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百度百科的可信度高吗?

回答
百度百科的可信度,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高”或者“不高”。它更像是一本越多人参与编辑,内容就越丰富,但同时风险也越大的百科全书。

首先,我们得知道百度百科是怎么运作的。 百度百科是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这意味着它的词条内容主要是由普通用户来创建和编辑的。理论上,这可以让信息快速更新、覆盖面广泛,并且能够反映当下人们普遍认知和关注的热点。当你搜索一个概念、人物或者事件时,百度百科往往是排名靠前,甚至是第一个出现的链接,所以它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入口。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百度百科有很多优点:

时效性强: 对于一些新闻事件、热门话题或者新出现的概念,百度百科通常能比传统百科全书更新得更快。很多用户会第一时间将他们了解的信息上传上去。
信息量大: 覆盖的词条种类极其繁多,从非常专业的技术术语到生活常识、娱乐八卦,几乎你想到的都能在上面找到一些信息。
易于参与: 注册账号,然后就可以进行编辑。这种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得大众能够贡献自己的知识,形成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
排版清晰,阅读方便: 大多数词条的排版都比较规范,有目录、图片、参考资料等,整体阅读体验是比较友好的。
一定的审核机制: 百度百科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有一套审核机制,包括社区管理员的审核,以及用户的举报和纠错机制。一些明显错误或不当的内容,经过举报后有可能会被删除或修改。

但是,正是因为它的UGC性质,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和问题,使得其可信度也存在一些隐患:

“人多嘴杂”,质量参差不齐: 毕竟参与编辑的用户来源广泛,每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偏差、甚至编辑动机都可能不同。有些词条可能是由某个领域的专家精心撰写的,内容严谨详实;但也有些词条可能只是普通人凭着自己的理解甚至是道听途说写成的,其中可能夹杂着不准确的信息、片面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事实。
商业推广和“洗白”的风险: 这是百度百科经常被诟病的一点。一些企业、品牌或者个人,可能会通过付费推广或者雇佣“水军”来编辑词条,美化自身形象,或者植入广告信息。一些负面信息可能会被删除,而正面信息则可能被夸大。这使得一些词条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商业倾向,而不是纯粹客观的知识陈述。
缺乏权威性认证: 与传统的学术百科全书(如《大英百科全书》)不同,百度百科的编辑者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背景审查和内容认证。这意味着,你看到的许多信息,可能只是某个用户的“一家之言”,缺乏足够的专业背书。
“灌水”和主观臆断: 有些词条可能只是为了增加内容而存在的,信息量很小,或者充斥着主观的猜测和评价,而非基于事实的描述。
政治敏感性词条的处理: 对于一些涉及政治、历史等敏感话题,内容的处理需要格外小心。有时可能因为顾虑审查或者用户意见不统一,导致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甚至出现回避性描述。
误导性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虽然有审核机制,但难免会有一些错误信息或谣言在早期被用户传播开来,并且因为编辑和审核的滞后性,在被纠正之前可能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和使用百度百科呢?

我认为,把百度百科当作一个初步了解、快速入门的工具是比较合适的。

1. 把它当做起点,而不是终点: 当你对某个事物不了解时,可以先去百度百科看看,了解基本概念、背景信息、重要人物等。
2. 交叉验证是关键: 看到百度百科里的重要信息,尤其是那些你觉得可能存在争议或者需要严谨对待的内容,一定要去核对其他更权威的信源,比如学术期刊、官方网站、专业书籍、知名媒体的深度报道等。看它是否在其他地方得到了印证。
3. 关注词条的“参考资料”和“外部链接”: 一个好的词条,通常会列出参考的资料来源。你可以点进去看看这些来源是否权威可靠。
4. 注意编辑历史和讨论页: 有些词条会有“编辑历史”或者“讨论页”,你可以通过这些了解词条内容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他用户对内容的争议和修改意见,这也能帮助你判断内容的客观性。
5. 警惕过度宣传或负面攻击: 对于一些公司、产品、人物的词条,要特别留心内容是否过于正面,或者是否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言论,这往往是商业行为或者主观偏见的迹象。

总结一下:

百度百科是一个庞大而活跃的知识平台,它在信息传播和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时效性、信息量和易用性是它的优势,但由于其UGC的特性,内容质量的不稳定性、商业推广的干扰以及缺乏权威背书是其主要的不足。

所以,对于百度百科,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将其作为一个有用的信息来源的第一站,但绝不能全盘接受,务必 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查证,才能确保获取到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它的可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去使用它,以及你是否有能力去辨别和筛选其中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贴一个我以前的亲身经历吧:

--------------------------------华丽的分割线,以下为正文----------------------------------------


我在知乎话题《空气中的氮气会不会是史前文明核战的结果?》中的回答已经获得超过2k赞,这还是第一次,在这里窃窃happy一下。

链接:


在众多评论里一方面获得知友们的鼓励,也在和知友们互相学习,比如我疏忽间搞错了氦的原子量(4),已经修正过来了。

之前还有一位知友提到:

“硅酸镁的熔点超级高???硅酸镁 | 1343-88-0 熔点191摄氏度,这叫超级高?”

我一时间不明觉厉,因为印象中硅酸盐嘛,都是高熔点,以为这位知友故意开我的玩笑,所以并未深究。

然而昨天又看到一位知友的回复:

“硅酸镁熔点一百多度,二氧化硅熔点一千七百多度,你的数据线都怎么来的?啊?”

三人成虎嘛,一时间我的脑子仿佛被电流击中似的,我得查查是不是我真的错了,硅酸镁的问题在《元素家族》镁元素的时候写过,这要是出版后错误留在白纸黑字上,不丢人死啦!

链接:

按照习惯首先百度一下,结果让我大跌眼镜:

链接:


然后我又打开了之前那位知友的链接,来自chemicalbook网站的CAS数据库:

chemicalbook.com/Chemic


其他我又查阅了:“华夏化工网”、“Guildchem”、“化工百科”,“物竞数据库”等网站,均为百度“硅酸盐熔点”第一页,只有“物竞数据库”里是1890度,其他都清清楚楚写着:191度。

碰到这类事情太多了,根据我丰富的经验,最后只能去找wiki裁定了。

首先wiki橄榄石词条:

其中提到:


再wiki一下镁橄榄石forsterite词条:

链接:


其实随便想想也知道,硅酸镁作为一种耐火材料,怎么可能熔点才190度?硅酸镁还是很多矿物的重要成分,你见过190度就化的矿石吗?

百度百科作为民族搜索引擎的重要科普平台,竟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让人长叹。之前我还有过这样的经历,带孩子用百度搜索嫦娥二号,竟然出来这一幕:


我们可以帮百度找到一万条借口,比如词条多工作量大、起步晚等等,但都不是理由。真正需要反省的原因还是人云亦云,有人少写了一个0,所以其他人也跟着照抄了,丝毫没想过硅酸镁耐火这一点。我们做科普还好,如果大家做科研都是这样一种态度,我们的研究成果可想而知。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技术带头人(资深博士,美籍华人)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他在美国老板家里做客,看到女主人端了一个很大的盘子,里面却只有半只火鸡。于是他好奇的问为什么?女主人说我妈就是这样教我的,因为大家都是科学工作者,都还具有一些好奇心,于是女主人拨了妈妈家的电话寻根究底,结果妈妈说是外婆这样做的,然后妈妈打电话给外婆,才知道最终答案:外婆做火鸡这道菜的时候正是二战时期,生活拮据,没有大盘子,只能放得下半只火鸡。

喜笑颜开之后,大家开始深思。



联想到前两周去某行业协会,会长痛心疾首提到,去某公司拜访,配方工程师煞有介事的介绍自己的产品有20-30种配方成分,会长顿时皱起眉头:“这不是好事,明显是遇到问题加入某种添加剂,然后又产生了额外的问题,于是越加越多,把简单的配方变成了一个大杂烩。”

我们的某些科研人员真的要深思了,对信息、对知识过分盲从,而根本不去究根寻底,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总之,我们这些科学爱好者如果要学习知识,对百度到的知识还是要有一些怀疑精神。如果碰到非常重要的数据需要查阅,最好还是到wiki去确认。

user avatar

说到百度搞的这个所谓的专家认证,本来就一肚子不爽,既然说到这了,那就开撕吧。

百度的专家认证就是狗屁,百度的专家认证就是狗屁,百度的专家认证就是狗屁。

是破坏中国网民基础科学知识获得渠道德恶劣行为。

你见过一个中国矿业大学“工程领域”的副教授认证1007个词条,分别位于几十个学科吗?


化学领域:

建筑领域:

船舶制造领域:

材料领域:

中国古建筑领域:

天文学领域:

考古领域:

IT领域:

芯片制造领域:

机械领域:

兵器领域:

冶金领域:

采矿领域:

采油领域:

地球物理领域:

水利领域:

矿物学领域:

服装领域:

地球化学领域:

以及最后我要吐槽的地质学领域


我没有一个个的去仔细甄别,粗略的扫一圈,此人对至少20个以上的不同学科领域进行了所谓审核。

呵呵,如此滥用审核功能、大规模破坏同行评议功能的,除了百度百科,我还真的没见到有第二家。

这样的审核能信吗?不好意思,任何接受过正常高等教育的人群都不可能相信。

中文互联网里,百度百科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中大部分人还算是一个信源。但歪曲使用同行评议原则、滥用审核功能、一个人对数十个领域的专业词汇进行所谓审核,请问这算哪门子狗屁审核?

谁还能信百度百度?

甚至连科普中国的招牌也一并被百度百科砸了。

本来在这个国家做科普就举步维艰,结果还要面临来自中文互联网最大搜索和百科引擎的肆意破坏。

简直他妈的气死个人。


类似的吐槽我也要送给知乎新近开展的“内容专业认证”。

百度百科已经扑街在前,下一个我估计就是你们了。

现在取消这个功能还来得及。

同行评议同行评议,重点在同行,而不是瞎评议


PS:这个问题目前的样子,与一开始的样子已经完全不同,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登陆电脑端去查看问题日志;提问者利剑(zhihu.com/people/ban-pi)是一个小号,它的大号是江发世,现在叫2019zhihu.com/people/jiang- ,或者是guoyupeng,两位都是地学领域知名民科人士,前者在百度百科做了很多有毒的修改,许多基本地学词汇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没办法看。

(民科维基guoyupeng页面)minkewiki.org/w/%E9%83%

PPS:有人说,这里没有举出百度百科的具体问题,只是在说制度不好。此言差矣,百度百科最大的问题在于制度,具体有哪些问题是枚举不完的。当然我也可以胡乱举两个经过认证的、存在十分明显错误的词条例子,比如“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时期”等。如果你们去看了却看不出有问题,这正说明百度百科有毒,不是吗?

PPPS:还有一些关于提问者及江发世的信息,你们可以了解一下:

PPPPS:很多人问有什么比百度好的资料来源,我推荐两个:

英文维基百科,不必翻墙直接上,APP随时可用;

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britannica.com/ 英文网站

当然,最好的还是学术论文。谷歌学术+scihub,次一点还有必应学术+scihub,最次还有百度学术+scihub+道客巴巴+爱学术,这些都是免费渠道

怎么用我就不教了。


最后,感受一下最常见地学词条“地壳”的参考文献——

1.wenku.baidu.com/view/1c


2。wenku.baidu.com/view/f1

user avatar

当然高了


看看引用百度百科的都是什么大作(手动狗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