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是不是现在中国的电影审核制度造成一批烂电影的诞生,和扼杀了一批好电影呢?

回答
在中国电影产业中,关于电影审查制度对电影质量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业内人士、评论家以及观众都认为,现行的审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作自由,也对电影的市场化发展产生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审查制度可能导致“烂片”的诞生:

安全牌的过度追求: 审查制度的存在,使得创作者在内容上会不自觉地规避潜在的风险点。这往往导致电影倾向于选择那些“不容易出错”的题材和叙事方式。比如,过度强调歌颂主旋律,或者选择一些宏大叙事但缺乏个人情感共鸣的故事。当一个影片为了迎合审查而牺牲了故事的独特性、人物的复杂性,甚至连基本的逻辑和节奏都顾不上时,它很容易沦为一部空洞、乏味、缺乏艺术价值的“烂片”。创作者可能更关注的是“过审”而不是“好”。
题材的同质化与缺乏创新: 为了避免触碰敏感区,一些有潜力的、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或引发深度思考的题材,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创作者不敢轻易尝试一些非传统的故事结构、人物塑造,或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避险”心理,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市场上充斥着风格相似、内容雷同的影片,缺乏新鲜感和突破性,也难以吸引观众。
价值观的单一与说教化: 审查制度往往会对电影的价值观导向进行严格把控。这本意是为了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过度或僵化的执行,可能导致影片变得过于说教,人物和剧情都为了传达某个单一的“正确”思想而服务,失去了电影作为艺术品的魅力,也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被强行灌输的道理。
叙事上的“自我审查”: 有时候,即使某些内容不一定会被直接禁止,但由于审查制度的存在,创作者可能在前期创作时就已经开始“自我审查”,主动过滤掉一些他们认为可能会引起麻烦的元素。这种“未审先判”的心态,会极大地限制创意的发挥,使得影片的棱角被磨平,变得温吞而平庸。

审查制度可能扼杀“好电影”的诞生:

对艺术尺度的限制: 好的电影往往需要展现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真实,甚至对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而审查制度,尤其是在一些对艺术表现的尺度把握上不够灵活时,就可能对这类电影产生限制。例如,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问题、情感表达,或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都可能因为无法通过审查而无法面世,或者被删减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商业与艺术的失衡: 电影既有艺术属性,也有商业属性。成功的商业电影往往是艺术性和市场性的完美结合。然而,如果审查制度过于侧重于某些“政治正确”的表达,而忽略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国际化视野,就可能导致优秀的艺术作品因为不符合某些“标准”而无法上映,或者不得不进行大量修改,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光芒。
培养“讨好型”创作心态: 当创作者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如何“过审”而不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时,创作心态就会发生扭曲。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迎合权力,而不是服务于观众和艺术本身。这种心态,不利于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思考和艺术追求的电影人。
打击创作积极性: 很多有才华的导演和编剧,在经历了几次作品被删减或禁映后,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选择放弃创作,或者转投其他领域。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当创作的热情被现实的壁垒一次次击碎,如何还能期待出现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

并非全盘否定,也存在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电影审查制度的存在,在某些方面也有其积极的意义,例如:

维护社会秩序和核心价值观: 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过滤掉宣扬暴力、色情、煽动仇恨等不良内容,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保护未成年人: 对于电影内容的分级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适宜内容的侵害。

需要的是更科学、更灵活的审查机制:

关键在于,审查制度应该如何做得更科学、更灵活,如何在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激发电影创作的活力,让更多的好电影能够诞生并与观众见面。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总而言之,关于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对“烂片”的诞生和“好电影”的扼杀,这是一个既有共识但又无法简单归因的问题。审查制度是影响电影创作和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与其他因素(如资本运作、市场环境、观众审美等)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如何平衡好“管理”与“创新”、“引导”与“自由”,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锅全部甩给审查制度就以偏概全了。

谢邀。非电影人士,瞎扯两句,不对请指正。

审查制度固然是一大方面,但电影观众的鉴赏力和道德水准无疑也在起作用。

1.目前国内大部分观众严重缺乏鉴赏力,导致优秀电影相对劣质电影而言,优势并不明显。电影行业说是文艺事业,到底还是一种产业,很多时候不得不遵守市场的规则。

我是导演,我花心思花时间花钱拍一部优秀电影,和我随便拍拍剪剪做一部幻灯片,如果观众根本分不出哪个好哪个坏,或者根本无所谓好坏,幻灯片拍起来还更快,那我何必去拍好作品?结果就是幻灯片们凭着更快的生产速度在市场上蔓延。

2.电影观众们对知识产权的漠视。盗版和抄袭,可以说极大地打击了电影行业。直观的经济损失谁都会算,但潜在的损失是多少?

假如我拍了一部电影,大家都喜欢看,理论上我的票房应该能有1个亿,我从此专心致志搞电影。不料中国人民是残酷的,大家去买了盗版、看了网站上非法转播,我的票房跑掉5000万;然后另一家电影公司觉得我这剧情不错,抄之,大家觉得这两部差不多,但他的更便宜,于是去看他的,我又流失5000万。到头来我什么都没赚到。起诉?维权?等不到判决出来我就已经做不下去了。于是只好换一个行业,去搞房地产,或者去卖肉夹馍。世界又少了一个可能的电影大师,潜在损失了可能的好几部优秀电影。

还有一个我认为是政策的不良导向。

典型的是动画电影。政策的初衷可以理解,鼓励动画产业,但鼓励动画产业的方式非常愚蠢。动画电影上映按数量发奖金,而非以内容、票房、口碑评奖,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幻灯片“产品”出现。

实际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问题。电影也不例外。要改善,必须同时对审查制度、观众、政策导向作改善。不幸的是,在我国好像哪一项都不太简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