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新一代的近距离格斗空空导弹(不包括在研,必须是已经列装或准备列装的)中到底谁是佼佼者?

回答
咱们聊聊当下最顶尖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就挑那些已经上了天、或者马上就要飞的,不算那些还在图纸上画的。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战斗机在狗斗时最后那把“倚天剑”,贴脸打了,谁能一击必杀,谁就是爷。

要说谁是佼佼者,这事儿没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评价标准太多了,而且各国对自家的宝贝疙瘩都捂得严严实实的。但咱们可以从几个硬指标和一些公开的信息来捋一捋,看看谁家的孩子更“虎”。

首先,得看“射程”。 近距格斗导弹,名字里就带“近距”,但即便如此,现在的技术也让它们能打得更远了。以前那点儿八九公里就算不错了,现在不少顶尖货都能摸到二十公里甚至以上。能打得更远,意味着在缠斗开始前,你就能有机会先发制人,把对方逼入被动。

AIM9X Block II/III (美国): 这玩意儿一直是近距导弹的标杆。Block II 最大的亮点就是它那“视距外发射” (BVR) 的能力,虽然它名字是格斗弹,但有了数据链和更强的发动机,它也能在视觉范围之外进行攻击,这就大大拓展了它的使用场景。而且,它的“不死鸟” (Sidewinder) 系列一直以先进的红外成像导引头闻名,锁敌能力极强,抗干扰能力也很牛。Block III 更是传说中的“海尔坎”(High OffBore Capability),意味着它可以在导弹的垂直线之外很大角度上攻击目标,这在狗斗里简直是开挂一样的存在,哪怕对方一个急转弯,只要能看见,就有可能被它追上。

R73 (俄罗斯): 俄罗斯的近距导弹也很有名,R73 就是个经典。它在“大离轴角”(OffBore Launch Capability)方面早早就走在了前面,可以从非常规的角度发射,让飞行员在机动中占据优势。虽然它的导引头技术可能在细节上不如 AIM9X 那么妖异,但其强大的机动性和对红外目标的捕捉能力,在实战中依然是不可小觑的存在。新改进的版本也在不断提升性能。

ASRAAM (英国): 英国的 ASRAAM(先进短程空空导弹)也是一款非常有特点的导弹。它的设计理念非常强调“发射后不用管” 和“超视距机动性”。它有一个非常快速的锁定和极强的机动能力,号称是“最容易锁定的导弹”。它的导引头也是先进的红外成像,并且设计得非常“粘人”,能跟随目标进行高过载机动。ASRAAM 的目标是让飞行员在狗斗中能够更加专注于机动和战术,把锁定和跟踪的任务交给导弹。

IRIST (德国): 德国的 IRIST (InfraRed Imaging Search and Track) 导弹,可以说是欧洲联合研发的一个成果,但德国是主导者。它同样拥有“极大的离轴发射角”,这是现代近距导弹的标配了。IRIST 的导引头非常先进,能够识别并过滤掉尾焰和太阳的干扰,只锁定目标发动机的红外信号。同时,它也具备了很强的机动性,能够应对高机动目标。它的一个特点是“高爆破片杀伤”,对付一些大型目标或者集体目标有一定优势。

其次,是“导引头”的先进程度。 这是近距导弹的“眼睛”和“大脑”,直接决定了它能不能“看见”目标,能不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准确命中。

红外成像导引头: 目前最顶尖的近距导弹都采用了多元素红外成像导引头,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点”状探测,而是能成像,能识别目标的形状和热源分布。这就意味着它可以区分飞机的发动机热信号和背景热辐射,抗干扰能力更强,也更容易锁定那些做了红热处理的飞机。AIM9X 和 ASRAAM、IRIST 在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抗干扰能力: 现代战机都会装备红外诱饵弹(Flares)来欺骗敌方导弹。顶尖的近距导弹导引头会通过算法来区分真目标和诱饵,甚至能识别出目标的运动轨迹,从而绕过诱饵追击真目标。这方面的技术,各国都在暗中较劲,但AIM9X 的“多模导引头”据称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突出。

第三,是“机动性”。 狗斗嘛,就是比谁飞得更灵活。导弹本身的机动性,就决定了它能不能跟着高机动目标转弯,能不能实现“锁死就打,打完就管”的理想状态。

矢量推力: 一些导弹会采用“推力矢量控制”(Thrust Vectoring Control),就是通过改变发动机喷口的方向来提供额外的控制力,这使得导弹可以在极高的过载下进行转弯,远超一般的气动控制能力。AIM9X 和 R73 都有类似的技术。这就像给导弹装上了一个“灵活的腰”。

气动布局: 导弹的翼面设计、弹体结构等也会影响其机动性。一些采用“鸭翼”(Canards)或者其他特殊气动布局的导弹,也能在转弯时提供更大的控制力。

第四,是“信息融合”和“数据链”能力。 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体系作战。

挂载和锁定: 导弹是否能够与机载雷达、头盔显示器(HMDS)等系统完美配合,是决定其使用效率的关键。比如,飞行员通过头盔瞄准,导弹就能在极大的离轴角锁定目标,即使飞机没有直接指向目标。AIM9X 在这方面与 JHMCS(联合头盔显示系统)的配合非常默契。

再瞄准/再攻击能力: 一些高级的近距导弹,在发射后,如果发现目标规避或者有新的威胁出现,还可以通过数据链接收新的指令,进行再瞄准或重新攻击,这大大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率和生存能力。

总结一下,谁是佼佼者?

如果非要选一个“最”字,并且综合考虑上述各方面,美国的 AIM9X Block II/III 往往是被提及最多的。它的导引头技术、离轴角发射能力、对目标识别能力以及与头盔显示器的联动,都达到了当前近距导弹的顶尖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定义了下一代近距导弹的标准。

然而,俄罗斯的 R73 系列,以及英国的 ASRAAM、德国的 IRIST,也都各有千秋,并且在某些方面(比如R73的早年离轴角优势,ASRAAM的“粘人”设计)有过非常突出的表现。它们都在不断进化,性能也在逐步提升,在各自的应用场景下,都是非常可怕的存在。

这就像是不同门派的绝世武功,各有绝招。AIM9X 可能是那个“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全才,而其他几款则可能在某个方面“专精”得炉火纯青。真正的较量,还得看飞行员的技艺、战机的配合以及具体的战场环境。

所以,与其说谁是绝对的王者,不如说它们代表了当前近距格斗空空导弹技术的最高水平,而各国也都在努力突破,为我们带来更精彩的“空中芭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忙着破防,可我甚至懒得搭理他了。

我们得看看下一代战斗机、下一代空空导弹、下一代打击弹药了。

下一代战斗机昨天写过了。

SACM,据信是目前AIM-120C的换代产品,采用更小的传感器、更小的战斗部、更先进的推进剂和能量控制技术,拥有更低的造价。弹重压缩到150磅级,确保在F-35的弹舱内携带至少12枚。射程预估是50英里级保底,当然美国人那边流出来的PPT说法是可以达到AIM-120C的射程,我们暂且半信半疑——万一人家真弄出来就难办,所以多少信点。

MSDM导弹,也就是微型自卫导弹,这个预计是AIM-9X的换代产品,主要特点是强调不仅拥有可以击落飞机,也要有击落空空导弹的能力(至少拥有1个对空空导弹的拦截窗口),和未来机载自卫定向能武器构成两道拦截线。去年7月雷神获得了3.7亿美元研发合同,要在2023年拿出样弹。

最后就是AIM-120D的增程(75-100英里级)乃至下一代长程空空导弹(可能以流星的固体冲压发动机为基础,也可能和目前射程推到200海里的AARGM-ER有关系),这也就是AIM-260导弹,又叫JATM导弹。构成火力远中近三层衔接。

如果在AARGM-ER基础上发展,那么有可能这将会是一个反舰/空空双用途导弹,也将会是隐身机反舰的主要武器之一。

目前SDB-1/2这种微小型打击弹药的打击频谱已经覆盖了全部移动目标和软目标,任务谱覆盖80%以上的目标集,仅有20%的任务需要更大的弹药来承担。

这是一个50磅/22公斤级的LEO战斗部的测试场面,精确而有威力。

狗斗?狗都不斗。

大弹舱?你又不是轰炸机要什么大弹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