战车,步兵战车可以防御一些炮弹破片、机枪之类的武器,还可以在上面装备一些武器强化步兵的战斗力,步兵战车设计目的不是为了对付坦克而是为了让步兵更好的完成任务。

装甲运兵车则是为了解决火线运输的问题,运输车辆当然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把物资、人员运送到战线附近的任务,给这些车辆来点儿装甲可以降低一些损失,仅此而已。

步兵乘坐装甲运兵车也可以伴随坦克作战,但效果远不如专业的步兵战车。比如一直拥有4辆坦克8辆IFV的部队和一个6辆坦克4辆APC的部队作战效能就大大的不同,比如大家都在一块陌生的地方搜索前进,同时发现对方的话有IFV的一方更具有优势,因为IFV可以在侧后方摧毁坦克,APC不行,IFV可以压制APC,APC面对IFV只能逃跑。

一旦决定开战IFV迂回包抄,敌方的坦克就必须在摧毁我方坦克和IFV之间二选一,而无论怎么选也改变不了自己被夹击的命运,APC在这种战场作用是0,APC的机枪对付不了IFV也对付不了坦克,所以它只能选择卸下步兵,靠步兵去对付IFV或者坦克,但一旦卸下步兵就决定了你的步兵只能在卸下点附近作战,对方的IFV和坦克完全可以放风筝,你方的坦克脱离步兵去追对面的IFV和坦克是找死,但在原地等着不就相当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了吗。

在面对纯坦克和纯步兵的队伍时也是有IFV更有优势,坦克追不上IFV,而且就算能追的上没有我方IFV配合也不敢追,坦克的机动性比IFV差,IFV能从侧后方摧毁坦克,贸然追击容易被埋伏。纯步兵也追不上IFV,而且IFV还可以凭借机动和火力优势压制纯步兵。

APC则没有这些功能,面对纯坦克部队APC除了卸下步兵是不会对坦克部队造成威胁的,坦克想追就可以追,不想追一直用射击驱赶也可以让APC无法卸下步兵,卸下步兵之后坦克不想打了可以跑,步兵不上车也追不上坦克,上车了能追的上,但威胁不到坦克。

面对纯步兵问题也差不多,APC有机枪步兵也有机枪,步兵还有迫击炮、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谈不上谁压制谁,你卸下步兵顶多就是多了几个可移动的机枪火力点的普通步兵部队,打起来就大家各凭本事呗。

现在IFV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步兵火力重型化导致IFV难以压制步兵部队,也难以面对普通步兵步兵部队的火力打击,所以现在的主流方向是IFV、APC重型化,但APC是无法取代IFV的。

user avatar

采购并维持坦克部队需要相当可观的经济成本,但是在同样单位的编制中扩大坦克的比例或数量,就不仅仅是经济原因那么简单了。现代合成化装甲部队内坦克和步兵的编制比例一般不超过2:1,坦克排不超过四辆车。同样的编制内更多的坦克意味着更高的投送、后勤、保障以及指挥控制要求,所配属的支持单位也就越臃肿。如何保证部队的机动性和自持力的问题,不是像RTS游戏那样单纯靠资源就能解决的。


至于放弃火力,强调防护、机动、运载能力的人员载车方案,一般称为“Protected Mobility”。迄今仍能得到发展的重/中型APC基本都是这个路线了。

这类方案的优点在于省去了传统的武器炮塔之后,全车重量和轮廓明显减小,且载员能力几乎得到翻倍提高。如果需要以同样的投送和保障能力在前线部署更多的“靴子”,这类车辆确实是比IFV更高效和经济的做法。


不过,这些APC的定位目的,与“装备更多坦克”的关系并不大。

比如以色列的Namer,除了强调装甲防护以外,有意地放弃了装备进攻性火力,以“避免指挥官将其投入进攻”,采用了很消极和极端的一种的手段来保证生存能力。从以色列周边的战场宽度和纵深来看,投送和集中大量装甲车辆到预设战场,难度也相对较小,可以达到更高的兵力密度;

英国的Bulldog则是在非对称战争中的一种产物,将一部分Warrior步兵战车从低烈度战区中解放出来,满足预备力量和轮换部署的需要。在英国陆军的理论中“装甲步兵”和“机械化步兵”本身是两个不同的平行概念,后者并不优先协同坦克作战;

而联邦国防军的Boxer GTK是装备猎兵营和山地猎兵营的运载车辆,主要用于城市和复杂地形下的机械化战斗。装备Marder和Puma步兵战车的装甲掷弹兵营是在开阔地形与坦克协同的主力;

至于美国的Stryker ICV则是为C130的运载能力量身定做的产物,装备给没有坦克的中型SBCT部队。弥补其火力的办法就是每个Stryker连加强一个MGS排——然而讽刺的是MGS本身达不到C130的运载要求,自身也遇到诸多问题达不到预期的装备数量。

换句话说,多数“Protected Mobility”的作用,更倾向于在相对中低烈度的冲突环境中保护和运载更多步兵,支援以步兵为主的作战任务。并没有主要用于支援以坦克为主的高烈度战斗。


因为在高烈度的近距离直接战斗中,单纯有高防护不代表一定有高生存能力——既然越是接近发现即摧毁的残酷环境,那感知和攻击能力就越为重要。

即使是现代APC,也越来依赖于遥控武器站上的多通道光学设备提高远距离的感知能力,甚至在武器站上装备反坦克导弹提高自卫火力。并没有在这一方面上吝啬成本。

甚至于更进一步,更可能遭遇高烈度战斗的Stryker和Namer已经发展出了无人炮塔的升级方案。


所以说,从整体战略上通过保留或升级旧型IFV或APC维持机械化编制,优先侧重资源到坦克质量上,可以算是一种实际的发展方式,比如像一些还在使用AIFV或BTR系列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装甲部队来说,牺牲IFV的能力,并不能对坦克带来明显的优势或便利。传统IFV较差的载员能力,在未来可以通过无人炮塔得到改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