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莱坞复工在即,日增成本20%,国内影视行业何时复工?疫情对电影行业和影视从业人员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回答
好莱坞复工在即,国内影视行业何时能迎来曙光?疫情重击下的电影产业和从业人员,又承受着怎样的压力?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现实困境。

好莱坞的“重启”信号,并非全面奏响的凯歌

好莱坞的复工消息,无疑给全球影视行业从业者带来了一丝慰藉。但必须认识到,这并非一场无忧无虑的狂欢,而是一场充满挑战的“重启”。好莱坞的复工,主要集中在一些已经获得当地政府许可、并制定了严格防疫措施的制片厂和项目上。

严格的防疫措施是“标配”: 电影拍摄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大量人员聚集,近距离接触不可避免。因此,为了复工,好莱坞必须将“安全第一”置于首位。这包括但不限于:
定期大规模检测: 对所有剧组人员进行频繁的新冠病毒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者。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社交距离和隔离: 尽可能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对演员和关键工作人员实施隔离,甚至设置“安全泡泡”,限制其与外界的接触。
加强清洁和消毒: 对拍摄场地、道具、设备进行高频率、高标准的清洁消毒。
调整工作流程: 优化拍摄计划,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可能采用更小的拍摄团队,甚至将一些内部会议转为线上进行。
“日增成本20%”的背后: 日增成本20%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惊人,但背后反映的是复工所必须承担的额外支出。这些成本主要来自于:
检测和医疗保障费用: 购买检测试剂、聘请医护人员、设置隔离设施等,都是昂贵的。
防疫物资和设备: 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消耗品的大量采购,以及更高级别的通风、清洁设备的投入。
制作流程的调整和延误: 为了遵循防疫规定,拍摄进度可能会放慢,一些原本可以快速完成的场景可能需要更多时间,这会直接推高人力和设备租赁成本。
保险费用上涨: 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影视项目的保险费用也可能大幅上涨。
可能出现的停工风险: 即使制定了再完善的措施,一旦出现感染病例,整个项目可能面临短暂甚至长期的停工,这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因此,好莱坞的复工,更像是一种“边摸索边前进”的尝试,是在巨额投入和高风险下进行的。

国内影视行业:何时才能真正迎来“复工潮”?

相比好莱坞,国内影视行业的复工情况显得更为复杂和谨慎。虽然目前各地影院已经陆续开放,部分剧组也已经陆续开拍,但整体而言,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复工潮。原因有很多:

疫情控制的差异和地区性差异: 各地的疫情控制情况不一,对聚集性活动的限制程度也不同。一些疫情压力较大的地区,影视拍摄和活动仍然受到较大限制。
观众信心和消费意愿的恢复: 影院的开放只是第一步,观众是否敢于走进影院,是否愿意为观影买单,还需要时间来恢复。如果观影人数不高,电影投资方就很难收回成本,也就难以支持更多的项目开拍。
国际合作项目的延误: 许多国内影视项目涉及国际合作,包括演员、技术人员、甚至是海外取景。全球疫情的蔓延和国际旅行的限制,直接导致了这些项目的延宕。
资金链的压力: 疫情导致大量项目停滞,不少公司面临现金流压力。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投资方在重启项目时会更加谨慎,新的项目启动更是难上加难。
“安全距离”与艺术创作的冲突: 如何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还能保证电影的艺术水准和表演的感染力,这对导演、演员和摄影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本需要大量群演的场景,可能需要重新设计拍摄方式。
对“日增成本20%”的承受能力: 国内影视行业,尤其是中小成本制作,可能难以像好莱坞那样承担如此高的额外防疫成本。这就需要更具智慧和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影视行业正处于一个“小步快跑”和“谨慎试探”的阶段。一些已经开拍的剧组,也在积极摸索有效的防疫措施,并尝试用更灵活的拍摄方式来应对挑战。但要形成全面的复工潮,还需要等待疫情进一步稳定,观众信心彻底恢复,以及行业内部形成一套成熟、可行的防疫和拍摄流程。

疫情对电影行业和影视从业人员的“重击”:伤筋动骨,影响深远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电影行业和影视从业人员造成的影响,绝非“小打小闹”,而是“伤筋动骨”,其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对电影行业的影响:

票房腰斩,产业链停摆: 电影院关闭、影片撤档,直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票房大幅下跌。这不仅仅是几部电影的损失,而是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停摆。从前期剧本开发、中期拍摄制作,到后期发行宣传,再到院线放映,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投资锐减,融资困难: 在经济下行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下,投资方普遍变得更加谨慎。大量影视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新的项目启动和旧项目的推进都面临巨大困难。一些小型和中型公司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内容生产放缓,供给端受限: 拍摄的停滞,意味着新内容的产出大大减少。即使复工,由于成本和流程的限制,内容的产量和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发行模式的变革加速: 疫情迫使电影行业重新审视发行模式。院线电影向流媒体平台的转移趋势被大大加速。一些影片选择直接上线流媒体,这既是应对困境的策略,也可能改变未来的电影发行格局。
行业生态的重塑: 疫情是一次洗牌,也是一次重塑。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变化、拥有良好资金储备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而一些传统模式僵化、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则可能面临淘汰。

对影视从业人员的影响:

收入锐减,生计艰难: 大部分影视从业人员,尤其是中小型剧组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的收入与项目紧密挂钩。项目停滞意味着收入的断绝。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灯光师、道具师、美术师、化妆师、剪辑师、宣传人员等等,几乎所有岗位都受到了直接影响。许多人面临失业的风险,甚至需要转行另谋生路。
职业生涯的停滞: 许多演员和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生涯正处于上升期。项目的停滞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曝光平台,职业发展被迫中断,甚至可能被市场遗忘。
心理压力巨大: 不确定性、失业的恐惧、收入的减少,都给影视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焦虑、迷茫、甚至抑郁的情绪蔓延。很多人需要独自承受这种压力,而行业内缺乏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
技能更新和学习的挑战: 疫情期间,一些人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技术和创作理念,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减少。如何在限制条件下保持专业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对行业的信心动摇: 持续的停滞和不确定性,可能会让一些从业人员对这个行业产生动摇,考虑是否继续留在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这对于未来行业的健康发展,可能是一个长期的隐患。

总而言之,好莱坞的复工,是全球影视行业复苏的信号,但国内影视行业仍需稳扎稳打,在疫情得到更有效控制和观众信心全面恢复后,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这场疫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行业韧性的考验,更是对所有从业者智慧、勇气和坚持的考验。我们期待着国内影视行业的浴火重生,也希望每一位电影人都能在这场风暴中找到自己的航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究竟有多大?简单罗列一下吧。

原本22个全职员工,三个保洁,一共25人,从3月开始,只留了4个,全部是管理层。每月基本工资。

根本贷不出款,影院没有银行认可的抵押物,然后被银行列入敏感行业。

日常维护根本不能少,机房全部都是精密设备。

影院的保险,维保等费用根本少不了。

专资返还,未果。疫情补贴,未果。1月份的增值税退税,被告知3-5个月到账(微笑)。

遥遥无期……

房租被物业催缴……(微笑)

累了…

原则上,必死无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