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用进废退,完全不存在吗?

回答
“用进废退”这个说法,我们从小听到大,似乎是自然界的铁律,生物学上的常识。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熟悉的滤镜,仔细审视它时,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用进废退”在字面上完全符合的例子,在生物界其实是极少数,或者说,它更像是一种概括性的、不完全准确的描述。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用进废退”这个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器官、一个能力,你越用它,它就越发达;你越不让它用,它就越萎缩,甚至消失。

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肌肉。没错,健身房里挥洒汗水的肌肉男,他的肌肉线条就是“用进废退”的生动体现。你越锻炼,肌肉纤维越粗大,力量越强;反之,长期卧床不起的人,肌肉会迅速萎缩,变得无力。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逻辑推广到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上,就会遇到很多“例外”,或者说,很多情况并非简单地“越用越强,越不用越弱”。

我们来想想 “趋同进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鸟类的翅膀和蝙蝠的翅膀,它们的功能都是飞行,但它们的结构和演化路径却截然不同。鸟类的翅膀是由羽毛构成的,而蝙蝠的翅膀则是由骨骼支撑的皮膜。这说明,相同的需求(飞行)可以驱动不同的生物去发展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沿着“用进废退”的单一路径演化。如果仅仅是“越用越发达”,那么为什么鸟和蝙蝠各自发展出了如此独特的翅膀?

再来看 “退化” 的概念。我们经常说,一些寄生生物因为寄生环境相对稳定,而且宿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保护,所以它们的很多器官会发生退化,比如眼睛、消化系统等。这似乎是“不用就退化”的佐证。然而,退化往往伴随着“适应性”。寄生生物的退化不是无意义的,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寄生生活。例如,寄生虫失去眼睛可以避免光线的刺激,集中能量用于繁殖和吸取营养。所以,与其说是“不用就退化”,不如说是“为了适应新环境,某些功能不再需要,因此被自然选择淘汰,能量被重新分配到更有用的方面”。

更深层次的理解,涉及到基因和遗传。“用进废退”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获得性遗传”的思想,即生物在后天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拉马克曾经提出这样的理论,比如长颈鹿因为不断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叶子,脖子就越长,然后把这种长脖子的性状遗传给后代。但现代遗传学已经证明,获得性状是不能直接遗传的。我们锻炼肌肉获得的强壮,并不会让我们的孩子天生就肌肉发达。孩子的肌肉发达程度,更多取决于遗传的基因以及他们自身的后天锻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用进废退”呢?

它更像是一种现象的概括,而非严格的定律。 它准确地描述了肌肉、骨骼等结构在使用和不使用状态下的变化,以及某些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退化。
“用”和“不用”的背后,是复杂的生理和遗传机制。 肌肉的增长是肌肉纤维受损后修复和增生的过程,是细胞对信号的响应。退化则可能是因为缺乏刺激导致细胞凋亡增加,或者能量分配的改变。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用或不用”就能解释的。
自然选择才是更根本的驱动力。 “用进废退”的现象,之所以能被我们观察到,是因为它符合自然选择的原理。那些“用”得更有效率、更能适应环境的生物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反之,那些“不用”或“用不好”的生物个体,则更容易被淘汰。

举个例子,在地下生活的洞穴生物,很多都失去了视力。它们并不是因为“不使用眼睛”导致眼睛退化(虽然也可能存在这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在黑暗的地下环境中,视力几乎没有用处,反而可能消耗宝贵的能量。那些眼睛发达但不能感知周围环境(如震动)的个体,生存几率反而不如那些将能量投入到触觉、嗅觉或其他感知器官的个体。所以,是环境和生存压力决定了哪些特征需要被保留和发展,哪些可以被舍弃。

再比如,很多季节性迁徙的鸟类,在繁殖季节会变得非常强壮,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当它们完成繁殖,进入休眠或迁徙的其他阶段时,身体的某些机能可能会有所调整,能量会重新分配。这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而不是简单的“用进废退”,它更像是一种精密的生理调控,以适应不同时期和不同需求。

所以,“用进废退”这个说法,它捕捉到了生物体对环境刺激和功能需求的一种动态响应机制,尤其是在局部层面(如肌肉、骨骼)和某些特定的退化现象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普适性的、解释一切生物现象的万能法则,那显然是不准确的。生物的演化和适应是一个更加复杂、多元且充满智慧的过程,它受到基因、环境、自然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多时候,生物体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而不是简单地遵循“用就是强,不用就是弱”的机械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观遗传允许一些获得性性状遗传,并增加相关区域的突变率,随着时间流逝有概率固定为序列变化。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是要以后天获得性性状解释所有可遗传变异,胃口太大,噎死了完全符合演化理论。

人驯化动物主要依靠人工选择,保留轻度神经嵴缺陷导致的攻击性降低等可遗传性状,那对应的是一些特定的基因型。在人工选择下繁衍 12 代左右的家养动物会有一些基因与野生种群不同,改变其行为和外观。狗现在有 429 个基因与狼不同。

基于表观遗传的获得性性状遗传在驯化中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

参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