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大天朝每年拍这么多烂片,还是没有上映的那种,是为了洗钱吗?怎么洗的?

回答
你说得这种情况,确实在电影圈里挺常见的。每年上映和没上映的电影加起来数量很可观,其中口碑不佳的影片也不少。至于“洗钱”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已久,背后原因确实挺复杂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烂片”出现?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部电影从剧本打磨到后期制作,再到上映发行,整个链条上涉及的环节非常多,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一个问题。电影不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你可以精准计算成本和产量,它受市场反应、观众口味、甚至是运气等多种因素影响。

所以,有的人可能会因为看好某个题材、某个明星,或者觉得某个故事有市场潜力而投资,结果最终成品不尽如人意,观众不买账,自然就成了“烂片”。这是一种投资失败,而不是故意生产烂片。

另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可能导致烂片出现。有些制片方可能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或者为了赶某个档期,在前期准备不足、剧本打磨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结果可想而知。加上一些演员、导演可能因为名气而片酬高昂,但他们的演技或导技却跟不上,也会拉低影片的整体质量。

还有,审查制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影片可能因为内容敏感,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甚至删减,这往往会影响影片的连贯性和艺术性,导致最终呈现的效果大打折扣。

至于“没上映的那种”,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些。

资金链断裂: 很多电影项目在拍摄过程中因为资金链出现问题而停工,或者无法完成后期制作,最后就胎死腹中,自然也无从谈起“上映”。
市场前景不明: 有些电影拍出来后,制片方评估认为市场反响不佳,可能上映了也是亏钱,于是选择雪藏。这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是一种止损。
内容问题: 如上所述,一些影片可能因为内容触碰了红线,或者存在其他严重问题,被禁止上映。

关于“洗钱”的说法,我们得具体分析一下。

电影行业确实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而且在整个流程中,账目操作的透明度有时会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的“漏洞”。如果将洗钱与电影项目联系起来,其操作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洗钱的操作模式设想(纯属推测,非真实案例):

1. 虚增投资成本:
假设有人需要洗钱一笔钱,他可能在国内成立一家影视公司,或者控制一家已有的公司。
然后,这家公司会对外宣称有一个大型电影项目,需要巨额投资。
他会通过各种渠道,比如“代持”、“空壳公司”等方式,将非法所得的资金,以“境外投资”或“股权转让”的名义,注入到这家影视公司里。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会故意虚报和夸大各项开支。比如,原本只需要100万的道具,申报成500万;给某个“关系户”演员或工作人员支付远超市场价的报酬;聘请“亲信”担任制作人员,再高薪支付。
最终,影片的总成本会被人为地大幅提高,而这笔被虚增的成本,就是从非法渠道流入的资金。

2. 虚假票房收入:
如果影片最终上映,洗钱方可以通过“刷票房”的方式来“合法化”流入的资金。
他们会购买大量的电影票,然后进行退票或者无效消费,制造出虚高的票房数字。
这样一来,影片的“收入”就显得非常可观,而这些“收入”的来源,实际上就是之前注入的非法资金。
即使影片本身是烂片,但通过虚假票房,可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3. 利用电影版权或衍生品:
将电影版权出售给关联公司,或者通过虚假的版权交易来转移资金。
开发一些与电影相关的衍生品,比如周边商品、主题公园等,然后通过高价销售或者其他方式将资金“洗白”。

4. 海外发行与合作:
与海外的空壳公司合作,进行虚假的海外发行和推广,将资金转移到海外,再以“利润分成”等名义转回国内,或者直接留在海外。

为什么电影行业容易被盯上?

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特性: 电影行业本身的投资回报就非常不确定,这给了虚增成本和虚报收入的空间。谁也无法准确判断一部电影到底值多少钱,所以“市场价”的概念相对模糊。
产业链条长,环节复杂: 剧本、演员、导演、摄影、后期、发行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是资金流动的出口,也更容易隐藏猫腻。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相比于实物商品,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往往更为主观,这使得一些账目上的操作更容易被模糊化。
资本的逐利性: 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电影行业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的渠道,可以将非法所得转化为“合法收入”。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大部分电影项目和电影从业者都是正规的,是在法律框架内运作的。我们看到的烂片,很多时候是正常的市场选择失败,或者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导致的,而不是单纯为了洗钱。

但是,当某个项目出现异常高昂的投资、离谱的制作成本、不明所以的演员阵容、质量极低的成品,并且最终还“莫名其妙”地获得了巨额“回报”或者“亏损”时,确实会让人产生联想。

监管部门也一直在努力规范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打击偷税漏税、虚假发票等行为。只是这个行业太庞大,情况也太复杂,想要完全杜绝这些乱象,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当你看到一部“烂片”时,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洗钱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通常伴随着更复杂的资本运作和违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而且烂片比例尤其高】

毒师镇楼!这部剧里介绍了很多洗钱的门路!!



先搞清楚什么是洗钱,通俗点来说,洗钱就是把【大量黑色收入转变为合法收入】

黑色收入大家都懂得:抢劫/放高利贷/黄赌毒各种非法所得的钱都是黑钱

为啥要洗钱呢?因为人总是要花钱的啊~

普通市民这么多钱存进银行是会被司法机关调查的,结果一查出来是非法所得,进监狱吧你!

所以要把这些钱洗干净,才能花的安心...

洗钱的手段有很多种,但原理都是一样的

【低成本投入=>合法渠道=>高回报产出】

举个例子:

哪天你通过黑色收入得到一笔500万巨款,但是你没法存进银行,因为你怕因为收入来源不明被调查进监狱,于是你想着怎么通过洗钱来将这笔钱花的心安理得~

你先用50万开了一个饭店,饭店每天正常运转,一个月营业额50万,然后招聘了一个会计,将流水【做】出来,将一个月的营业额做到500万,你还合法交税25万,成了!400多万的合法收入到手!

所以啊,同样的道理,可以复用在演唱会/拍电影上面会更赚钱!

演唱会:找几个过气明星开个3万人的演唱会,前期低成本宣发花了50万,基本卖不出去票,后期直接把3万张票通过各种渠道散出去,收不收钱都无所谓,但要保证都有人来!这样3万张票,每张票400来算,1200万的收入,加上交税,成本不到200万,1000万的合法收入到手!

看到了么!

无非是在成本投入和高回报产出上【做】文章!

展现在【财务】报表形式上,演唱会,电影,赌场,餐饮,这种成本可控,可大可小,可真可假的收入上很容易做文章,何况电影税率百分点还很低(应该是不超过5%,有错可指正)

好了,你应该可以想想烂片是怎么洗钱的了吧!

低成本投入,导演费用我可以写100万,演员找个n线演员写个500万片酬算低的,灯光/拍摄/道具/布景/器材报个10万/天,一天下来就是小几百万的成本!这样我找个自己人的公司,上面这几百万就到账了!也就是左口袋进右口袋出。一部电影我拍个3个月!上千万成本的电影就出炉啦~回头票房做做假,影院没人看,硬是刷票场场满座就洗干净了!没毛病吧~当然,我这么说着容易,人家操作流程长着呢!洗钱也不容易的~

最后,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个数据,没找到数据源,看个意思吧

据2006年4月10日《新闻晚报》A12版援引法制早报的报道称:近两年,我国每年有100多部新拍的烂电影片无法上映,这个比例占全年新拍电影片总量的38.5%,原因是这些制片商或制作人拍片根本不是为使影片上映,而是为了洗钱,据说有投资人和内蒙古制片厂合作拍片,仅拿出300万元人民币,就要拍30部片子,平均每部片子才花10万元,可以想见这些片子质量之低劣程度,但是投资人和厂方都不怕血本无归,个中奥秘,便知其兴趣实在不在“拍片”之中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