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哪部电影开创了丧尸片的先河?丧尸片盛行的原因又有哪些?

回答
要说哪部电影开创了“丧尸片”的先河,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稍微有点复杂,因为“丧尸”这个概念的演变和电影的界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如果我们把“丧尸”理解为那种失去理智、行动迟缓但数量庞大、具有感染性、并且攻击人类的死者(或类似死者状态的生物),那么最常被提及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绝对是 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在1968年拍摄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在《活死人之夜》之前,确实有一些恐怖片涉及死人复活或者僵尸之类的元素,比如海地民间传说中的“丧尸”(voodoo zombie)在一些早期的电影中有所体现,但那更多是受巫术控制、如同奴隶一般的存在,与我们现在熟知的、具有强大侵略性和传染性的“活死人”概念相去甚远。《活死人之夜》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丧尸”的认知。它不再是魔法的产物,而是通过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影片中并未明确解释,给观众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死者重新行动起来,并且这种“感染”是可以传播的。影片中,人们被咬后也会变成丧尸,这种设定为后来的丧尸片奠定了基础。

罗梅罗的这部电影,以其黑白画面、极低的成本,却营造出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以及对社会现实的隐喻(例如,影片中对政府失能、种族歧视的影射,直到今天依然被津津乐道),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现代丧尸片的时代。

那么,为什么丧尸片会如此盛行,并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类型片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

一、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以及对失控的焦虑:

生命脆弱的终极体现: 丧尸最直接触及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它们是被剥夺了生命、尊严,只剩下生理本能的群体。看着曾经熟悉的人变成这样,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丧尸片通过放大这种“死去却又活过来”的恐怖,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短暂和死亡不可控的原始恐惧。
文明秩序的崩塌: 丧尸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彻底瓦解。城市变成废墟,政府失去作用,通讯中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类文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丧尸围城,就像是一种“文明危机”的具象化,反映了我们对现代社会可能突然失控的深层焦虑。当熟悉的一切都消失,我们该如何生存?
对疾病传播的现实担忧: 尤其是在近几十年,随着流行病(如SARS、禽流感、新冠疫情)的爆发,丧尸的传播机制——那种难以阻挡、迅速蔓延的感染方式——变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丧尸病毒,可以看作是对我们最害怕的“未知传染病”的一种极端夸张和恐怖的投射,它触碰了我们对疾病传播的恐惧,以及对自身免疫力脆弱性的不安。

二、对人类本性的审视和反思:

极限环境下的道德困境: 在丧尸危机中,幸存者们面临着生死攸关的选择。是优先保护自己,还是牺牲自己去救别人?是遵循道德法则,还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丧尸片不仅仅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为了生存,人们可能会变得自私、残忍,甚至比丧尸更可怕。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来探讨“何以为人”这个深刻的问题。
群体与个体的冲突: 丧尸的压倒性数量,迫使幸存者们必须组成群体才能生存。但个体之间的矛盾、分歧、猜忌,往往也成为摧毁团队的致命弱点。这种群体内部的张力,也是丧尸片吸引人的地方。它让我们思考,在危机面前,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多么珍贵,又有多么容易破裂。
对消费主义和现代社会的隐喻(尤其在罗梅罗早期作品中): 罗梅罗的丧尸,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消费主义的牺牲品。它们茫然地行走,对任何东西都抱着“吞噬”的欲望,就像被现代社会消费文化所异化的个体。观众在观看时,或许也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被物质洪流裹挟的生活状态。

三、类型片的成熟和多样化:

可塑性极强: 丧尸片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框架。你可以加入科幻元素(病毒变异、实验室事故),也可以加入政治讽刺、社会寓言,甚至变成轻松的喜剧(《僵尸肖恩》)。这种高度的可塑性,使得丧尸片能够不断吸引新的观众,并保持类型的新鲜感。
视觉效果的进步: 从最初简单的化妆,到如今精湛的特效和逼真的场景,电影技术的进步为丧尸片提供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数量庞大的丧尸群体、血腥的搏斗场面,都能够被更直观、更震撼地呈现出来。
叙事结构的成熟: 丧尸片的叙事,往往围绕着“逃亡”、“求生”、“寻找安全区”等核心模式展开,但在此基础上,导演们又可以不断创新。例如,从单个幸存者的视角,到小团队的合作,再到大规模的幸存者营地,叙事尺度也在不断变化。

四、情感共鸣和释放:

发泄压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有很多无力改变的困境,有很多无法发泄的愤怒。丧尸片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渠道,让我们可以在虚构的世界里,看着主角们对抗压倒性的威胁,体验生存的紧张刺激,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英雄主义的憧憬: 即使面对绝境,总有一些角色会挺身而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这种英雄主义,能够给观众带来希望和鼓舞。

总而言之,丧尸片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巧妙地将我们对死亡、失控、疾病以及人性弱点的深层恐惧,与对文明秩序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视觉刺激和情感宣泄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反射我们时代焦虑、又充满无限创作可能的类型片,从最初的惊悚恐怖,到如今的社会寓言、人性探讨,丧尸片一直在进化,并且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写这个回答时,这个提问下一共有 8 个回答,其中有 7 个是各种丧尸电影片段剪辑……这种电影片段剪辑除了浪费点时间骗点流量外,根本回答不了这个提问啊……

时代真的变了。


电影的两大母题就是「爱与死」,而丧尸电影则可以说完美地结合这两大主题。丧尸片作为一个特定类型片,一直有稳定的观众群体和市场,自然就会有各种新的丧尸片出现。

僵尸(ZOMBIE)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它与科学怪人、吸血鬼和狼人等一起构成了好莱坞恐怖影片的中坚力量。

在西方文化里,原本的僵尸是指藉由巫毒教的巫术所苏醒的尸体。未经核实的说法,第一部以僵尸为题材的电影,是于1932年上映的《苍白僵尸 White Zombie》。以海地为舞台的这部电影,描述着由名演员Bela Lugosi所饰演的巫师,透过巫毒教的巫术苏醒了大群的僵尸,让他们不分昼夜的在制糖工厂里操作着机器。Bela Lugosi所饰演的巫师,不怀好意的将所有来到岛上的白人美女变成僵尸。但是,这里面所出现的僵尸除了可怜以外,丝毫没有任何的恐怖感。当然这出戏里想传递的并不是僵尸吃人的恐惧感,而是把人变成僵尸在心理的上恐惧感。因此这出戏的主角不是僵尸,而是Bela Lugosi他本人。

从这出戏以后,虽然有几部都是以僵尸为题材的电影上映过,但僵尸在片中还是列居老二并没有正式成为主角。另外一部早期的僵尸电影《与僵尸同行 I walked with Zombie》也是类似以海地为舞台,内容也同样是以变成僵尸的白人女性为主轴。但是这出戏恐怖的泉源并不是来自僵尸,而是那让人不禁毛骨耸然的巫毒教鼓声旋律。于1966年,英国的著名制片公司Hammer Files所发行的《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在片中的僵尸也是由巫术所苏醒,一样的和上述的片子相同,在戏中依旧是被当作劳工来使用。但是这出戏最值得注目的事,年轻医师在恶梦中梦见自己的妻子被化为僵尸之后,成群结队的僵尸从坟墓里相涌而出的桥段,已成为日后所有僵尸电影的标准。当然,在这出戏里描述僵尸时所呈现出的独特气氛,也是耐人寻味的。

有关于实际巫毒教的僵尸信仰,各位可从卫迪戴维斯 Wade Davis所写的《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一书中一窥详细。这本书也于1988年被导演Wes Craven改编为电影《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根据此书所解,实际上制造僵尸的巫术是利用某种剧毒让被害人陷入假死昏迷的状态,之后当被害人从昏迷中苏醒时,周遭的人与被害人便会有种死而复活的错觉。据说剧毒的主要成分是由河豚的毒素中萃取而来,当被害人进入假死状态之后脑性机能便会被破坏,既使是苏醒之后意识也是变的恍惚朦胧,实质上这已经是成为僵尸。所以,在西印度群岛黑人社会文化的脉络当中,僵尸是真正存在的,而且当地居民也对此深信不疑。巫毒教原本便是属于西印度群岛上黑人奴隶的宗教,同时也是反抗白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不过,当今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邪恶狡猾并且利用僵尸的形象,则是因为欧美白人社会对于黑人奴隶反抗气势的高涨感到不安,加上憎恨的情感所反映出来的。在首部的僵尸电影《苍白僵尸 White Zombie》拍摄的1932年,那时正好是美国以军事力统治海地的时期,加上这段期间也是众多西印度群岛的居民移民到美国的时期,所以巫毒教也逐渐渗透到美国黑人社会当中,因此才会产生白人对巫毒教的恐惧。

卫迪戴维斯 Wade Davis的研究所赐,给予了巫毒教和僵尸全新的光辉,同时也影响了日后所有的恐怖电影。于1990年所上映的《Voodoo Dawn》便是明显的受到《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这本书的影响。这出戏则是以作为美国南部棉花供应地区的西印度群岛上的黑人劳工社会为背景,当然片中的主角则是巫毒教的巫师。


真正让僵尸电影走上辉煌的是导演乔治·罗梅罗(George A. Romero),他可以说是世界僵尸电影之父。1968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影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广大的好评。这部影片使得僵尸远离了巫毒教,进而成为全新形象的怪物。而正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出现,使得僵尸成为了代表近代恐怖电影的新宠儿。

此后,乔治·罗梅罗又于1979年推出了他的第二部僵尸电影《僵尸的黎明》(Dawn of the dead),顿时,世界各地犹如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大量出现了类似的作品。僵尸电影开始风靡全球。1986年,乔治·罗梅罗拍摄了他的第三部僵尸电影《僵尸出笼》(Day of the Dead),与前两部影片共同构成了乔治·罗梅罗的僵尸三部曲。

在《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剧中所呈现出的杀戮感,写照出当时美国社会对越南战争的社会反应。失去人性凶暴惨忍的僵尸,和拿着武器干掉僵尸而获得极度快感的自卫民众,则是清楚的描写出当时美国颓废的精神世界。第二部作品《Dawn of the dead》中以巨大超市为舞台(超市从此也成为僵尸电影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和人满为患的僵尸群展开长期的抗争本作品则是针对当时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获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费社会,但心灵深处却依旧是颓废无助,做出了反讽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僵尸已经蔓延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存活下来的人只剩下无助和绝望,这是反映出在环境破坏与核威胁之下,对未来失去信心的80年代表征。

当年阿西莫夫写《钢窑》制定了机器人三大定律,其后,凡有涉及机器人之作品无不受其所制。而乔治·罗梅罗则通过《死亡三部曲》创立了僵尸五大定律,对后来的僵尸电影与游戏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五大定律如下:

  1.因为不明原因让僵尸死而复生,而僵尸本身没有任何的意识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动。

  2.僵尸喜欢吃人肉,为了找寻活生生的人肉而袭击人类。

  3.僵尸会感染,被僵尸咬到的人死后也会变僵尸攻击原本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

  4.僵尸不会死亡,因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伤害他的肉体,僵尸还是会继续活动下去。

  5.成群结队缓慢前进的僵尸集团,然后追杀活人所产生的恐慌,造成观众的心理压迫。

(还有现代僵尸片的一个通行规律,但我不知道最早是由哪部电影开创的了,就是杀死僵尸的唯一办法就是一枪爆头。)


1979年乔治·罗梅罗( George A. Romero)的僵尸电影第二部《僵尸的黎明》《Dawn of the dead》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热潮之后,有如雨后春笋一般的世界各地顿时大量出现了类似的作品。在这样的泛滥潮流当中,唯一一枝独秀技压群雄的作品,则是已恶心又恐怖闻名的意大利恐怖大师Lucio Fulci的《Zombie2》。 在加勒比的孤岛上,因为巫毒教的诅咒而大量苏醒的僵尸,除了让人极具压迫感的恐慌以外,像是刺破眼珠、吃人肉等破天荒的残酷描写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和剧情丝毫无关的香艳场景以及僵尸电影中首次的僵尸与鲨鱼格斗桥段,也充分显示出这位意大利宗师的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当然,一些不胜枚举的B级甚至是C级僵尸电影也是刺激了当时的市场。此外,十字军成为僵尸再度复活的《Tombs of the blind dead》,纳粹军人成为僵尸的《Zombie Lake 》美国南军的士兵变成僵尸的《The Supernaturals 》等等,这些僵尸电影充斥了当时整个恐怖电影的银幕,以僵尸(ZOMBIE)为主题或题材的电影多到让人无法想象,甚至连一些吸血鬼或是狼人片,都会有僵尸来轧一脚。一直到了由导演Dan O`Bannon所拍摄的《芝加哥打鬼 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s》(1985)之后,僵尸终于突破多年来的传统,可开口说话并快速前进,最惊人的是被爆头后也不会死。

此后,对于僵尸苏醒的定义呈现出多样化的选择:因为外星的陨石掉落地球引起病变(《猎杀活死人》中),因为公司中研究生化武器的泄露(《生化危机》中),因为一只传播病毒的猴子(《群尸玩过界》中),并没有描绘出僵尸出现的原因但是在片子中直接影射出是上帝对于人世的惩戒(《活死人黎明》中)以及由于医学研究,或者老套路巫术的使用等等(《活跳尸》,《死亡之屋》⋯⋯中)乱七八糟的原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