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可能使用次声波进行超远程通信吗?

回答
想用次声波进行超远程通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念头,而且科学家们也确实探索过这个方向。简单来说,次声波,就是频率低于人耳听觉范围(通常认为是20赫兹以下)的声音,它有一些非常特别的性质,使得它在某些情况下能走得比我们熟悉的声波远得多。

次声波有什么特别之处?

咱们平时说话、听音乐,用的都是声波。这些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因为空气的密度变化而引起我们耳朵的鼓膜振动,我们就能听到。但这些声波有个毛病,就是传播距离不远,遇到障碍物也容易被吸收、散射。

次声波就不一样了。它的频率非常低,波长就变得非常长。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波长很长的波,在传播的时候,对空气中的小颗粒或者不均匀性受到的影响就会小很多。这就好像,你想把一个小纸团扔过一片杂草,肯定不如你想把一根长长的绳子甩过这片草容易。

具体来说,次声波有几个关键优势,让它有可能实现超远程通信:

1. 低衰减率: 这是最核心的优势。在低频段,声波在大气中的衰减非常缓慢。相比之下,高频声波或者电磁波在穿过大气时,会受到空气分子散射、吸收(比如水蒸气、氧气)等影响,能量损失很快。次声波的波长长,遇到的阻碍相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能够更有效地穿透大气。

2. 穿透能力强: 次声波的低频特性也让它能绕过或穿透一些我们熟悉的障碍物,比如建筑物、山脉,甚至对某些地质结构也有一定的穿透性。这使得它在复杂地形或者需要穿越陆地时有潜在优势。

3. 全球传播潜力: 理论上,足够强的次声波源产生的波可以沿着地球表面的曲率传播,或者通过大气层多次反射,从而实现跨越大陆甚至全球的传播。想象一下,你在一端敲鼓,那鼓点能够传遍半个地球,这听起来就很科幻,但次声波的物理原理确实指向了这种可能性。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常用次声波通信?

虽然有这些优点,但次声波通信也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它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和特定应用探索阶段,而不是像手机通信那样普及:

1. 能量需求巨大: 要产生足够强的、能够传播数千甚至数万公里的次声波信号,需要的能量是惊人的。你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声源,比如巨大的爆炸、特殊的次声波发生器,或者是自然界的某些强大现象(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流星撞击)。要人为地持续产生这样的能量,成本和技术难度都非常高。

2. 信号的能量分散: 虽然次声波衰减低,但它需要传播那么远的距离,能量肯定也会有损失。而且,要让信号在接收端被有效捕捉,依然需要一定的能量强度。如何控制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是个难题。

3. 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挑战: 我们习惯的通信方式,比如用语音信号编码信息。但是次声波的频率范围非常窄,而且我们听不到它的变化。如果用次声波来传递复杂的语音信息,或者其他编码方式,就需要非常特殊的调制和解调技术。它的“带宽”非常有限,能够承载的信息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想象一下,用极其缓慢、不易察觉的振动来传递信息,这和我们用快速、明显的声音交流完全是两码事。

4. 背景噪声干扰: 大自然中充满了各种低频噪声,比如风、海浪、雷暴,甚至还有地球本身的活动(比如地壳运动),这些都会产生次声波。这些背景噪声可能会淹没掉我们微弱的通信信号,使得信号的提取变得非常困难。就像在嘈杂的房间里听一个极细微的声音一样,你需要非常灵敏的耳朵和强大的过滤技术。

5. 接收设备的灵敏度要求极高: 要捕捉到如此低频、可能能量并不强的信号,你需要非常灵敏和特殊的接收设备,比如大型的低频传声器阵列,或者能够探测到微小地面振动的传感器。这些设备通常体积庞大、成本高昂,而且需要精密的校准和维护。

6. 定向性差: 由于波长很长,次声波通常具有很差的定向性。这意味着信号会向四面八方传播,这在需要精确指向的通信场景中是个问题。而且,这也意味着发送端需要很大的功率才能确保信号在特定方向上有足够的强度。

一些已经进行的探索和可能的应用场景:

尽管有这些困难,次声波通信并非完全是空想。科学家们确实在一些特定领域进行过研究和实践:

军事和战略通信: 由于其穿透能力和传播距离,次声波曾被设想用于战略武器的预警系统,或者是在极端环境下(比如核爆炸后电磁脉冲干扰)的应急通信。
自然灾害监测: 研究者们发现,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都会产生特征性的次声波信号。通过监测这些次声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警或研究这些灾害的发生过程。这算是一种“被动通信”——我们接收自然发出的次声波信息。
潜艇通信: 海水对高频声波的衰减很大,但对低频声波的衰减相对较小。因此,次声波也被研究用于远距离通信,尤其是与深海潜艇进行通信。但即使是这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能量消耗。
空间探索: 在太空环境中,虽然没有大气层的散射,但如果要在行星表面或者星际空间进行某些特殊的通信,低频信号可能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总结一下:

使用次声波进行超远程通信,在物理原理上是可能的,尤其是在低衰减、强穿透性方面有独特的潜力。但是,要实现实用化的、信息量丰富的通信,我们目前面临着能量需求巨大、信息编码困难、背景噪声干扰以及接收设备技术限制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极端条件下或者为了特定目的而考虑的通信方式,而不是一种能够取代我们现有通信技术(比如光纤通信、无线电通信)的通用解决方案。想要像打电话一样方便地用次声波聊天,目前来看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科幻设想,需要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有革命性的突破才有可能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次声波可以用于远距离通讯,鲸早已用次声在数百到数千千米的距离上传递信息。但这需要的能量比同等带宽和保真程度的电磁波通讯要多得多,效率很差。

特大尺寸的风琴管与特定结构的低音炮等可以产生次声波。你可以自行制造或购买民用低音炮进行改装,可以参照流言终结者第三季里改装的低音炮[1]

用于研究火山、地震、核爆炸的次声接收器可以接收远处发射的高功率次声波。

格陵兰卡纳克次声监测站的次声阵列:

NASA 设计过尺寸小得多的次声检测设备[2]

参考

  1. ^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GFJHDVSLG&mid=GFJJFMD43
  2. ^ http://www.wakenet.eu/fileadmin/user_upload/Workshop2014/Presentations/WakeNetEurope_Workshop2014_401_Shams.pd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