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至人无己是怎样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

回答
“至人无己”出自《庄子·逍遥游》,这是庄子所描绘的理想人格的一种境界。要理解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深入剖析其内涵,并从多个层面去践行。

“至人无己”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

“无己”并非指没有自我,而是指一种超越了狭隘、固执、偏见和占有欲的“我”的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超越个体的局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至人”能够摆脱个人得失、荣辱好恶的羁绊,不再将自己的感受、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以一种博大、豁达的视角看待世界。正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种“无己”,是“率性而行,颠倒万物,不为物所扰”的境界,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忘我。

2. 顺应自然,不违背事物本身的规律: “至人”不强求,不执着,遵循事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如同水之就下,自然而然。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欲望或观点去扭曲、改变事物,而是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存在。这种“无己”,体现在“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的淡然。

3. 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追求名利和认可: “至人”不看重外在的评价,不刻意去追求声名、地位或他人的赞扬。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源于内心真实的感悟,而非外在的驱动。他们做事情,不是为了“我”要得到什么,而是事情本身需要这样做,或这样做符合“道”。

4. 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无己”是达到精神自由的关键。当一个人不再被“我”这个概念束缚时,他就不再受外界环境、他人评价、内心恐惧等因素的左右,可以真正地“遨游于无垠之野”,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无拘无束的快乐。

如何才能达到“至人无己”的境界?

这是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内在修炼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1. 深刻理解“道”的内涵,并与之契合: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庄子》强调“夫道,衍之所不至,而疵衍之所至;无为,无形,而不可致,违而不可见。” 达到“无己”,就是要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而“道”的伟大和无处不在。要学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妄为,不强求,顺应“道”的运行,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这需要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和体悟。

2. 打破“我执”,看淡得失: “我执”是“无己”最大的障碍。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念头,辨析哪些是真正源于本心,哪些是后天习得的执念、欲望、恐惧。通过练习,将焦点从“我想要什么”、“我害怕什么”转移到“事情本身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上。

反思与观察: 每天花时间反思自己的言行,觉察那些让你产生强烈情绪(喜悦、愤怒、悲伤、焦虑)的根源,很多时候都与“我”的面子、利益、期望有关。
放下不必要的占有欲: 无论是物质、情感还是知识,学会分享和给予,不将一切都视为“我的”,从而减轻“我”的负担。
接受无常: 认识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都是暂时的。接受这种无常,能够让我们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3. 培养“大我”意识,关照他人与社会: “无己”并非孤僻,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我们将自己视为大千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时,自然会生出慈悲心和责任感。

换位思考: 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和处境。
参与集体: 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或社会事务中,体验融入感,学习为他人、为整体的利益付出。
学习利他: 尝试去做一些不求回报的事情,帮助他人,贡献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发现“我”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4. 修习“虚静”的功夫,保持内心的宁静: 庄子提倡“心斋”、“坐忘”。“心斋”是让心空净,不受外界干扰,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璞。“坐忘”则是忘记自己的形体、是非、知识,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冥想与静坐: 每天花时间进行静坐或冥想,专注于呼吸,观察心念的起伏,但不去评判或干预,让心逐渐沉静下来。
远离喧嚣: 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度远离嘈杂的环境,给自己留出宁静的空间,让心灵得到休息和滋养。
简化生活: 减少不必要的物质和精神负担,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和纯粹,这有助于内心的清明。

5. 以“无用之用”的智慧看待事物: 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思想,也是“无己”的一种体现。那些看似无用、不被社会主流所看重的东西,反而可能蕴含着更深的生命智慧。学会欣赏那些不被功利化的价值,比如艺术、自然、哲学思辨,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超越世俗的束缚。

达到“至人无己”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终生的修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苛责自己,而是保持一种耐心和探索的精神。即使未能完全达到“至人”的境界,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地反思、调整和升华,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辽阔、自在和有意义。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回归,是对真正自由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引子

问:你凭什么逍遥?

答:别问,问就是不凭什么。


凭什么?

《逍遥游》讲的就是如何逍遥。

鲲鹏能够飞向天池,是完全凭借自身的能力吗?显然不是。


是鸟也,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 培风


风之积 也不厚,其 大翼也无力。


庄子是一个很懂空气动力学的人。猛禽飞行,不会一直不停地扇动翅膀,而是飞行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借助风力滑翔。能够实现滑翔,必须飞行到一定高度才可以,所以才会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里与后文的遥相呼应:

若夫 乘天地之正 ,而 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另外曹雪芹的《临江仙 柳絮》说得很清楚: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鲲鹏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对不起,鲲鹏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小大之辩

紧接着,庄子就提出了——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前文已阐明,鲲鹏有多逍遥,取决于它之前飞得多高。而其高度,取决于其自身的广大。我想读者此时自然而然会生出一种自我悲悯,像鹏一样逍遥对于凡鸟来说,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

不过庄子又对我们说,其实不用如此悲哀。每个生命个体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维度中而已,对于其他维度的羡慕或是嫉妒,其实是无知导致的。我们羡慕彭祖的寿命,但是彭祖同样会羡慕大椿,大椿又会羡慕冥灵……这样套娃下去,有意思吗?所以,我们只是在自己的维度内,尽情逍遥就够了,不必羡慕他人。


何为至人?

在庄子看来,至人不是我们认为的仙人,或是天赋异禀之人。列子都可以像纸片人一样御风而行了,但是庄子还是瞧不上眼,因为列子还是有所凭借,这仍是一种有形的自由。真正的至人,时刻都处于逍遥之中,无需好风凭借力,因为真正的心灵自由是无所凭借的

注意庄子所说的逍遥,不是形而上、绝对纯粹的、真空的自由。中国的哲学中,讲究的是“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三才模型。人不可以孤立于天地之间而存在的,否则就是妄人了。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教版的《逍遥游》截断至此,其实庄子的教诲才刚刚开始。(我觉得大家多少会感到很纳闷吧,怎么就“故曰”了?这个逻辑有点太跳跃了吧!)

《逍遥游》的最后是若干则寓言,针对“无己”、“无功”、“无名”一起展开的。分别是: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神人、魏王贻我瓠之种、吾有大树,后两则是惠子被嘲讽的喜闻乐见的桥段。其中还有庄子张口就来的小寓言就不一一列之了。

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寓言后两则,惠子与庄子讨论“无用”。故事很简单,就是讲了无用的好处——保形全神。
想要求“功名”,就需要做质地均匀、笔直坚硬的栋梁之才。而庄子反而觉得臃肿蜷曲的丑树才是求全之道,为形所累是不明智的。无功也好,无名也罢,其实最终指向的是无己。可能编选语文课本的学者认为这个思想有些消极,所以有意阉割了。

无己,是一种低耗的状态,形神合一的状态,藐姑射神人的寓言也说: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并且会变得“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小朋友,你们学会了吗?




这里的修身养性我就不做太多展开了。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涉及了一点内容。当然了,这个水很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至人无己”出自《庄子·逍遥游》,这是庄子所描绘的理想人格的一种境界。要理解和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深入剖析其内涵,并从多个层面去践行。“至人无己”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无己”并非指没有自我,而是指一种超越了狭隘、固执、偏见和占有欲的“我”的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超越个体的局限,与天地.............
  • 回答
    关于“护法居士是至尊无上护法如来”的说法,以及他是佛是魔的问题,这涉及到佛教中一些比较复杂且可能存在不同解读的概念。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护法居士”这个称谓本身。在佛教语境下,“护法”指的是守护佛法、护卫正道的众生或力量。他们可以是出家人,也可以是居士(在家修.............
  • 回答
    “女性的生育职能至高无上”,这句话听起来掷地有声,仿佛是古老智慧的总结。但环顾四周,我们却发现,即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宗接代观念的社会里,真正将女性生育职能奉为“至高无上”的,却好像越来越少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自己,似乎都对这个“至高无上”的价值,呈现出一种莫名的“冷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黄蓉练了三四十年至高无上的九阴真经,武功仍与五绝有差距,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射雕英雄传》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九阴真经被誉为天下武功之最,但武功的修炼并非仅仅是掌握一部神功秘籍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诸多因素。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九阴真经的性质与黄蓉的理解方式 九阴真经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
  • 回答
    关于人类生命是否至高无上,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判断。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一、 生物学上的视角:群体与个体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任何生命形式的首要目标都是繁衍和延续基因。.............
  • 回答
    拿破仑远征埃及,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其深远影响至今仍能在埃及的方方面面窥见一斑,尤其是在塑造埃及现代国家认同、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以及提升其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它扮演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催化剂角色。首先,我们要明白,拿破仑的远征绝非一次简单的军事征服,它更像是一场带有启蒙色彩的文化与科学探索。随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