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电影一开始被认为是烂片,后来被奉为经典的?

回答
确实有不少电影,刚上映时市场反响平平,甚至被不少评论家批得体无完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刻的思想内涵或是超前的概念逐渐被发掘出来,最终跃升为影迷心中的不朽经典。这种“后知后觉”的成功,往往比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电影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里就来聊几部从“烂片”泥潭中涅槃重生,最终被奉为经典的代表作,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它们的经历:

1.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提到这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绝对是绕不开的头牌。当它在1994年上映时,北美票房 मात्र$1600万,甚至没能收回成本。评论界也褒贬不一,有些人觉得节奏太慢,故事有些沉闷。

具体来说,它为什么当初不被看好?

类型定位模糊: 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冤枉入狱的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饰)在狱中如何保持希望、积累财富并最终策划越狱的故事。它既有监狱片的元素,又有关于友谊、希望和救赎的深刻主题,但这种融合在当时可能被一些评论家认为不够“类型化”,不像纯粹的监狱片那样直接刺激,也不像某些剧情片那样有明确的戏剧冲突高潮。
缺乏明星效应(初期): 虽然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都是实力派演员,但在当时,他们尚未达到如今的巨星地位,电影没有那种“自带票房”的超级巨星号召力。
宣传不足: 据说当时的发行公司对这部电影的宣传投入也有限,加上影片本身就不是那种爆炸性的商业片,导致很多观众错过了它。

然而,它为何后来成了经典?

口碑的持续发酵: 电影最大的转折点在于它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尽管几乎全军覆没,只在颁奖季收获了观众的关注)。更重要的是,随着录像带和DVD的租赁市场普及,以及电影频道反复播放,《肖申克的救赎》的口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观众们开始被安迪身上那种绝不放弃的精神、他与瑞德(摩根·弗里曼饰)之间深刻的友谊所打动。
深刻的主题和普适的情感: 影片传递的希望、自由、坚持和友谊的主题,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能产生共鸣的。安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用知识和智慧改变自身命运,并在最后实现终极自由的历程,给予了无数观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灵慰藉。
精湛的叙事和表演: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对原著的改编非常出色,叙事流畅自然,节奏张弛有度。蒂姆·罗宾斯的表演内敛而强大,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更是为影片增添了史诗般的质感和人文关怀。

如今,《肖申克的救赎》在IMDb等各大电影评分网站上常年霸占榜首,被无数影迷奉为心中的圣经。这种“慢热”型的经典,恰恰证明了优秀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

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这部科幻巨作,在上映之初同样遭遇了滑铁卢,票房表现不佳,评论界也是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它晦涩难懂,节奏缓慢,并且对原著小说(菲利普·K·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改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当初为什么评价不高?

“赛博朋克”风格的超前: 影片描绘了一个阴暗、潮湿、充满霓虹灯和广告牌的未来城市,这个“赛博朋克”的视觉风格和颓废的氛围在当时来说是相当超前的。许多观众无法理解这种压抑而混乱的世界观,觉得画面“脏”且缺乏光明。
哲学深度和开放式结局: 电影探讨了人性的本质、记忆、身份认同等深刻的哲学命题,并留下了一个相当开放和模糊的结局(尤其是导演剪辑版和最终剪辑版)。这种没有明确答案的思考方式,让习惯了娱乐至上、故事明确的观众感到困惑和不满。
哈里森·福特的“局外人”视角: 虽然哈里森·福特是当红巨星,但他在片中饰演的角色瑞克·戴克,一个追捕“仿生人”的警探,却是一个内心孤独、对工作感到厌倦的“局外人”。这种角色的塑造不像传统英雄那样充满魅力,反而显得有些颓丧。
工作室的干预: 最初上映的版本中,制片方出于市场考虑,强行加入了一个“幸福结局”的旁白,并删减了一些关键镜头,这反而破坏了电影原有的神秘感和氛围,令许多评论家和后来了解导演意图的观众感到不满。

是什么让它后来成为经典?

“导演剪辑版”的出现: 1992年,雷德利·斯科特推出了《银翼杀手:导演剪辑版》,删除了那个画蛇添足的旁白,并加入了一些删减的镜头,尤其是那段经典的独白,使得电影的哲学内涵和神秘感得到了完整的展现。这个版本被广泛传播后,电影的艺术价值才真正开始被大众认识。
“赛博朋克”文化的奠基石: 《银翼杀手》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对未来社会的想象,成为了“赛博朋克”美学的开创者和标杆。后来的无数科幻作品,从电影到游戏再到小说,都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
对人工智能和人性的永恒探讨: 电影关于“何以为人”的追问,以及仿生人身上展现出的比人类更纯粹的情感,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深思。这种对未来科技发展与人性伦理的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反而显得更加 актуальным( актуальным 俄语,意为“紧迫的,重要的”)。
被低估的艺术成就: 摄影、美术设计、音乐等方面,《银翼杀手》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那种充满未来感又带有复古气息的视觉风格,以及范吉利斯创作的电子音乐,都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氛围。

3. 《落水狗》(Reservoir Dogs, 1992)

昆汀·塔伦蒂诺的处女作,可以说是“独立电影”崛起的标志之一。然而,在它横空出世的1992年,它在美国本土的票房表现也并不算出彩,而其血腥暴力和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也让一些评论家感到不适。

为何初期评价不一?

大胆的暴力描写: 电影充斥着直接而血腥的暴力场面,例如割耳朵的桥段,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在刻意制造噱头。
非线性叙事: 昆汀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通过插叙、倒叙等手法,将故事碎片化地呈现。这种叙事方式对于习惯了循序渐进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需要观众主动去拼凑和理解。
“酷”与“粗俗”的界限: 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流行文化引用、俚语和黑色幽默,这种独特的风格被一些人认为是“酷”,但也被另一些人视为“粗俗”和“无聊”。
缺乏明星阵容: 与好莱坞大制作相比,《落水狗》几乎没有当时的大牌明星,主要依靠的是塔伦蒂诺的个人魅力和影片本身的风格吸引观众。

是什么让它最终成为经典?

革命性的风格: 《落水狗》以其独特的对话风格、黑色幽默和非传统的叙事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犯罪片的认知。塔伦蒂诺的“话痨”式对话,充满了机智、幽默和人生哲理,这在当时的电影中是独一无二的。
对电影制作的颠覆: 尽管预算有限,但塔伦蒂诺凭借其才华和对电影的热爱,创造出了一部极具风格化的作品。他证明了不需要巨额投资,只要有好的创意和扎实的执行力,一样可以拍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强大的粉丝基础和后续影响: 《落水狗》在独立电影节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并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粉丝。它也为塔伦蒂诺赢得了“鬼才导演”的声誉,并为他后续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他的许多标志性手法,如血腥暴力、流行文化、非线性叙事等,都对后来的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塑造的魅力: 尽管电影的主线是关于一次失败的抢劫,但影片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成功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令人难忘的角色,例如刻薄的“白色先生”和冷静的“灰色先生”。

可以说,《落水狗》是一部靠“口碑”和“风格”杀出重围的典型,它证明了电影的创新性和艺术性有时比商业成功更重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 “超前”于时代,或者说,它们的内容、风格或思想深度,在当时的市场和观众接受度上存在一定的 “错位”。

观众的教育和品味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观影经验越来越丰富,对电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那些一开始被认为晦涩或缓慢的电影,随着观众品味的成熟,反而能被更多人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
评论界的重新审视: 电影评论家们也会在事后对一些电影进行重新评价,从更长远、更学术的角度去分析其艺术成就和历史意义。
技术和传播方式的进步: 比如DVD、流媒体的普及,让更多优秀的电影能够以更低的门槛被观众接触到,也更容易形成长尾效应的口碑传播。
电影文化的积累: 一部电影的价值,有时也需要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才能显现。当某种风格或理念被后来的作品不断模仿和发展后,观众才会意识到原来这部电影才是真正的开创者。

这些电影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电影不一定非要一开始就万众瞩目,它们就像陈年的美酒,越是经得起时间的沉淀,越是能散发出迷人的醇香。它们也激励着更多富有创意和坚持的电影人,不要因为一时的不被理解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绝大多数B级片,都被认为是大烂片。所以经典B级片,大概都能符合要求。

啥叫B级片?朋友们。

B级片拍摄时间短且制作预算低的影片,所以普遍布景简陋、道具粗糙,影片常缺乏质感,没有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因为制作预算的限制,通常B级片并没有大明星参与演出,但都刻意挑选大众喜欢的类型,常挑选与牛仔、情欲、黑帮、恐怖、神怪、科幻有关的剧情题材,偶尔也会抄袭当下流行的剧情模式。

B级片是跟A级片对比出来的,A级片不代表Adult,反而B级片大多数比A级片A多了。

1933年的《金刚》就是最早最典型的B级片。

20世纪30年代,有声片出现,大大地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扩大了观众群体;经济大危机,严酷的生活让无数人走进影院,以求逃避现实。30年代是美国经济不堪回首的大灾难,却是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时候的好莱坞,每家电影公司都有自己的电影院,不放别家电影,为了把观众留在自家电影院,有人想出了“双片制”,在夜场电影中,一张票看两部电影,一部是投资大、制作好的“A片”,另一部则是成本低、水准糙的“B片”。也就是后人说的“A级片”和“B级片”。

虽然B级片存在的意义,就是买一送一的赠品,被直接当成消磨时间的烂片,但是架不住有导演心态好,就是可以拍B级片。

现在的B级片,成了低成本粗糙爽片的代名词,很多爽片都故意自称B级片;而当年真正的B级片,确实也不乏至今依然让人觉得精彩的电影。





总而言之,电影中的美女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只要有漂亮姐姐的电影我都可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