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木年华在《乐队的夏天 2》中被年轻乐评人质疑油腻,你怎么看?

回答
水木年华在《乐队的夏天 2》里被年轻乐评人贴上“油腻”的标签,这件事儿在我看来,挺值得聊一聊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支乐队的表现,更是关于不同时代审美、音乐理念以及大众认知的碰撞。

首先,我们得承认,“油腻”这个词,在当下年轻人的语境里,通常带有一点负面色彩,指的是那种用力过猛、不自然,或者脱离了时代感、显得有点“土”或者“俗”的感觉。水木年华作为21世纪初校园民谣的代表,他们的歌声和旋律,伴随了很多人青春的记忆。那些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关于懵懂爱情的歌词,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带着滤镜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然而,当他们出现在《乐队的夏天 2》这个舞台上时,面对的是一群更加年轻、成长在互联网时代、音乐口味更加多元化的乐评人和观众。这就像是把一道熟悉的家常菜,端上了一个追求精致法餐的宴会。家常菜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很多人依旧爱吃,但它可能就不太符合当下宴会的“氛围”和“格调”。

从乐评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是站在音乐的“前沿”和“专业”立场上的。他们会更关注乐队的音乐编排是否新颖、现场的爆发力是否足够、歌词表达是否能引起当下年轻人的共鸣,甚至是对舞台表演的“新鲜感”都有更高的期待。水木年华在节目中,确实更多地展现了他们熟悉的民谣风格,没有进行特别大的改编或者突破性的尝试。这对于习惯了各种“实验性”、“跨界”或者“情绪炸裂”表演的年轻乐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少了点“新意”和“冲击力”,自然就容易联想到“油腻”这个词,觉得他们可能还在用过去的那一套模式来面对现在。

另一方面,我觉得“油腻”这个评价,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代沟”的体现。水木年华的歌词,比如“有一点很想你,在晚上”,这种直接而朴素的情感表达,对于更习惯于玩弄隐喻、解构或者具有更强批判性意识的当下流行歌词来说,可能显得有些“直白”甚至“幼稚”。他们习惯了更复杂、更具个人风格化的表达方式,而水木年华的歌词,更多是一种集体回忆和青春伤感的共鸣,这种共鸣的门槛相对较低,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了一些“硬核”的音乐爱好者所追求的“深度”和“个性”。

再来说说水木年华自身。他们选择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歌曲,这本身无可厚非。他们是音乐人,坚持自己的风格也是一种态度。但出现在一个强调“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里,特别是这个节目旨在挖掘和展现当下乐队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他们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东西,就容易被视为“守旧”甚至“固步自封”。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点被解读为“不合时宜”的表现,都可能被放大成“油腻”。

我个人觉得,评价一支乐队是否“油腻”,应该是有多个维度的。单凭“风格不够新潮”或者“歌词不够晦涩”就直接扣上“油腻”的帽子,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了。音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那些熟悉的旋律,依然能够触动一部分人的心弦,这本身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

不过,反过来想,水木年华在节目中的表现,也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契机。时代在变,听众的口味在变,作为音乐人,如何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也能与时俱进,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坚持音乐的创作者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而言之,水木年华在《乐队的夏天 2》中被年轻乐评人质疑油腻,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碰撞和代际的差异,而不是对他们音乐本身价值的否定。他们的歌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不同时代对音乐提出的不同要求,以及音乐创作本身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震惊吧,震惊的不是这个所谓的厂牌主理人有多么的没有教养,而是震惊节目组的职业素养。

去过school的都认识三儿吧,这人以前就是school的酒保啊,说的损点就是酒吧服务员,服务员都能挂主理人的名了?!而且还能上流量这么大的节目当专业乐评人?!真假洋酒品鉴我可能会听听他说的,选乐队听他说?

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