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USMLE match之后的中国医学生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回答
好的,我试着从一个更贴近真实经历的角度来描述中国医学生在美国通过 USMLE 考试后所经历的生活。我们尽量避免那种“高屋建瓴”的论调,而是从细节入手,展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生活。

首先要明白,USMLE 的申请和通过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不像考国内的医学研究生那么简单,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学习、准备考试、申请项目。所以,当一个中国医学生成功通过了 USMLE,并且拿到 residency 的 off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匹配成功”),这本身就是一段来之不易的胜利。

匹配成功后的初步感受与准备:

当匹配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大多数人的感受是如释重负,伴随着巨大的喜悦和一丝丝的不真实感。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那种长跑冲刺的疲惫感会暂时被兴奋取代。

签证和文书工作: 匹配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流程同样重要且繁琐。首先是各种签证申请,对于非美国公民来说,通常需要 J1 交流访问学者签证。这个过程需要医院提供担保函,并提交一系列证明材料,包括资金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等。这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生怕任何环节出错影响入职。同时,还有各种入职前的文书、背景调查、体检等等,这些都需要细致地准备和完成。
搬迁和安顿: Residency 通常会把你分配到美国的不同城市,甚至是不同的州。这意味着你需要打包行李,离开熟悉的家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找房子、办水电、买家具、了解当地的交通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需要自己一手操办的事情。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在国内就有家人,这次的离开意味着与家人的分离,这份不舍也会随之而来。
经济压力: 虽然 residency 会有工资,但刚开始的收入并不算特别高,而且在美国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是相当可观的。房租、车贷(很多人需要买车代步)、生活费、甚至是偶尔回国的机票,都会成为经济上的考量。有些学生在备考期间可能已经花了不少积蓄,匹配成功后,也需要尽快开始“回血”。

Residency 期间的生活状态:

一旦正式开始 residency,生活就进入了高强度、高压力的模式。这完全不同于在国内读研的相对“自由”和学术导向。

工作的强度: 美国的住院医师(resident)是医院运转的核心力量之一。工作时间非常长,每周工作 80 小时是常态,很多时候会超过这个数。值班(oncall)更是家常便饭,这意味着你可能要在医院过夜,处理各种紧急情况。休息时间非常宝贵,甚至可以说是奢侈品。
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residency 本身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你需要跟进病人、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开医嘱、写病历、参与手术或操作等等。每个科室、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核心都是“边做边学”。理论知识需要快速转化为临床技能,而且是在高压环境下。
与同行的交流和竞争: 你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生一起工作,包括美国的本土医学生,以及其他国家的国际毕业生。大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工作中,既有互相帮助、交流学习的温暖,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毕竟在 residency 期间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找工作的机会,甚至是否能获得晋升。
语言和文化的适应: 即使英语很好,在医学术语和日常交流中,还是会有一些挑战。如何更精准地用英语表达病情、如何理解不同口音的患者和同事、如何在团队中更有效地沟通,这些都需要不断磨练。文化差异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工作伦理、人际交往方式,都可能与国内有所不同。如何融入当地,不至于感到孤立,也是一个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问题。
个人生活的挤压: 高强度的工作意味着留给个人生活的时间非常少。社交、爱好、甚至是与家人朋友的联系,都可能变得非常有限。很多人会选择在值班的空隙里快速休息,或者利用周末短暂的休息时间来处理一些个人事务。一些学生为了节省时间,会选择在医院食堂解决三餐,或者直接在休息室里用餐。
心理的挑战: 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时间的睡眠不足、面对生老病死,都会对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应对职业倦怠(burnout)、保持积极心态、寻求支持,是 residency 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课。一些人可能会经历焦虑、抑郁等情绪,找到合适的减压方式和心理支持非常关键。
经济状况的改善(逐渐): 随着 residency 的深入,工资会有一定的增长。同时,经验的积累也会让工作变得更得心应手。一些人会开始有余力偿还之前的贷款,或者开始为未来的生活做规划。但总的来说,经济上仍然是比较紧张的状态,尤其是在高生活成本的地区。

一些可能存在的具体生活场景:

凌晨的医院: 很多住院医师会在凌晨 34 点被叫醒,去处理新来的急诊病人,或者给稳定的病人查房。在值班室里,大家可能穿着睡衣,疲惫地讨论着病情,或者简单地在椅子上打个盹。
午餐的匆忙: 很多时候午餐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息,可能是在忙碌间隙抓起一个三明治,或者在护士站旁边的桌子上快速吃完。
与家人的沟通: 由于时差,与国内的家人沟通可能需要选择特定的时间。视频电话可能是最常见的联络方式,但有时候因为疲惫,也只能简单地报个平安。
寻求慰藉的方式: 有些人会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有些人会和同样经历的医学生朋友们互相倾诉,分享彼此的困境和经验。也有人会沉浸在短暂的放松活动中,比如看一部电影,或者听听音乐。
学术的持续追求: 尽管工作繁忙,但很多中国医学生并没有放弃学术。他们可能会利用值班后的短暂休息时间,继续阅读文献,参与研究项目,准备发表论文。这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是为了未来更长远的发展铺路。
面对文化冲击: 比如,在病人沟通上,要学会如何委婉地告知坏消息,如何处理患者的情绪反应。在团队协作上,要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和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中国医学生在美国通过 USMLE 匹配成功后,并非一劳永逸的“成功登陆”,而是开启了一段更加艰辛但也充满希望的旅程。他们的生活围绕着高强度的临床工作、持续的学习和个人的适应展开。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是实现医学梦想的道路,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坚持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他们不仅仅是在完成工作,更是在美国医疗体系中证明自己,并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当年就是冲着阳光沙滩红酒豪车来的来美国当医生的,当年的讨论组可以作证。

我特害怕别人问我有什么业余爱好。其实我生活挺没趣的,醒了就去上班,下班回家后就上百歌。Match上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钱是多了些,但兴趣就那点,该干什么还是在干什么。

刚来美国过了2年独居男的日子,读PhD每个月的补助除去食宿还能剩一半,房子凑合能住,平时走路去实验室做实验,家具就是床,书桌,电脑,其实跟宿舍一样。主要花销是买电子产品,二手车车主要用于买菜。阳光沙滩红酒豪车呢?还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去上班。

后来又过了2年小俩口,家庭收入翻倍了,老婆带会了我去Costco(是的,我是单身狗的时候就知道去中国城买菜),吃的东西稍微升级了一点,主要花销是Match和供老婆备考。阳光沙滩红酒豪车呢?还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去上班。

后来自己去芝加哥做住院医,伪单身了1年,比起PhD的时候,自己的工资已经翻倍了,但发现完全回到了PHD时候的生活,只是去实验室换成了去医院。偶尔出去约个饭,家庭多了个小女儿,开始琢磨着存钱,银行账号的余额跟PhD时没两样。阳光沙滩红酒豪车呢?还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去上班。

后来老婆也来芝加哥一起做住院医了,家庭年收入有10万刀了,这时候又添了小女儿,大女儿要上Daycare了,破车必须换成大妈车,然后琢磨着存退休金。该值班时还得值班,好不容易有个加班卖身(500刀值个14个小时的夜班)的机会还得抢着去。结果扣杂七杂八,交奶粉和学费后,后到手时还是跟PhD时一样,买东西都是等特价时候买。有小小改善的是买菜不用看价签了,偶尔能出去吃个饭。阳光沙滩红酒豪车呢?还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去上班。

现在搬来了波士顿,家庭收入有15万刀了,换成人民币都年收入百万了。两个女儿都要上Daycare,波士顿的房租是芝加哥的一倍,扣杂七杂八,交奶粉和学费后,钱到手时还是跟PhD时一样。阳光沙滩红酒豪车呢?还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去上班。

还有1年半就我和老婆都要成主治了,收入应该在现在基础上再翻倍了吧?但是还得买个百万的小黑屋学区房,还得琢磨着送个私校啥的,钱到手时还是跟PhD是一样吧?阳光沙滩红酒豪车呢?还是吃饱了睡睡,醒了去上班。

其实,过什么生活是基因决定的。

user avatar

谢邀

2014年match的,到芝加哥也3年多了,目前在厨县人民医院 (Cook County Hospital)做Chief Medical Resident.

题主问过着match上的中国医学生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很大,我最了解的还是自己,所以就说说自己目前的生活呗

工作方面,residency其间的3年并没有想象的累,除了一个月逃不了的几个夜班以外,住院医3年还是挺开心的,平均下来忙的时候一州80小时的工作时间,闲的时候40-50个小时。这些时间全部都是临床学习,医院没有硬性的科研要求,如果自己有兴趣的话,做做专科方向的科研,以后可以申请fellow。下了班以后学习全靠自觉,内科和外科比的一个优势就是无论何时都可以精进,不用让人带你开刀,自己看书看病例就是听医学大佬的教导。在我们医院工作,只要语言过关,达到可以顺利交流的程度,我们中国医学生努力,靠谱,聪明,情商高的优点就显示出来了。之前在论坛上看到很多留下来工作的留学生有内向,不善交流等问题,在我们这群人身上会少一些,毕竟在国内医院实习的时候,都是一直跟着老师,哄着病人过来的。我选上内科住院总以后,下一届又选上两个中国医生。你看,我们在医院混得还是不错的嘛。

目前的工作主要是“辅导员”,每天的时间花在和住院医聊天,准备教学查房,排班,代表住院医参加各种医院会议上。周末负责内科病房的腰穿,腹穿和胸穿,每3个月还要管两周病房,带组查房。

(大误)

我们一个组,除了我一个主治以外,还有两个高年住院医,两个低年住院医,有时候还一两个医学生。等级也没有这么森严,气氛上是平等讨论,当然最后还是得主治拍板。

生活方面,住在医院附近的town house里,租金从住院医其间占月收入的20%,到现在的10%,没什么压力。目前在等专科医生match的结果,如果决定继续在芝加哥待3年以上,应该就考虑买房子了。市中心两室一厅100平 40-50美金是主流价格,自己想攒个首付不算特别难。

穿的方面,反正工作就是天天白大褂或者刷手服,几条黑/灰/褐色的西装裤,各种颜色的衬衫,各种颜色的领带,几双皮鞋搞定。芝加哥城里的fashion outlets货很全,从阿迪王,哦不,阿迪达斯,耐克,到Hugo Boss, Vince, Prada应有尽有,市中心水塔附近还有中西部优衣库旗舰店,总之喜欢什么style都行,怎么舒服怎么穿。

刚来芝加哥的时候出门就靠走,住的地方离医院步行15分钟,最近的大超市步行5分钟。第一年的时候买了辆自行车,天气好的时候就骑车上班,去市区基本上就是用uber。后来发现好多好玩好吃的地方都在郊区,于是寻思买车。第二年的时候,室友找到了一家特别靠谱的车行和合适的价格,我就直接买了一辆和他一样型号的车,而且还特地要求颜色一定要不一样。从此之后,我上班也开车了,虽然之用5分钟,但冬天大风雪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笑)

说到吃喝玩乐,我在芝加哥的核心朋友圈主要还是中国人, 有西北和芝大的学生,有复旦附中的校友,当然还有医院的同事, 我们项目中国两岸三地、马来西亚华人、菲律宾华人加起来差不多快20个人了。 平时出门约饭,开轰趴,看电影,听演唱会,逛博物馆活动也挺多。

有家室的小伙伴们主要照顾家人孩子,偶尔出来聚餐。单身和异地/异国的小伙伴聚得比较勤。芝加哥的中国城各式菜肴都有,想吃上海菜都行,唯一的遗憾是我找不到正宗的浙江菜。自己做做片儿川解个馋。郊区有一个日本超市Mitsuwa,拉面,抹茶还有日式小馆都很正,可以假装在东京。

市区里活动的话,我最喜欢West loop,周末去工业厂房改装的啤酒屋和烤肉店吃个饭,顺路买一杯咖啡,就是个完美的下午。

或者去湖边跑个步也很享受


文化方面,我知道肯定有人说要融入主流。我是不怎么在乎,这儿的人都以自己的文化为傲,白人分得更细,波兰人,爱尔兰人,犹太人都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我看不到所谓的“主流”在哪里。工作上把自己的事儿做好,平时多认识人,多多交流信息就行。我是来美国工作的嘛,职场/生意场上本来就是看能不能交换价值。没有价值,人再西化也没用。所以我给自己的订位也很明确,我就是中国来的,喜欢吃亚洲食物,对无聊的爬梯文化不感兴趣,对棒球、橄榄球也不感兴趣,所以虽然我有自己很中国化的个人生活,但这并不妨碍我和同事一起喝一杯,一起吐槽,一起打球,不妨碍我给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不妨碍我获得同事和病人的尊重。

至于职业的发展,我认识的医疗前辈们天天在微信群里讨论的都是财务自由,海边小屋,新买的model X,买的Google股票又涨了,要不要投基因技术公司种种。在美国做医生大富大贵不至于,但工作二十年,自己赚的钱达到美国前5%目前来看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另外看着百歌医学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这么厉害,咱们的CEO也在国内开疆扩土,十年以后以后我们还真能有个自己的医疗集团呢。

总的来说,我对目前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用自己所学创造价值,也能取得物质生活的保障,今后也有很多可能性。唯一的遗憾就是父母和女友不在身边,一年只能回去一次陪父母。女朋友工作以后也只能五一、十一的时候我们俩飞来飞去聚聚。所以啊,如果上海或者杭州有好的机会,我还是想回国或者至少两边跑。

说到底啊,我夜里梦回的地方,还是江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试着从一个更贴近真实经历的角度来描述中国医学生在美国通过 USMLE 考试后所经历的生活。我们尽量避免那种“高屋建瓴”的论调,而是从细节入手,展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奋斗与生活。首先要明白,USMLE 的申请和通过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不像考国内的医学研究生那么简单,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医学生在追求 USMLE(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的道路上,往往被考试本身的难度和挑战所吸引,甚至将其视为“金标准”,但却忽略了这条路背后更复杂、更现实的长期规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USMLE 考试本身的吸引力与误区 “敲门砖”的黄金光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经常听到,尤其是在国内的医学院校里,身边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或正在认真考虑过USMLE这条路。但最终选择不考,背后有很多复杂的考量,而且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想”或者“懒得”就能概括的。我尝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和我们这群人普遍的顾虑。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是经济和时间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