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饭后甜品」这样的饮食习惯?

回答
“饭后甜点”这个习惯,说起来,就像是为一顿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它渗透在我们的文化和情感里,早已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要探究它的起源,我们得稍微回溯一下历史的河流。

最初,能够吃到甜点,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在过去,糖是稀罕的物件,只有富贵人家才有条件享用。那时候,宴席的最后一道甜食,往往是彰显身份和品味的象征。所以,“饭后甜点”一开始就带有了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制糖技术的进步,糖渐渐变得普及,甜点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但那种“餐桌上的点睛之笔”的观念却保留了下来。想想看,一顿丰盛的晚餐,如果就这样草草收场,总感觉少点什么。甜点,就像是给这场味蕾的盛宴画上一个甜美的休止符,让味蕾在最后一刻也能得到满足,不留一丝遗憾。

而且,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身体在进食后,尤其是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后,血糖会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这个时候,再来一点甜点,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愉悦的满足感,这和大脑释放的内啡肽有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吃甜点,不仅仅是为了口味,更是为了那种身心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有时能驱散一天的疲惫,带来平静和幸福。

心理层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孩子会乖乖把饭吃完,然后“妈妈会给你做好吃的”。这种童年的记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让“吃完饭就有奖励”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联结。甜点,就成了这个奖励的实体。即便我们成年了,这种心理上的期待依然存在,它让我们觉得,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一点甜的慰藉。

文化习俗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聚餐、庆典都离不开甜点。生日蛋糕、节日糕点,这些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而“饭后甜点”的习惯,也逐渐融入到日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餐厅,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一份甜点,这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促进了交流和情感的连接。

有时候,我们吃甜点,也是一种自我犒劳。工作了一天,完成了任务,或者经历了一些挑战,用一份精致的甜点来奖励自己,犒劳一下辛苦的身体和大脑,这是一种非常直接且有效的自我关怀方式。它让我们感觉自己是被珍视的,是被关爱的。

所以,你看,“饭后甜点”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历史、生理、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食物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享受。它就像是生活中一个甜蜜的拐点,让一天的辛劳得到了释放,让平凡的日子也多了一份仪式感和幸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饱了是什么?

吃饱,顾名思义,代表着我们在进食后感受到的饱腹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释放出神经信号(血清素,儿茶酚胺)来控制我们的食欲,让我们减缓进食活动直到全面停止进食。

其实,我们饭量的大小,与一个因素非常重要,就是食谱的多样性。不难发现,当我们在一餐一直吃同一种食物时,即使最初会觉得很可口,但最终会由于审美疲劳,慢慢减少这种食物的摄入。比如常见的方便面,就容易出现吃一桶不过瘾,吃两桶想吐的的奇妙反差。

而当食物琳琅满目陈列于视线中,如吃自助餐或是与亲友聚餐时我们却总会吃得特别多,这是因为菜品比我们孑然一身时的食谱丰富多了,自然很难控制住自己,吃得也会比往常多很多(当然自助餐无限量,吃回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

简而言之,在饮食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审美疲劳”(habituation),可以说是结束我们进食的一种生物机制,或者通俗地说,“吃饱了”。更真实地说,我们感到饱的程度(或是胃的容量),在于食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多少。大部分时候当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吃饱了”的时候,其实潜台词是“这东西我吃厌了,要不换换口味?”。

吃饱了为什么还能吃得下东西?

既然如此,这种机制似乎在隐隐暗示我们人类喜新厌旧的本质,那么在吃这件人生大事上,自然也是如此。当一个新的食物,尤其是甜品出现在我们视线中时,我们便很口嫌体正直地想要去尝试一下。虽然之前“饱了”,但是这时便会“委屈”一下自己,因为美食(尤其是糖分)的魅力,会暂时压制住大脑之前释放出的“吃饱了”信号。

有研究就发现仅仅通过提供不同形状的巧克力(口味完全一致),就能增加实验参与者14%的进食量;而提供不同口味的三明治,也能增加15%的食量[2]

这种现象,被称为特定感官饱腹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简单来说,指相较于我们还未吃到肚中的食物,我们更容易对正在吃的食物产生厌倦感,而会心心念念那些滋味各异,外观鲜美且还没吃到的食物 。《红楼梦》中薛老大“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行为,便如是。

有科学家招募了一群被试,让他们先喝一定量的巧克力牛奶(约250ml+),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巧克力组与薯片组)在电脑上进行实验游戏,即通过每次按键来获得10ml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牛奶组)或10g的薯片(薯片组),也可以随时停止。结果发现,由于之前已经喝过不少巧克力牛奶,被试们对巧克力牛奶的喜爱度较最初出现了明显下降,更倾向于选择薯片[3]。人类喜新厌旧的本质可见一斑。

吃饱之后为什么单独对甜品情有独钟?

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明吃饱了,肚子里却总能有余地留给甜品。

这不仅甜品是我们潜意识中饮食清单里唯一未完成的待办事项;更重要的是,甜品清爽鲜明的外观与香甜,与之前已入肚的主食(咸味为主)产生了鲜明的反差;与此同时,在我们在油盐为主的主食之后,胃可能会有鼓胀感,或者是感到犯困疲劳,这便是因为消化这些食物的过程造成了低血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午饭后会感到疲惫的主要原因),而甜味(葡萄糖),则能缓解我们胃部的压力并且补充血糖.

除此之外,糖作为最基本的生物能量,能使我们分泌多巴胺以及吗啡类神经化学递质,使我们越吃越开心,不少影视剧中主人公吃糖后high起来的设定,便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本能地喜欢甜味而不是苦味,甚至会糖份成瘾[4]。种种原因,使我们很难在酒足饭饱后对锦上添花的甜品说“不”。

从进化论角度而言,这种喜新厌旧的饮食习惯有助于人类摄取到足够的营养成分,而甜味,通常代表着高能量高吸收的食物,自然会成为我们补充能量的首选(即使吃饱了,消化也需要能量)。但是显然,在当今食物富足的社会,吃饱了之后再去寻找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沙拉),称之为“吃饱了没事干”也不为过;吃饱了去找点好吃的甜品才属于享受生活。当然,这种行为于健康而言的利弊,只能由个人自己衡量了。

有的人会说了:“那是不是我的特定感官饱腹感特别强,才使得我的体重如脱缰野马日益增加呢?”

其实不然,有研究便招募了超重与健康体重的女性来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体重与特定感官饱腹感并无什么显著的相关性。所以吃货们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借口[5]

归根结底,我们吃的越来越多,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身边的诱惑太多。


男女对“吃饱了”的不同定义

对于“吃饱了”的感受,两性有着有趣的差异[6]。当被问到:“你在什么时候会停止进食时”,显然最常见的回答是“我吃饱了”。而第二大原因就很有意思了,男性的最常见回答是:“桌上食物吃光了”,而女生则是:“食物开始变得没最初那么好吃了”,联系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饮食场景,是不是非常贴切呢?

在口味多样性的影响上,两性也有着不同。有研究发现,当提供3种冰淇淋口味时,女性吃的会比只提供一种口味时要多,而对于男性来说,冰淇淋的口味增加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冰淇淋摄入。尽管女性对于吃这件事上有着更强的抑制心理,但是这个心理却被口味多样的的美味冰淇淋所打败,尤其是在用餐结束后,抑制心理在甜品的魅力前便顿时悄然无踪[7]

这很可能是由于两性大脑对于食物的感知处理区域不同[8],从而衍生出了这些有趣的不同之处。

参考

  1. ^ Johnson, F., & Wardle, J. (2014). Variety, palatability, and obesity. Advances in nutrition, 5(6), 851-859.
  2. ^ Rolls, B. J., Rowe, E. A., & Rolls, E. T. (1982). How sensory properties of foods affect human feeding behavior. Physiology & Behavior, 29(3), 409-417.
  3. ^ Havermans, R. C., Janssen, T., Giesen, J. C., Roefs, A., & Jansen, A. (2009). Food liking, food wanting, and sensory-specific satiety. Appetite, 52(1), 222-225.
  4. ^ Avena, N. M., Rada, P., & Hoebel, B. G. (2008). Evidence for sugar addiction: behavioral and neurochemical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excessive sugar intake.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2(1), 20-39.
  5. ^ Snoek, H. M., Huntjens, L., Van Gemert, L. J., De Graaf, C., & Weenen, H. (2004). Sensory-specific satiety in obese and normal-weight wo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0(4), 823-831.
  6. ^ Zylan, K. D. (1996).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asons given for meal termination. Appetite.
  7. ^ Beatty, W. W. (1982). Dietary variety stimulates appetite in females but not in males.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19(4), 212-214.
  8. ^ Smeets, P. A., de Graaf, C., Stafleu, A., van Osch, M. J., Nievelstein, R. A., & van der Grond, J. (2006). Effect of satiety on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chocolate tasting in men and wo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3(6), 1297-130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